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6 题号:133467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窝囊的父亲

张正直

父亲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没有做过一件值得大家夸耀的事,也没有一段让儿女们骄傲的精彩片段。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父亲,有时候,我们甚至对父亲充满了轻视。

父亲的窝囊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他不善言辞,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遇到困难就爱流泪。小时候,我是个非常顽劣的孩子,天天逃学,从没有一天静下心来学习。每到年终,父亲总是抄着手站在家门口,眼巴巴地望着邻家的孩子捧回一张张三好学生的奖状,而我总是低着头,两手空空地回家。为此,父亲很是失望。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年终考试,我的数学考了个大鸭蛋,语文也不及格。班主任老师害怕我拖了班里的后腿,劝我留级;而学校勒令我不用去上学了,让家人前来办理转学手续。

当我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他顿时惊呆了。继而,便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起了旱烟。

第二天,父亲提着一篮子鸡蛋领着我来到了校长家里,任凭父亲磨破嘴唇,可校长还是坚持让我转学:这孩子学习太差,跟不上。校长有点不耐烦了,劝我们回去。这时,令我终生为父亲感到屈辱的一幕出现了:父亲突然扑通一声跪下,流着泪说:校长,您就看在我这张老脸的份上,将我这娃留下吧!如果下学期他拿不到三好学生奖状您再开除他行吗?

父亲这一壮举,虽然使我免遭转学的厄运,但那时的我却认为父亲给家人丢尽了脸。父亲下跪的事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传遍整个校园,我成了人们嘲笑的跪读生,那一段时间我发了疯似地学习。但年少的我不感激父亲,认为父亲是个窝囊透顶的人。

第二年,当我把平生获得的第一个三好学生的奖状交给父亲时,他竟像喝醉了酒似的,在那两间简陋的、巴掌大的小草房里转来转去,对母亲不停地唠叨着:贴在哪里好呢?最后,父亲决定贴在他炕头的墙上。父亲用图钉摁好后,反复摸着我的头问:山子,什么日子你的奖状能把这面墙贴满呢?

以后的岁月里,我每年都能带回几张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之类的奖状,父亲总会庄重地把它们一一贴好,并且时间顺序井井有条。土墙上的奖状,成了那两间穷得连一张年画都没有的小草房里唯一的一道风景。每逢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总是把人领到那面土墙前参观,并摇头晃脑地拖着长腔给人家念上几张。有时还拿到村上去,向人家炫耀。看到父亲的这些表演,我心里感到滑稽可笑。

高一那年,我在全县语文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当我无意中将奖状交给父亲时,一向不善言辞的父亲竟像着了魔一样疯疯癫癫地跑到街上,到处吹牛:我儿子考了全县第一名,将来绝对能考上大学。

别吹牛了,难道你忘了为儿子下跪的事?有人趁机揭父亲的疮疤。我儿子有这个奖状为证,你儿子有吗?父亲不服气,举起奖状和人家吵起来。想不到一生谨慎、胆小怕事的父亲,这次竟和人家动起武来。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外人打架。最后结果可想而知,老实的父亲被人家打得肋骨折了几根,最后住进了医院。

事后,我不但不同情父亲,反而认为父亲是自作自受。

待父亲出院回到家后,我压在心头多年的火终于爆发出来,冲着父亲大声吼道:爹,你往后不要再这样丢人现眼了行不行?这些破奖状有什么好炫耀的?你被人家打成这样,还不都怪你吹牛惹的祸!父亲低着头一声不吭,那表情像是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我越说越气,随手从墙上撕下几张奖状,边数落父亲边撕得粉碎。这时,我发现父亲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第二天,令我惊异的事情发生了,我发现昨天被我撕碎的奖状又被人一点点地粘了起来,重新又被人贴在原来的位置上。母亲告诉我说:你别跟爹过不去了,他窝囊了一辈子,你又不是不知道。为了这几张撕碎的奖状,你爹流着泪整整拼了一个晚上。听了母亲的话后,我心想,父亲窝囊了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大概是借儿女的奖状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吧!

数年后,我和妹妹成全了父亲的愿望,考上了大学,父亲收集奖状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待我参加工作后,那面黑乎乎的土墙已被父亲用花花绿绿的奖状和证书贴满了。每当看到这面土墙,我就想,这些年来,父亲辛辛苦苦地摆弄这些奖状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甚至怀疑父亲是不是有点心理变态。

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我才真正对父亲有了些了解。

1998年,我参加某机关招考,由于多种原因,我名落孙山。为此,我失望极了,从城里赶回乡下老家。不久,便大病了一场。当我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只见母亲在旁边垂泪,父亲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送到我嘴边说:

孩子,你都两天没吃东西了,趁热吃下去吧!——别再想考试的事了,你还年轻,还有机会。望着父亲用枯柴似的手送到唇边的那碗鸡汤,我想起这么多年自己在陌生的城市里打拼的艰辛,想起了考试时那些纨绔子弟依靠父母的情景。

我不知哪里来了那么大力气,愤怒地坐起来一巴掌把父亲手中的碗打翻在地,大吼一声:我不吃!霎时,那碗鸡汤撒了一地,碗也碎了。

父亲对这一切是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他用那双苍老的眼睛惊诧地望着我:孩子,你怎么了?我愧疚地抬起头来,无意中瞥见墙旮旯里的蛛网上一只飞虫正在挣扎,指给父亲说:爹,你是个普通的农民,你儿子只能是那只任人宰割的飞虫了!你懂吗?

不,父亲坚定地摇了摇头回答:那张蜘蛛网只能粘住像蚊子、苍蝇一样的飞虫,却粘不住鹰!我相信我儿子是只鹰。

说完这话父亲已泪流满面。我第一次发现,父亲的语言竟是这样的生动!

但真正使我认识父亲的,却是家里发生的那一场火灾。

据母亲讲,那场火灾是因为邻家的孩子玩火,不小心点着了自家的房子,我家的房子也跟着遭了殃。

当时,父亲刚从田里回来,二话不说,扔下锄头,便闯入了那两间烈焰腾腾、浓烟滚滚的小草房里。母亲和周围的邻居都惊呆了,都在想,窝囊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哪来这么勇敢、果断,难道这几间破屋里藏着比他生命还重要的宝贝不成?大约过了八九分钟,父亲满身是火,摇摇晃晃地跑了出来,一双胳膊紧紧地护着胸口,好像怀里揣着一件稀世珍宝似的。就在父亲跑出来没几步,忽然身后轰隆一声闷响,那两间草房惨然倒下,父亲也忽然昏厥过去……待母亲和周围的邻居把父亲抬到安全的地方,父亲已不省人事,唯有额头上那凸起的血管恰似一条条蠕动的蚯蚓。当母亲小心翼翼地挪开父亲那双瘦骨嶙峋的胳膊时,发现父亲怀里揣着的竟是一摞发黄的奖状——那是我从小学到今天获得的全部荣誉。

我永远忘不了在医院见到的情景。

父亲昔日那浓浓的眉毛,稀疏的头发,乱蓬蓬的胡子全烧焦了,身上也被烧伤了多处,原来的肺病更重了,不停地咳嗽。他睁开那双苍老、无力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我,用微弱但坚强的声音告诉我:孩子,你的那些奖状一张也没烧着,待我们房子盖好后再重新贴上……

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儿子本身就是父亲的作品,儿子的每一点成绩,每一分进步,都是贴在父亲心头的奖状,儿子的成功就是父亲终生渴望、梦寐以求的莫大荣誉。

这时我才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的前途,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儿子,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外人打架。老实的父亲被人家打折了几根肋骨,住进了医院,身体虽然被打趴下,但父亲倔强的精神却站立起来了。
B.作者娴熟、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对比、渲染烘托等手法把“窝囊”的父亲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把他那颗洋溢着对父亲深深的爱的真心呈现在我们面前。
C.文章以“奖状”和“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作为线索,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文章生动形象、自然、朴实、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以及充满想象的夸张式的幽默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文中所写的“墙旮旯里的蛛网上一只飞虫正在挣扎”,意在烘托作者在陌生城市蛛网似的关系里像“挣扎的飞虫”一样打拼的艰辛。
2.故事情节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以使作品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而“蓄势于前,急转于后”的结构方法,更容易收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是如何围绕父亲的“窝囊”来“蓄势”的。
3.文章的结尾写道,“这时我才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的前途,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呀!”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选取哪些材料来表现不计生死荣辱的父爱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他有时候是这样抱歉,他为这个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2016-11-18更新 | 12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

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像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像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

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

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就是的……”

“口粮哩?”

“扣了!”

“为什么扣了?”

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为逃荒、避难或谋生,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

“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

“走,我到你们家看看去!”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

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

“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队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

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

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作为基层领导的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的难过和愧疚之情。
B.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人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里感到暂时有希望了。
C.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田福军一心为民、不顾个人得失的个性。
D.队长一家人吃糠团子,生活困难;老汉一家人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已奄奄一息,这些都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个别状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
B.小说词语选用准确,“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中“闯进”一词写出了老汉行为的鲁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民风粗犷。
C.小说语言有很高的辨识度,多处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典型地域特征。如“盲流”“口粮哩”,就是当时的生活用语。
D.文章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展示当时农村百姓生活的艰难,为塑造田福军的形象作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小说第二段的插叙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理解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
2023-01-01更新 | 1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懂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

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乙文

新媳妇又短促地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娟《百合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花淀》选文开头写女人在院里等丈夫回来,是因为水生外出开会,会带回来党组织最新的消息,而很晚未回家,说明斗争形势严峻,她为自己的丈夫担心。
B.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荷花淀》风格清新淳朴,华美而真挚,其中选文中的夫妻话别时语短情长,“平中见奇,淡而有味”。
C.《百合花》中医生“不用打针了”、“我”的“不要缝了”与新媳妇的“一针一针地缝”,形成对比,后者感情战胜理智。
D.《百合花》女主人公设定为新媳妇,其妙处在于突出“新”字,体现女性之美,同时突出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新与珍贵,进而以之衬托年轻通讯员的高大形象。
2.《荷花淀》和《百合花》被称为“现代诗体小说的双璧”,下面结合文本对“诗体小说”进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荷花淀》和《百合花》,作为战争小说,它们风格清新俊逸,语言优美,心理描写细腻,富有抒情诗的意味。
B.两篇小说叙述了宏大战争背景下发生的小故事,在政治主题之外,还表现了人情美、人性美,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C.《荷花淀》和《百合花》两文中的场景描写,都刻意淡化血腥的战争场面描写,这种温馨情景具有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美。
D.水生嫂、新媳妇有着美好的心灵,富于典雅诗性美,但她们也有不同点,水生嫂坚韧刚强,新媳妇似水柔情。
3.《荷花淀》选文开头两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2-08更新 | 2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