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西 高二 期末 2021-07-05 4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至传统山水画和文人画的迭变,近至20世纪中国画的时代变革,中国画一直在中实现着形式更新、审美衍变;无数中国画大家也在对的不断探索中成就独具个性的绘画面貌、谱写时代高峰。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同样需要在中开拓新境、绘就时代新风。

,是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画也不例外。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而南宋偏安一隅,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遵循中国画自身的发展逻辑。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的审美性,也包含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中国画创新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使用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

真正意义上的求,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这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让笔墨当随时代,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一是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将其化为己有。这都要求创作者要有广博的学识、独立的艺术观而不随波逐流。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既有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和观念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审美,又有立足中国画传统的核心要义进行的创新转化,最终于笔墨法度中成就新的精神气象。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在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的精神追求,展现新时代的审美风范。中国画的,保持着中国画特有的轨迹、精神和面貌,也包含着对当代审美的追求,指导着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洪潮《中国画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主要指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对提升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意义重大。
B.中国绘画贯穿着“守”与“变”,在不断地探索中造就了独特的风格,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C.中国画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不仅要表现精神追求,更重要的是在笔墨法度中彰显审美意蕴。
D.“变”主要指中国绘画要融入时代精神、借鉴外来艺术,进而进行艺术创新转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了例证法,举反例以突出只有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才能展现中国画的魅力。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突出中国画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
C.围绕“守”与“变”,文章阐发了内涵,提出了做法,探索了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道路。
D.文章论证求“变”时,先从两方面阐明含义,然后论述两方面关系,再举例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山水画变得气象萧疏,境界狭小,折射出南宋国土沦丧、国力衰弱的社会现实。
B.“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构成了中国画的文化特质。
C.当代画家机械求变,虽然使用中国的画具,但失去了中国画的神韵,不可能取得成就。
D.中国画家只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就能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2021-07-0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材料一:

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了480公斤,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所以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有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但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局面不会改变。特别是在国际环境日益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必须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如何持续保障粮食安全?全国政协委员黄建盛在2021年全国政协会议上给出建议:确保耕地数量,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18亿亩耕地是吃饭的家底,必须坚决守住这个红线,必须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从国家层面设立重大专项,集中资源、整合力量,强化育种基础性研究,尽快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早日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搞好仓储、减少浪费,进一步完善现代粮食储备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推动仓储智能化建设。保障粮食安全,还需要调动和保护好广大种粮人的生产积极性。今后,要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让地方政府抓粮有动力、有干劲,让农民种粮有钱挣、有奔头。

(摘编自《在高起点上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

材料二:

2020年7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全球目前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年内或将新增1.3亿饥饿人口,并且将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

新冠疫情大流行影响了劳动力流动、货物运输、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同时,国际粮食贸易主动权掌握在少数粮食大国手中,容易出现少数国家扰动全世界的局面,例如,疫情增加了粮食供需的不确定性,引发这些国家采取出口限制和屯粮的保护措施。此外,个别国家的战乱冲突也严重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如也门、叙利亚等国家战乱冲突严重,饥饿和健康问题普遍存在。

事实上,从世界粮食的供给和需求来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显示,2020年的世界粮食供给量为34.7亿吨,需求量约为27亿吨,剩余库存近8亿吨。可见,当前的全球粮食安全风险主要是结构性的不平衡问题。

应对全球粮食安全风险,短期来看,需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疫情对粮食种植和加工的影响。长期来看,需要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以及粮食种植的单位产出。具体来说,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数字农业的发展。

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农业对外援助与合作。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减贫脱困、农业、环保等领域的民生援助,并且帮助非洲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全球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提高世界人民福祉的根本保障。世界各国应该协同一致,保障粮食的供给和有效需求,畅通粮食流通和贸易,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千年发展目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疫情下的全球粮食安全风险与治理》)

材料三:

民以食为天。对于我国这样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我国粮食产量长期维持较水平,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进口国,粮食安全仍处于高难度、低水平、弱安全的状态。

以安徽省为例,安徽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省。作为全国南方唯一粮食净调出省,近年来,安徽粮食年产量在4000万吨左右,稳居全国第四位,平均每年调出粮食1000万吨左右,在全国粮食安全中战略地位突出。安徽省虽连年丰收,但持续增产难度加大,主要困境是单产提高难度大以及粮食生产优质劳动力的缺乏。同时,居民的粮食消费不断升级,对优质口粮、动物性产品以及饲料粮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此外,安徽省粮食增产面临极为严峻的水资源制约,如灌溉设施和技术落后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利用率。

粮食产业作为弱势产业,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粮食净调出省奖励支持,要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对粮食主产区布局。

(摘编自《补短板夯实粮食安全之基》,《安徽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高于国际安全标准,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所以仍需居安思危。
B.如果不在有种等关键技术上进行突破,实现种源的自主可控,我国粮食安全就会一直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
C.2020年全球饥饿人口超过8亿人,其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局部地区战乱冲突和粮食大国限制粮食出口。
D.安徽省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地位突出,一是作为粮食主产区,产量高;二是作为粮食净调出省,调出量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在2020年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七连丰”,并连续6年保持高位增长,这说明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合理。
B.黄建盛认为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现象。
C.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世界粮食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因此引发全球粮食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并非粮食供给能力不足。
D.粮食安全关乎社会稳定与发展,疫情爆发后,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中国贡献”
6.应如何更好地筑牢粮食安全之基?请根据材料内容,从粮食生产的角度简要回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窝囊的父亲

张正直

父亲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没有做过一件值得大家夸耀的事,也没有一段让儿女们骄傲的精彩片段。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父亲,有时候,我们甚至对父亲充满了轻视。

父亲的窝囊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他不善言辞,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遇到困难就爱流泪。小时候,我是个非常顽劣的孩子,天天逃学,从没有一天静下心来学习。每到年终,父亲总是抄着手站在家门口,眼巴巴地望着邻家的孩子捧回一张张三好学生的奖状,而我总是低着头,两手空空地回家。为此,父亲很是失望。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年终考试,我的数学考了个大鸭蛋,语文也不及格。班主任老师害怕我拖了班里的后腿,劝我留级;而学校勒令我不用去上学了,让家人前来办理转学手续。

当我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他顿时惊呆了。继而,便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起了旱烟。

第二天,父亲提着一篮子鸡蛋领着我来到了校长家里,任凭父亲磨破嘴唇,可校长还是坚持让我转学:这孩子学习太差,跟不上。校长有点不耐烦了,劝我们回去。这时,令我终生为父亲感到屈辱的一幕出现了:父亲突然扑通一声跪下,流着泪说:校长,您就看在我这张老脸的份上,将我这娃留下吧!如果下学期他拿不到三好学生奖状您再开除他行吗?

父亲这一壮举,虽然使我免遭转学的厄运,但那时的我却认为父亲给家人丢尽了脸。父亲下跪的事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传遍整个校园,我成了人们嘲笑的跪读生,那一段时间我发了疯似地学习。但年少的我不感激父亲,认为父亲是个窝囊透顶的人。

第二年,当我把平生获得的第一个三好学生的奖状交给父亲时,他竟像喝醉了酒似的,在那两间简陋的、巴掌大的小草房里转来转去,对母亲不停地唠叨着:贴在哪里好呢?最后,父亲决定贴在他炕头的墙上。父亲用图钉摁好后,反复摸着我的头问:山子,什么日子你的奖状能把这面墙贴满呢?

以后的岁月里,我每年都能带回几张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之类的奖状,父亲总会庄重地把它们一一贴好,并且时间顺序井井有条。土墙上的奖状,成了那两间穷得连一张年画都没有的小草房里唯一的一道风景。每逢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总是把人领到那面土墙前参观,并摇头晃脑地拖着长腔给人家念上几张。有时还拿到村上去,向人家炫耀。看到父亲的这些表演,我心里感到滑稽可笑。

高一那年,我在全县语文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当我无意中将奖状交给父亲时,一向不善言辞的父亲竟像着了魔一样疯疯癫癫地跑到街上,到处吹牛:我儿子考了全县第一名,将来绝对能考上大学。

别吹牛了,难道你忘了为儿子下跪的事?有人趁机揭父亲的疮疤。我儿子有这个奖状为证,你儿子有吗?父亲不服气,举起奖状和人家吵起来。想不到一生谨慎、胆小怕事的父亲,这次竟和人家动起武来。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外人打架。最后结果可想而知,老实的父亲被人家打得肋骨折了几根,最后住进了医院。

事后,我不但不同情父亲,反而认为父亲是自作自受。

待父亲出院回到家后,我压在心头多年的火终于爆发出来,冲着父亲大声吼道:爹,你往后不要再这样丢人现眼了行不行?这些破奖状有什么好炫耀的?你被人家打成这样,还不都怪你吹牛惹的祸!父亲低着头一声不吭,那表情像是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我越说越气,随手从墙上撕下几张奖状,边数落父亲边撕得粉碎。这时,我发现父亲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第二天,令我惊异的事情发生了,我发现昨天被我撕碎的奖状又被人一点点地粘了起来,重新又被人贴在原来的位置上。母亲告诉我说:你别跟爹过不去了,他窝囊了一辈子,你又不是不知道。为了这几张撕碎的奖状,你爹流着泪整整拼了一个晚上。听了母亲的话后,我心想,父亲窝囊了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大概是借儿女的奖状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吧!

数年后,我和妹妹成全了父亲的愿望,考上了大学,父亲收集奖状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待我参加工作后,那面黑乎乎的土墙已被父亲用花花绿绿的奖状和证书贴满了。每当看到这面土墙,我就想,这些年来,父亲辛辛苦苦地摆弄这些奖状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甚至怀疑父亲是不是有点心理变态。

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我才真正对父亲有了些了解。

1998年,我参加某机关招考,由于多种原因,我名落孙山。为此,我失望极了,从城里赶回乡下老家。不久,便大病了一场。当我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只见母亲在旁边垂泪,父亲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送到我嘴边说:

孩子,你都两天没吃东西了,趁热吃下去吧!——别再想考试的事了,你还年轻,还有机会。望着父亲用枯柴似的手送到唇边的那碗鸡汤,我想起这么多年自己在陌生的城市里打拼的艰辛,想起了考试时那些纨绔子弟依靠父母的情景。

我不知哪里来了那么大力气,愤怒地坐起来一巴掌把父亲手中的碗打翻在地,大吼一声:我不吃!霎时,那碗鸡汤撒了一地,碗也碎了。

父亲对这一切是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他用那双苍老的眼睛惊诧地望着我:孩子,你怎么了?我愧疚地抬起头来,无意中瞥见墙旮旯里的蛛网上一只飞虫正在挣扎,指给父亲说:爹,你是个普通的农民,你儿子只能是那只任人宰割的飞虫了!你懂吗?

不,父亲坚定地摇了摇头回答:那张蜘蛛网只能粘住像蚊子、苍蝇一样的飞虫,却粘不住鹰!我相信我儿子是只鹰。

说完这话父亲已泪流满面。我第一次发现,父亲的语言竟是这样的生动!

但真正使我认识父亲的,却是家里发生的那一场火灾。

据母亲讲,那场火灾是因为邻家的孩子玩火,不小心点着了自家的房子,我家的房子也跟着遭了殃。

当时,父亲刚从田里回来,二话不说,扔下锄头,便闯入了那两间烈焰腾腾、浓烟滚滚的小草房里。母亲和周围的邻居都惊呆了,都在想,窝囊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哪来这么勇敢、果断,难道这几间破屋里藏着比他生命还重要的宝贝不成?大约过了八九分钟,父亲满身是火,摇摇晃晃地跑了出来,一双胳膊紧紧地护着胸口,好像怀里揣着一件稀世珍宝似的。就在父亲跑出来没几步,忽然身后轰隆一声闷响,那两间草房惨然倒下,父亲也忽然昏厥过去……待母亲和周围的邻居把父亲抬到安全的地方,父亲已不省人事,唯有额头上那凸起的血管恰似一条条蠕动的蚯蚓。当母亲小心翼翼地挪开父亲那双瘦骨嶙峋的胳膊时,发现父亲怀里揣着的竟是一摞发黄的奖状——那是我从小学到今天获得的全部荣誉。

我永远忘不了在医院见到的情景。

父亲昔日那浓浓的眉毛,稀疏的头发,乱蓬蓬的胡子全烧焦了,身上也被烧伤了多处,原来的肺病更重了,不停地咳嗽。他睁开那双苍老、无力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我,用微弱但坚强的声音告诉我:孩子,你的那些奖状一张也没烧着,待我们房子盖好后再重新贴上……

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儿子本身就是父亲的作品,儿子的每一点成绩,每一分进步,都是贴在父亲心头的奖状,儿子的成功就是父亲终生渴望、梦寐以求的莫大荣誉。

这时我才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的前途,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呀!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儿子,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外人打架。老实的父亲被人家打折了几根肋骨,住进了医院,身体虽然被打趴下,但父亲倔强的精神却站立起来了。
B.作者娴熟、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对比、渲染烘托等手法把“窝囊”的父亲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把他那颗洋溢着对父亲深深的爱的真心呈现在我们面前。
C.文章以“奖状”和“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作为线索,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文章生动形象、自然、朴实、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以及充满想象的夸张式的幽默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文中所写的“墙旮旯里的蛛网上一只飞虫正在挣扎”,意在烘托作者在陌生城市蛛网似的关系里像“挣扎的飞虫”一样打拼的艰辛。
8.故事情节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以使作品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而“蓄势于前,急转于后”的结构方法,更容易收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是如何围绕父亲的“窝囊”来“蓄势”的。
9.文章的结尾写道,“这时我才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的前途,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呀!”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选取哪些材料来表现不计生死荣辱的父爱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丘,光禄卿同皎从兄子也。父同晊,左庶子。丘年十一,童子举擢第,时类皆以诵经为课,丘独以属文见擢,由是知名。弱冠,又应制举,拜奉礼郎。丘神气清古,而志行修洁,尤善词赋,族人左庶子方庆及御史大夫魏元忠皆称荐之。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开元初,累迁考功员外郎。先是,考功举人,请托大行,取士颇滥,每年至数百人,丘一切核其实材,登科者仅满百人。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三迁紫微舍人,以知制诰之勤,加朝散大夫,再转吏部侍郎。典选累年,甚称平允。擢用山阴尉孙逖、桃林尉张镜微、湖城尉张晋明、进士王泠然,皆称一时之秀。俄换尚书左丞。十一年,拜黄门侍郎。其年,山东旱俭,朝议选朝臣为刺史以抚贫民,制曰:昔咎繇与禹言曰:在知人,在安人。此皆念存邦本,光于帝载,朝乾夕惕,无忘一日。而长吏或不称,苍生或未宁,深思循良,以矫过弊,仍重诸侯之选。于是以丘为怀州刺史,又以中书侍郎崔沔等数人皆为山东诸州刺史。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书令萧嵩与丘有旧,将荐丘知政事,丘知而固辞,且盛推尚书右丞韩休,嵩因而奏之。及休作相,遂荐丘代崔琳为御史大夫。丘既讷于言词,敷奏多不称旨。俄转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寻以疾拜礼部尚书,仍听致仕。丘虽历要职,固守清俭,未尝受人馈遗,第宅舆马,称为敝陋。致仕之后,药饵殆将不给。上闻而嘉叹,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闻其家道屡空,医药靡给,久此从宦,遂无余资。持操若斯,古人何远!其俸禄一事已上,并宜全给,式表殊常之泽,用旌贞白之吏。天宝二年卒,赠荆州大都督。

(选自《旧唐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B.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C.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D.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行冠礼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登科源于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考试过后,通过发科榜,即黄榜,来通知考生是否及第,所以登上科榜即表示录用。
C.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所有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丘自幼聪颖,尤善为文,很年轻便担任了奉礼郎,又由于神气纯朴,志行高洁,擅长辞赋,深得方庆和魏元忠赏识。
B.山东大旱,王丘自告奋勇出任怀洲刺史,与其他被任命为州刺史的人相比,他治理清明严格,百姓官吏都敬畏他。
C.中书令萧嵩推荐王丘接任裴光庭,但他坚决予以拒绝并极力推荐韩休,后来,韩休又推荐他当了御史大夫。
D.因为生病,王丘请求退休,并得到允许。但他离职后,生活困窘,以致生病后药物难以为继,皇帝下诏给予补偿。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长吏或不称,苍生或未宁,深思循良,以矫过弊,仍重诸侯之选。
(2)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
2021-07-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B.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的一面。
C.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觉得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
D.本诗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感变化相同。
15.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