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写景抒情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58 题号:1410615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是佛教华严宗的一部重要著作。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既可说是惜春伤春,又可说是感伤青春年华的流逝,语意双关,内涵丰富。
B.颔联紧承首联,宴会正热闹时,诗人却昏昏欲睡,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
C.颈联语意与前两联相勾连:上句关联“梦里青春可得追”,下句关联“酒阑病客惟思睡”。
D.尾联“一洗”二字表现出诗人想用佛法洗却人间一切烦恼,寄托了身世之感。
2.清代纪昀评价此诗“中四句对得奇变,此对面烘托之法”。请具体分析中间四句是如何“对面烘托”的。。
【知识点】 写景抒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①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内外交困,民不聊生,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伊洛到巩县入黄河东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广处入景,写伊洛河畔秀美的风光,青山夹着河水一路向东,东南山势开阔,与黄河相通。
B.颔联从细微处渲景,诗人的视角不断变化,远处的寒树,近处的乱流,由远及近,而且化动为静。
C.颈联诗人由眼前清阔景象想起了伊水边的破败孤村,而抬眼所见的南飞孤雁则恰似诗人自己。
D.本诗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诗人乘船途中看到洛水流入黄河的景象,写下这首诗,全诗景中有情,画外有意。
2.庄子曰:“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诗歌尾联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1-08-25更新 | 5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登巴陵望洞庭

李白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溪。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58岁的李白在流放途中获赦,遂东下,过洞庭。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山。徂年,指流年,光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的清晨,诗人登上巴陵,极目远眺,尽览周围景色;近观湖面,天光秋色倒映湖中。
B.“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与“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两句静动结合,富有层次感。
C.诗中写秋色时,先总写秋色苍然、际海明丽,再分写青山、绿水、船帆、飞鸟、清风等。
D.写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是为了用哀婉凄切的歌声,从正面烘托诗人的心情。
2.通观全诗,诗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2021-07-11更新 | 9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淮上雪

王以宁

天工何意,碎琼珰五佩,书空②千尺。箬笠蓑翁扁舟下,淮口烟林如织。飞观嶙峋,子亭突兀,影浸澄淮碧。纶巾鹤氅,是谁独笑携策?

遥想易水燕山,有人方醉赏,六花③如席。云重天低酣歌罢,胆壮乾坤犹窄。射雉归来,铁鳞十万,踏碎千山白。紫箫声断,唤回春满南陌。

【注】①此词作于宋徽宗宜和六年(1124年),词人任职于淮南发运司。②书空:形容雪在空中飞舞如书写字画。③六花:指雪花。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前三句写雪,以“天工何意”发问起势,再写雪之晶莹与盛大,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B.大雪中烟林如织,淮水澄碧,亭台楼观倒映水中,渔翁与词人点缀其间,动静相映,富有情趣。
C.“易水”“燕山”既是现实地名,也是文化符号,使“遥想”的内涵更丰富,情感更深沉蕴藉。
D.下阕刻画了纵横疆场的将领形象,“踏碎千山白”与岳飞《满江红》“踏破贺兰山缺”异曲同工。
2.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豪迈奔放的创作风格,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2024-03-29更新 | 4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