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1 题号:141436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时文学从学术中开始独立出来,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表现自然景物的感发,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D.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需有韵,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
B.“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可以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
C.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D.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曹操的《短歌行》充分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相关论述,分析该篇作品对文学自觉的体现。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华夏文明自形成以来,其演绎空间一直是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华夏先民常常以身处“地中”自居,周人已称“宅兹中国”(何尊铭文)。“中国”,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另一方面,“中国”又具有政治、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常与“夷狄”并举,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自我认同。在此意义上,“中国”又指华夏文明主体所建立的政权。六朝之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与政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基本吻合,华夏政权控制的黄河流域核心区域才被视为“中国”。因此,秦汉时期江东虽在帝国控制之下,但并不被视为“中国”。
江东地区曾是“吴人”“越人”的居住地,其族属有中原人的因素,但总体上是古越人。秦汉时期,中原人不断南下,进一步改变了江东地区的族群结构,也有力地促进了江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可以说,秦汉时期的中原移民为江东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六朝时期江东“中国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东汉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大量中原移民进入江东,极大地改变了江东地区原有的社会和族群结构。孙策、孙权正是抓住和顺应了这一历史机遇,凭借移民力量,积极经营江东,建立了和中原相对抗的区域性政权。孙吴政权的建立,加速了江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原化”。与之相反,政权鼎力的格局反而强化了江东“吴人”的身份认同感,加剧了江东地区与“中国”的政治疏离。
西晋永嘉六年,为躲避战乱,中原地区民众又一次开始了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的核心群体是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南下士人均是政治、文化精英;因此,永嘉南奔之后,“号洛阳为荒土”,“中国”虽在,而其人已去。至此,政治意义上的“中国”也就不在“中国”了。
南下的中原移民虽然被迫迁居他们曾经鄙夷的“卑薄之域”,但为了凸显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存在,他们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强调学术、文化、习俗与“吴人”的差别,强调自己在政治、文化上的优越性,继而形成了垄断的门阀政治。因此,渡江南下的司马睿,在初期并没有得到南方世家大族的认同,经过王导等人的努力弥合,南迁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大族之间矛盾有了一定的缓和,并获得“吴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司马睿也部分得到了南方士族的认同,在江东站稳脚跟并建立起了东晋政权。然而,南下的中原移民,一直保持和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因此,“吴人”与“北人”之间一直存有浓厚的南北情结,相互诋毁、争斗之事时常发生,也影响了“北人”的“南化”。
东晋后期,刘裕集团开始崛起,并于420年建立了刘宋政权。与此同时,鲜卑人所建立的北魏也逐渐控制了中原地区,形成了新的南北对峙政治局面。在此情况下,“南人”“北人”有了新的历史含义。北方的魏人称江东人为“南人”,有时也称“吴人”。而江东地区,无论是中原移民的“北人”还是“吴人”,都以“中国”自居,称居住于中原地区的魏人为“北人”。此时,“南人”与“北人”已不完全是江东地区内部的族群之分,而逐渐演化为南北政权之间的“华夷”之分和“正统”之争。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江东地区实现了“中国化”。
(摘编自张齐明《移民与六朝时期江东的“中国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作为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原先是指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周朝时期就有“中国”一词。
B“中国”在秦汉时期所含的地理空间意义与政治文化意义基本是一致的,指华夏政权所控制的黄河流域核心区域。
C “中国”具有政治、文化象征意义,与“夷狄”共同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自我认同,又指华夏文明主体建立的政权。
D“中国”在秦汉时期并不包括“吴人”“越人”居住的江东地区,尽管那时江东地区也归秦汉帝国所控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的中原移民改变了江东地区的族群结构,促进了江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六朝时期江东“中国化”奠定重要基础。
B永嘉之乱,洛阳沦为荒土,中原地区的民众又开始了大规模南迁;从此以后,政治意义上“中国”也就不在“中国”了。
C借助中原移民力量,孙策兄弟在江东建立了和中原相对抗的区域性政权,客观上加速了江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原化”。
D刘宋政权与北魏鲜卑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后,此时“南人”“北人”演化为南北政权之间的“华夷”之分、“正统”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嘉南奔之后,南下中原移民特别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和与“吴人”的差异,以及政治、文化上的优越,进而形成门阀政治。
B东晋政权之所以能在江东建立,是与南迁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大族之间的矛盾的缓和,以及跟“吴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等有关。
C由于不断南下的中原移民始终抱有“北人”情结,常常与吴人发生争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北人”的“南化”速度。
D秦汉以来,中原人移民江南是为了躲避战乱;否则,“北人”凭着自身的优越感,是不会主动迁居他们鄙夷的“卑薄之城”的。
2016-11-18更新 | 1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世界,伴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与5G、区块链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扩展现实(XR)等设备与应用的兴起与不断发展,元宇宙时代正在来临。元宇宙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治理数字化以及数据价值化将成为元宇宙得以发展的基础。元宇宙的构建需要理解物理、人类、信息三元世界的融合,三元世界构成了现实空间,通过XR、仿真模拟、数字孪生、区块链、脑机接口等数字技术创建了虚拟空间。用户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穿梭,信息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流动,用户与信息的互动促进了虚实空间的融合,现实与虚拟空间的相融共生形成了元宇宙。元宇宙逐渐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社会的进阶形态,是基于数字技术而构建的一种人以数字身份参与的虚实融合的三元世界数字社会。

元宇宙具有三大区别于传统环境的特征:万物交互、虚实融合、去中心化。其中最显著的是现实时空和虚拟时空的融合。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除了现实中的空间会融合到虚拟空间中,虚拟空间中的时间将不再对应现实空间中的时间会变得更加多样和多维。在现实时空中,物理世界、人类世界和信息世界构建成了真实三元世界;在虚实时空中,各种数字技术构建了一个融合现实时空的人工三元世界。连接真 实三元世界中的物联网、互联网、社会网都将在人工三元世界中得以体现与演化,从孪生到相生,再到融生。

目前,元宇宙尚处于萌发阶段,其发展依赖于参与其中的用户与信息良好的互动,由此形成健康的信息生态,进而促进元宇宙的长期向好发展。其中,信息是元宇宙综合环境的核心资源,通过在三元世界中自由流动形成信息生态,促进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元宇宙中用户发出过的语言文字内容也是元宇宙数字资产的一部分,元宇宙在应用过程中,既可以保存虚拟世界中的用户全量使用过的文字和语言资源,也可以把用户在现实世界中的内 容进一步上链,从而实现从虚拟原生语言资源和虚实共生语言资源的全生命周期保存和利 用。

元宇宙中的用户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其一,元宇宙中用户的数字身份具备一致性、代 入感强等特点,用户渴望获得高度的数字身份认同感。其二,元宇宙具有庞大的内容生态,用户希望满足多种多样、定制化的信息需求。其三,元宇宙包罗万象,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公平开放的创作平台,使每一个灵感都可以被表达。其四,在数字经济系统中,用户的数字权益将得到保障,用户创造的数字资产应能够脱离平台束缚自由流通。其五,沉浸式的交互体验是元宇宙对用户的根本吸引力,VRAR、脑机等技术为用户的感官带来全方位的连接

为了满足以上需求,元宇宙中的用户主要进行四种体验。首先是游戏,是元宇宙搭建 的数字社会的底层逻辑,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沉浸、实时和多元的泛娱乐体验。其次是社交,形成高沉浸度社交体验和多样化社交场景,同时数字身份能够扫清物理距离、社会地位等因素造成的社交障碍,给予用户更强的代入感。再次是内容,除游戏与社交体验,元宇宙也为用户提供极致沉浸式的内容体验,XR、脑机技术的发展使内容的展现形式进一步升级。最后是消费,在元宇宙中,更加自由的消费将成为常态,NFT体系有望实现服务、劳动、创作、道具的资产化,以及数字资产的流通交易。

未来,元宇宙具有三大发展方向。第一,数据融合化,数据是驱动元宇宙发展引擎的燃料,虚实融合的实现需要数据的互通联结。第二,领域协同化,目前,元宇宙仍停留在 游戏、社交领域。在未来,元宇宙的概念将在建筑工程、产品制造、影视游戏、学术科研等各大领域普及与应用。第三,虚实一体化,未来的元宇宙将是一个全渗透、全时空存在的环绕式流量生态和互联网形态,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伴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交需 求的升级而变得模糊。纵观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从Web1.0 到Web2.0,目前进入Web3.0,用户的信息输入与输出效率大幅提升,元宇宙将进一步拓展信息的应用范围和交互效率,使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虚实相融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吴江《元宇宙中的用户与信息:今生与未来》,《语言战略研究》 2022 年第 2 期,有删改)

材料二:

今年以来,由于全球主要投资机构纷纷加码布局元宇宙领域,推动元宇宙的关注度和 热度持续升高。这股热潮一方面推动了XR、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发 展,增强了元宇宙相关行业的发展动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这股热潮也已经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甚至会误导元宇宙产业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企业扎堆涌入元宇宙领域,纷纷打造元宇宙人设;其二是增加了一些科技泡沫,甚至由此催生出一些新的套路和骗局;其三是贩卖焦虑和暴富大饼,收割智商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元宇宙是我们探索内心世界需求的一种可能路径,寄托着我们对智慧社会生活的一种向往。针对当前元宇宙热潮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以积极审慎的态度,稳步推动元宇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技术局限性是元宇宙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切围绕元宇宙相关模式的探讨或者布局,只有在技术真正突破后才能实现。扎实推进基础数字技术研究是布局元宇宙赛道的最有效策略,只有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高技术成熟度,才能在 元宇宙产业发展中赢得制高点,并真正推动元宇宙产业走向成熟。

其次,目前元宇宙产业仍在萌芽阶段,其商业价值的显现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实践早已证明,技术创新不能偏离商业价值,商业价值更不能脱离技术创新而独立存在。面对元宇宙热潮,要保持理性的行为认知和正确的市场导向,谨防借技术和概念的名义催生科技泡沫。

最后,从用户个体来说,对待元宇宙这样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新生事物,既要有好奇心,更要有务实心,对市场上出现的元宇宙相关炒作行为保持冷静和警惕。

(节选自《元宇宙热潮:一场既有技术突破也有泡沫的游戏》,《科技日报》2021年11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终端的普及,5G、区块链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扩展现实(XR)等设备与应用的兴起与不断发展,构成了元宇宙得以发展的强大的数字基础。
B.作为元宇宙数字资产一部分的元宇宙用户的语言文字,既包含虚拟世界中的用户全量使用过的文字和语言资源,也包含用户在现实世界中的内容。
C.VR、AR、脑机等技术从感官层面给用户以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形成了元宇宙对用户的根本吸引力,也满足了用户对元宇宙的第一需求。
D.元宇宙给用户带来的游戏、社交、内容、消费四种体验,都能给用户带来高沉浸度的感受,四者之间并没有主次、高低或先后的区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元宇宙综合环境核心资源的信息,如果不能构建起健康的生态,必将影响元宇宙的长期向好发展。
B.数字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交需求的升级将会使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元宇宙最终将会虚实一体化。
C.既然元宇宙寄托着人们对智慧社会生活的向往,那么针对这种“向往”的“智商税”骗局也就“应运而生”了。
D.如果不能扎实推进基础数字技术研究,稳步提高技术成熟度,那么实现元宇宙产业走向成熟只是一句空话。
3.当下人们对“元宇宙”有多种描述,其中与材料中关于“元宇宙”的阐释不符的一项是 (     
A.文旅元宇宙拓展了时空,我们可以在本地虚实相融的空间中获得趣味性和沉浸感。
B.元宇宙作为现实的镜像,本质在于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持久、稳定连接的数字世界。
C.从政府来看,元宇宙不仅是重要的新兴产业,也是需要重视的社会治理领域。
D.从时空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时间维度上虚拟而空间维度上真实的数字世界。
4.请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作为一家企业,面对汹涌而来的元宇宙大潮,应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全力规避哪些错误?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2-04-04更新 | 3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三: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
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越广泛。
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
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06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