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6 题号:141467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梦境定理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经常在梦中经历危机,包括战斗、被追杀、赤身裸体、跳下悬崖、溺水等等,其实这是一种模拟行为,芬兰的认知心理学家安蒂认为,在人类的睡眠阶段出现类似模拟逃跑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行为遗留。进化心理学观点是,在梦中模拟逃跑是一种人类从未消失的生存本能,做梦的时候好比在夜间,而在夜间逃跑毫无疑问是最安全的逃跑时间,可以认为梦是一种适应进化威胁的过程,在梦境中模拟逃跑有助于我们在现实中脱离危机。

美国加州理工记忆研究所曾进行一项实验,在白天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人造迷宫中,让它在迷宫中呆一整天,记录下小白鼠在不同位置的神经冲动状态,到了晚上小白鼠睡眠过程中,发现了小白鼠的神经冲动模式与白天接近,其实这是小白鼠在梦中回忆迷宫细节的过程,于是心理学家们得出结论,动物包括人类在梦境中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我们在梦境中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远超出白天。人类的记忆能力理论上没有限制,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大脑会对信息进行筛选,是如何筛选的呢?在白天,你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包括新的人物形象、生活细节,显然我们无法完整的记忆,梦境则是一个回忆整理的过程。

上个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米奇森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极具争议的理论,人类做梦的本质是为了快速遗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很快忘记梦境内容,因为大脑会帮助你遗忘。他认为大脑可以看做一台电脑,在白天,我们的大脑接受各种各样的数据,但是它对数据的处理方式是固定的,到了晚上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开始接受随机数据,而白天的处理方式不再适用,而只有通过梦境建立随机的处理方式,所以梦境具有随机信息处理功能,是大脑的关键程序,遗忘则是正确的执行过程。

研究梦境的心理学家哈德曼在讨论情绪学习过程中,提出了一个猜想,他认为,做梦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人类大脑对一些复杂情绪进行处理的过程,而梦境确实是一个比现实更加安全的地方,在现实不敢建立的连接都可以在梦境中实现,在我们看来梦境内容是妄想,其实是大脑具有防御性的决定,那么是否可以借助梦境这个特性来进行绝对安全的情绪治疗,梦境是一个缺乏压抑感,心理防御不足的场所,心理治疗也是最有效的。

材料二:

梦境实践——四大梦的故事

庄生晓梦

庄子有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境逼真到让庄子忘记了本我,认为自己就是蝴蝶,在梦中他极力寻找自己这个蝴蝶到底在哪。结果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导致一时分不清到底自己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自己是蝴蝶梦见了庄周。

人世间真真假假,是非难辨,眼见也不一定为实。遇事沉着冷静,不盲信他人,不轻易下结论,不评判他人的好坏。坚定自己的内心,做最真实的自己。无愧于心,方能乐得逍遥。

黄粱一梦

唐朝道士吕翁碰见一个叫卢生的人。卢生抱怨自己壮志未酬,家境惨淡。吕翁拿来自己的枕头给他,说:“你枕着我的枕头,就能实现你的志向。”梦中卢生回家,娶妻中举,当上宰相,经历人生大起大落、生离死别。

醒来后发现是梦,十分急切。吕翁说:“人生所经历的辉煌,不过如此啊。”卢生郁闷许久恍然大悟:“这是先生你遏止我的欲念啊,我哪能不接受教诲啊!”磕头谢恩后离去。

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辉煌也是一生,简单也是一辈子。身外之物终是浮云,与其追求外在,不如修炼自己的内里。少做那些虚幻不实际的梦,认清自己和现实,才能让自己活得轻松,活的自在。

江淹梦笔

江淹年轻有为,是一个有名的文学家。可是年纪大了之后,文章变得平淡无奇,甚至连连退步。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向他索笔,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顺手从怀里取出一只五色笔给他。据说自此之后,江淹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

有时候,梦是假的,事实却是真的。不论是才华也好,人情也罢,都有用完的那一天。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为感情注入新的基石,才能长久维护好家庭、亲戚和朋友,才能在社会中怡然自得。

南柯一梦

唐代有个叫淳于棼的人,生日那天喝得大醉,睡着了梦见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洞中是“槐安国”,他娶了公主,出任太守,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敌国入侵,家破人亡。淳于棼惊醒,原来是大梦一场。

人生有很多经历就像这南柯一梦一样,或空欢喜一场,或有惊无险。鲜花不会因为凋零就放弃绽放,我们也不能害怕没有结果就不去付出。你只管努力,惊喜一定就在来的路上。

材料三:

梦境赏析

画作简介:

创作《梦》之前,47岁的毕加索与一位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满、容貌美丽的17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妙龄少女便成了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绘画、雕塑模:特儿。在这一幅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中,画家既表现了少女肉体之美,也表现了他自己对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追求。

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用荣格的一句话来说:“无意识的集合体。”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境中的模拟逃跑过程是行为遗留,有助于我们在现实中脱离危机。
B.人在做梦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回忆学习能力,并能对信息进行高强度的筛选。
C.米奇森认为梦境是一个主动遗忘的过程,其本质是快速遗忘。
D.情绪治疗属于一种梦境幻想与现实交替的过程,此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中庄子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还是庄子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点明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以及生死物化的观点。
B.黄粱一梦的故事告诉我们荣华富贵并不是长久的,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眼成空,常比喻梦寐以求的愿望落空。
C.江淹梦笔常用于比喻才思减退,如“宋玉悲秋愁闷,江淹梦笔寂寞”,相近的词语有“江淹才尽”“梦笔生花”“江郎才尽”。
D.南柯一梦比喻世事无常,所有的荣华富贵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生活无需执着于结果,要好好珍惜拥有的时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梦境”的一项是(     
A.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
B.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罗贯中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D.故国梦重归,觉来双垂泪。——李煜
4.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画作的含义。
5.古代人常云“梦境乃吉凶之兆”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这句话。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珷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 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 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两家之所以能长期共存,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是因为它们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吸收。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C.汉代,佛教就从印度传入中国,一直到隋唐时期,逐渐中国化了的佛教才与儒、道逐渐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
D.人道主义思潮的出现,为儒、道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积极进取,道家消极自保,二者人生观不同,体现出的气质与风度各异。但是儒、道两家互补,共同构成了“国学”的根基。
B.佛教顺利地融入,并被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是因为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博大包容性的特点。
C.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主张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理念。
D.道家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主张各自顺任自然之性,注重归真返璞,富于山林隐逸之趣,是其“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
3.下列选项中属于“儒家”观点的一项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礼记·大学》中写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请结合材料一对这句话加以分析。
2023-10-19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装点了北朝的,北朝的充实了南朝的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也是盛唐诗歌与其他时代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是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能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用,诗人可以从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敢于冲破旧的藩篱,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D.独倚关亭还把酒,一年春尽送春时。(杜牧《春尽途中》)
4.材料一第四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举并简析。
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盛唐气象”的形成原因。
2023-06-29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3.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
2022-09-28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