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薛居正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0 题号:1417100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憕,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太尉,谥曰忠懿。憕孙寀,元和朝,位至给事中。寀子敬方,文宗朝,诚议大夫。敬方子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以收复功为谏议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应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陈经国之要。琪因上疏曰:“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且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以太子太傅致仕。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节选自《五代史•卷五十八列传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B.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C.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D.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文中李琪的五代祖李憕在死后被多次赠封至太尉。
B.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文中含义为“任命官职”。
C.同光,与文中的“天复”都是用以纪年的年号,古代帝王“改元称帝”,一帝一年号。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乞骸骨”之义略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琪簪缨世胄,算得上几世之泽。先祖中有多人曾担任不同朝代的显要官职,有的忠烈垂范,有的功勋卓著。
B.李琪博学多才,堪称文坛俊杰。他十三岁就因辞赋为晋公所知,在晋公偷偷测试他时,以文思才学令晋工大为称赞。
C.李琪辞无所假,可谓远近知名。李谿忧虑当时文人辞赋不能及时体现主题,赞赏李琪文章典雅,李琪因此更加闻名。
D.李琪擅长政论,仕途却最终受挫。庄宗欣赏他的奏书言策,任命其为国计使,后又直升辅相,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
(2)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桑维翰,洛阳人。身短面广,非常人,既壮,每对鉴自叹:“七尺之身,安如一尺之面!”试进士,有司嫌其姓,黜之。或劝勿试,翰持铁砚示人:“铁砚穿,乃改业。”唐同光中,登进士第。高祖领河阳,辟为掌书记,历数镇皆从,及建义太原,首预其谋。复遣为书求援于契丹,果应之。及高祖建号,知枢密院事。幸夷门,范延光据邺叛,人心恟恟。翰从容谈论,怡怡如也,时皆服其度量。杨光远平邺,朝廷虑兵骄难制,翰请速散其众,寻移光远镇洛阳。因授翰检校司空,兼侍中,出为相州节度使。吐浑都督白承福为契丹所迫,举众内附,高祖方通好于契丹,拒而不纳。镇州节度使安重荣患契丹之强,密与吐浑结,是时,荣有飞扬跋扈之志。荣抗表请讨契丹,且言吐浑之请。高祖览表,犹豫未决。翰知荣畜奸谋,乃密上疏。高祖传密旨于翰:“今省所奏,释然如醒。朕计已决,卿可无忧。”少帝嗣位拜中书令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然权位既重四方赂遗咸凑其门。由是浇竞辈得以兴谤,间言稍入,翰渐见疏忌。寻以冯玉为枢密使,以分翰之权。后因帝微有不豫,翰曾密遣中使达意于太后,请为皇弟重睿择师以教道之,帝疑之。俄玉作相,与翰同在中书。会舍人卢价秩满,玉乃下笔除价为工部侍郎,翰不暑名,玉竟除之,自此翰与玉不相协。帝以重睿择师傅言于玉,玉遂以词激帝。寻出翰为开封府尹。开运三年,王师降契丹。张彦泽以前锋骑陷都城,利翰家财,遣兵守之,终为彦泽所害,年四十九。

(节选自《旧五代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帝嗣位/拜中书令/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然权位既重/四方赂遗/咸凑其门
B.少帝嗣位/拜中书/令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然权位既重四方/赂遗咸凑其门
C.少帝嗣位/拜中书令/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然权位既重四方/赂遗咸凑其门
D.少帝嗣位/拜中书/令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然权位既重/四方赂遗/咸凑其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洛阳,因地处洛水之南而得名,又称洛邑、雒阳、洛京等,历史上多个王朝在此建都。
B.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C.契丹,发源于我国东北的游牧民族。唐末,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后称帝,国号契丹。
D.节度使,古代官名,在唐时可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财政,北宋以后职能逐渐弱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维翰相貌奇特,胸怀大志。他长相不同于一般人,身材短小面部宽长,在科举道路上虽遇挫折却矢志不渝,最终高中。
B.桑维翰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范延光占据邺城造反时,众人都心神不定,人心浮动,而桑维翰却面不改色,淡然处之。
C.桑维翰追随高祖,深得信任。他做掌书记时就在高祖阵营,首先参与谋划高祖登基,后秘密上书助高祖决断安重荣一事。
D.桑维翰被人陷害,遭到猜忌。少帝时,因受宵小之辈离间而被少帝疏远,又因少帝生病时为皇弟出谋划策而被少帝怀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劝勿试,翰持铁砚示人:“铁砚穿,乃改业。”
(2)张彦泽以前锋骑陷都城,利翰家财,遣兵守之,终为彦泽所害,年四十九。
2021-05-13更新 | 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溪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溪。溪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B.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C.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D.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
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溪所推崇。
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
D.李琪为同僚所忌恨。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2)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
2017-06-29更新 | 1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全义,字国维。全义为县啬夫,尝为令所辱。乾符末,黄巢起冤句,全义亡命入巢军,屡有战功,后与罕之据怀州,乞师于武皇。武皇遣泽州刺史安金俊助之,进攻河阳,刘经、仲方委城奔汴,罕之遂自领河阳,表全义为河南尹。

初,蔡贼孙儒、诸葛爽争据洛阳,迭相攻伐,七八年间,都城灰烬,满目荆榛。全义初至,惟与部下聚居故市,井邑穷民,不满百户。全义善于抚纳,课部人披榛种艺,且耕且战,以粟易牛,岁滋垦辟,招复流散,待之如子。每农祥劝耕之始,全义必自立畎亩,饷以酒食。数年之间,京畿无闲田,编户五六万。乃筑垒于故市,以防外寇。每观秋稼见田中无草者必下马命宾客观之召田主慰劳之赐之衣物若见禾中有草地耕不熟立召田主集众决责之。田夫田妇,相劝以耕桑为务,是以家有蓄积,水旱无饥民。五年之内,号为富庶。

末帝季年,赵、张用事,段凝为北面招讨使,骤居诸将之右。全义知其不可,启梁末帝,不听。全义托朱氏垂三十年。梁祖末年,猜忌宿将,欲害全义者数四,全义单身曲事,悉以家财贡奉。洎梁祖河朔丧师之后,月献铠马,以补其军;又以服勤尽瘁,无以加诸,故竟免于祸。

庄宗平梁,全义自洛赴觐,泥首待罪。庄宗抚慰久之,以其年老,令人掖而升殿,宴赐尽欢,诏皇子继岌、皇弟存纪等皆兄事之。明年二月,郊裡礼毕,以全义为守太尉中书令。其后孔谦侵削其权,中官各领内司使务,或豪夺其田园居第,全义乃悉家产录进纳。会赵在礼据魏州,都军进讨无功。时明宗已为群小间谍,端居私第。全义以卧疾闻变,忧惧不食,于洛阳私第,谥曰忠肃。

(选自《旧五代史·张全义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观秋稼/见田中无草者/必下马命宾客观之/召田主慰劳之/赐之衣物/若见禾中有草地耕/不熟/立召田主集众决责之
B.每观秋稼/见田中无草者/必下马命宾客/观之召田主/慰劳之/赐之衣物/若见禾中有草地耕/不熟/立召田主集众决责之
C.每观秋稼/见田中无草者/必下马命宾客观之/召田主慰劳之/赐之衣物/若见禾中有草/地耕不熟/立召田主集众决责之
D.每观秋稼/见田中无草者/必下马命宾客/观之召田主/慰劳之/赐之衣物/若见禾中有草/地耕不熟/立召田主集众决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地区,其所管辖地的行政长官称为“京兆尹”。
B.编户:编入户籍的平民。编户制度是古代户口登记、行政管理制度。
C.泥首:用泥涂首,表示自辱服罪,文中指张全义向庄宗谢罪。
D.薨:古代称皇帝、太后、皇帝妃嫔、诸侯以及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全义治理有方。他治理洛阳时,虽然到任时满目疮痍,但他每年扩大垦地,善于安抚招纳人民,五年之内洛阳就成为富庶之地。
B.张全义敢于上谏。梁末帝后期,段凝任北面招讨使,突然被降级,他认为不妥,就上奏梁末帝,皇上没有听从他的劝谏。
C.张全义委曲求全。孔谦侵夺削弱他的职权,有人还强夺了他的田园和住宅,但张全义没有反抗,反而将全部家产登记进献。
D.张全义忧虑国事。赵在礼占据魏州,都军讨伐失败,明宗又被小人离间迷惑,他在病中听说后,忧虑不进食,最后死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农祥劝耕之始,全义必自立畎亩,饷以酒食。
(2)梁祖末年,猜忌宿将,欲害全义者数四,全义单身曲事,悉以家财贡奉。
2019-06-20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