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3 题号:1423776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武帝永初三年,魏主闻高祖殂,议发兵取洛阳、虎牢、滑台。十月,魏军将发,公卿集议于监国之前。崔浩曰:南人长于守城,昔苻氏攻襄阳,经年不拔,今以大兵坐攻小城,若不时克,挫伤军势,此危道也。不如分兵略地,至淮为限,列置守宰,收敛租谷,则洛阳、滑台、虎牢为囿中之物,何忧其不获也?公孙表固请攻城,魏主从之。

臣焘曰:兵以势攻以气守浩之言未知攻守之妙彼徒见苻氏之不能克襄阳以为南人长于守城野战则不足惮。而不知六朝之宠物犬际,谢玄之所用以定三魏,宋武之所用以平齐,秦陈庆之所用以取三十二城,卒至洛阳者,皆江南之人也。安可谓之不长于攻?特永初之际,王康以将懦,攻则辄败,故圏其卒以守尔。使有贤将,能作吴楚剽悍之气,又安往而不得志?故弱敌而不戒,祸莫甚焉!使江南而有人则崔浩之言岂不为魏氏之深祸!

初,晋民南迁,以扬州为京畿,谷帛所资皆出焉,以荆、江为重镇,甲兵所聚尽在焉,常使大将居之。三州户口居江南之半,武帝恶其强大,故欲分之。乃分扬州、浙东五郡置东扬州,治会稽。分荆、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江夏。既而荆、扬因此虚耗。

臣焘曰:治国如治身,心肠四体,将养调治,缓急各自有序。人失其序,则疾生之;国失其序,则乱生之。晋氏南迁,以扬州为腹心,荆、江为臂肘。积货财,聚甲兵使之常重,势当然也。当无事之时,使强藩悍将内有所畏;当有事之际,使腹心股肱外有所恃,此实经久不易之道。而刘氏父子偷目前之利,破长久之规。文帝虚内事外,而江州之文武罢;武帝强支弱干,而荆扬之势分。其后明帝之乱,会稽遂为贼境,而朝廷所保,仅百余年。齐之末,萧氏弟兄亦欲联郢雍以图天下。虚心腹,肥支体,遂为后世深患,可不戒夫!”

(选自《六朝通鉴博议卷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以势攻以气守/浩之言未知/攻守之妙/彼徒见苻氏之不能克/襄阳以为南人/长于守城/野战则不足惮
B.兵以势攻/以气守/浩之言未知攻守之妙/彼徒见苻氏之不能克/襄阳以为南人长/于守城野战则不足惮
C.兵以势攻/以气守/浩之言未知攻守之妙/彼徒见苻氏之不能克襄阳/以为南人长于守城/野战则不足惮
D.兵以势攻以气守/浩之言未知/攻守之妙/彼徒见苻氏之不能克襄阳/以为南人长/于守城野战则不足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主,史书称北魏皇帝为魏主。因晋于北魏为正统,宋后来代替了晋,宋亦为正统。
B.豫州,九州之一。与雍州、兖州、徐州、幽州、青州、荆州、扬州、梁州合称九州。
C.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畿辅”“右扶风”“左冯翊”与“京畿”意思相近。
D.治江夏,“治”在此指区域官署驻地,“治江夏”是说郢州长官治所在江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浩是北魏的谋臣,他认为南人不擅长野战,所以提出先劫掠外围,最终不战而降城的策略。
B.作者不认同崔浩的观点,举出历史事例证明南人擅长守城和野战,批评崔浩不懂得兵法战略。
C.武帝分割扬州、荆州、江州的原因,在于这三地人口众多,非常富庶,容易成为皇权的威胁。
D.作者认为武帝做法与古代相反,导致了本应拱卫皇城的核心地带,力量被削弱,贻患无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有贤将,能作吴楚剽悍之气,又安往而不得志?
(2)当有事之际,使腹心股肱外有所恃,此实经久不易之道。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彦升字仲达,饶州乐平人。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历郴州判官,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彦升尝辟广西经略府,或称其才,擢提举常平。御史中丞石公弼荐新提举广西学事幸义可御史,及陛辞,适与同日,徽宗两留之,遂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彦升孤立,任言责阅五年,论:“蔡京再居元宰,假绍述之名,一切更张,败坏先朝法度,朋奸误国,公私困弊。既已上印,而偃蹇都城,上凭眷顾之恩。中怀跋扈之志。愿早赐英断,遣之出京。”

“何执中缘潜邸之旧,德薄位尊,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愿解其机政,以全晚节。”“吕惠卿与张怀素厚善,序其所注《般若心经》云:‘我遇公为黄石之师。’且张良师黄石之策,为汉祖定天下,惠卿安得辄以为比?”他如邓洵仁、蔡疑、刘拯、李孝称、许光凝、许几、盛辛、李弓惠、任熙明之流,皆条摭其过,一不为回隐。右仆射张商英与给事中刘嗣明争曲直,事下御史。彦升蔽罪商英,商英去。

又累疏抨郭天信以谈命进用,交结窜斥;因请禁士大夫毋语命术,毋习释教。先是,诏诸道监司具法令未备,若未便于民者,久而弗上。

彦升言:“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有因追科而欲害熙宁佞保伍之法,因身丁而故摇崇宁学校之政,省事原情,当有劝沮。宜遣官编汇,辨其邪正,以行赏罚。”皆从之。

迁给事中。尝谒告一日,而张商英复官之旨经门下,言者以为顾避封驳,出知滁州。寻加右文殿修撰,进徽猷阁待制,知吉州。久之,知潭州,未行,卒,年六十三。赠太中大夫。

(节选自《宋史·洪彦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B.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C.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D.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宰,文中指宰相。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B.潜邸,又称潜龙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有时借指太子尚未即位。
C.释教,即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取其第一个字作为名称,故称佛教为释教。
D.保伍,古代为了有充足的军力而将百姓五家编为一伍,又立保相统摄。“保伍”泛称基层管理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彦升为人忠厚,拒绝不劳而获。他带着母亲奔赴任职之地,在尽孝的同时又为国尽忠;能够宽待前任县尉,给别人提供方便却不收取好处。
B.洪彦升不畏权贵。数次指责权奸。他在担任御史的时候,从不回避隐瞒权臣的过错,指责吕惠卿德不配位,将邓洵仁、任熙明等人的过错逐条列出。
C.洪彦升不信邪说,敢于明断是非。当官员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不怕得罪人,明确归责;又多次上疏说明郭天信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朝廷重用。
D.洪彦升关心时政,提出治理良方。他深知社会积弊太久,主张对违法乱纪者有所规劝和阻止,建议派遣官吏汇编作奸犯科之事,以便实行赏罚。
2020-03-10更新 | 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憕,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太尉,谥曰忠懿。憕孙寀,元和朝,位至给事中。寀子敬方,文宗朝,诚议大夫。敬方子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以收复功为谏议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应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陈经国之要。琪因上疏曰:

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

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以太子太傅致仕。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节选自《五代史卷五十八列传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B.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C.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D.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赠,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加封官爵称号。《清史稿•岳起传》:“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
B.辟,征召。本指由中央官署征聘某人,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在文中含义则是“授予……官职”。
C.同光,与文中“天复”都是用以纪年的年号,汉武帝以后,帝王“称帝改元”时,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年号。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乞骸骨”的意思完全一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琪乃簪缨世胄,出身名门。先祖中有多人曾在朝廷中担任显要官职,有的忠烈垂范,有的功勋卓著。
B.李琪博学多才,堪称文坛俊杰。他十三岁就因辞赋为晋公所知,在晋公偷偷测试他时,其文思才学让晋公大为称赞。
C.李琪擅长作文,当时一些文士的辞赋不能及时表现主题,李琪却能“入句见题”,得到李谿赞赏,李琪因此更加出名。
D.李琪擅长政论,仕途却最终受挫。庄宗欣赏他的奏书言策,任命其为国计使,后又直升辅相,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
(2)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
2019-11-11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读书不辍。山东按察使焦遂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B.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C.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D.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章,古代官名。元代中书省设平章政事,位在中书令与左右丞相之下。
B.朔望,朔日和望日,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古人常在此时举行重要活动。
C.特拜,不通过正常途径任用官吏的方式,文中指从京城派出、降级任命。
D.券,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文中指用作凭证的钞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因德才兼备被荐为官,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具有人情味而且执法严明、处事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时,英宗原本想在宫内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向皇帝上疏,皇帝最终听取了他的意见并且赏赐给了他财物。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开展赈灾济贫工作。他从买进和卖出等诸多方面千方百计保障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他常常将百姓的事情牵挂于心,去世的时候,关中百姓如丧父母般悲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2)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5.张养浩上疏反对元夕在内庭张灯结彩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2-03-01更新 | 2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