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0 题号:142818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中宣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特别指出: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新情况新问题,严重污染社会风气。各大媒体纷纷对这种乱象进行批评,呼吁塑造新时代审美风尚,给青少年以正确精神引领。

“饭圈文化”造成青少年审美观的畸形发展,而且是非理性的、极端的。我们并不是主张单一的审美,绝不是要搞成“万马齐喑”的局面,提倡审美的多样化是必要的;而由娱乐平台、资本运作带动的粉丝审美,恰恰是单一的、病态的、畸形的。将那些只有颜值而无德行的偶像当作美的极致顶礼膜拜,不问是非,“饭圈文化”在审美观上呈现出的是极端的非理性。那些“娘炮”,那些“耽美”,缺少的就是正大刚方之气、泰山青松之姿、慷慨激昂之风。如果仅是某一个人的审美取向,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任其弥漫于数量惊人的青少年的心灵之间,流行的必然是病态的审美风气,这是与我们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

审美是以感性的形态发生或者说以感性的形态进行,这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认为审美可以离开理性而存在,那么笔者是不予认同的。在审美中,理性是内化于感性形态之中的。美必然与真、与善同行。真善美的一体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审美的题中应有之义!哲学家张世英把人的境界分为“欲求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四个层次,他认为审美境界包含道德而又超越道德、高于道德。张世英先生的观点未必能在美学界定于一尊,但我认为是大有道理的。它至少说明了审美对于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非可有可无的;审美并非只是感性的,而是包含着道德与理性的内涵。

再谈一个观点:美感应该是具有神圣性的。这个观点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都曾不断出现。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知之之谓神”。这当然是一种神圣感。孔子讲“尽善尽美”,美与善的一体化,是有神圣感的。王国维以境界为美,而境界也是具有神圣感的。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将美的理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和谐”,第二是“智慧”,第三是“至善至美”。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人物康德的名言:“灿烂星空在我头上,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强调美的神圣性。在美学原理中讲审美范畴时,总是以“崇高”作为第一个审美范畴,足见“崇高”在美学中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抽去了崇高感,审美就会走偏,社会就会充斥着物欲,人的价值观就会失范。

新时代需要一种健康的、向上的、充满朝气的审美风尚。想想“盛唐气象”吧,正是盛唐气象那样一种包容而阳刚的审美风尚,才能与中国历史上那样一个巅峰的时代匹配!今天,我们放眼大好河山,我们聆听穿越时空的钢琴曲,我们欣赏中外绘画经典作品,我们凝望为国奉献的英模,我们仰视巍峨而壮丽的建筑,又怎能不感觉到美的神圣?我们更应该大力倡导审美中的崇高,崇高是我们这个时代审美的主旋律!站在新的一百年的起点上,青少年要背负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美的神圣,美的崇高,在这代人的审美观中不可或缺。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2021-09-08张晶的《以美感的神圣荡涤畸形审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饭圈文化”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的审美,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造成误导。
B.审美以感性形态进行,包含着道德和理性的内涵,缺失任何一面都会导致审美畸形。
C.“崇高”作为审美的第一范畴,在审美观中不可或缺,否则人的价值观就容易失范。
D.新时代需要一种健康向上、充满朝气的审美风尚,这是新的一百年取得胜利的保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破后立,先剖析“饭圈文化”的危害,然后提出审美理性和审美崇高的主张。
B.文章引用张世英的观点,主要是为了证明审美对人生非常重要,而非可有可无的。
C.作者采用引证法,大量引用东西方圣哲的名言证明美的神圣性,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D.文章以“笔者是不予认同的”“但我认为”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圈文化”乱象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审美观造成严重误导,致使病态的审美风气在社会广泛流行。
B.美必然与真善同行,如此才能创造健康的审美风尚。真善美的一体化,在中西方都是审美的共同追求。
C.真正的美感,是一定具有神圣性的。完全去掉了神圣性,往往是一种审美的矮化甚至卑琐化。
D.新的一百年,青少年要背负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在这代人的审美观中不可或缺。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界对“国潮”的理解大同小异。狭义的“国潮“是指蕴含中国文化、融合潮流元素、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创、服饰、美妆、饮食、家居、日化、数码科技等商品形成的一股审美时尚与消费热潮。而广义的“国潮”扩散到观念层面,指某种中国文化基因在消费领域的复兴潮流辐射到文学、艺术、科技、教育、文旅、媒体等众多领域,呈现为一种精神风貌。如国漫电影中表现出的浓厚中国美学风格,航天重器命名时使用的“祝融”“嫦娥”“玉兔”“天问”“天宫”等极具中国浪漫的名字等。

“国潮”崛起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时间维度上看,当下中国正在以和平稳健的发展姿态不断接近实现“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时代号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共识,“国潮“就是这种号召和共识下的产物之一。从空间维度上看,当今中国正不断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跃升,民族品牌日益强大,为“国潮”商品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生产力支持、广阔的消费空间以及源源不断的创意动力。在这样的时空因素下,以“Z世代”为代表的青年消费群体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他们不仅深切感受到“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之治”,而且精神成长空间富足,培养出了个性、包容、多元的消费倾向和审美趣味。越来越多萌发了“国货当自强”意识的企业开始在产品定位、营销和风格上主动接近青年群体,在商品设计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种民族符号,从而推动了兼具“传统”与“潮流”特色的“国潮”。从消费动机上看,消费者既希望通过“国潮”符号文本,建立起自身与国家、群体之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又渴望通过“国潮”表现个体差异,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然而,当“国潮”消费只是基于对差异的需要时,消费者的选择不再遵从于自我,而变成了遵从于商品为个体赋予的符号身份。不难发现,“国潮”消费中存在一些夸示财富而并非满足自身真实需求的选择。在广告商狂轰溢炸的营销与互联网爆体铺天盖地的建构下,“国潮”二字往往被赋予了过剩的符号意义,尤其是限量版、定制版等高价商品或断货商品,往往会引发抢购风潮,许多青年消费群体就容易因此而掉入“为买而买”或“越买越贵”的陷阱。在资本的驱功下,当一类“国潮”商品获得市场青睐后,各种不同领域的品牌就会一窝蜂地推出类似的产品,以求获得相似的经济效果。例如印着“中”等字样的伪“国潮”产品充斥市场、“万物皆可故宫”的盲目跨界联名以及不合时宜和超出消费认知的产品延伸。显然,盲目地滥用中国符号只会加剧“潮”的意义磨损,让消费者失去新鲜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潮的根之所系,魂之所在。“国潮”既然有“国”的内涵,就应当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既然称之为“潮”,就应当与时俱进,符合当下观念。要在深挖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基础上,不断产出新的创意,摆脱同质化竞争,才能真正推动“国潮崛起”。

(摘编自宗祖盼、刘欣雨《“国潮”的消费认同与价值尺度》)

材料二:

2021年初,河南卫视春晚的歌舞节目《唐宫夜宴》一经播出就5次登上热搜榜,实现了“顶流”出圈。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再到端午节、七夕节,河南卫视策划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迅速成为现象级的“国潮”文化品牌。

《唐宫夜宴》的灵感来自唐三彩静态乐俑。在节目中从演员面部的传统“斜红”妆容,到齐胸襦裙的汉服仕女着装,以及嬉笑娇嗔的面部表情,都赋予了静态陶俑鲜活的生命力,彰显了文化之美。《洛神水赋》中,舞蹈演员的五色衣裙,取自端午节五色丝线祈福的习俗,舞蹈设计参考了敦煌壁画和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演员用艺术化的肢体语言表达出了惊鸿、游龙之神韵。

在《唐宫夜宴》节目中,贾湖骨笛、莲鹤方壶、《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文物以虚拟时空技能形式呈现出来。《元宵奇妙夜》中,科技打造的奇幻视像更令人动容。“复活”的陶俑在实景拍摄与VR技术、蒙太奇剪辑的相互作用下,串起了省博物馆、清明上河园等省内著名景点,也无缝对接歌舞、戏曲等表演艺术,讲述了一个充满科技与文化色彩的博物馆奇妙之夜的故事。为拥抱年轻受众的审美,节目用“网剧加网综”的方式构架,通过网络平台播出,使观众不再被动观看节目,而是握有选择、跳跃、快进、暂停、退出和实时评论的权力。观众们在“唐宫小姐姐”的带领下穿越古今,上天入地,沉浸式地体验文化盛宴。

(摘编自孟晓辉《新国潮涌动下黄河文化元素的视觉盛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指含中国元素的商品引发的审美及消费潮流,也指中国文化基因广泛辐射而呈现的精神风貌。
B.“国潮”商品的爆发式增长与当今中国创造实力提升、民族品牌强大及消费市场广阔等因素密不可分。
C.青年消费群体的消费倾向和审美趣味推动商家不断迈出年轻的步伐,从而萌发“国货当自强”的意识。
D.“国潮”消费领域的乱象一方面源于消费群体错误的消费动机,另一方面也是由资本逐利特性造成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不等同于中国元素和时尚潮流的简单叠加,它也不应成为营销的噱头。
B.剥离“国潮”产品上附着的过剩符号意义,青年人便能理性消费“国潮”产品。
C.企业开发“国潮”产品时,不仅要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中国节日”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两者优势互补,“国潮”实现了破圈跨界。
3.根据材料一对“国潮”的定义,下列选项中与《唐宫夜宴》“出圈”属于同一类“国潮”现象的是(     
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闭幕式上折柳送别,将中国传统美学推向世界。
B.近年来,外国品牌如普拉达(Prada)、古驰(Gucci)等纷纷将“中国风”元素运用到设计中。
C.春节期间,黄鹤楼造型雪糕火爆出圈,游客人手一块,争相拍照发朋友圈。
D.“Nanci囡茜”推出的十二生肖、今夕何夕等国风治愈系列盲盒手办受到追捧。
2023-04-25更新 | 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阅读莫入“伪科学”陷阱
耿磊
①伪科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谣言一样,内容常与日常生活有关,多以人际传播为主,具有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常说“谣言止于智者”,真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大部分谣言通过人们的闲聊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自然地、无意地简化已知事实,只强化部分细节,并加入个人情感的判断与“临题发挥”,以至于谣言越传越不靠谱。
②比起谣言来,伪科学更具欺骗性。这些“科普”文章中给出了许多貌似有理的“论据”。许多人很自然地选择相信,并当做知识来传播,而且这种信任往往持续很久,直至伪科学被戳破的一天。普通的谣言引发的社会反应多如疾风骤雨席卷而来,大多会引起人们的警觉,当相关领域的机构出面辟谣后它就迅速散去。伪科学更多是“润物无声”,它往往以科普知识的形式出现,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而人们一旦将伪科学视为真理,多会对其深信不疑,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③伪科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与这个时代“快”的特点密不可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再加上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导致我们很多时候难以深入思考一个概念或命题的真实性、可靠性。
④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普遍匮乏也给了伪科学以可乘之机。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日益增加,但目前市面上的科普读物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科普读物从写作的手法到营销推广的方式,都难以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缺少了解科学的渠道,科学之于民众便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让人们对科学产生一种盲目的崇拜。盲目崇拜往往被伪科学利用,以至一些谣言打着科学的旗号,大行其道。
⑤该如何对付伪科学呢?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当我们读到一个看似传播知识的信息,不要轻易相信,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它的发布者是谁;发布者有没有做科学的调查;它的论证逻辑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充分;这则信息在转发过程中是否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弄明白了这些,再作判断不迟。
⑥另外,与其“刷屏”看“小龙虾原来是一种昆虫”这样的伪科学文章,不如找来法布尔的《昆虫记》,在妙趣横生与科学严谨的字里行间,了解“真昆虫”的世界。学习科普知识不只是儿童的“专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借助科普阅读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成长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8月26日)
1.下列对文章所说 “伪科学”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伪科学”内容大多与日常生活有关,以人际传播为主要渠道,传播适度快、范围广、市场大。
B.“伪科学”或论证的逻辑不够严密,或论据不够充分,或完全未经科学的调查,普遍存在错误。
C.生活节奏的加速,信息的大量增加,人们科学知识的普遍匮乏,为“伪科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D.随着当下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科学知识渴求的日益增加,“伪科学”也就更难生存了。
2.2.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简述“比起谣言来,伪科学更具欺骗性”的原因。
                                                                                
3.根据文章内容,人们在阅读时应注意什么,以避免陷入“伪科学”陷阱?
                                                                                
2016-11-18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学者对 ChatGPT 在教育中的使用表示担忧。Alshater2022)认为 ChatGPT 存在一 定的局限性,包括对数据的质量存在依赖性、有限的知识领域、伦理问题、过度依赖技术与 存在误用的可能性等。Baidoo-Anu 等(2023)也认为,在教育中使用 ChatGPT 可能存在缺 乏人类的互动、有限的理解、训练数据存在偏差、缺乏创造力、缺乏上下文的理解与泄露隐私等问题。Qadir2022)还提出,ChatGPT 和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一样可能会存在偏见,甚至产生和传播错误信息,并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当下教育领域最担心的是 ChatGPT 会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或作弊,从而有损教育公平。总的来说,虽然ChatGPT 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着风险与挑战。

ChatGPT 能在多门学科中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成果的完成度与创意感,但随之而来也引发了学者们对学生学业诚信的担忧。有研究者提出,ChatGPT 可能会帮助学生实施作弊,使教育评估机制失去平衡,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有研究者通过测试 ChatGPT 与真实考生在大学开放性考试中的作答结果后表示,ChatGPT 的推出可能导致在线考试和开放性考试学术诚信的终结,因为 ChatGPT 的考试答案展现出了高度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在很少的输入下生成高度逼真的文本,使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成为可能。此外,教务人员也表示很难区分学生和 ChatGPT 生成的写作内容,并且当学生使用ChatGPT 回答问题时,教务人员很难充分评估学生的真实理解水平。

诚然,ChatGPT 和其他内容生成类模型能为学生提供互动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受益。2014 年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与模仿人类情感行为的虚拟导师互动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好。但是,学生在多次使用 ChatGPT 后,很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尤其在多次使用其协助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较好的成绩后,学生很可能沉迷于其效果。因智能工具产生依赖进而养成惰性心理是有先例的。如早前多有报道学生依赖作业搜题工具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过度依赖在线工具可能降低学生的发展创造力,使其将节省的时间转移至与学习无关的方面。

尽管 ChatGPT 很像传统的搜索引擎,可以快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信息,但其信息的准确性还无法保证。纽约市教育局就对 ChatGPT 向学生传达的信息表示了担忧,特别是对其答案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出了疑问。他们还担心使用 ChatGPT 会导致年轻学生变得自满,致其缺乏评估信息的必要技能。OpenA I2022)也承认,ChatGPT 有时会回复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的答案,因为:(1)在反馈学习训练期间,没有真实的信息来源;(2)训练模型较为谨慎导致它会拒绝可以正确回答的问题;(3)监督训练误导模型的回答。而且,ChatGPT 对学生输入文本的调整或多次输入相同文本十分敏感。它会注重政治正确和道德伦理尊严,甚至会直率地拒绝回答某些伦理上有偏差的问题。例如,具体评价某个人。又例如,在 ChatGPT 中输入想要询问的问题,ChatGPT 可以声称不知道答案,但稍作改写就可以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正因如此,教学中使用 ChatGPT 时,必须是精确询问的文本。教师与学生并不能完全信任它。还有研究者指出,OpenA I上线ChatGPT 时,其训练模型的数据受制于2021年,对2021 年之后的世界认知是有限的,对某些特殊人群的相关问题也知之甚少,尤其是对理科方面的内容掌握程度较低(Qadir2022)。此外,ChatGPT 无法与活跃的互联网相连接,无法从社交媒体中获取任何信息,数据集存在封闭性,所以生成不正确的信息是可能的。如果 ChatGPT 为学生生成一个围绕特定搜索主题的虚假阅读列表时,那 ChatGPT 能为教学提供便利的基础又何在呢?

人工智能伦理是指在道德上约束人工智能开发、管理、应用等应遵守的一切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教育工作者们也必须具有一定的伦理意识。在ChatGPT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反馈时,以下三种伦理问题值得注意:数据隐私、偏见性与所有权。 第一,数据隐私。为了获得 ChatGPT 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师生需要输入大量与之相关的 数据和资料。ChatGPT 在识别数据并为使用者提供满意的答复时,储存的数据却有可能被泄露。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对第三方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如何正确使用学生数据表示担忧。第二,偏见性。ChatGPT 是一个大型的语言模型,虽然被训练了几百万个数据点,包括了大量 的文本与书籍,但由于其学习到的知识仅来自训练数据中的统计规律,缺乏语境理解能力,无法像人类一样能对世界进行复杂和系统地了解,因此常具有攻击性和偏见性的反馈内容。第三,所有权。ChatGPT 为教师与学生生成的所有内容能否被直接使用需要评估。虽然ChatGPT 代写编程代码、扩写生动故事等能力在短时间内已获得广泛认可,但这种生成性模型只能根据它们的训练数据模式生成响应,并不具备创新性和独创性。换句话说,ChatGPT   的响应是汇聚数据库中数据的成果,这些作品的所有权又该属于谁呢?而后产生的一系列风险又应该由谁来承担呢?这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无论 ChatGPT 为教育领域带来的是机遇还是风险,其作为一种变革性力量,已经在全球各个领域引发广泛关注。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势必进一步引发教育的深刻变革。应如何正确谨慎地使用 ChatGPT,积极吸纳 ChatGPT 带来的教育创新,同时制定合理使用的准则与标准以规避其风险,不仅关乎教育人工智能的创新融入,也影响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节选自王佑镁、王旦等《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ChatGPT 教育应用的潜能与风险》)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利用 ChatGPT 学习时,可能会沉迷智能工具,对其产生依赖,养成惰性心理,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创造力。
B.ChatGPT 的考试答案有很高的思维水平,利于考生作弊,这可能导致在线考试和开放性考试中学术诚信的终结。
C.ChatGPT 代写的编程代码或扩写的生动故事并不具备创新性和独创性,但不影响它在短时间内已获得广泛认可。
D.对 ChatGPT 进行询问时,如果我们调整我们的语言,使之表述上精确无误,我们就能得到想要得到的准确答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 ChatGPT 之前,已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因存在偏见,而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B.学生利用作业搜题工具就会成绩下降,是因为将节省的时间转移至与学习无关的方面。
C.ChatGPT的响应成果来自数据库,其所有权又该属于谁,这会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D.ChatGPT 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并存,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已无法避免,只能积极应对。
3.根据第四段的内容,下列与ChatGPT的对话最有可能发生的一项是(       
A.提问:能根据2023年高考作文题,预测下一年的作文题吗?
ChatGPT:作为 AI 模型,我无法准确预测下一年高考的作文题。高考作文题通常是由考试命题专家和教育部门共同制定的,每年的题目都有所不同,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B.提问:普京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吗?
ChatGPT:普京是一个优秀且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他在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方面做出了一 些重要决策。但是他的领导方式和政策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C.提问:对于朋友圈目前关于“甲流”的话题讨论,你怎么看?
ChatGPT:目前爆发的“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中的甲型H1N1所导致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D.提问:阿根廷为何能夺得2022年世界杯冠军?
ChatGPT:世界杯夺冠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偶然性的问题,但阿根廷拥有梅西和一个十分团结的团队。团结在团队运动中是至关重要的。
4.ChatGPT 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着风险与挑战。请简要说明文中提到哪些“风险与挑战”。
2023-08-29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