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朱熹(1130-120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5 题号:144223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之道》

(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②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第七章》

(三)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者,所以事君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愤③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第九章》


【注】①谦:通“慊”,满足。②厌然:掩盖、躲闪的样子。③愤:败,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B.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C.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D.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宋元以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考钦定书。
B.“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等的“小学”相对,讲大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C.“赤子”指初生的婴儿,用来形容人心地善良、纯洁,现多用来指报国之心。在选文中的“如保赤子”意思是“保护平民百姓如母亲养护婴儿一样”。
D.“孝弟”即“孝悌”,“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尊重兄长,儒家认为它是为仁之根本,孔子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主张将个人之孝推广开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表明儒家把“修身”作为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
B.《大学之道》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修身养性。
C.《大学·第七章》中强调“诚其意”,朱熹认为诚意是“自修之门”“进德之基”,“意”是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的第一个念头必须真实,否则一伪百伪,因此君子“必慎其独”。
D.《大学·第九章》强调“齐家”,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一个家族统治千百万个家族。国君的家族十分庞大,家族内部常有纷争甚至导致衰败,所以,管理好家庭和整个家族是个大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5.请结合语段三内容,分析文中所言“故治国在齐家”的原因。
【知识点】 朱熹(1130-1200)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庐山卧龙庵记

朱熹

卧龙庵在庐山之阳,五乳峰下。子自少读龟山先生杨公诗,见其记卧龙刘君,隐居辟谷木食涧饮,盖已度百岁而神清眼碧,客至辄先知之,则固已知有是庵矣。去岁蒙恩来此,又得陈舜俞《庐山记》。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至于幽深险绝,皆有水石之美也。此庵之西,苍崖四立,怒瀑中泻,大壑渊深,凛然可畏。有黄石数丈,隐映连在激浪中。视者眩转,若欲蜿蜒飞舞,故名卧龙。此山水之特胜处也。于是又知其泉石之胜。

乃如此间以行田,始得至其所。则庵既无有,而刘君亦不可复见,独其泉石之胜犹昔。然其壮伟奇特之势,则有非陈《记》所能仿佛者。予既惜其出于荒堙废壤,而又幸其深阻夐绝,非车尘马迹所能到,倘可得而有也。乃捐俸钱十万,属西园隐者崔君嘉彦,因其旧址,缚屋数橡,将徙居焉。又缘名潭之义,画汉丞相诸葛公之像,置之堂中。而故友张敬夫尝为赋诗,以纪其事。

然庵距潭犹数百步,步乱石间,三涉涧水乃至。又无所托足以寓瞻眺。因其东崖,凿石为磴,而攀缘以度。稍下乃得巨石,横出涧中,仰翳乔木,俯瞰清流,前对飞瀑,最为谷中胜处。遂复作亭其上,曰“起亭”,以为龙之渊卧者,可以起而天行矣。

(选自《明清游记散文选》)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映连在激浪中属:连接
B.倘可得而有也擅:擅自
C.因其东崖相:察看
D.遂复作亭其上,曰“起亭”榜:匾额
2.对中文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
B.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
C.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
D.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谷,古代一种养生之术,不食五谷,是隐士常用的一种修炼方式。
B.《茶经》,我国最早的关于茶叶生产、饮茶技艺和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
C.行田,谓经行于田间,文中是指作者趁公务闲暇时,进行踏青郊游活动。
D.诸葛公,指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朱熹少时读龟山先生的诗作,就知道庐山北侧的五乳峰下有座卧龙庵。
B.陈舜俞《庐山记》描写卧龙庵周围壮伟奇特的景色,认为是庐山最美的风光。
C.作者为卧龙庵地处荒僻遭到废毁感到可惜,但又喜欢这与尘世隔绝的所在。
D.作者因为庵名“卧龙”隐含飞腾之意而重修了卧龙庵,并写作本文来记其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木食涧饮,盖已度百岁而神清眼碧,客至辄先知之。
(2)属西园隐者崔君嘉彦,因其旧址,缚屋数椽,将徙居焉。
2020-02-13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百丈山记

朱熹

①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盖自此始。

②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痹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③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④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山之盖自此始 (       )        ⑵日光(        )   
⑶台山西南缺(       )             ⑷日西山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十余级得度                 其沫如散珠喷雾
B.既皆赋诗纪其胜            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C.声溅溅然                    阁据上流
D.出山门东十许步         曲折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
⑵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4.根据作者交代的游览路线,文中写景所采用的是□□□□的方法。
5.从第②、③两段所描述的不同时段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是在表现百丈山的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2019-11-07更新 | 2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乙)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丙)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孑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B.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C.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D.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而跨出两脚为“步”。
B.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D.韩愈,字退之。愈,胜过,其名与字意思相反,相同的名、字关系如苏轼,字子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甲文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乙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丙文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士大夫们的耻师风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
2023-10-02更新 | 1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