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二 期中 2021-11-26 9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具有题材意义重大、思想内蕴丰厚等特点,同时也面临艺术创作难度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平衡、与青年观众群体审美需求难以共鸣等问题。然而,近期一批重大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者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年轻人的生产、生活及斗争,表达青年与历史发展同向的时代选择,彰显他们身上闪耀的理想光辉,这样更易引发与人物年龄相仿的青年观众的深层情感共鸣。近期重大题材影视剧出圈的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中的青年形象往往能成为年轻观众在看剧时的拟态交往对象,在共情、共鸣的良性互动中,剧外与剧中的青年建立起一种“共同体美学”,唤起年轻观众的自我身份认同,从而产生“这一切与我有关”的观赏感受,完成了链接当代青年和近代革命者的思想桥梁和情感通道。

《觉醒年代》追溯建党初期的历史,讲述的是当时的“80后”“90后”思考救国救民道路的故事。其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赴法勤工俭学场景与其牺牲场面的蒙太奇剪辑,让观众印象深刻。电视画面上,两人从雄姿英发、西装革履的留学青年向身负镣铐、满身血污的革命烈士的切换,散发着直抵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与情感号召力。在《跨过鸭绿江》里也表现了一群以青春热血保家卫国的勇士。拿着炸药包奋不顾身扑向敌人的杨根思,用血肉之躯堵枪眼的黄继光,在熊熊烈火中潜伏不动的邱少云……他们穿上军装是战士,脱下军装,都是20多岁的普通人。

《光明日报》(2021050507版)

材料二:

重大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通常围绕某个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展开,如何将既定的主题性内容转化为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故事,将时代风貌、主流价值观和审美意蕴有机融入,考验着创作者的智慧。在这类剧中,人物往往根据历史或现实原型改编,观众会调动自身储备的历史知识或现实的生活观察对其可信度予以判断核验。创作者需要通过艺术的手段,将历史人物的“艺术真实”与观众心中的“碎片真实”实现耦合,从而让历史人物足够真实,而不是超脱于现实的虚化人物。

《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作品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就是将历史人物的迷惘、彷徨、纠结等情感波澜,与年轻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所呼应,这种情感的共通性架起了连接观众与剧中人的心理桥梁。“相信”的生成始于观众的自我投射与代入体验。近期重大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大多运用成长叙事的艺术手法让观众“相信”。这种手法始于文学中的“成长小说”,如今被普遍应用于影视剧的创作之中。

《光明日报》(2021年05月05日07版)

材料三:

数字时代,媒介技术迭代使传统的观演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影视作品从独立的文本变成了互文的话题,观众从电视机、大银幕前聚精会神地观看变成了视频网站移动倍速式观看,传统的“看剧”变成了弹幕交流、短视频追剧。网络参与式文化重塑影视艺术的接受场景,形成了一种“关联式、批注式和社交化”的虚拟集体观赏形态,再造了一种新的接受美学。它改变了我们谈论英雄、讲述英雄故事、感受英雄的方式,由此也形塑了英雄在我们心中的概念。

《觉醒年代》的弹幕中,“我的二年”“泪目”“致敬”,表达的是对人物品格的认同与赞赏。而《我和我的祖国》的网友留言中,“这才是青年应该看的”“如果国家需要,我也愿意”则是被深深激励后的个体意志表达。演员表现精湛演技的片段,也成了网友制作表情包的素材。在这里,习惯超文本跳读、多屏幕观看的年轻观众,不仅观看既定的剧情,还会搜索社交网站上各种有趣的“梗”,参与弹幕或留言的话题讨论,更会自行剪辑创造新的人物关系、改编新的剧情。由此,一部重大题材影视剧一旦播出上映,就被置于庞大的信息网络之中,每一个观众都是丰富的节点,剧情、人物、细节、道具都可能成为网友二次“平民叙事”或“微观叙事”的素材。在网友“自来水式”的传播中,英雄形象不是既定的而是生成的,观念的引导不是强加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经过这样的翻译转化,影视剧的主题思想更容易获得年轻人的理解和认可。

《光明日报》(2021年06月15日16版)

材料四:

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如何能常写常新,为生活在当下这个文化多元化环境之中的观众所喜闻乐见,并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开辟自己的广阔天地?

要攻克这个难题,从业者要找到新的叙事模式。近期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大多突破了以往执着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历史事件的铺叙而使人物淹没其间的“伟人加大事”叙事模式,放弃直截了当描绘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策略,而是从与普通人生存空间、情感世界更为接近的日常生活视角落笔,注重在真实的历史氛围中描写伟人的亲情、爱情、友谊,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塑造富有个性、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另一个方法是将感觉意象化,让情感的传递更为形象、直观、生动。作品越是对人物的感性方面进行还原,越是能显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动人,以及革命情怀的崇高。比如,电视剧《永远的战友》采取“伟人加小事”的策略,以革命家邓颖超的情感为主线,写出了一系列感人的情感故事。这部剧里出现了好几次夫妻拥抱的镜头,让观众看到了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革命领袖内心深处的温柔情感。这种将革命史的大波涛作为叙事背景,专注表现那个时代激荡起的一朵朵日常生活的小浪花,以情感叙事的方式来设置故事情节、架构人际关系、把握历史走向的做法,让观众无须仰视便能体会伟大灵魂的丰富和真挚。

摘编自陈先义《影视剧中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创作者应思考如何与青年观众群体审美需求形成共鸣,尽量让作品中的青年形象成为年轻观众看剧时的拟态交往对象,唤起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
B.近期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取得成功一个原因是情感共通架起了连接观众与剧中人的心理桥梁,将历史人物的情感与年轻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相呼应。
C.近期重大题材影视剧之所以受到青年观众的认同与赞赏,关键在于网络时代年轻观众非凡的传播力与创造力,在于数字时代的传播速度和多样观影方式。
D.重大题材影视作品要翻新创作思路,将感觉意象化,让情感传递更为形象、直观、生动,对人物的感性方面进行真实还原,让观众体会伟大灵魂的真性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重大题材影视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应与时代环境尽量贴合,其行为方式与性格设定应契合实际,避免陷入英雄形象高大全、脸谱化的窠臼。
B.重大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都有历史原型,因此,创作者要通过艺术手段最大限度的还原人物的“记忆真实”,还要使其与特定历史情境有关,这样作品才能打动观众。
C.观众会对重大题材影视作品的可信度予以判断核验,其内容可以不忠于历史事实,但绝不能戏说和猎奇,要对历史负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传递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D.在传统叙事模式中,往往执着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历史事件的铺叙,而那些“出圈”的作品却往往从普通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日常生活视角落笔。
3.下列结合具体作品细节分析不符合选文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爱吃花生米、炸酱面和老北京涮肉,同时难掩家长专制作风,这让历史人物更加真实,让观众“相信”。
B.《中流击水》中多次出现李大钊在追赶火车去上海、在南开学校演讲等场景中的布鞋和青年学生们的洋皮鞋,形象隐喻,体现了将感觉意象化的创作方法。
C.《经山历海》以基层党员工作生活为主线,聚焦基层党员在工作岗位中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的过程,通过平凡小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了叙事模式的转变。
D.《觉醒年代》中青年毛泽东的出场,近乎青春偶像剧,手握《新青年》的造型与雨中的“恰同学少年”交叉剪辑在一起,迎合了青年受众群体感官感受。
4.材料四中作者对于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创作提出了建议,试分析作者的论述特点。
5.结合材料分析近期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出圈”的原因。
2021-11-2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离天亮还有点时候,有什么东西咬住了他背后的一个鱼饵。他听见钓竿啪的折断了,于是那根钓索越过船舷朝外直溜。他摸黑拔出鞘中的刀子,用左肩承担着大鱼所有的拉力,身子朝后靠,就着木头的船舷,把那根钓索割断了。他用一只手熟练地干着,在牢牢地打结时,一只脚踩住了钓索卷儿,免得移动。他现在有六卷备用钓索了,它们全都接在了一起。他说出声来:“但愿那孩子在这里。”

可是孩子并不在这里,他想。你只有你自己一个人,你还是好歹回到最末的那根钓索边,不管天黑不黑,把它割断了,系上那两卷备用钓索。

“鱼啊,”他轻轻地说出声来,“我跟你奉陪到死。”依我看,它也要跟我奉陪到死的,老人想,他等待着天明。眼下正当破晓前的时分,天气很冷,他把身子紧贴着木船舷来取暖。它能熬多久,我也能熬多久,他想。天色微明中,钓索伸展着,朝下通到水中。小船平稳地移动着,初升的太阳一露边儿,阳光直射在老人的右肩上。

等太阳升得更高了,老人发觉这鱼并不越来越疲乏。只有一个有利的征兆。钓索的斜度说明它正在较浅的地方游着。这不一定表示它会跃出水来,但它也许会这样。

“鱼啊,”他说,“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

但愿如此,他想。一只小鸟从北方朝小船飞来。那是只鸣禽,在水面上飞得很低。老人看出它非常疲乏了。

鸟儿飞到船梢上,在那儿歇一口气。然后它绕着老人的头飞了一圈,落在那根钓索上,在那儿它觉得比较舒服。“你多大了?”老人问鸟儿,“你这是第一次出门吗?”

“好好儿歇歇吧,小鸟,”他说,“然后投身进去,碰碰运气,像任何人或者鸟或者鱼那样。”

“鸟儿,乐意的话就住在我家吧,”他说,“很抱歉,我不能趁眼下刮起小风的当儿,扯起帆来把你带回去。可是我总算有个朋友在一起了。”

就在这当儿,那鱼陡地一歪,把老人拖倒在船头上,要不是他撑住了身子,放出一段钓索,早把他拖到海里去了。他用右手小心地摸摸钓索,发现手上正在淌血。

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并且我手边有点儿盐就好了。”他说出声来。

他眺望着海面,发觉他此刻是多么孤单。但是他可以看见漆黑的海水深处的彩虹七色、面前伸展着的钓索和那平静的海面上的微妙的波动。这时云块正在积聚起来,他朝前望去,见到一群野鸭在水面上飞,在天空的衬托下,身影刻划得很清楚,然后模糊起来,然后又清楚地刻划出来,于是他发觉,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感到孤单的。

他望望天空,看见一团团白色的积云,形状像一堆堆可人心意的冰淇淋,而在高高的上空,高爽的九月的天空衬托着一团团羽毛般的卷云。

“轻风,”他说,“这天气对我比对你更有利,鱼啊。”他的左手依然在抽筋,但他正在慢慢地把它张开。

要是那孩子在这儿,他可以给我揉揉胳臂,从前臂一直往下揉,他想。不过这手总会松开的。

钓索慢慢儿稳稳上升,接着小船前面的海面鼓起来了,鱼出水了。它不停地往上冒,水从它身上向两边直泻。它在阳光里亮光光的,脑袋和背部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阔,带着淡紫色。它的长嘴像棒球棒那样长,逐渐变细,像一把轻剑。它把全身从头到尾都露出水面,然后像潜水员般滑溜地又钻进水去,老人看见它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水里,钓索开始往外飞速溜去。

“它比这小船还长两英尺。”老人说。它是条大鱼,我一定要制服它,他想。老人见过许多大鱼。他见过许多超过一千磅的,前半辈子也曾逮住过两条这么大的,不过从未独自一个人逮住过。现在正是独自一个人,看不见陆地的影子,却在跟一条比他曾见过、曾听说过的更大的鱼紧拴在一起,而他的左手依旧拳曲着,像紧抓着的鹰爪。

弄不懂它为什么跳出水来,老人想。简直像是为了让我看看它个儿有多大才跳的。反正我现在是知道了,他想。但愿我也能让它看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它以为我是个比现在的我更富有男子汉气概的人,我就能做到这一点。但愿我就是这条鱼,他想,使出它所有的力量,而要对付的仅仅是我的意志和我的智慧。

此刻阳光很热了,尽管微风正在柔和地吹起。

“天啊,我当初不知道这鱼竟这么大。”“可是我要把它宰了,”他说,“不管它多么了不起,多么神气。”

然而这是不公平的,他想。不过我要让它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

“我跟那孩子说过来着,我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他说,“现在是证实这话的时候了。”

他已经证实过上千回了,这算不上什么。眼下他正要再证实一回。每一回都是重新开始,他这样做的时候,从来不去想过去。

但愿它睡去,这样我也能睡去,梦见狮子,他想。为什么如今梦中主要只剩下了狮子?别想了,老头儿,他对自己说。眼下且轻轻地靠着木船舷歇息,什么都不要想。它正忙碌着。你越少忙碌越好。

时间已是下午,船依旧缓慢而稳定地移动着。

(节选自《老人与海》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第一段在大鱼咬住鱼饵后,描写了老人的一系列动作,表明他是一位有经验的渔夫。
B.“我跟你奉陪到死。”一句表明大鱼凶猛,老人随时做好死的准备,展现了他的硬汉形象。
C.“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体现了老人矛盾纠结的心理。
D.文中多次写到老人的手,右手淌血,左手抽筋,表明老人已经老了,在海中捕鱼力不从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大鱼”运用比喻修辞,其形象优雅又充满力量之美,跃出海面时,银光闪闪,此时这条马林鱼是自然的壮观与伟大的象征。
B.小说描写老人与鸟说话的情景,将鸟人格化,老人把鸟当成朋友,既表明此时老人有鸟为伴,并不孤单,也表现出老人内心的善良。
C.小说对大海和天空的描写,很有画面感,给人一种美的视觉感受,大海的迷人是为了衬托老人乐观的性格,他不知海中隐藏着的危险。
D.小说结尾描写老人期望梦见狮子,运用象征手法,“狮子”充满野性的张力,是力与勇的象征,也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的体现。
8.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都提到“那孩子”,请联系选文,分析老人的心理。
9.试分析选文叙述上的艺术特色。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之道》

(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②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第七章》

(三)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者,所以事君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愤③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第九章》


【注】①谦:通“慊”,满足。②厌然:掩盖、躲闪的样子。③愤:败,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B.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C.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D.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宋元以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考钦定书。
B.“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等的“小学”相对,讲大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C.“赤子”指初生的婴儿,用来形容人心地善良、纯洁,现多用来指报国之心。在选文中的“如保赤子”意思是“保护平民百姓如母亲养护婴儿一样”。
D.“孝弟”即“孝悌”,“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尊重兄长,儒家认为它是为仁之根本,孔子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主张将个人之孝推广开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表明儒家把“修身”作为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
B.《大学之道》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修身养性。
C.《大学·第七章》中强调“诚其意”,朱熹认为诚意是“自修之门”“进德之基”,“意”是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的第一个念头必须真实,否则一伪百伪,因此君子“必慎其独”。
D.《大学·第九章》强调“齐家”,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一个家族统治千百万个家族。国君的家族十分庞大,家族内部常有纷争甚至导致衰败,所以,管理好家庭和整个家族是个大问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4.请结合语段三内容,分析文中所言“故治国在齐家”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②千里孤坟:王弗葬地在四川眉山,与苏轼任职的山东密州相距遥远。③短松冈: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指王弗坟茔所在地。
15.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为“记梦”,下片“夜来幽梦”五句写梦境,前三句再现了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后两句“无声之胜”,让人动容。
B.“纵使”三句把现实与想象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种种个人忧愤,体现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感情深沉而无奈。
C.“茫茫”“年年”是叠词,有助于将词人仕途落拓之感渲染得层层叠叠、绵密哀婉,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
D.最后三句是词人的想象,从对方落笔,料想妻子的亡灵在月明之夜、松冈之上何等伤心断肠,凄清幽独,黯然销魂。
16.请结合全词,从虚实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抒情方式。
2021-11-29更新 | 35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