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1458841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奋斗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梦的价值之一是合知行,即知行合一。它是认知上的,也是行动上的;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上的。既是知,也是行。一般而言,理论家认为知难行易,实践家认为知易行难,虽然侧重不同,但都各执一面。于中国梦而言,知行都不易,知难行亦难,都认为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都割裂了知与行的关系,是失之偏颇的理解。唯有知行并进、知行合一,认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才是正确主张。

在中国哲学史上,古代哲学家对知行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进行;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知行并进,相资为用;等等。朱熹强调知难行易、知先行后,而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行没有先后轻重之分。站在今人的立场来看,知行观的要点就是“知行合一”。 知与行互为表里,不分先后,不能分离。倘若知与行相分离,那么知就不是真知而是妄想;倘若行与知相分离,那么行也不是笃行而是盲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归根结底,重要的是知的自觉与行的坚定,根本要求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思想对实现中国梦具有启发意义。中国梦既不是纯粹的观念,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而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观念,是时间的观念形态。其本身是知行合一,是真知和力行的统一。因此,重要的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推演和完善,而是从认识到行动的自觉和践履。从实践观念看中国梦,其运思与实行,都不外是知行并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中国梦是一个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国家理想,也是一个正在按计划分步骤而不断实施的国家目标,它全然摒弃了空想家无限的主观臆想,也超越了某些政治家有限的权宜考量,努力把理想与现实、认识与行动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在关于中国梦的论述中,知行合一的思想元素随处可见。从提出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多做打基础、做长远的事”,到重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再到强调尊重劳动、劳动光荣,以及“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等,无不如此。中国梦无疑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也要按照知行合一的要求,扎实努力,久久为功。

(摘编自康健《中国梦的意义与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梦是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核心的国家理想,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现实可行性。
B.实现中国梦重要的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推演和完善,而是人们要能自觉而扎实的行动起来。
C.知不能和行紧密结合,行也不能和知紧密结合,都是人们在追求中国梦的征程中应该避免的。
D.中国梦摒弃了空想家的主观臆想,是一个正不断实施的、可能变为现实的国家宏伟蓝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古代哲学思想中错误的知行观进行了介绍,从而引出了今人的“知行合一”思想。
B.文章从哲学观点“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中国梦,视角独特而内涵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C.文章开篇阐述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及其奋斗目标,然后阐述了中国梦“合知行”思想。
D.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因果论证法来论证“知行合一”思想对中国梦有重要意义,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管是古代的理论家,还是古代的实践家,他们对知行关系的认识都是失之偏颇的。
B.朱熹和王守仁有关知行关系的观点虽然相左,但都对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意义。
C.只要扎实工作,长期努力,就一定能完成“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D.中国梦设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步骤清晰,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结合的特点。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林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宇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宇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读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陶庵梦忆·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思、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1.下面关于“忧世乐天”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普通人,“忧世乐天”是诗人本来就具有的情怀。
B.鲁迅说宝玉是独自领会“悲凉之雾”的人,笔者认为那应该是黛玉逝后。
C.《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
D.“忧世乐天”是对立的,宝玉、黛玉展现出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的人生命题。
2.“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对此句含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此句看似顽石之语,实则为曹雪芹的内心表白,是曹雪芹对世态的不满与憎恶愤恨的情感表露。
B.此句表面上充满自怨自艾,实际上却是反映了曹雪芹狂傲的性情,即对俗世俗人持冷蔑的态度。
C.此句说曹雪芹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济世,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只好坠入红尘,虚度流年。
D.此句寓含佛道色彩,是曹雪芹历经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古今红尘的洞察,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张岱的《陶庵梦忆·自序》读来让人觉得心绪苍凉,话语沉痛,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完全相同。
B.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C.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D.“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元”“迎”“探”“惜”等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曲悲歌。
2016-11-18更新 | 7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蝴蝶效应混沌理论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论文中该教授曾发表惊人之论:巴西的亚马逊丛林中一只蝴蝶轻轻地扇动几下翅膀,就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真有这么大的威力?还是这位教授在开玩笑?

事实上,这位教授所说的蝴蝶效应在数学上可以用混沌理论来解释。

什么是混沌理论呢?混沌是一种表观上混乱无序,而实际上具有深层次规律性的特殊运动形态,它的特点是对于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极端敏感的依赖性,在系统初始任何一点点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来解释这个理论:在一个10cm左右长的长条形面团上,离其中一端约3cm处嵌入一颗细钢珠。把面团拉长一倍,再一折二叠成原样。反复这样的操作100次后,弹珠就会离开原来的位置,到了一个新的位置。多次重复这样的实验,你会发现尽管小钢珠的初始位置几乎完全相同,但折叠100次后的结果却大不一样。

也就是说只要最初的位置存在一极微小差异,则最终的位置就完全不一样了。由此可见,一个确定的操作过程,最后却得到几乎随机的结果。这样一种现象,其背后的规律,在数学上就是混沌理论。也就是说,初始的量发生小小的变化,经过反复叠代以后,就得到了惊人的放大效果,从而彻底改变结果。这就像开始所说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就会造成一场龙卷风一样。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也许会带动其它蝴蝶也扇动翅膀,从而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实际上,混沌效应无处不在,它渗透在日常生活、各个专业及领域。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说: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你看,由于一个小小的钉子的丢失竟然带来了整个帝国的灭亡,这个结果丝毫不亚于蝴蝶翅膀的扇动造成一场飓风的蝴蝶效应。本文开头提到的科学家洛伦兹在进行长期天气预报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仅仅在初始的数据中四舍五入掉一位小数,实验结果中所表明的几个月后的天气状况就判若霄壤,一个是万里无云,一个是电闪雷鸣。这个结果说明,哪怕是今天室内由于你打喷嚏使气温发生了一亿分之一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在几个月之后带来一场飓风。因此,长期的天气预报在目前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

古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与蝴蝶效应揭示了相似的道理,两者都告诫人们要特别注意初始条件,对微小差别应该保持高度的灵敏度和警觉性。因为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甚至使事物发生质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洛伦兹教授有关“蝴蝶效应”的惊人之语,形象地揭示了飓风形成的初始原因。
B.“蝴蝶效应”是一种混沌现象,可以用数学上的“混沌理论”进行解释。
C.正因为存在着“蝴蝶效应”,所以人类根本不可能进行长期的天气预报。
D.古训讲“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说明中国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混沌理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的“面团与钢珠”实验,证明了系统最初条件的微小变化所带来的最终结果是难以预测的。
B.研究混沌,其实就是发现无序中的有序,也就是要透过事物“表观上”的混乱无序,发现其深层次的特殊运动规律。
C.混沌理论启迪我们,只要我们见微知著,注意了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就能够积极有效地防止混沌现象所带来的灾难发生。
D.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于通俗的表述中,开头的“蝴蝶效应”和文中的西方民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判断生活中某一现象是不是“蝴蝶效应”的依据是什么?统观全文,分条概括。
2021-10-24更新 | 1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的中国画历史悠久,自战国至秦汉以来,就形成了“水墨”与“丹青”两种形态。随后,从魏晋绘画自觉开始,文人画家增多,绘画由描绘外物而深入内心,不仅“外师造化”,而且“中得心源”。从中晚唐开始,水墨画日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发展中的水墨画,既有工细严谨的“白描”,又有潇洒奔放的“写意”,而水墨媒材与宣纸性能的发挥,使写意渐成主流,其写意精神也影响了非写意画。

写意画不追求对“象”刻画的逼真,而以抒写精神意趣为追求,以可视的“象”表达不可视的“意”,尤崇尚“意在象外”。在写意画中,画家表达的意、抒发的感情,既是个人的,又与群体连在一起;既是当下的,又与历史文化脐带相连。可以说,中国画是一种富有写意精神的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画家画的是文化,观者领略的也是文化。这种写意精神,贯穿于文人画、民间绘画和宫廷绘画等绘画形式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传统中国画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其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一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是个人的“怡悦情性”,即表现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以及由此达到的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可以叫“畅神”。这是中国画重写意的根源所在。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对中国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中国画的写意传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危机。当时的改革家大都以科学的眼光批判中国画,否定写意画,主张改造中国画。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批判文人画“专重写意,不尚肖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更强调“输入写实主义”。他们都要求艺术像科学一样求真务实,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这实际是以西画改造中国画,特别是以西画的写实技巧改造中国画,其结果一方面提高了中国人物画的“应物象形”能力,丰富了中国画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画的写意传统。

不过,重视艺术审美功能的画家,主张继承文人画的人文价值。齐白石即是如此。

他的绘画不满足于再现客观对象的真实,也不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为终极目标,而是在表现个人感受中,注入引人深思的“象外意”,表达对文化传统的反思,以及对美德形成过程的深切体悟。齐白石的好友陈师曾指出:“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冶性灵,表达个性与思想,而文人又是个性优美思想高尚者也。”实际上,懂得中国画精义的画家,从来不把逼真地再现对象作为根本追求,而是用绘画来养心,来陶冶情操,来提升精神境界,来实现自我超越。而客观物象在中国画中从来不是作为科学对象描绘的,而是作为艺术对象表现的。中国画给予观者的,不是科学的知识,而是文化的智慧。

(摘编自薛永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美学体现》)

1.下列关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始自魏晋,魏晋时期的绘画作品开始深入表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这就是所谓的“中得心源”。
B.由于水墨媒材与宣纸性能的发挥,在水墨画的发展中,写意逐渐成为主流,即使是非写意画也受到这种写意精神的影响。
C.写意画要借“象”表达不可视的“意”,就需要对“象”进行刻画,只是相对于“象”来说,它更重视“意”的表达。
D.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是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要求画家在画中画出文化,观者欣赏画作时领略的正是这种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人文关怀,对画家它可以“畅神”,对观者它则有“载道”的功用,它只作用于人的精神,而不带来感官审美体验。
B.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的冲击导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遭遇严重危机,对传统中国画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C.齐白石重视艺术的审美功能,他的作品继承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在表现个人感受的同时,注重表现引人深思的“象外意”。
D.中国画把客观物象作为艺术对象来表现,而不是将其作为科学对象来描绘,它传达给观众的是文化的智慧,而非科学的知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意画中的“意”不只是个人的和当下的,还是群体的和历史的;唯其如此,它才能为别人所理解,才能作为文化被后人所传承。
B.虽说“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但另一方面,作为精神生活方式存在的绘画,其技能并不是不重要。
C.20世纪初的改革家大都认为,中国画缺少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这一论断势必影响中国画写意传统的传承,而写意传统最终会向写实主义无限靠近。
D.中国画是用来养心,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实现自我超越的,而不是追求逼真再现对象的,这应该就是中国画的精义所在。
2020-09-07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