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146048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了国家战略高度上来对待。脱实向虚在投资市场上的重要表现,就是资本过于追求短期利润,而忽略了长期可持续发展,过于注重财务指标而忽略了企业或投资者应该承担的环境与社会责任。

资产管理行业应积极践行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核心投资原则,倡导、引导和推动企业与经济社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因此,也有一个重新认识什么是实体经济的问题。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和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我们提出新实体经济这一概念。

什么是新实体经济?简言之就是有效满足客户真实需求、科技含量高、容纳现代人才就业、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形态。新实体经济不是对实体经济从结构层面的重新定义,而是指传统实体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发展方向,所以两者并不对立,是一种递进关系。

我们一直在说振兴实体经济,只有能够转型、升级的传统实体经济才存在振兴的意义,老旧而无进步潜力的实体经济并不值得去振兴;其次,我们应厘清并扩展实体经济的范畴。过去一提到实体经济,就想到工厂冒烟或者中国制造。但事实上有更广阔的角度看待实体,比如说现代农业,怎样让农产品跟农业的工业化加工、现代化流通以及客户定制化的服务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农业是新实体经济,也都应该划入新实体经济的范畴,而不是用实体这个老概念,把这些新产业对立起来。

发展新实体经济,必须有强大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持,这本身也是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重要方向。金融和资本市场需要给予科技创新企业更多的支持,包括提供风险投资、信用融资、较高估值的退出机制。过去对于互联网、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新能源如此,未来对认知科技更是积极支持。

在新时代背景下,财富管理的意义必须不断被提升和超越。新实体经济是我们的未来,培育其壮大发展,不仅是改造提升传统部门,更要围绕分享经济、认知科技等打造发展新引擎,借助资本力量,培育出一批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创造税收、为人民提供就业机会、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为传统行业提供新出路的创新企业来。

(摘编自王广宇《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财富管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因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
B.“脱实向虚”表现为注重财务指标,这忽略了企业或投资者应担的环境与社会责任。
C.资产管理行业的投资原则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可以推动企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D.从如何让农产品跟农业的工业化加工结合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不属于新实体经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实体经济”概念的提出,基于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B.作者将“新实体经济”与传统实体经济进行比较,指出了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递进。
C.作者谈振兴实体经济时强调:要看实体经济是否具有潜力,要厘清并且扩展它的范畴。
D.对于新实体经济,文章首先引入概念,接着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投资市场重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不追求短期利润,就能实现“脱虚向实”。
B.传统实体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发展方向是“新实体经济”,二者不是对立的。
C.发展新实体经济,需要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持,这是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重要方向。
D.没有实体经济也就没有财富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财富管理的意义要有提升超越。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冲是《水浒》中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他身上似乎有《三国演义》中三个人物的影子:相貌像张飞,身手像赵云,前半生忍辱求全的性格像刘备。说到林冲有像张飞的地方,有人也许会感到突兀,觉得《水浒》中那个谨细而能忍辱的禁军教头,和《三国演义》中性如烈火、暴躁鲁莽的猛张飞实在挨不上。要说李逵像张飞还差不多。但林冲的外号“豹子头”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第七回林冲一出场,原文就说他的相貌“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和《三国演义》中所写的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完全相同,就连兵器也和张飞一样是丈八蛇矛。此外第四十八回林冲出马擒捉扈三娘时,书中也说是“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这些都说明,《水浒传》的作者一开始可能是想把林冲写成“水浒版”的张飞。甚至还可以推断,《水浒》成书前,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里,说不定林冲真就是个张飞型的人物。作为《水浒》故事源头的《大宋宣和遗事》里有林冲的名字,他的绰号就是“豹子头”,但没有他的独立故事。到《水浒》成书时,已经有了个猛张飞型的黑李逵要写,于是就重新写了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人生故事,并在故事里寄托了一些有别于鲁智深、武松、李逵这些草莽人物故事的深沉情怀。

严格来说,林冲是《水浒》中唯一一个被“逼”上梁山的人物。《水浒》一开头便讲述了王进和林冲的故事是颇有深意的:他们都是禁军教头,都武艺高强、无辜善良,都是很理想的国家良将,却先后被高俅这个无赖小人横加迫害,王进被害得远走异乡,林冲被害得家破人亡,最后只得上演一出风雪山神庙血腥复仇大戏,然后蹿入草泽。作者就是通过他们被奸邪无赖高俅反复欺凌,传达出对于大贤处下、不肖居上的黑暗的政治格局的深深的无奈与愤懑。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无奈与愤懑。千百年来,不知被反复传写了多少次,每一次都能深深打动人们的心灵。这种“浮云蔽白日”式的政治格局其实是专制时代永恒的问题。《水浒》正是通过林冲故事的讲述抒发了对此深广的忧愤。有了这种忧愤,并把它作为后来众好汉聚义的背景和前奏,就使《水浒》这部“强人颂”提升了一层品格。可以说林冲夜奔的故事的意味和鲁智深、武松等草莽豪杰的传奇故事的意味是迥乎不同的,它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以及快意恩仇之外别抒怀抱,独奏了一曲怨郁而又慷慨的悲壮之音。

林冲被压抑,不仅仅是来自高俅这个身居高位的小人,而是来自各色人等:先是受高俅的陷害,几乎被问成死罪;死里逃生,发配上路,又被董超、薛霸两个人渣百计折磨,差一点被害死在野猪林;到了沧州牢城营,因拿银子稍慢,就被差拨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这一切,林冲都逆来顺受,忍了,然而陆谦却又来沧州追杀。终于,林冲忍无可忍,在草料场的漫天风雪中痛下杀手,然后踏上了夜奔梁山的不归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写作《水浒传》时,作者有意模仿《三国演义》,把林冲描绘得像张飞、赵云、刘备。
B.《水浒传》作者在描绘林冲时前后矛盾,原想将林冲写成张飞式的人物,但是失败了。
C.在《水浒传》成书前,林冲在民间故事中是张飞型的人物,《水浒传》保留了这一特点。
D.林冲的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传达出人们对“浮云蔽白日”式的政治格局的无奈与愤懑。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发表《水浒传》中林冲形象或以张飞为原型的观点,作者引述《三国演义》等书有力证明了这一观点。
B.文章的语言严谨,文章中对一些推断性的内容,会用“可能”等词语,对确定的内容,则会用“完全”“唯一”等词语。
C.文章论述了林冲这个人物形象设定的深刻内涵,林冲代表了贤才,却处处受到迫害,他的反抗就是对黑暗政治的反抗。
D.文章将林冲与鲁智深、武松等人作对比,凸显出林冲的与众不同,表明在封建时代人才怀才不遇,永无出头之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将林冲故事放在全书的开头部分,作为梁山聚义的社会背景,提升了作品的品格,为梁山聚义、除暴安良找到了合理性。
B.《水浒传》中很多人物都不是被逼上梁山,而真正被逼上梁山的林冲曾是很理想的国家良将,但遇到了“浮云蔽白日”式的政局。
C.林冲的遭遇是封建社会长久存在的痼疾,千百年来,人们阅读《水浒传》,从林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与林冲惺惺相惜,产生共鸣。
D.陆游同样遭遇“浮云蔽白日”式的政局,他立志恢复中原,先后遭受排挤,壮志难酬,他没有像林冲一样选择反抗,而是坚持志向。
2022-06-21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自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开始,“自然人化”(指在人类意识的渗透下,自然原本的特色被进一步改善和发挥,使其具有审美性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便成了自然美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美学热”。其中,大多数美学研究者赞同自然美生成于“自然人化”的判断,只是对“自然人化”的理解有差异。如有的主张自然美源于“情感化”,运用“移情”解释自然美;有的则主张自然美源自“实践化”,认为劳动实践是自然美得以生成的路径。

②但“自然人化”命题,难以有效解释“人化”自然过程中的美丑并存现象,无法阐释自然美和实践美学关于美本质界定之间的内在冲突。究其原因在于,当代美学在这一发展阶段,深受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哲学框架的束缚,没有借鉴现代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也没有承续中国传统的有机自然观。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便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高扬人的主体性大旗,强调对抗自然、征服自然,自然的审美价值因此而长期遭到否定。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美才开始受到关注;到启蒙运动之后,自然因象征自由、浪漫而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到现代,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逐步消解,自然在“诗意地栖居”等思想中,方成为自然本身。

③中国文化中的“自然”,实与西方之“自然”在内涵上存在着错位:前者具有非实体性,而后者则指向实体事物。中国传统文化秉持自然生命观,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等。由此,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构中,除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外,更有“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的“畅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互赏”等。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可谓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

④20世纪90年代,生态型美学开始在中国勃兴。所谓生态型美学,主要是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景观美学。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依赖的自然科学基础不同,分别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景观规划设计学和景观生态学。同时,观察维度也不同;生态美,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旨在凸显自然生命样态之真;环境美,强调在人与自然之间建构和谐自由的关系,旨在凸显自然生存环境之善;景观美,则强调形式的艺术性,旨在凸显自然物象之美。

⑤而三者之所以可统称为“生态型美学”,在于有共同之基础:秉持生态世界观,即以生态地球为本体,认为人与自然平等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汲取以自然为本位的思想文化,以深化生态世界观;坚持生态审美原则,从生态维度重新理解美与丑,进而从自然出发、以追求自然本真之美;强调生态审美方式,基于但又不受限于自然科学理论,以生态感知方式体验自然美。

⑥因面对共同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国内兴起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西方生态型美学很快交汇融合。在生态型美学理论体系中,自然不再是孤立的、静态的物质性存在,而是处于整体有机关联且动态流变之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存在;作为审美者的人,也不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与自然物同处生态系统之中的生命存在。由此,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系的建构,便促使“自然人化”在两个维度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由于自然生存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加重,人更加注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将生态规律视为“美的规律”的有机内容;走向“人的自然化”——从理性的、处于主体地位和作为类的“人”,走向更为关注生命体验和生态保护的人。

⑦在生态审美原则下,自然美的呈现,是诉诸本真生命样态,展现出自是、自在、自为和自由等审美特征。自然美的构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审美原则下的形式美,而是凭借自身的生命价值、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价值等,展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摘编自席格《自然美学的演进与拓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研究者虽然对“自然人化”的理解有差异,但一致赞成自然美生成于“自然人化”的判断。
B.自然的审美价值在西方文化中长期遭到否定,直到启蒙运动之后,自然才成为重要审美对象。
C.在西方,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逐步消解以及“诗意地栖居”等思想的出现,自然方成为自然本身。
D.中国与西方在“自然”的内涵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前者指向非实体性,而后者则指向实体事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多次引用中国传统观点和主张,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文化中自然与人平等的自然生命观。
B.文章在论述中国生态型美学观时,从勃兴时间、内涵、发展历程等角度予以了阐释,论证周密严谨。
C.文章分析了自然美学在中国与西方的演进过程,重点论证了两者同步发展、相互融合的趋势。
D.第⑥段分析了“自然人化”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与“人的自然化”,体现了辩证发展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世纪50年代直至今天,“自然人化”一直是我国美学界进行自然美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B.由于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化”无法阐释自然美和实践美学关于美本质界定间的内在冲突。
C.中国传统文化秉持自然生命观,强调自然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这一点要明显优于西方的自然观。
D.在生态审美原则下,自然美的呈现展现出自是、自在、自为和自由等审美特征,自然美的构成展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021-12-12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往往是狭义的,即指“优美”,其实美的内涵还应包括“崇高”。“崇高”与“优美”不同,“优美”通常是以形式取胜,以其精巧、明丽、和谐形态顺应人的主观目的,直接给人以耳目之娱,让人产生类似“受到奉承而顺从”的爱悦感,并借此培育人们“爱”的情感;而“崇高”一般以巨大、粗犷、雄伟、深邃的形态显现,常见于崇山峻岭、星空大漠等事物之中,并可由此推及一切英雄壮举、伟人、伟业等。它给予人的主要是心灵的震撼而非感觉的快适,所以康德认为“美在形式”而“崇高则无形式”。

崇高感的产生总是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初始,对象的气势和精神的强大让人感到个人存在的渺小,给人以威胁、恐怖、挫折、生命力的阻滞之感,但却能历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存自觉,继而在人的内心形成张力,促使人奋发图强,化恐惧感为敬畏感以及对之追慕、神往的心情,由于有其所“敬”而驱使人不断走向自我超越。就像杜甫在《望岳》中所写的,正是泰山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巍峨磅礴的气势,激发起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强烈愿望。所以古罗马思想家如朗吉纳斯等特别强调“大自然把人带到宇宙这生命的大会场里,不是把人当作卑微的动物,而是在人类心灵里注入对于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它对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如果四面八方把生命谛视一番,看出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和优美的都巍然耸立着,他就会马上体会到我们是为什么生在这世间的”,“就会把绝对的伟大建立在自己的使命中”,让人们在感知这些惊心动魄的景象中消除自身“心理的脆弱性”,提高使命意识,通过拓展情怀、提升境界培育敢于正视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敢精神和人格力量。一旦人们的精神提高到这样的高度,一切“事业、行动、风度、学术的品德也必然都是美的”。

这种崇高的情感培育在当今这个和平昌盛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辩证来看,矛盾的双方都处于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状态,2000多年前《周易》就提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安乐也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不忘立国安邦方面所承担的使命。但富裕和安逸的生活会使人失去生存压力而丧失对自身社会使命的敬畏感和责任感,而崇高教育恰好能呼唤这种责任。以往,由于人们有意无意地把美等同于“优美”而忽视“崇高”,以致只看重“爱”的教育而忽视对“敬”的情感的培育。其实,从培养健全人格的角度来说,这两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凡是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功业,无不是在这两种情感共同驱使下建立的。所以康德认为崇高与优美虽然形态不同,但却是互补的,“崇高使人感动,美则使人迷恋”,“崇高的性质激发人的尊敬,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心理特征。而针对当时由商业文明造成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世风,他又特别强调“没有崇高,伟大的事业就不能完成”。

(选自王元骧《美的理想不容矮化》,有翻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指优美,并不包括崇高这种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是狭隘的。
B.优美顺应人的主观日的,直接给人以耳目之娱,崇高则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C.个人在伟大的对象面前会感到自我的瑟小,生命受到阻滞,自我意识会降低。
D.崇高的情感培育提醒人们临危难而内心安定坦然不忘自己承担的家国使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人们通常对美的认识误解入笔阐述“优美”和“崇高”的不同特点。
B.文章通过分析崇高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得出它能让人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的结论。
C.作者对当今社会崇高感的失落进行了批判并对高感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康的观点证明了崇高和优美对于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德认为崇高超越形式,说明崇高是抽象无形的它存在于人心而不在自然。
B.崇高感能历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催人奋进,激发内心的张力和自我超越精神。
C.受和敬的情感教育对健全人格的培养缺一不可缺一面就不能建立高尚的人格。
D.人们在富裕和安逸的生活中会丧失社会资任感这就显示出崇高教育的重要性。
2019-02-07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