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2 题号:146056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百读不厌就出在这里。诗原是勉励落第的读书人,旧书也指的是经典。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但是后来所谓百读不厌,往往不指经典而指一些诗,一些文,以及一些小说。吟诵诗文是为了欣赏,甚至于只为了消遣,阅读小说更只是为了消遣。能够教人百读不厌,那些诗文和小说到底是靠了什么呢?

诗文主要是靠了声调。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意义的关系很少;只要懂得字面儿,全篇的意义弄不清楚也不要紧。民间流行的小调以音乐为主,而不注重词句,欣赏也偏重在音乐上,跟吟诵诗文也正相同。感觉的享受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儿的影像所引起的感觉,也还多少有这种情形,至于小调和吟诵,更显然直接诉诸听觉,难怪容易唤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了故事或情节。人们在儿童时代就爱听故事,尤其爱奇怪的故事。成人也还是爱故事,不过那情节得复杂些。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和小市民是受着重重压迫的,他们寄托希望于超现实的神仙,神仙化的武侠,以及望之若神仙的上层社会的才子佳人;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会变成了这样的人物。这自然是不能实现的奇迹,可是能够给他们安慰、趣味和快感。

封建社会渐渐垮了,五四时代出现了个人,出现了自我,同时成立了新文学。新文学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文学也给人知识,也教给人怎样做人,不是做别人的,而是做自己的人。而新文学跟过去的诗文和小说不同之处,就在它是认真的负着使命。早期的反封建也罢,后来的反帝国主义也罢,写实的也罢,浪漫的和感伤的也罢,文学作品总是一本正经的在表现着并且批评着生活,扬弃了消遣的气氛,回到了严肃,自然不再注重传奇,不再注重趣味和快感。

新诗或白话诗和白话文,它得说出人人心中所欲言而不能言的,自然就不注重音乐而注重意义了。小说也不注重故事或情节了,它的使命比诗更见分明。至于文,长篇议论文发展了工具性,让人们更如意的也更精密的说出他们的话。发展在后的小品散文,倒是回到趣味中心,企图着教人百读不厌的。然而时代太紧张了,不容许人们那么悠闲;大家嫌小品文近乎所谓软性,丢下了它去找那硬性的东西。

文艺作品的读者变了质了,作品本身也变了质了,意义和使命取代了趣味,认识和行动取代了快感。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解释。硬性的作品得一本正经的读,自然就不容易让人百读不厌。于是百读不厌就不成其为评价的标准了,至少不成其为主要的标准了。

但是在我们的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有的。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三部曲,这几个作品的好已经定论,它们的意义和使命大家也都熟悉。《阿Q正传》里的幽默和三部曲里的几个女性,都产生让人百读不厌的趣味。不过这里的幽默决不是油滑的,无聊的,也决不是为幽默而幽默,而女性也决不就是色情,这个界限是得弄清楚的。有些作者忘记了自己的边界,放纵到色情上,以及粗劣的笑料上,去吸引读众,这只是迎合低级趣味。而读者贪读这一类低级的软性的作品,也只是沉溺,说不上百读不厌

(摘自朱自清《论百读不厌》)

材料二:

在新世纪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玄幻小说、仙侠小说、架空小说、言情小说等类型小说在受众中拥有较高的关注度,这些类型化作品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叙事模式。当网络文学建立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之后,涌入的文化资本聚集于类型文学的生产与IP开发,进一步强化类型文学的娱乐功能与商业价值。但是,过度的商业开发会抑制网络文学的原创性,类型文学在烂熟套路的束缚下失去了新鲜度。以玄幻小说生产为例,在与网络游戏开发的联动过程中,废柴逆袭、打怪升级、美女珍宝成为核心的叙事法则,过度的重复很容易催生受众的厌倦心理,大多数根据玄幻小说改编的在线游戏经营寿命都很短暂,其根源就是人物、情节、模式的严重雷同。当幻想类网络文学遭遇发展瓶颈时,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迎来极好的发展契机。从创作实绩来看,阿耐的《大江东去》、齐橙的《大国重工》、小桥老树的《侯沧海商路笔记》、卓牧闲的《韩警官》等作品,既以责任感和使命感反映鲜活的现实,又以接地气的文风贴合大众趣味,回应民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批以玄幻小说奠定地位的网络作家纷纷涉足现实题材创作,这是网络文学风尚转变的典型反映。唐家三少的《拥抱谎言拥抱你》《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和《斗罗大陆》相比,写法和风格都大异其趣。

(摘自新华社《网络文学新趋势》)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读不厌”最早指向经典作品,经典内涵丰富,要多读熟读,才能领会其中的课题和相关考证。
B.五四时代,新文学作品创作强调文学表达意义与使命,文学创作应与时代紧密结合,凸显“硬性”。
C.“百读不厌”之所以不再是新文学主要的评价标准,是因为时代变了,读者变了,作品使命变了。
D.在新文学成立之前,“百读不厌”的作品不是让读者获得感觉上的享受,就是给予他们做梦的自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幻想类网络文学遭遇发展瓶颈时,一部分网络作家通过创作的转型探索,走出了一条文学创作新路径。
B.网络文学的发展陷于类型化的怪圈,虽满足了读者的阅读趣味但却削弱了文学创作的现实感与厚重感。
C.从《斗罗大陆》到《拥抱谎言拥抱你》,唐家三少完成了文学创作的蜕变,标志着网络文学转型的完成。
D.朱自清否定将“百读不厌”作为评价标准的必要性,这说明作品不必令人“百读不厌”也仍有其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与朱自清对《阿Q正传》的评价最接近的是(     
A.鲁迅:我也并没有把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它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B.胡适:“活”的文学,需用人喜闻乐见的白话进行创作,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
C.韩少功:文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文学的)主要任务是产出新的人物形象、生活感受、思想方法、审美范式。
D.郭沫若:今日的文艺,是我们现在走在革命途上的文艺,是我们被压迫者的呼号,是生命穷促的喊叫,是斗士的咒文,是革命预期的欢喜。
4.材料一是如何围绕“百读不厌”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根据两则材料,请简述网络文学需从哪些方面着力,方能革除弊病,创作出新世纪“百读不厌”的好作品?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部挽歌式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无疑是表现悲剧主题的小说。然而,就小说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情节、人物、场景以及语言描写等来看,却又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喜剧因素。喜剧因素,也是这部小说完成悲剧创造的重要手段。

不管作者在创作这部挽歌式杰作时是否具备喜剧性创作的轻松态度与批判精神,也不论作者在美学追求上是否自觉地运用了幽默与讽刺等手法,但小说中的众多喜剧描写和小说所展示的喜剧性审美效果是真实存在的。

喜剧是美学上的审美范畴,也是艺术上的表现形式或手法,这两个不同的喜剧概念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红楼梦》中的喜剧描写与艺术构成正是包括了这两个喜剧概念的内涵,即在悲剧人生的艺术表现中,运用喜剧化的艺术手法创造出喜剧性的审美效果,进而以喜衬悲,在繁复谨严而又自然天成的艺术运作中,创造了令人喟叹、发人深思的艺术世界。

王国维在论及《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时,曾很有见地指出,代表中国人之精神的戏曲小说,传统上无不追求大团圆的结局,只有《红楼梦》与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之悲剧。在这里,王国维对悲剧精神的强调,只是指出了《红楼梦》与传统中国戏曲小说之,却忽略了《红楼梦》与传统中国戏曲小说之,以及这种异同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王国维的看法是不全面的。《红楼梦》在美学上的价值,不只是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从而摆脱了大团圆的审美定势,还在于它对中国传统小说描写艺术比如喜剧手法运用的继承。它通过对社会与人生喜剧性的描写,来再现封建末世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悲哀,乃至抒发对人间世事变幻无常的幽怨,这些社会与人生的重重悲剧,才是《红楼梦》有别于历来的小说创作并最终构成自身独特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红楼梦》所具有的悲剧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封建贵族家庭的败亡及传统道德秩序衰微没落的悲凉,一是宝黛爱情及宝玉纯真自由的人性追求遭到扼杀的悲哀。那个社会所有的丑恶与美好,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中同归于尽。《红楼梦》不同于中国传统小说那种单纯的喜剧描写,而通过喜剧手法进行悲剧的创造,并且使悲剧情味更加浓烈和深重。小说在艺术创造上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不同审美效应的处理:对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第四回)等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否定性的喜剧描写,即通过对的内容的揭示,指出其中的虚伪、荒唐、堕落与可笑,撕下那些堂而皇之的丑恶面具,展露悲剧的根源,达到讽刺与揭露的批判目的;而对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八回)等章节的内容却进行了肯定性的喜剧描写,即通过种种轻松谐趣、机敏幽默以及雅拙可笑的情节描写,展示宝黛恋情的美好与纯真,表现宝玉对自由人生的理想追求和执着;至于介乎否定性喜剧的讽刺描写与肯定性喜剧描写之间较中性的滑稽描写,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第三十九至四十一回)等章节的内容,则在小说中有另一种意味,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反映人情世态的无限悲凉,进一步升华小说的悲剧主题,有着极为难得的艺术审美效果。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悲剧意味的小说,作者在具体创作中通过闹剧、戏谑、讽刺、幽默、滑稽等喜剧性的艺术手法,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创造出喜剧性的审美效果,进而深化了悲剧的主题。

(摘编自《论<红楼梦>的喜剧描写》)

材料二:

悲剧的故事情节是戏剧的重要部分,悲剧之美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与悲观、悲凉、消沉等完全不同。作为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悲剧经常以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崇高感和自豪感。

虽然悲剧人物在冲突中遭到失败、毁灭,但欣赏者所看到的是人的生命的顽强、精神的坚毅和力量的强大。悲剧在描写人的渺小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的伟大和崇高,因此悲剧能提升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促进人的行动。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悲剧的客观社会根源,从人类历史辩证发展的客观过程中阐述了悲剧的本质,指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人们的合理要求和社会理想,因现实社会各种阻力的强大而不能实现。比如《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追求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体现了抗争精神,代表了时代潮流,但是由于旧势力的强大而未能实现,从而产生了悲剧。《哈姆莱特》鲜明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的萌芽,并与封建思想发生冲突而造成了悲剧,但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抗争精神。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悲剧的内容做了很好的概括,悲剧往往和崇高美、理想美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瑞文网)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表现悲剧主题的小说,但喜剧因素是《红楼梦》完成悲剧创造的重要手段。
B.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与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或手法的喜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C.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与一切喜剧相反的彻头彻尾之悲剧,作者并不完全认同其看法。
D.《红楼梦》中,封建贵族家庭走向没落、败亡是重要的情节内容,其悲凉最具悲剧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喜剧描写和小说所展示的喜剧性审美效果是真实存在的,作者在创作《红楼梦》时自觉地运用了幽默与讽刺等手法。
B.《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从而摆脱了“大团圆”的审美定势,这就是《红楼梦》在美学上的价值所在。
C.悲剧与悲观不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悲剧经常以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崇高感和自豪感。
D.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哈姆莱特》中,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作为冲突的一方,是旧势力的代表。
3.结合材料一,下列各项中没有运用“喜剧性艺术手法”的一项是(     
A.贾雨村断案时,嘴上说门子的办法不妥,而实际上就是按照门子的办法做的,而门子却未料到自己被贾雨村“寻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
B.刘姥姥挨着贾母吃饭,刘姥姥伸箸夹鸽子蛋,满碗里闹了好一阵,好不容易夹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又滑下来滚到地上了。
C.探春发起诗社,大家分别给自己取了别号,薛宝钗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给贾宝玉起了两个别号——“无事忙”和“富贵闲人”。
D.贾宝玉非常叛逆,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追求男女平等,虽然代表了时代潮流,但是由于旧势力的强大,其理想未能实现。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红楼梦》这部悲剧小说的喜剧因素。
5.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行文脉络。
2022-07-12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这样认识中医整体观:人体各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人受环境影响。但这种对中医整体观的认识是很不全面、也不深刻的,中医整体观主要应包括时间整体观、空间整体观和时空整体观三重内涵。

中医整体观的时间整体观以五运六气为核心内容,用阴阳五行等推演模式将年、月、日、时与道、运、气等相结合,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将各种时间概念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哲学对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对天时的重视。《黄帝内经》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可见,四时阴阳”“五运阴阳是《黄帝内经》天地之道的重要内涵,故云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而将顺应四时五运称为谨奉天道。事实上,《黄帝内经》几乎处处体现了以时为道的基本思想,如认为因时之序才能生气通天,认为四气调神即顺应四时之序而调摄是养生之要务。对于脏腑,《黄帝内经》强调脏气法时之论;对于发病,《黄帝内经》有反此三时,形乃困薄之说;对于治法,《黄帝内经》要求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在中医的其他经典中,也有同样的论述。如《伤寒论》中认为三阳三阴即六经的时序、传变以及辨证施治等,都与时间不可分割。

空间整体观在中医学上可以分为人一体观、人境一体观两大类。人一体观包括身一体观、身心一体观、身心灵一体观。《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即在形态结构上,中医学认为人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生命活动。可见,就人之而言,中医持身一体观。人境一体观中的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中医学很早就注意到人的社会属性,认为社会环境的优劣或变化等因素会影响到人体健康。

时空整体观即把物之存在与时间、空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表面看来,似乎中医西医都有时空整体观,只不过中医更重视时间、西医更重视空间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从医学哲学而言,中医对整体观的认识,是从时间整体、空间整体、时空整体三个维度来看待的;西医则限于空间整体的狭隘之见,而缺乏时间整体观。中医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开不同的处方,西医则不论何时得何病,处方一般不会变。

(摘编自程雅君《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

材料二:

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

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另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法,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源于的凝聚或消散。中医的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出人生有三宝:精、气、神是也。采用了道家的这些概念,中医气功学更把精气神作为重要的理论来指导练功。其次,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所吸收。道家非常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要人的思想安静、清闲、少欲,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再次,是道家修炼的一些具体方法也为中医养生文化所采用。道士们的炼丹术对中医药养生的发展丰富做了很大贡献。尤其是道家创立的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对中医养生文化贡献巨大。由此可见,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于有人认为是道家开创了养生文化。

儒家文化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儒家文化主要特征是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对养生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第一,儒家注意心理调整。《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医学养生文化中这些思想也很明显,《黄帝内经》: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养性延命录》云:能中和者必久寿。第二,主张从伦理道德的修养来养性长寿。儒家要求人们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履践作为自我人生完善的目的,并把这种养性观融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

(摘编自申诚《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内经》将顺应“四时五运”称为“谨奉天道”,“四时五运”体现了《黄帝内经》“以时为道”的基本思想,是《黄帝内经》“天地之道”的重要内涵。
B.西医学经典认为,顺应四时之序而调摄是养生之要务,它有“脏气法时”之论,有“反此三时,形乃困薄”之说等。
C.身一体观、身心一体观、身心灵一体观、人境一体观均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关,它们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
D.《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中的精气理论以及思辨法,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体各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并受到环境影响,包括时间、空间和时空三种中医整体观。
B.道家通过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其精、气、神等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
C.道家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对中医养生文化的贡献很大,所以有人说道家开创了养生文化。
D.儒家文化中的求善、养性长寿、注意心理调整等思想,在我国中医学的养生文化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医整体观”范畴的一项是(       
A.四时阴阳乃万物之本。
B.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C.通过经络系统将各器官联成整体。
D.限于空间整体而又缺乏时间整体。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医时间整体观”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024-07-04更新 | 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蔡美云、张含《古代文艺观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献》)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构思与文采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留地认可的。比如,汉代以前人们比较重视文学的政教意义,而中唐以后古文运动的兴起就是以批判骈体文为前提,反对只讲究形式美,更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教功用,对其文学特征则有所忽视,从而减弱了文章的审美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它就像一棵树,人们能够看清其树干与枝叶,却并不能轻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根须不是整个树,但没有根须,却永远不可能长成真正的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观念。

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既需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需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

(摘编自左东岭《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中心与边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文以载道”的观念,主张关注生活现实,强调传递主流价值思想。
B.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但两者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C.相关的文化研究表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因素很多而且很复杂。
D.从文化人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助于我们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运动对骈体文的抵制和批判,影响了当时社会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
B.从文艺观念及其创作实践来看,中国古代对作品政教功用的认同最为普遍。
C.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思想学派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和影响完全不一样。
D.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学现象时,中西认识的冲突会加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国古代“文治”观念的一项是(     
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B.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王充)
C.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
D.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4.请结合材料一,写出你对“文以载道”观念的理解与认识。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当下研究中国古代文艺观念的价值。
2023-07-24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