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3 题号:146062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我数年来对于大学一年生的观察,推测高中生学习国文的情形,觉得他们理解与鉴赏旧诗比一般文言困难,但对于诗的兴味却比文言大。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其实不然。他们的困难在意义,他们的兴味在声调;声调是诗的原始的也是主要的效用,所以他们虽觉难懂,还是乐意。

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现在并不劝高中的学生作旧诗,但这句话却有道理。“熟读”不独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具的表现法式。初学觉得诗难懂,大半便因为这些法式太生疏之故。学习这些法式最有效的方法是综合,多少应该像小儿学语一般;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也许有人想,声调的好处不须背诵就可领略,仔细说也不尽然。因为声调不但是平仄的分配,还有四声的讲究;不但是韵母的关系,还有声母的关系。这些条目有人说是枷锁,可是要说明旧诗的技巧,便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存在。

(节选自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材料二: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我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宣示义和启示义。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所谓诗的多义性,就是说诗歌除了宣示义之外,还具有种种启示义。一首诗艺术上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启示义的有无。一个读者欣赏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启示义的体会能力。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我大致分为以下五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这五类启示义,以它们依赖宣示义的程度,构成一个系列。

在一般场合下,使用语言的时候,一个词只传达一种意义,而排斥它的其他意义,以避免发生歧义。而双关却是让两个意义并存,读者无法排斥掉其中任何一个。

双关义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例如,“远”有两种意义:远近的“远”,表示空间的距离长;久远的“远”,表示时间的距离长。《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远”字,就可以作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或者两方面的意思都有。双关义还可以借助同音词造成,南朝民歌里有大量这类例子,如以莲花的“莲”双关爱怜的“怜”,以丝绸的“丝”双关思念的“思”。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经过无数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拥有众多的诗意盎然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来的意义之外,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这种种感情和韵味即为情韵义。情韵义是对宣示义的修饰。

词语的情韵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凡是熟悉古典诗歌的读者,一见到这类词语,就会联想起一连串有关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同它们各自的感情和韵味一起浮现出来,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而这种种丰富的情韵义,是一般词典中难以包括的。

“绿窗”,意思是绿色的纱窗。但是它在诗词中另有一种温暖的家庭气氛,闺阁气氛。如刘方平的《夜月》:“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李绅的《莺莺歌》:“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娅鬟年十七。”温庭筠的《菩萨蛮》:“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韦庄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象征义专指那些用象征的手法派生出来的意义,有的附着在词语的宣示义上,有的并不在词语上,而在整个句子之中或整篇诗歌之中。宣示义往往只起指代作用,象征义才是主旨之所在。象征义有两个特点:一、用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象征抽象的意义;二、用客观的事物象征主观心理和情绪。例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美人香草象征理想,等等。有些词语由于反复使用,已经有了固定的公认的象征义,如:“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本是写实,由于诗人在诗里屡次咏菊,菊花几乎成了诗人的化身,所以连带着“东篱”这个词便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一提“东篱”,就让人想起那种远离尘俗的、洁身自好的品格。因为“东篱”有了这种象征意义,后人写诗的时候写到篱笆,便常常说“东篱”,似乎“西篱”“南篱”“北篱”,都缺乏诗意了。

深层义隐藏在字句的表面意义之下,有时可以一层一层地剖析出来。如欧阳修《蝶恋花》的最后两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古今词论》引毛先舒云:“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竞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上述四种意义,或是诗歌语言所负荷的,或是诗歌语言所蕴含的,或是诗歌语言所指代的,可以总称之为言内义。然而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言外之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言内义在字里,言外义在行间,诗人虽然没有诉诸言辞,但在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诗写一个大雪之夜,准备集合轻骑兵,去追击溃退的敌人。诗人只写了准备出击的场景,究竟出击没有,追上敌人没有,统统略去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并不是战斗的结束。可是那种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将士们的英雄气概,都被烘托出来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尾在云中,若隐若现。

以上所讲的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和言外义,构成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但这五种意义的区别,只能说是大致的、相对的。在有的诗里,各种意义可能并存着,很难十分严格地划分开来。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认为,高中生学旧诗比学一般文言难,但他们乐意学旧诗,这与旧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关。
B.袁行霈认为,宣示义与启示义不同,欣赏诗歌,既要能理解其宣示义,也要能把握其中的启示义。
C.一般情况下,人们使用语言,都是一是一,二是二,但诗歌创作需通过“双关”达成诗的多义性。
D.某些词语在诗歌创作中被多次使用而具备了特定情韵,这就是情韵义产生的缘由,如“绿窗”一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旧诗背诵,朱自清持肯定态度,但对诗的“声调的好处不须背诵就可领略”的观点,朱自清则态度模糊。
B.一首诗艺术上的优劣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该诗启示义的有无,作者应调动多种手段尽可能多地增加诗的启示义。
C.材料一侧重从学诗门径的角度谈背诵在古诗理解上的好处,材料二侧重从创作的角度分析古诗多义性的特点。
D.中国古典诗歌的言外义与言内义不同,它不诉于言辞,未尝言传,需要读者根据行间某种暗示的方向去意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从情韵义的角度对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的一项是(     
A.元稹《行宫》中“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句,诗只写到宫女说玄宗就结束了,至于她们身世如何,诗里没有交代。
B.苏轼被贬黄州,泛舟于赤壁,发出了“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的感叹,表达了对圣主贤君的渴盼。
C.南浦,南边的浦口,自屈原在《九歌·河伯》里用过后,诗人再写送别时便常用这个词,该词便染上了离愁别绪之义。
D.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既有阴晴的“晴”之义,又有爱情的“情”之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南宋蒋捷在亡国后有《虞美人》一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请结合材料,从言外义的角度予以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他(闰土)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摘编自鲁迅《故乡》)

材料二: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字,用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礼治文化非常注重人的自省和道德自觉。礼的这种特性,与其渊源有关,最初是指用于祭祀的器物,后来扩展至供神人享用的醴酒,最终泛指侍奉神人的行为,所谓礼肇于俗,而生于祭即指此意。从起源看,礼就存在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一代一代沿袭成俗,人们按照礼的要求行动,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并不会感到受到限制或束缚。乡村生活中,人们遵照礼的要求行事,已经内化于心,它有时基本不是依靠外在惩罚的威慑,甚至也不需要依赖社会舆论的压力,而主要源自人们内心的自觉,如果失礼,心里会觉得不安、惶恐。故礼在乡村的维系,依靠的是习以为常的文化习俗,即便在没有人监督的地方仍会如此。

今天的乡村发展和繁荣,需要安宁有序的乡村社会环境,更需要村民道德素养,乃至乡风文明的整体提升。传统的乡规民约曾经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毕竟立基于传统的礼治文化和农耕社会的家族结构,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有落后于现代文明的成分。我们探索实现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一方面需要很好地挖掘传统乡规民约的有益因素,使其实现合理的现代性转化;另一方面更要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文化融入其中,以其先进性和合理性有效引导和影响村民,重塑乡风,更好地发挥乡村治理中的进步文化力量。

(摘编自韩伟《中国乡村治理中的礼治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哪一个社会,都有传统的存在。相较于现代社会,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效力更大,其重要性更为突出。
B.礼作为行为规范,一代一代沿袭成俗,人们按照礼的要求做事,是源于内心的自觉,而非受到外在的权力的强制。
C.“礼”与“法”的区别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从外限制人,人是被动的;礼依靠的是传统,人主动服礼。
D.礼治并非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实际上,它是具有社会性的,要求人们能够克己遵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闰土的言行反映了传统的礼治文化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老爷”一词可以窥见。
B.中国古代的礼治文化注重人的自省和道德自觉,这种自省与自觉,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主动地服于成规的习惯。
C.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所以基于社会舆论的道德约束力比礼对人的约束力更为强大。
D.儒家所谓“慎独”,即在闲居独处时,更须谨慎行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这体现了“礼”的自我约束作用。
3.下列选项中的表述,与材料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A.乘坐地铁时,不顾众人鄙夷的目光,大音量播放音乐,这是违礼的行为。
B.乘坐地铁时,主动地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这是守礼的行为。
C.乘坐地铁时,要求别人给自己让座,且出言不逊,这是失德的行为。
D.乘坐地铁时,与老人争抢座位并打伤老人,这是违法的行为。
4.闰土先前与“我”以“哥弟称呼”,久别重逢后,他的言谈举止却表现出巨大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闰土言行变化的原因。
5.请结合材料,从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角度简要分析“礼”的演变和内涵。
2022-01-12更新 | 2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的基本法则是“立象以尽意”。尽的是什么“意”呢?是“圣人之意”,是天人合一的“天地宇宙之心”,是书法最高层次的“道”。“中庸”思想是“圣人之意”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是指导书法的重要理论原则。中庸哲学重视阴阳对立、变化和统一,贵和尚中,相济相成,和而不同。这种思想在书法理论里体现为形与神、力与韵、正与奇、藏与露、巧与拙等辩证关系。这些关系得到协调、统一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中和”境界。

“中和”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体标准和书体关系。《书谱》云:“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每一种书体都确立了一种自洽得宜的根本规范和评判基准,而各种书体又组合成了一个互补互彰、浑然天成的圆融系统。因此,独立性与互济性是理解每种字体以及各种字体之间关系的必选维度。

“中和”思想还可以让我们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继承与创新。“中”是对立因素或者对立面之间的正确点、最佳点。“中”因时而变,要“时中”,就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时代、环境和各种关系中去研究并把握住彼时彼地的“中”,必须懂得“通权达变”。我们之所以会迷恋书法,是因为感受到了它的“中和”之美;但是面对多变的具体作品容易茫然无措、不得要领,这是因为不懂得“时中”之意。

“中和”思想,能够让我们大家创作的书法作品更加丰富而和谐,使我们书法的理论与创作相互促进,更加和谐。书法家要有“道”的自我期许,要积极地读书阅世,这样就有可能达到艺术的“中和”境界。

(摘编自何学森《中国书法的“中和”之道》)

材料二: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美育历史,有着非常丰厚的美育传统,“中和”之美则是中国古代美育历史之统领性概念,渗进于五千年的美育传统之中。“中和”之美客观上包含着阴阳相生的观念,一阴一阳,交互作用,相依相合,生成生命,同时也生成美之力量。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中说:“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林间阴影,无处营心。空本唯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指出了绘画艺术的动与静、空与实,真与神的阴阳对应关系,水之静时即动时,在静水之中描绘出暗波汹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通过“实景”暗喻了无画处的妙境。这种虚实、动静、有无相生的审美观念在中国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展现,如川剧《秋江》以老艄公的一支桨的挥动象征性地展示出渡船在波涛中的迭荡起伏,真正做到了“真境逼而神境生”。王国维有言:“‘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这一“闹”字,于无声处写出有声,在视觉处写出听觉,是一种“通感”,“神境”即由此而生。这里的动与静、空与实、真与神的关系,就是一种阴阳相生的关系,是生命力与神韵美的呈现。

中国古代艺术讲求韵律结构的抑扬顿挫和情感表现,使艺术品整体涌动着一呼一吸的生命节奏,也是阴阳相生之艺术的体现。例如,杜甫的《春望》,诗中有感情的起伏节奏,以国破城陷,草木凄凄,烽火连天,家人遥隔的背景,和面对感时的花与恨别的鸟之情景,衬托了诗人情感的起伏节奏。在语言上,则以“国破”与“城春”、“感时”与“恨别”、“烽火”与“家书”等的工稳对仗,和“深”、“心”、“金”与“簪”等的韵律安排,洋溢着一呼一吸的生命力,这节奏,其实也是一阴一阳之道的生命律动。阴阳相生,成为中国古典艺术之境界与神韵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其神妙之所在。

审美与艺术的统一,是中国特有文化传统。中国美学与美育有着特殊的发展历史,西方的美学与美育基本上以理论形态出现,但中国的美学与美育却基本融解于艺术发展与艺术理论之中,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统一的道路。宗白华曾指出,“在西方,美学是大哲学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属于哲学史的内容。……在中国,美学思想却更是总结了艺术实践,回过来又影响艺术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国有着举世公认的优秀传统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更是绝无仅有。中国书法以其特有的龙飞凤舞、强劲有力的艺术风貌,深蕴着特殊的感人艺术魅力,为世人所惊叹,以至近来不断有外国艺术家从王羲之和米芾等大书法家的书法中获得艺术震撼与启发,中国传统艺术均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和”之美的特色与韵味。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的重视还表现在,强调传统文人的培养必须通过艺术的途径。在中国,“诗书琴画”是传统文人必备的基本素养,这是中国古代的美育,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批判地继承这笔宝贵的遗产,是我们的历史重任。对于中国古代迥异于西方的“中和”之美、审美与艺术统一的基本特征等,我们需要有很好的研究总结与继承发扬,以便在继承与重铸中华美学与美育精神上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

(摘编自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中华美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理论里“形与神、力与韵”等辩证关系是中庸哲学的“阴阳对立”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旦得到协调和统一,就会达到“中和”境界。
B.书法具有的“中和”之美,会因时而变,所以要想得其要领,感受书法的这种美感,只需在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并把握其变化,就不会茫然无措。
C.艺术具有了“神境”,因此包含阴阳相生观念的“中和”之美在五千年的美育传统中,作为统领性概念在中国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展现。
D.杜甫《春望》中表现出的情感节奏,是一种阴阳互补、交混融合、产生生命律动的情状,也是本诗艺术之境界与神韵产生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形成了一个互补互彰、浑然天成的圆融系统,我们只有从独立性与互济性两个维度才能理解其“中和”境界。
B.外国艺术家从中国古代书法家书法中受到艺术震撼,是由于他们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特有的龙飞风舞、强劲有力的艺术风貌,以及深蕴其中的特殊的感人艺术魅力。
C.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传承美育传统,重铸中华美学与美育精神,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需要让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D.材料一强调中国书法的基本法则,材料二强调美育传统和美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但都围绕“中和”之美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     
A.山东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民风淳厚中透着空灵,使山东民间美术形成了厚重内有灵秀、淳朴里有典雅、美观中有器用的特征。
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中“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让人仿佛听见离人的叹息。
C.紫禁城的外朝前三殿,太和殿在前,为阳中之阳(太阳),保和殿在后,谓阳中之阴(少阳),中和殿居中,谓中阳(阳明)
D.古典舞《蝶》的演出中,演员富有张力的动作刚健挺拔,并兼有女性的阴柔之美,表现了蝴蝶的坚毅刚强和对于自然的美好向往。
4.简析材料二第三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教育部近期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各学校积极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果你是“中国传统美学”校本课程的设计者,这两则材料对你的设计有何启示?
2021-07-20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秉持着让信息多跑路,让市民少跑腿的原则,政务服务在信息化方面充分发挥了带头作用。目前,全国各地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在浙江,省级大数据平台对外开放信用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城建住房等领域数据集,百姓办事找政府最多只需跑一次;在江苏,通过大力开展移动政务终端建设,让不推一扇门,不见一个人,办成所有事成为现实。

交通运输是一个城市的血脉,在智慧城市中建设智慧道路,为城市的发展源源不断供氧,是实现城市全方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比如,深圳侨香路在建设中采用了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交通运行情况可以全息感知,提高道路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北京延庆至张家口崇礼的延崇高速,基于大数据的感知和服务,实现了车路协同、桥隧设施健康监测及智能养护,打造出高质量发展的智能交通全国样板。

在贵州,智慧医疗创新研究中心落户贵州省人民医院,在原来远程会诊的基础上,可以开展面向远程的双向转诊复诊,让群众能够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在湖南益阳,通过整体推进智慧医疗工程真正便民惠民,市民将逐步告别传统就医模式,进入智慧医疗时代。市民通过预约诊疗,在小医院就医,可以享受大医院远程治疗服务。

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公共安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北京不断推进智慧派出所建设,警务站配备了交通违法处理、网上公安局业务自助办理等终端设备,设置了防范电信诈骗、防盗、拒绝黄赌毒、消防安全等互动演示区域。智慧城市打通数据壁垒,串联社区安全、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六大应用场景,有助于实现在群众身边守护群众安全的最终目的。

(摘编自丁艺《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智慧城市》)

材料二

目前,国内各主要省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给予人才、资金、行政资源等多方面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全面开花。在百度、阿里、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带动下,以小米、科沃斯等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不断加快在智慧城市行业的布局,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国企加快智慧城市管理系统研发,成为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动力。在政府与企业的助力之下,智慧城市产业纵向由上游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延伸到下游最终的消费者和用户,横向由电子政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热点领域向智慧园区、智慧农业、智能工厂等应用领域拓展,产业链向纵深方向发展。

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有些地方并不相同。理念目标不同,当前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国家都是更偏重实际生活和环境的改善,而我国则是更偏重政策管理和整体性优化。应用领域的不同,无论是美英还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其智慧城市更倾向于节能环保,而我国则在数据获取使用和管理方面有着大力度的应用。在法律监管上,国外很多国家都在城市管理运营中有着较为成熟的规范,而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

(摘编自肖隆平《智慧城市在什么地方》)

材料三

对于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恐怕目前的共识就是新型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建设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的时代,将是把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机遇和战略工具的时代。制度创新将代替技术创新成为新的突破口。继互联网之后,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作用效力递减,只是在推进更宽的网络、更大的数据库、更快的处理速度,缺乏颠覆性技术实现质的提升。数据驱动成为智慧城市运转的主要动力源。如同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所言: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围绕城市大数据的规划、采集、流通、分析、反馈、修订等全生命周期,用信息流优化来驱动各领域系统建设完善,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信息安全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如何建设信息安全综合监控平台,如何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下一步的战略重点。

(摘编自肖隆平《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呈现出什么特征或模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打通数据壁垒,串联社区安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生产安全等六大应用场景,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保障公共安全。
B.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偏重政策管理和整体性优化,在法律监管上处于摸索阶段,导致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逊色于一些欧美国家。
C.继互联网之后,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作用的效力逐渐减弱,缺乏颠覆性技术。“制度创新”将代替“技术创新”成为新突破口。
D.智慧城市的运转主要依靠“数据驱动”,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大数据,用信息流优化来建设完善各领域系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政务以“互联网+政务”的创新形式在信息化方面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百姓得到便利,拥抱数字新时代。
B.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受到国内主要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智慧城市产业蓬勃发展。
C.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助力于“智慧道路”建设,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安全、高效。
D.“新型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把握机遇、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的时代需要。
3.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2022-07-02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