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7 题号:1463583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                    军:驻军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以乱                    易:交换
D.且君尝为晋君       赐:恩惠
2.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越国鄙远
C.焉用亡郑陪邻
D.阙秦利晋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4.翻译下面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蓖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穀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嵬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穀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燕僖负羁氏。魏犨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犨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节选自《左传·晋楚城濮之战》,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曹人凶A惧B为其所C得D者E棺F而出G之H因其凶也I而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作三军”的“三军”指骑马打仗的上、中、下三军,与《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的“三军”含义相同。
C.《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风格诗歌总集,《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城,文中是实指,指曹国的城墙;现在则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与其他诸侯想要攻打宋国,面对宋国的求助,先轸认为晋国应报答宋国的施恩,救援宋国的患难,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奠定霸业。
B.赵衰推荐郤觳做元帅,认为晋国可以听取郤觳的意见,明确考察郤觳的政绩,因为郤觳喜爱礼、乐,熟悉蕴藏道义的《诗》《书》典籍。
C.晋文公想让百姓参与作战,但子犯认为应等到百姓听从指挥,明辨是非,服从命令而不疑惑,然后才能使用他们作战,成就霸业。
D.魏犨、颠颉不满于晋文公对僖负羁的报答,便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屋,因魏犨受伤,晋文公最后免除了对魏雙颠颉的惩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2)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
5.根据选段内容,简要谈一谈晋文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2023-10-23更新 | 7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2.以下列句子遍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⑥
3.把文中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017-12-19更新 | 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子孔不可,曰:“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

楚子囊救郑。十一月,诸侯之师还郑而南,至于阳陵。楚师不退。知武子欲退,曰:“今我逃楚,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栾黡曰:“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我将独进。”师遂进。己亥,与楚师夹颍而军。子蟜曰:“诸侯既有成行,必不战矣。从之将退,不从亦退。退,楚必围我。犹将退也,不如从楚,亦以退之。”宵颍,与楚人盟。栾黡欲伐郑师,荀罃不可,曰:“我实不能御楚,又不能庇郑,郑何罪?不如致怨焉而还。今伐其师,楚必救之。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克不可命,不如还也!”丁未,诸侯之师还,侵郑北鄙而归。楚人亦还。

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王右伯舆,王叔陈生怒而出奔。及河,王复之,杀史狡以说焉。不入,遂处之。晋侯使士匄平王室,王叔与伯舆讼焉。王叔之与伯舆之大夫瑕禽坐狱于王庭,士匄听之。王叔之宰曰:“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瑕禽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厎乎?且王何赖焉?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贿成,而刑放于宠,官之师旅,不胜其富。吾能无筚门闺窦乎?唯大国图之!下而无直,则何谓正矣?”范宣子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使王叔与伯舆合要,王叔不能举其契。王叔奔晋。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年》)

【注】①知武子,即荀罃,晋军统帅。下文中,栾黡是晋军将领。②子蟜,郑国臣子。③王叔陈生,即王叔,与伯舆都是周灵王的卿士。④士匄,晋国臣子,又称范宣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B.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C.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D.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子,周及春秋时卿大夫的嫡子。此与《红楼梦》中贾政口里“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转了御史”的“门子”所指不同。
B.涉,步行过水。与《诗经·氓》中“送子涉淇”的“涉”含义相同.
C.宰,本意是充当家奴的罪人,后来成为古代官吏的通称。文中的“宰”和《促织》中“宰严限追比”的“宰”意思相同。
D.寡君,是指臣民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和《齐桓晋文之事》中“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的“寡人”意思不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孔执掌政权后,虽然制作规定官员各守其职、服从命令的盟书,但大夫、各部门官员等不肯听从,经子产劝说后他才平息了愤怒。
B.子蟜认为诸侯已经做好了撤军的准备,一旦诸侯退兵,楚国一定会包围郑国。为了避免被楚军包围,郑国就与楚国结成了同盟。
C.在攻打楚国的事情上,荀罃认为可以利用楚国的骄傲与之交战,而在攻打郑国的事情上,他又认为楚国定会救援,很难取胜。
D.王叔与伯舆争夺政权,周灵王支持伯舆,引发王叔出走,士匄受命调解王室纠纷,让王叔与伯舆相互对证,王叔拿不出证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
②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我将独进。
5.请简要概括三则故事中子产、荀罃、瑕禽言说方式的共同点。
2023-05-08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