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2 题号:1464412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当时杜甫被严武收留,为节度使慕府的参谋。按规定,参谋需要留省节度使幕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的夜晚,作者独自在幕府值宿,感受环境的凄清和孤独寂寥。营造清冷的意境,烘托心境的悲凉,语调沉郁。
B.颔联写出“独”的感受。有家难回,听着外面的号角声,诗人只能悲伤的自言自语。月色虽好,也没有心思去欣赏。
C.颈联表明了“独”的缘由,长期辗转漂泊,与亲人已经失去了联系,回故乡的路又险阻重重,感伤之情涌上心头。
D.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取“井梧”“蜡炬”“角声”“月色”等意象,勾勒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诗人形象。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知识点】 杜甫(712-770) 写景抒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交代写作时间与地点。“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
B.首句承题,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
C.第二句写诗人穷愁潦倒的身世际遇。以儒士之身而戴隐者鹖冠,点出诗人无官无职,包蕴着不为朝廷所用的无奈与辛酸。
D.第二联传神地写出舟中所见所感。诗人因年迈多病、老眼昏花而产生了“天上坐”“雾中看”的错觉,给人感觉十分真切。
E.尾联总束全诗,深化主题。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诗人遥想万里外的长安,表现了他忠君忧国的执著。
2.联系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愁”的原因。
2018-07-26更新 | 6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下面题目。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哪些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020-01-01更新 | 11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节选)

杜甫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梁谋。


注: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一载。当时,唐玄宗自恃承平,委政李林甫,朝廷危机四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出语奇突,气概非凡。借“高标”极言塔高,又引出“烈风”进行衬托。
B.三、四两句委婉言怀,不无愤世之慨。诗人登塔俯视神州,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
C.五至八句写俯视所见,表面写黄昏景象,却在写景中有所寄托,这正和“百忧”呼应。
D.最后两句以“随阳雁”自喻,表现了自己经常四处漂泊、维持生计的艰难处境。
2.本诗第四句说“登兹翻百忧”,诗人因何而忧?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021-04-12更新 | 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