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60 题号:147390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想要解除烦恼时,想来想去兜了一个圈子之后,结果依然回到烦恼的原点。这样的循环论证几乎随处可见。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循环论证的套路吧。

甲因为遭遇堵车而错过了与乙约好的时间,他正在说明原因。我们来听一下他们的对话。

甲:“我遇到堵车,错过了与你约好的时间,非常抱歉。”

乙:“你说的话不可信。”

甲:“为什么不相信我?”

乙“我觉得你像是在胡说。”

甲:“为什么你会这么想?”

乙:“因为你的不可信性格。”

其实,乙最后的这句“因为你的不可信性格”和第一句“你说的话不可信”的意思几乎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乙与人争辩时用的是来回兜圈子的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主张看上去像是在说明理由,但它却不是表达正确主张的逻辑。因为,如果“甲有不可信性格”,那么“甲是在胡说”是正确的。但是,最关键的“为什么不相信甲”的理由,却没有在对话中出现。循环论证很容易使人陷入“按既定的结论思考问题”的陷阱中。

在定义词汇时,有时也存在循环论证。例如,假设用“东是面向北时的右侧”来定义“东”。同时,用“右是面向北时的东侧”来定义“右”。那么,这就是循环论证的定义。像这样在定义词汇时采用的循环论证也称为“循环定义”。循环定义对于只知道“东”或者“右”的其中一人而言,这样的说明才是有用的;而对于既不知道“东”也不知道“右”的幼儿而言,这样的说明就没用。

悖论是指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包藏着矛盾的一种状态。在悖论中常常使用循环论证。悖论有各种各样,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个称为“说谎者悖论”。例如,有一名男子自称“我是说谎者”。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但是,如果要分析一下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那么就会陷入循环论证,进入“不能确定答案”的状态。首先,假设该男子是个说谎者,那么,他说的话就是假的。“我是说谎者”这句话是谎言。但是,这和“该男子是个说谎者”的假设矛盾。现在假设该男子不是说谎者,该男子说的“我是说谎者”就是真的,那就又一次和假设矛盾。这就是一个来回兜圈子的循环论证。

从逻辑角度来论证科学的正当性的“归纳法”,也会陷入“归纳法悖论”中。科学,就是推导出隐含在自然万物中的普遍法则。例如;我们是从“一旦松手,苹果就会从手中落向地面”等这样的观察中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那么,“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是正确的?”那是因为“万有引力定律至今经过无数实验证明是正确的,从来没有得到与之矛盾的结果。”“因为至今是正确的,所以凭经验得出今后也会永远正确”的推论,就是“归纳法”。科学,就是根据归纳法推导出自然万物中的普遍法则。

那么,归纳法是否绝对正确呢?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会不会一夜之间变得不正确了?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一就是“自然界在相同条件下做出相同表现”的“自然齐一律”。假设这个原理是正确的,那么,只要今天的条件和昨天完全一样,一旦松手,苹果还是会和昨天一样落地。因此,人们就相信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在今后仍然正确。那么,为什么“自然齐一律”至今依然正确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自然齐一律”一直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个逻辑就是归纳法的逻辑。也就是说,用归纳法来证明归纳法是正当的,这就是循环论证。

科学能够准确预测大自然的现象,在社会上也获得巨大成功,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即使是怀疑归纳法的人,每天也在享受着科学带来的恩惠。为了证明科学的合理性,人们一直在尝试证明作为其根据的归纳法的合理性。但无论怎样往前追溯,仍然不能跳出循环。关于“用什么逻辑能够证明看似毋庸置疑的科学合理性”这一问题,科学哲学家至今仍在努力探求。

(摘编自三泽龙志《循环论证——来回兜圈子的谬误》,陈敏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没有给出“为什么不相信甲”的理由,他的争辩只是看上去像是在说明理由,实则是在来回兜圈子地循环论证。
B.循环定义采用循环论证来定义词汇,对于不理解定义中用来相互证明的两个概念的人来说,很难产生认知作用。
C.作者认为悖论有隐蔽性,对此认真分析,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推理情况,导致答案无法确定,陷入循环论证怪圈。
D.归纳是从认识研究个别事物到概括一般性规律的推断过程,从逻辑角度来看,科学领域的归纳法也是循环论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环论证的主张看上去有形式上的理性,但很容易使人陷入“按既定的结论思考问题”的陷阱,循环定义可能就有这个特点。
B.庄子认为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理都会令原来的意思大打折扣,得出“言尽悖”的结论,庄子的这个论断属于“说谎者悖论”。
C.科学合理性是基于经验的判断,依据“自然齐一律”,人们认为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今后仍然正确,这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
D.作者从生活谈到科学,列举种种循环论证的情况,指出科学哲学家也无法解决此问题,这让读者认识到循环论证几乎随处可见。
3.作为一篇有关逻辑的科普文章,本文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达尔文在划时代的《物种起源》巨著中,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科学进化论,大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这部经典著作中,达尔文以诚实的态度提出了进化论中的一系列难点,其中一个就是寒武爆发

所谓寒武爆发,是指在寒武纪(距今5.7亿年前至5.0亿年前)初期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突然爆发出众多无脊椎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棘皮动物、须腕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几乎都在此时出现。在我国澄江动物群中还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达尔文不相信进化中有突然爆发的事件,认为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在寒武纪初期几乎同时出现,是生物逐步进化,即连续渐进的结果;现在人们感到突然,一是地质上有间断,二是未找到中间型过渡生物。他在《物种起源》中,说自己的进化论是缓慢而渐进的进化论,还多次宣告自然界无跃进。这是达尔文学说的第一个缺陷,也是达尔文的第一个可悲之处。事实上,生命演化史上的爆发远不止寒武纪初期一次,还有三叠纪初的大爆发、第三纪初的大爆发等;自然界也绝不是无跃进。生物的演化亦不完全是连续渐进的。

鉴于大量的事实,美国科学家埃尔德雷奇和S·J·吉尔德于1972年提出了生命演化的全新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演化的过程不完全是达尔文强调的连续渐进的过程,而是突进与渐进交替的过程;认为生物演化过程不完全是达尔文强调的线性进化图形,根据基国突变学说,生物演化进程应该是间断平衡图形;认为新种的形成不是缓慢变异积累过程,而是由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离形成。间断平衡论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观点看待生物进化史,向达尔文进化学说提出了严重挑战。它比较合理地解释了生命历史上的许多化石纪录:即生物界的突进、跃变,是可以在没有地质间断的层序中发生的。例如,在中国南方古生界和中生界之间往往是连续沉积的,看不到长时间的间断,但是古生界的生物与中生界的生物都发生了突变,无论是腕足类、双壳类、有孔虫类、牙形石、三叶虫类、珊瑚类等都发生了突然的变化或绝灭和新的生物的爆发。而且,可以说生命演化的绝大多数突变阶段都找不到达尔文所期待的中间型过渡生物,这都是达尔文的渐变论无法解答的。

(摘编自孙关龙《中国大百科全书》《达尔文进化论的五大缺陷》)

材料二:

今天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达尔文是错误地把即使在最纯的群体里也会出现的细微的、连续的、偶然的变异,当作是自然选择的材料。因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变异不是遗传的。这个事实很重要,值得作简要的说明。

如果你拿来一捆纯种大麦,一个麦穗一个麦穗地测量它们的麦芒的长度,并根据统计数字作图,你将会得到一条钟状的曲线。换句话说,一定的中等长度占优势,以一定的概率向二个方向偏离。现在把一组麦芒明显超过平均长度的麦穗拿出来,麦穗的数目足够在地里播种并长出新的作物。对新长出的大麦作同样的统计时,我想,达尔文是会发现向右方移动的相应的曲线的。换句话说,他可以期待通过选择来增加麦芒的平均长度。如果用的是真正纯种繁育的大麦品系,就不会是这种情况。从选出来播种的大麦的后代那里得到的新的统计曲线,跟第一条曲线将是完全一样的,即使选麦芒特别短的麦穗作种子,也将是完全一样的。因为细微的、连续的变异不是遗传的,所以选择没有效果。它们显然不是以遗传物质的结构为基础的,而是偶然出现的。

可是,在四十多年前,荷兰人德弗里斯发现,即使是完全纯种繁育的原种的后代里,也有极少数的个体,比如说几万分之二或万分之三,出现了细微的但是跃迁式的变化。跃迁式,并不是说这个变化是相当大的,而是说这是一种不连续的变化,在未变和少许改变之间没有中间形式。德弗里斯称之为突变。重要的事实是不连续性。这使我想起了量子论物理学家——在两个相邻的能级之间不发生中间能量。打个比喻说,德弗里斯的突变论,不妨称为生物学的量子论。以后我们将会明白这可不是比喻。突变论实际上是由于基固分子中的量子跃迁所引起的。1902年,当德弗里斯第一次发表他的发现时,量子论的问世还不过二年时间。因此,要由另一代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不足为怪的!

突变同原始的、未变的特性一样,也是丝毫不爽地遗传下去的。比如,上面讲到的大麦的第一次收获中,会出现少量的麦穗的麦芒长度大大超过了变异范围,比如说是完全无芒。它们可以代表一种德弗里斯突变,并将生育出一模一样的后代,就是说,它们的所有后代全都是无芒的。

因此,突变肯定是因此宝库中的一种变化,而且必须用遗传物质中的某些变化来说明它。由于突变繁育模样相同的后代,所以突变是达尔文描述的、通过不适者淘汰、最适者生存而产生物种的自然选择的合适材料。在达尔文的学说里,恰恰必须用上述所谓的突变来代替他的细微的偶然变异

(摘选自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生物细胞的物理学见解》1944年出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寒武纪初期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以及个别脊椎动物,在世界各地几乎不约而同地突然出现,充分证实了“生命大爆发”的存在。
B.达尔文认为,寒武纪初期世界各地突然爆发出众多无脊椎动物,是生物逐步进化的结果,人们感到突然,只是因为缺乏有关证据。
C.“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演化的过程是突进与渐进交替的间断平衡图形,而非达尔文强调的连续渐进的线性进化图形。
D.所谓“跃迁式”变化,并不只是说这个变化有多么大,而是说这是一种不连续的变化,在未变和少许改变之间没有中间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没有地质间断的层序中发生的生物界的突进、跃变所留下来的化石记录完全颠覆了科学进化论,使“间断平衡论”得到比较合理地证明。
B.基本找不到达尔文所说的“中间型过渡生物”,证明生命演化过程不是缓慢变异积累的过程,新种的形成是由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离形成。
C.用真正纯种繁育的大麦品系播种后得到的麦芒平均长度的统计曲线,跟第一条曲线完全一样,证明这些细微的、连续的变异不是遗传的。
D.物种发生突变的比例虽然很低,但也需要用遗传物质中的某些变化来说明它,因为突变同未变的特性一样,也是丝毫不爽地遗传下去的。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一项是(     
A.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
B.在英国工业革命前,某种飞蛾的颜色呈灰白色;工业革命以后,空气污染,树皮由白变黑,飞蛾的颜色也跟着变成黑色了。
C.新的改良变种必将取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
D.几乎所有的现生动物的门类和已灭绝的生物,都突然出现在寒武纪地层,而更古老的地层中却没有其祖先的化石被发现。
4.结合两则材料,简述“科学进化论”“间断平衡论”“德弗里斯突变论”三种生物学理论的异同点。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021-07-11更新 | 2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蔚县剪纸是一个以宣纸为主要制作原料,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技法,后用毛笔点染色彩的剪纸品种。蔚县剪纸构围饱满,造型丰富、相栩如生,题材多是戏曲人物、脸谱、花鸟鱼虫、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家禽家畜、吉禽瑞兽、风景名胜等。但是,蔚县剪纸真正区分于中国其他剪纸艺术的却是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和刚性十足的创作主体。

首先,在制作工艺上,蔚县剪纸是用刀刻出来,而不是剪出来的。传统的手撕、剪等工艺在造型能力上相对粗糙,采用刀刻,可以创作出图案更加复杂、细腻的剪纸作品,刻刀的适用可以说是蔚县剪纸制作工艺里最重要的一次创新。相传蔚县剪纸艺术大师王老赏单刻刀就有一百多把,用刀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技法上,蔚县剪纸是我国唯一一种采用“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它既有北方民间剪纸的浑厚质朴、粗犷豪放的特性,又兼有南方剪纸阳朝玲珑别透、纤细秀丽的风格,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于一身。其次,在色彩运用上,蔚县剪纸采用多色点染彩绘。蔚县剪纸的点染颜色运用大胆、浓艳,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又协调统一。与其他剪纸艺术相比,蔚县的点染技艺更加细腻,比如,一条细染色线两旁都要专门刻出两道白线,来防止串色的发生。上色,作为整个制作过程的重要步骤,其绚烂的色彩不仅为剪纸作品赋予了灵动的生命,也丰富了蔚县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方面,与江南的黑色剪纸、陕北的单色剪纸形成强烈的对比。第三,在创作主体上,蔚县剪纸以男性为主。随着制作工具的改良和愈加精细的创作过程,剪纸的主要劳动者从过去的女性逐渐转移到了男性。这些从事剪纸的艺人们,不但年轻力壮,眼神好,很多人还有从事过其它手工技艺的经历,对剪纸艺术的发展创新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自《民间艺术瑰宝——蔚县剪纸》)


材料二:

蔚县剪纸艺术发源于河北省蔚县。蔚县古称蔚州,为燕云十六州之一,地处长城以外,是中国历代内地通往塞外的咽喉要道,是南下北上、东来西往的交通要冲。历史上蔚县经济的勃兴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外地的许多文化艺术流传到蔚县。如杨柳青年画、武强木板水印窗花、山西梆子,坝上二人台,唐山皮影戏等都曾经在蔚县很有市场。

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和刺激下,蔚县历史上产生了两门全国知名的艺术形式:一个是蔚县秧歌(古称蔚州梆子),另一个就是蔚县剪纸(亦称蔚县窗花),蔚州地方的百姓,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习俗:每逢佳节和喜庆的目子,喜欢在窗户纸上粘贴一些花花绿缲的图案,借以美化家庭环境,烘托喜庆气氛,谓之贴“窗花”。据说最早的窗花是“天皮亮”:一种在云母薄片上构图着色而成的装饰品。后来吸收了武强木板水印窗花的图案风格,可以裱糊在窗户上,内容多为戏文和花卉,后人称之为“草窗花”,这是蔚县剪纸诞生以前的情形。

其实,蔚州民间还盛行着一种供花鞋、荷包、枕头等物件上制绣时使用的“花样”。农民艺人们借鉴了“花样”的剪纸形式,吸取了武强木板水印窗花和杨柳青年画的色彩特点,并模仿“天皮亮”那样的透明效果,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种在剪纸上染色而成的、新颖的剪纸艺术形式,这便是蔚县剪纸的雏形。

(摘自《蔚县剪纸的历史》


材料三:

蔚县剪纸特点鲜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必须将它完整地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在早期的发展和传承当中,蔚县剪纸艺术是通过艺人们的口传心授才得以传承下来的,这意味着蔚县剪纸艺术最终还是要依靠技艺传承人才能够继续传承。在蔚县剪纸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过程当中,这些传承人作为剪纸艺术的“源头活水”,在蔚县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延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保护这些蔚县有纸艺术的传承人。特定的生态环境是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是形成遗产产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等的整体性场景,因此,想要让蔚县剪纸艺术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势必要加强对蔚县剪纸的特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这个生态环境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人文生态环境。现代人对剪纸艺术的价值理念、精神信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现如今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要求人们改变以往落后的生产观念,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将蔚县剪纸艺术中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地传承下去。

(摘编自《蔚县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其多元价值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蔚县剪纸是我国唯一一种采用“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集北方南方众家之所长于一身。
B.蔚县剪纸采用多色点染彩绘,颜色运用大胆、浓艳,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又协调统一,艺术表现形式丰富。
C.蔚县剪纸的艺人们以男性为主,他们年轻力壮,眼神好,还有其它手工技艺,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创新。
D.蔚县剪纸起源于前州百姓喜爱的“窗花”和蔚州民间盛行的供花鞋、荷包、枕头等物件上刺绣时使用的“花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独特的工艺特点和刚性十足的创作主体是蔚县剪纸和中国其他剪纸的区别,其他方面并无二致。
B.运用刻刀是蔚县剪纸最重要的一次创新,而传统的手撕、剪等工艺粗糙,无法创作出图案复杂、细腻的剪纸作品。
C.蔚县最早的窗花是在云母薄片上构图着色而成的装饰品,内容多为戏文和花卉,名为“天皮亮”,又叫“草窗花”。
D.梁家各种肃施佛它宽鼓地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是目前不容忽视的任务。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保存、传承蔚县剪纸艺术,需要哪些措施。
2019-12-27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23日,我国首次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这标志着我国拉开了向更遥远的深空探测的序幕,我国将通过这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火星探测的关键环节非常多,发射段、捕获段、两器分离、着陆过程中气动减速等,每一个环节都面临各种挑战。其中最为关键和核心之处,就是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后的着陆过程。由于地球与火星距离遥远,整个过程无法由地面实时控制,必须依靠探测器自主完成。据介绍,围绕火星环绕的环绕器搭载了7台科学仪器,着陆巡视器上搭载的火星车则携带了6台载荷,对于环绕器与着陆器将开展的探测工作,专家做了形象的归纳:照相,去了之后总要看看火星长什么样,传回火星图像;测物质,火星表面有什么物质,构成成分是什么;测环境,探测火星的磁场环境、离子与中性粒子、高能离子等情况;看内部,尽管只是探测浅层的地质结构,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比如火星地下的分层结构如何,到底有没有水冰的存在等;看气象,看看火星上的温度变化到底怎么样,可以测风、测温、测气压,还能听听火星上的声音。

(摘编自《“天问一号”,启程“探火”》)

材料二:

据介绍,探测器进入火星捕获轨道后,经过数次轨道调整进入周期约2个火星日的停泊轨道。火星探测器会在停泊轨道运行约75天,开展若干次预着陆区成像探测,并将成像数据回传至地面,完成着陆巡视器预选落区的预探测和进入点位置调整动作。

在确认着陆条件满足要求后,环绕器择机进行一次降轨机动,进入火星进入轨道,做释放着陆巡视器的最后准备。降轨完成后,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分离结束后,着陆巡视器进行火星大气进入段的飞行,火星环绕器则进行升轨机动,将轨道拉起返回到停泊轨道,为下一步进入中继轨道做好准备。

在停泊轨道上,火星环绕器将再次进行轨道调整,进入中继轨道,开始执行与着陆巡视器的中继通信任务,火星环绕器在中继轨道上运行大约3个月,在地球与着陆巡视器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在完成3个月的火星中继任务后,火星环绕器在近火点进行制动降轨,进入科学探测轨道,并在该轨道上运行1个火星年,执行火星全球遥感探测任务。

(摘编自《从地球到火星,“天问一号”将会经历些什么?》)

材料三:

火星距离地球最远时有4亿千米,最近时大约有5500万千米,作为对比,月球离地球最近时有36万千米,最远时有40万千米,也就是说,即使火星离我们最近时,也要比月球与我们的距离远一百多倍,人类探测器从地球飞到火星,大约需要7个月的时间。由于距离遥远,地球与火星之间的信号传输会有长时间的时延。时延比较长,给火星探测的测控通信带来很大挑战,探测器在火星的着陆时间仅7分钟左右,由于时延,地面无法对其实时操控,探测器必须自主完成着陆。

要让航天器飞4亿千米,人类现在还没有能力做到,而且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以等火星距离地球较近的时候发射探测器,但受天体运行规律的影响,这样的发射机会很少,大约每隔25个月才有一次,每次有一个月左右的发射窗口,比探测月球的窗口要小得多,严苛得多。

火星上存在稀薄的大气,探测器着陆时必须穿过大气,这个过程会产生几千摄氏度的高温,着陆时既需要隔热罩,也需要配备降落伞进一步减速。而且,随着探测器往下降,其推力、方向会发生变化。不像在月球上探测,不用降落伞,用反推发动机就可以,在火星上着陆需要用变推力发动机。减速下降和着陆火星的过程,被称为“黑色7分钟”。

(摘编自《揭秘天问一号的火星之旅》)

1.下列对材料二流程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人类向遥远的火星进行探测的序幕,是我国走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B.照相、测环境和看内部等探测任务主要靠环绕器上搭载的7台科学仪器和火星车上携带的6台载荷来完成。
C.环绕器任务繁多,在与着陆巡视器分离后,还要执行与着陆巡视器的中继通信以及火星全球遥感探测的任务。
D.由于目前人类还无法让航天器飞行4亿千米,所以我们可以在火星距离地球较近的时候发射探测器。
3.“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07-14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