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 题号:1476817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的文字

孙茂

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散步》和张守仁先生编选的《世界美文观止》,两本书都与“美”息息相关。《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最重要的美学论集,它出版之时恰恰是上世纪80年代“美学热”渐渐兴起的时候,与当时其他美学家体系严密的专著相比,这本集子真的如作者所说,只是散步的路上随意捡拾起的一枚燕石。但20多年过去,这枚小小燕石的兴味却没有消弭,再观这本小书,可以让我们对今天的文艺研究获得另一种视角。

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宗白华凭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良好素养,以比较的眼光,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几个重要范畴加以阐释,渗透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取向,因此在他的思考中,很多被认为只能进故纸堆的美学范畴,显现出了新的阐释可能和适应度。

虽然与同时代的很多美学大家相比,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不够“新”,不够“完整”,但他却告诉我们“怎样”才美,美对于生命是多么重要,并把我们引入一种能感受到美的阅读当中,感受到作者的人格与情操。而很多关于“美”的著作在谆谆教导我们“什么是美”时,反而让我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美”在他们笔下支离破碎,面孔冰冷坚硬。宗白华的美学论文往往“带着情感感受的直观把握”,“带着那种对宇宙、人生、生命的自我觉醒似的探索追求”,“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

说起“美文观止”,不免让人联想到“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该书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我想,张守仁先生编选《世界美文观止》时,之所以取书名为“美文观止”,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编入《世界美文观止》的精品,主要是中外文学家的名作,但也有艺术家的华章,如达·芬奇的《笔记》和李斯特的《音乐与情感》;有政治家的佳文,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分》和美国总统里根的《“我们向亡灵宣誓”》;有科学家的妙品,如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和詹克明的《黠月》;还有大学者胡适、冯友兰的容智之文《致吴健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本书编入黎巴嫩作家《笑与泪》。张守仁先生在赏析中说:作者在此文中,运用对比手法,阐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他以两种情景表明:黄金、珠宝、华屋,不能换来爱情;只要两心相悦,即使贫穷、疾病、离别,也能忍受、坚持、等待。紧跟着,张守仁先生抒发他对真正爱情的感悟:“爱情是用金钱买不到、痛苦磨不灭、眼泪抹不去的东西。美好、坚贞的爱情是灵与灵的相恋、命与命的交融,是心里的思念、梦里的牵挂,是望穿秋水的等待、撕心裂肺的苦熬……”我读到这里很受感动和启发,尤其赞同张守仁老师说的爱情观。

总之,《世界美文观止》在翻译过来后既掺入编者生活经验、心灵感受、写作体会和独特发现,也使赏析更具个性,正文更臻丰盈,美文更显华美。

两部著作堪称精美,从头到尾,从思想到艺术,从字里行间,全都透露着“美”的概念。某些好的篇章词句甚至给人以好的人生启示和享受。就像著名作家迟子建说:文字的美像天庭的阳光。文字看上去是寂静的,其实它是有色彩和韵律的。文字散发的气息和它弥漫出的姹紫嫣红的色彩,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得最完美的体现。当文字的美像天庭泼洒到人间的阳光一样四处绽放的时候,烂漫与优雅的艺术气质也就不知不觉在我们身上生成!

读罢此二书,收获很大。它让我认知美,认知“美文”,认知中外散文创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自己今后的文学创作。感谢宗白华老先生的书写和张守仁老师的编选,前辈是伟大的,向你们致敬。

(摘编自孙茂的文章《美的文字》,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对于人的生命非常重要。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渗透着本文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取向。
B.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带着情感的直观把握,渗透着对生命、人生、宇宙的探索追求。
C.宗白华的美学思想虽然不够“新”,不够“完整”,但能够带领读者直观的把握“美”。
D.《古文观止》所选十三篇韵文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写,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写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为后文论述“美的文字”做好了铺垫。
B.文章引述《古文观止》文献资料和相关语言材料,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说服力。
C.文章第四段引入《古文观止》未显突兀,为后文论述“美的文字”提供了依据。
D.文章首段点明论述对象,中间紧扣中心展开论证,采用递进式结构,逐层深入论述,行文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到《古文观止》著作,《古文观止》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得最多的是《史记》,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左传》。
B.《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好的篇目到这里休止了。
C.张守仁先生的爱情观是纯真、高洁、美好的融合,是趋向于“柏拉图式”的恋爱观。
D.编入《世界美文观止》的精品,主要是中外文学家的名作,但也有艺术家、政治家、科学家、大学者的佳作,如达·芬奇的《笔记》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分》等。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历史有时会被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因为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要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理解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客观公正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不能仅仅依靠文字,也需要依靠物品。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这是无法完成的,因为有的历史无文字为证。
C.为了解读历史,我们对相关文物进行一定程度的想象,构建出它们的前世今生,理解其传达的深刻内涵即可。
D.因为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需要借助诗意的想象,所以史学研究界不能缺少诗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篇主要论述了“要通过物品看历史,就要借助诗意的想象”的观点,运用了举例子、对比等手法,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
B.首段点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②③段通过历史事件的双方记录文字不对等,战争的双方亦然,来印证研究物品对了解历史的意义。
C.文章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的难度。
D.文章后四段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唯一途径”“关键”“最佳方式”等词可体现出递进式的思维脉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时也有用物品作载体的。
B.历史上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因为作为失败者,他们往往不具备书写历史的条件。
C.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重建过往文化的过程中,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他们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D.物品和文字对历史的记录都很重要,只用其一去还原历史就可能失真和变形,因此现在所见的多数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2020-06-15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信公众号影评文章(简称“影评”),一般都有相关的截图或动图,然后是简洁的文字分析。这首先是技术带来的进步,特别是在分析演员演技与电影语言时,写上十句话的功能性还不如截取一个几秒的片段。但是,评论过度地与视觉性画面相结合,并且尽快给出结论,使评论产生的效果更多在于情绪及观点的同化,而不是在一个思辨的推进过程中,无法容纳更多的思想参与。

在放大影评“可视性”的同时,是新媒体时代影评的“碎片化”。纸媒时代,内容通常都有一定长度。随着技术进步,载体的信息承载功能加大,特别是在即时通信与社交媒体出现后,越来越多的口语内容进入了媒介空间。信息以极大的增量喷涌,同时大部分都是碎片化的,乃至是泡沫化的。体现在影评上,就是短评的增多。

从评论的角度上看,短评就是一个碎片,经常直指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联系,态度鲜明,带有强烈饱满的情绪,能引起巨大的共鸣。当受众的注意力完全被碎片化的东西吸引,整个受众群体的阅读耐心乃至思想能力会下降。问题不在于“碎片化”本身,这是技术进步中产生的心理与文化问题。

在这样的新媒体形势下,传统影评的主要变化是向着视觉化与碎片化的方向改变。在这个过程中,被加深的还有影评的营销属性。传统影评更多的是个人意见的表达。而在流量经济的时代,点击量可以折算为广告费的时代,影评的市场性加深了,电影类公众号很难抗拒来自影片营销方的诱惑,营销性的影评越来越多。

“可视性”与“碎片化”成为主流,并不意味着文字为主的传统影评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领地,走向消亡。一方面,依然有影评人坚持原有的写作方式,写作文学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影评,始终以审美上的素养与思想上的洞见取胜。这些影评感性与理性兼备,在电影文本、大众心理与道德意义之间游走。它不追求短平快,但耐咀嚼,有启发。另一方面,这些影评依然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它的阅读量不可能是“10万+”,但一篇好的影评,也有数千阅读量。它的支持者是有着良好的阅读能力与思想能力的读者,在评论区里往往能看到他们对影评的精彩回应。从读写时代到视听时代,是一个文化从精英向大众的变迁过程。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大众文化的狂欢,但从文化结构的角度上看,工业化与“匠人精神”、速食化与深度追求,是一个时代的一体两面,从不同角度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

(摘编自苏七七《传统影评如何面对新媒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公众号影评文章大都包括两部分:一是与影片相关的截图或动图,一是简洁的文字分析。
B.微信公众号影评文章截取电影片段分析演员演技与电影语言比文字更深刻,体现了技术的进步。
C.微信公众号影评文章将评论过度地与视觉性画面相结合,尽快给出结论,导致思想无法参与。
D.微信公众号影评文章放大影评的“可视性”,是因为新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乃至“泡沫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微信公众号影评文章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以及思想参与上的局限性。
B.文章论述了微信公众号影评中短评增多只是因为即时通信与社交媒体的介入。
C.文章论述了流量经济时代微信公众号中营销性影评增多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D.文章分析了当前以文字为主的传统影评的优势,并且介绍了传统影评的现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碎片化”影评态度鲜明,情绪饱满,能引起共鸣,但受众群体不宜过分关注此类碎片化的东西。
B.传统影评侧重于表达个人意见,电影公众号受到影片营销方的影响,影评的市场性日益加深。
C.“可视性”与“碎片化”成为影评主流,但传统影评依然有自己的领地、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
D.传统影评发展到微信公众号影评,体现了文化从精英向大众变迁,是技术的进步、文化的退步。
2023-02-19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从普遍意义的层面或可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C.经典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意义,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
D.“新儒学”的大儒们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C.文章列举了王国维、梁启超等近代大儒的例子,旨在对“以中释中”的思路进行批判。
D.文章先强调了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又对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进行了反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的意义才能得到彰显。
C.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着现代汉语,使“以中释中”的思路变得不切实际。
D.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
2020-05-09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