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老子(约前570-50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2 题号:1477598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义、礼、智、信。《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20篇,以语录体为主,被奉为儒家经典。
B.《礼记》成书于汉代,其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C.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学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D.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记载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被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动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荆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荆。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原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犹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课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怖邪》,有删改》

材料二:

易持,其术兆易谋。其脱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术有,治之于术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责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古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室。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
B.“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乘乱”的观点。
4.下列对句子的句式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判断句)
B.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定语后置句)
C.皆起不相爱。(省略句)
D.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句)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兼爱》)
2023-11-22更新 | 5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B.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C.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D.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男子在十五岁行冠礼时由长辈敲定。有的以职业为名,如庖丁、师旷。
B.墨,即墨家,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主张“兼爱、非攻”。
C.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体形完整的牛。
D.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侯”高一等的是“公”。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
C.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
D.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鲫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2)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5.请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思想。
2023-10-31更新 | 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B.自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          益:好处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不仁B.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C.而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D.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止,吾止也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D.其坚不能自举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023-10-27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