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148315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植物考古属于科技考古范畴,而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研究分支,考古学又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考古学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教可以在自然科学里找到本源。田野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两大支柱——地层学和类型学就是如此:地层学源自地学,类型学源自生物学。所以说,现代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深刻的自然科学烙印。而科技考古又是考古学中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一个研究分支,包括植物考古在内的科技考古与自然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科技考古都属于跨学科研究领域。如果用一句话来界定科技考古,科技考古就是应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和回答考古学的问题,自然科学是手段,考古学是目的。

植物考古为什么属于考古学?这是由它的研究目的决定的。界定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属性首先要考虑其研究目的,植物考古的研究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

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植物考古的最终研究目标,也是现代考古学的研究目的。

20世纪60年代以前,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古代文化的时空框架。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了新考古学运动。随着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一些欧美考古学者开始不满足局限于如此具体的考古学研究目标,提出应该进一步探讨古代人类的行为和生活,例如古人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如何生产劳作的,如何相互交往的,如何适应和认知自然界的,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另外,他们还提出在考古学文化谱系建立之后应该进一步探索这些相互衔接的考古学文化是如何发生演变的,为何要发生变化,即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新考古学运动后来也被称作过程考古学。经过数十年的激烈争辩和实践检验,这些新观点逐渐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可,并最终成了现今考古学的研究目的。既然植物考古也是将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的终极目标,当然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畴。

植物考古和其他考古分支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所谓直接相关就是指那些被人类利用的植物,包括食物、燃料、建筑材料、工具、用具等;所谓间接相关是指那些虽然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但却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物,比如依附在人工环境的各种杂草。

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这是植物遗存与其他文化遗物的不同之处,所以不是所有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都能够长期保存在文化堆积中,并最终成为植物遗存被考古学者发现,有幸能够长期埋藏在考古遗址文化堆积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植物大遗存分为三个类别:炭化植物遗存、特殊保存条件下的非炭化植物遗存、木材碎块和炭化末屑。植物微小遗存也分为三个类别,即孢粉,植硅体和淀粉粒。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概述》第一部分什么是植物考古

材料二:

有关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报道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例如,当时在干燥的埃及古墓中曾发现过脱水植物遗存,在瑞士古代胡边遗址中发现了长期被水浸泡的植物遗存等等。但是,这些植物遗存的出土完全是偶然,主要是特殊的埋藏环境为植物遗存的保存提供了条件。另外,当时对这些植物遗存的研究完全是由植物学家独立进行的,其研究结果仅限于对植物种属的鉴定,基本上没有涉及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所以这些发现和研究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植物考古学。

20世纪40年代初,在植物学的研究中出现了新的概念,称作人文植物学,专门探讨植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植物学的新概念立即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一些比较敏感的,思路开阔的考古学家开始意识到,如果能够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古代植物遗存,然后再探讨古代人类与古代植物的关系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一些考古学家就开始试图通过考古发掘主动地寻找古代植物,邀请植物学家参与考古项目,并与植物学家共同对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但是,当时还是没有找到一种通过考古发掘获取植物遗存的有效方法,他们的发现依然是靠运气,比较系统的植物遗存资料主要还是表源于那些位于干燥地区的遗址或长期被水浸泡的遗址。

20世纪60年代,浮选法应运而生,浮选法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如何发现和获取古代植物遗存这一难题,丰富了考古资料,极大地扩展了考古学研究的内容。继续由田野考古学家兼营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一些考古学者在植物学家们的帮助和培训下,或者一些植物学者在考古学家的帮助和培训下,开始专门从事研究古代植物遗存及其与古代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有关这一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于是,植物考古学作为考古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分支逐步地建立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学讲稿》第一部分植物考古学简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考古学最初的研究目的是构建古代文化的时空框架,后来才提出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发展过程。
B.“新考古学”运动认为应该进一步探讨古代人类的行为和生活以及探索古代文化如何发生演变和为何要发生变化。
C.那些被人类利用的植物和那些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而只是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物,都是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D.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腐朽消失,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只有少数能成为被考古发现的植物遗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最接近自然科学的领域,田野考古学和科技考古学都与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B.对于植物考古学来说,如果没有弄清楚它的研究目的,就很有可能会在该研究领域的学科定位上出现错误。
C.“新考古学”运动提出应该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也被称作“过程考古学”。
D.20世纪60年代以前,比较系统的植物遗存资料主要来源于那些位于干燥地区的遗址或长期被水浸泡的遗址。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研究成果不属于“植物考古学”的一项是(     
A.《粟黍的起源与早期南传》(邓振华)
B.《山东莱阳早白垩世植物化石及古生态特征》(金培红)
C.《城子崖遗址史前生业经济的植硅体分析》(葛利花)
D.《黍、粟碳化温度研究及其植物考古学意义》(王灿、吕厚远)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植物考古学的形成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曹雪芹死于何时?过去都只依胡适《考证》的“结论”: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得年四十五岁。胡适依据的是《石头记》甲戌本卷一正文开始时一条脂砚斋批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②壬午,便是乾隆二十七年。这似乎是不成什么问题了。但敦敏的《懋斋诗钞》里,有癸未年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天作的《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

③问题来了。若雪芹真在二十七年除夕死了,敦敏如何还能在二十八年上已(农历三月三日)前三天约他去赏花饮酒?再看这本诗集排到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春,敦敏才有《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一诗。再把这一点与敦诚《四松堂集》的《挽曹雪芹》诗,下面注明“甲申”而且是甲申开年的第一首诗这个事实合起来看,则可推断,雪芹本系癸未除夕死去的,次年敦敏兄弟才挽吊他。

④我初次得见的《懋斋诗钞》,是个清钞本,年月次序,清楚明白,诗是编年顺录的。按诗集编序和本诗内容,可推知这首《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是作于癸未年春天。而其前二首的题下也正注明“癸未”二字;同年十一月二十日的一首诗,又有自注云:“先慈自丁丑见弃,迄今七载。”自丁丑越七年,正是癸未。因此敢说癸未年并无错误。

⑤迨后我又见到了原底稿本——圈选以备付刻的底本,事情更清楚了。底稿本是随作诗顺序陆续抄上去的,本来就是按年照月,连“编”都用不着的。这更不会错。这个底本因付刊前要删割有避忌的诗,遗有空白处,后来收藏者“燕野顽民”得到此本,见有脱粘等处,怕有零落,因此略为粘缀修整,并为此写下识语。未想这却引起有些研究者的误会,说诗集的编序不可靠了,被他搞乱了。其实全非如此。一些研究者作了些论证,想证明此本并非编年的,但都难成立。

⑥再说,癸未年的“上已前三日”,正是敦诚的三十岁整寿,敦敏“代简”的含意是邀请雪芹来给敦诚过生日。又敦诚在甲申开年作挽雪芹诗,自注说:“前数月,伊(他,指曹雪芹)子殇,因感伤成疾。”从作诗人说这话时往前推“数月”,当然是前一年癸未年的某月里。如果曹雪芹早在“壬午除夕”死去了,那么就成了先死的父亲因“感伤”后死的殇儿而“成疾”的怪事了,断不可通。乾隆癸未年北京曾发生严重痘灾,幼儿死亡殆尽,亦正合榫。

⑦不执着孤立的一点,综合地看证据和所关联的事情,我认为曹雪芹确是卒于癸未年的除夕,即公元176421日。

⑧至于脂批的话,也许是记错了。史书、碑版、文章,误记干支的例子,多得不可胜举,不是什么稀奇事。为什么脂砚斋“壬午除夕”四个字中“除夕”二字还可信呢?这很好理解,一个人在大年除夕逝世,这样一个时间点,人们一般不会记错。情理需要具体分析,而不能囫囵吞枣

(节选自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注释】①脂砚斋:《红楼梦》早期抄本的一个批语作者。②敦敏、敦诚兄弟:清宗室,努尔哈赤十二子英王阿济格之后。自小结识曹雪芹,是其最好最熟的朋友。
1.第⑧段中,“囫囵吞枣””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乾隆二十七年按照干支纪年是壬午年,乾隆二十八年是癸未年,以此类推,乾隆三十年应是(     
A.丁亥年B.甲申年C.乙酉年D.戊戌年
3.本文作者认为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一诗作于癸未年即乾隆二十八年。根据原文,以下对其依据的表述不正确一项是(     
A.《懋斋诗钞》是编年顺录的,年月次序清楚。《小诗代简寄曹雪芹》被编在癸未年作品范围内。
B.在《懋斋诗钞》的底稿本和清钞本中,《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的前二首诗的题下,注明有“癸未”二字。
C.在《懋斋诗钞》中,与《小诗代简寄曹雪芹》同年的一首诗,有自注云:“先慈自丁丑见弃,迄今七载。”
D.《懋斋诗钞》的底本付刊时有所删割,且经收藏者粘缀修整,因此它的编年次序未必完全可靠。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敦敏、敦诚兄弟是曹雪芹的亲密朋友,所以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有关曹雪芹的信息更显真实,据这些信息来判断曹雪芹的卒年也更可信。
B.周汝昌能够否定胡适的观点,确立“曹雪芹卒于癸未除夕”之说,是因为他利用确凿的证据,证明了《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确作于癸未年春。
C.根据敦诚所说“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可以推测曹雪芹的死因:他极可能是因怀丧子之痛,感伤成疾,不治身亡。
D.误记干支而弄错某人生卒时间的情形,在史书、碑版、文章中不足为奇。脂砚斋之所以误为“壬午除夕”,也可能是记错了干支。
5.第⑥段用乾隆癸未年北京曾发生严重痘灾的史实为论据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6.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2023-01-15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1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项是(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环境的问题。
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糟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不属于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的原因的一项是(     
A.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B.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C.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D.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
3.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
2022-03-10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文明的说法早已有之,但作为一个概念和命题提炼出来进行推广,却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倡导语言生活治理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才出现的。

一提到“语言文明”,大多数人想到的言辞礼貌,不说粗话脏话,或表达形式符合通用规范,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语言不文明”现象,如考察动画片中存在的语言粗俗问题、公共空间存在的语言粗鄙化现象等等。此类研究确实是语言文明的一部分,但似乎还只是涉及语言文明概念的表层,准确地说,是对“文明语言”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认识语言文明,应该将这一概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个体层次的语言文明,表现在个体在言语行为上注重礼貌形式,避免语言暴力,这一层次属于语用范畴;第二是言语社区层次的语言文明,表现在群体倾向于使用普遍认同的典雅文体,这一层次属于语体范畴;第三是文化共同体层次的语言文明,表现在特定文化共同体有意识地通过母语来提出本土概念术语、建构知识体系和保存文明成果。

从文化视角看待语言文明,实际上是考察语言在文明发展中的建构性作用。文明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承载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能够及时反映文明进步。提出本土术语和原创性的知识体系是语言建构文明的主要形式。语言学家李宇明指出:“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为英文的国际知识供给作出了大贡献,但是并没有为中文的国际知识供给作出同样的贡献,当前应该增加中文的国际知识供给,中文首发制度是中国科研成果中文化的必由之路。”

概念和术语是思考的基本单位,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语言的基础成分。在知识供给中,本土术语的创新通常标志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语言建构文明的一种方式是利用母语生成大量具有原创性的新概念、新术语,在文化共同体中广泛传播并逐渐沉淀下来,成为文明体质中的“钙质”。

近代以来,我们从西方引进了大量反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概念术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文的表达能力,但泥沙俱下带来了“水土不服”和“消化不良”的问题,食洋不化更导致了牵强附会和生搬硬套的问题。如果我们一直奉行“拿来主义”,长时间以西式思维阐释中华文明,长期以往,就会习焉不察,积重难返,贻害无穷。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直接从中国社会本身中抽象出某些概念,建构自己的术语体系,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解释框架。

倡导中文知识供给,就是思考如何通过语言符号表征知识体系、承载文明成果的问题。知识创新为语言发展插上现代化翅膀。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加速发展,基因工程、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核聚变等领域必然会出现大量的科技术语。我国在许多领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即使我们最先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提出新的假说,如果不敢主动创新术语,不屑于用中文发表科研成果,就无法发挥语言建构文明的功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应该不断提出新的术语,促进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建设,推进文明复兴进程。

可以说,用中文术语建构新的知识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课题了。

(摘编自方小兵《从文化视角看语言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文明和文明语言是有区别的,语言文明作为一个概念和命题提炼出来进行推广,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而文明语言的说法早已有之。
B.语言文明分个体层次语言文明、言语社区层次语言文明和文化共同体层次语言文明三个层次,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语用范畴的个体层次语言文明。
C.文明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建构文明的主要形式是提出本土术语和原创性的知识体系,而本土术语的创新通常标志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D.概念和术语是思考的基本单位,语言建构文明就是利用母语生成大量具有原创性的新概念、新术语,并在文化共同体中广泛传播并逐渐沉淀下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准确地说”“在一定程度上”“最理想的解决办法”“可以说”等说法,体现了其论证的严密性。
B.文章前三段主要谈对“语言文明”的认识,指出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内容中存在的误区以及概念的层次与表现。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主要论述了用中文术语建构新的知识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D.文章先引出“语言文明”的话题,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论述中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中文首发制度是中国科研成果中文化的必由之路,所以我国科学工作者应增加中文的国际知识供给。
B.语言能够及时反映文明进步,从文化视角看待语言文明,实际上就是考察语言在文明发展中的建构性作用。
C.“拿来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文的表达能力,但泥沙俱下也带来了“水土不服”和“消化不良”的问题。
D.我国只有主动创新术语,倡导中文知识供给,积极用中文发表科研成果,才能更好发挥语言建构文明的功能。
2022-12-01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