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27 题号:148624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D.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6-17高一下·河北保定·期末 查看更多[61]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于24日开幕。在申办冬奥成功以来的筹办期内,中国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申办成功至今,北京朝阳、延庆、张家口、首钢园区在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取得诸多城市发展成果。京津冀三地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京张高铁将张家口纳入北京一小时交通圈;北京的智力资源、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借冬奥会契机向张家口等地渗透,提升了京张沿线冰雪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冬奥会市场开发部签约45家赞助企业,其品牌价值促进了京张、京津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顺畅流通,有效促进了冰雪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在区域内的合理配置。

乘冬奥东风,2021年,北京经济增长8.5%,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5万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4万亿元,成为全国率先进入4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冬奥使昔日的国家级贫困县崇礼,成为中国滑雪之都和最大的高端滑雪胜地,2020年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延庆作为北京冬奥会三个赛区之一,借助此契机,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6年至2020年旅游收入累计达到323亿元,同比增长30.3%

(摘编自《冬奥助力区域发展》,《经济参考报》2022128日)

材料二:

25日,速度滑冰赛事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在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比赛中,荷兰名将斯豪滕以35693的成绩,打破尘封20年之久的奥运纪录并夺冠。这枚金牌,也是在“冰丝带”诞生的首枚金牌。为了给运动员最好的滑行体验,国家速滑馆从建设开始就致力打造“最快的冰”。“冰丝带”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技术,国家速滑馆是世界上第一座使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速滑场馆。据介绍,二氧化碳制冷剂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全球变暖潜能值仅为1。使用相同数量的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制冷剂的3000多倍。此外,相较于传统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冷剂无毒无害,热转换的效率很高,还可以保证冰面的温度更平均,让整个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温差越小,冰面的硬度就越均匀,越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

(摘编自《“最快的冰”展现速度与激情》,《人民日报》2022213日)

材料三:

云顶滑雪公园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密苑云顶乐园内,是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项目专门建造的比赛场馆。值得一提的是,它是本届冬奥会7个雪上项目的竞赛场馆中,唯一一个依托现有滑雪场的架构进行改造升级的场馆。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云顶滑雪公园内的全部赛道中,有4条赛道是在原有雪道的基础上修缮而成,且雪场中部分技术雪道也利用了原有雪道。

此外,为最大程度发挥临时建筑的使用效率,设计团队综合考虑了多项国际赛事使用需求,使其不仅在冬奥会前能服务于测试赛,也能有效利用于冬奥会后的其它赛事。

据了解,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云顶滑雪公园将会被打造成国际赛事和大众冰雪运动推广基地,除具备继续举办国际级滑雪赛事的能力外,还将恢复大众滑雪和旅游度假等长期运营功能。

(摘编自《冬奥会破奥运遗产传承难题 云顶滑雪公园投入运营》,中新网20211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张高铁开通后带来的便利和潜在价值,以及智力、教育和科技资源向这座城市的渗透,促进了张家口的快速发展。
B.乘冬奥之风,国家级贫困县崇礼成为中国滑雪之都和最大的高端滑雪胜地,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C.荷兰名将斯豪滕在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比赛中打破奥运纪录,与“冰丝带”采用的先进制冰技术不无关系。
D.云顶滑雪公园是北京冬奥会雪上竞赛场馆中唯一依托现有滑雪场架构改造的场馆,其全部四条赛道均由原有雪道修缮而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有效带动了中国冰雪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北京成为全国率先进入4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
B.相较于传统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冷剂不仅在低碳排放上优势明显,而且还能保证冰面温度平均,硬度更为均匀。
C.云顶滑雪公园实现了利用率最大化目标,除了服务于北京奥运会,也会在冬奥会前和冬奥会后服务于其他赛事。
D.材料一和材料二围绕冬奥会介绍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就是因为《经济参考报》和《人民日报》的阅读受众不同。
3.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其遗产成果丰富,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说明。
2022-04-23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APEC会议期间,国礼和英纯银錾刻丝巾果盘惊艳了很多国家元首。他们看到金色的果盘里放了一块柔软的丝巾,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为了做出仿竹编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柔美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一把横截面2.5平方毫米的錾子,一共有20多道细纹,每道细纹大约有0.07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粗细。

开好錾子只是完成了制作国礼的第一步。在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有无数细密的经纬线相互交错,在光的折射下形成图案,这需要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不仅下手时要稳准狠,同时也要特别留神,不能签透了,只要有一次失误,就前功尽弃。

为了保证按期完工,有人提议用机器铸造底托。孟剑锋说:这个建议显然更快、更容易操作,但是用机器做出来的底托特别呆板,没有生命力。他决定全部用纯手工方式编织,用直径约3毫米的银丝编织中国结,先要进行高温加热使银丝软化,并需在温度降低、银丝变硬前迅速编织。而且每弯一次需要重新再加温,褪了很多遍火才成型。

为了编底托,孟剑锋的手被烫出大泡,水泡磨破了,汗水一浸疼得钻心。咬牙坚持奋战了3个月,他手上的水泡变成了厚厚的茧子,食指都变形了,一根手指像两根手指那么粗。他怕影响工作,就用钳子剪去手上的死皮,接着干。

(摘编自陈琳《孟剑锋:在0.6毫米厚的银片上錾刻上百万次》)

材料二: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生动概括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激励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立志成为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执着专注,是工匠的本分。许多优秀工匠短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专注于一项技艺或一个岗位,经过持续不断地磨炼,才最终获得卓越的成就。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71岁的许振超依然意气风发。成为集装箱桥吊司机后,许振超坚持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经常顾不上吃饭休息苦练技术。终于,他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还带领团队多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让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金字招牌

精益求精,是工匠的追求。再仔细一点点,离一微米的精度就能更近一点点!工作中,“80技术工人、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陈亮给自己定下这样的准则。为了提高产品精度,陈亮打破常规思维,通过移植工序,把组合使用,终于在不断尝试中成功。一微米有多长? 大约是一粒尘埃的颗粒直径、一根头发丝直径的 1/60。追求精益求精,让陈亮带领团队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一丝不苟,是工匠的作风。辽宁沈阳的铆焊专家杨建华,从一名初中没读完的普通工人到登上国家科技进步奖领奖台,用了39年。《铆工工艺学》,随便提一个要点,就知道在哪一页;随身携带记录本,几十年来足足记了上百万字……岗位可以平凡,追求必须崇高。杨建华这样说。

追求卓越,是工匠的使命。很多大国工匠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努力把产品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向更高、更好、更精的方向努力。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被称为金手天焊。火箭发动机大喷管焊缝长近900米,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枪多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焊漏,导致损失上百万元……高凤林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成功完成任务。为练就过硬本领,高凤林拿筷子练习送焊丝,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就举着铁块练耐力,还冒着高温观察铁水流动规律。正是凭借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他成为国内权威的焊接专家。

(摘编自张烁、吴月《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三:

古代中国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曾有过诸多精微的阐释,如《诗经》所描述的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骨器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仔细、认真与执着;墨家及其弟子所提倡的强力而行的敬业精神;《考工记》所倡导的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臻达极致的技术追求;庖丁解牛所表达的道技合一的工作境界,等等。工匠精神深深根植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但是工匠精神在当下中国的倡导,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从现实来看,传统重道轻器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体力劳动仍然存在着被贬抑的现象,劳动者缺乏发言权、缺乏工作尊严,等等。在如此环境下,仅仅依靠一些个体坚守工匠精神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国家必须凝聚社会共识,深入贯彻职业无贵贱的观念意识,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氛围,积极引导劳动者摒弃功利主义意识。

(摘编自彭新武《工匠精神的中国语境》)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益求精、不怕困难的孟剑锋最终制作出惊艳了很多外国领导人的“和美纯银錾刻丝巾果盘”
B.“80后”技术工人陈亮的身上主要体现了不断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C.杨建华创作的专业书籍《铆工工艺学》论证了杨建华的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D.中国古代著作《考工记》倡导在技术上追求“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以实现“臻达极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典型的记叙类文本,它通过叙述孟剑锋制作APEC会议国礼,塑造了一个大国工匠的形象。
B.材料二末段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夸张损失程度,突出了焊接火箭发动机大喷管焊缝的难度之大,从而赞美了高凤林。
C.材料二通过解说工匠精神的内涵,提出了劳动者应立志成为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论点,并举大量事例做了论证。
D.作为一篇论述类文本,材料三通过举例、引用、对比等方法对古代的“工匠精神”进行了阐释。
3.三则材料都是以工匠精神为内核,它们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02-01更新 | 1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对媒体宣称:“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实现历史性突破。”上述成果由贺建奎带领团队完成,但目前该实验的真实性尚未得到确认,研究也未发表于任何科学期刊,数据也没有得到公开。这则消息发布后立即引爆网络,并引发了人们对伦理的讨论。

(摘编自新华社《基因编辑是什么?争议焦点在哪里?》)

材料二:

CRISPR技术从2012年底出现至今,可谓是生物界的焦点。CRISPR技术相对于RNAi、ZFN/TALEN等基因打靶技术来说,具有更简便、更经济等优势,应用越来越广泛。一般的实验室都可以自主构建平台,为研究者解析生物基因功能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办法。CRISPR技术让人们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微生物中内在和相互之间的调控网络和调控机制,认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之间的联系和异同,甚至获得协同进化的证据。随着CRISPR技术在人类医疗和农业生产的潜在应用价值的提升,这个技术还由于可能被用来培育和设计婴儿、治疗遗传病或解决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缺陷而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科研人员就已经能够通过大肠杆菌进行胰岛素的生产,这意味着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存在巨大的应用潜力;人类基因组测序早已于2005年完成,但关于人类绝大多数的基因的具体功能和作用的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瓶颈就在于当时的基因编辑技术操作过程太过复杂、耗费昂贵等,而这一切都将因为CRISPR技术的出现而发生巨大的改变。

(摘编自黄俊骏、王华华等《基因编辑神器——CRISPR技术》)

材料三:

基因编辑“造人”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实用性。目前已知有超过4000种遗传性单基因疾病,影响全球超过1%的新生儿。从理论上讲,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预防这些疾病,让每个家庭都获得健康婴儿。这显然比胎儿出生前的基因检测更先进。

现在,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并不精准,脱靶率较高。这也意味着,如果使用基因剪刀修改致病基因,如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也有可能把正常的基因也剪掉;或者导致胚胎或生殖细胞上的基因发生重组,导致残障婴儿的出生,毁灭婴儿的福祉。因此,基因编辑婴儿技术如果没有100%的准确性,尚不可能用于临床“造人”。

另一方面,即便技术有保障,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还需要专业界和社会对它的应用和各种潜在可能性进行广泛而充分地讨论;而且需要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来建立临床安全标准,制定相应的监控和审核措施;还要充分评估它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到最后才可能立法。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

材料四:

生命科学以其美好前景带给人们无限遐想,基因编辑技术加速发展让人们看到了规避疾病、拥有健康、益寿延年的曙光。然而,科学技术的应用应当在科学伦理面前止步。为此,人们制定并完善了科学伦理规范,约束任何可能超越底线的行为。

这一现象在暴露出试验方违背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的同时,也暴露出生命科学领域对学术伦理的监管盲区。显然,只有相应法律制度的完善,才能让监管不会“慢半拍”。有关部门只有加强对前沿科技的深入研究,完善法规,加强监管,才能让新技术应用在生命伦理与规范红线内造福人类。

(摘编自新华社《新技术要在伦理红线前止步》)

1.下列对材料中基因编辑技术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CRISPR技术出现至今,因为潜在应用价值巨大,又被用来培育和设计婴儿、治疗遗传病或解决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缺陷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B.CRISPR技术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基因编辑技术操作过程复杂、耗费昂贵等缺陷,突破了关于人类绝大多数基因具体功能和作用研究的瓶颈。
C.贺建奎团队对婴儿基因进行编辑的实验引发关注,既是因为这是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更是因为该实验违背了学术伦理,并存在潜在的风险。
D.如果使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致病基因,容易把正常基因也剪掉,使胚胎或生殖细胞上的基因发生重组,导致残障婴儿的出生,毁灭婴儿的“福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编辑“造人”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实用性,理论上可以帮助预防遗传性单基因疾病,比胎儿出生前的基因检测更先进。
B.CRISPR技术相较于其他的基因打靶技术,具有更简便、更经济等优势,为研究者解析生物基因功能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办法。
C.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还需要很多的环节和步骤,首要任务是制定相应的监控和审核措施,建立完善法律制度。
D.贺建奎团队参与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暴露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对学术伦理的监管盲区,有关部门需要担负起有效监管的责任。
3.综合上述材料,试概括“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现状。
2021-03-06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