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1486805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料的搜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认识史料的能力。

很多史料的价值不是完全可以从正面看得出来的,在它们的反面或侧面,往往蕴藏着重要的历史内容,我们若是把这类史料放弃了,那便是重大的损失。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六年,东郡人刻石云:始皇帝死而地分。这条史料的正面,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但在其反面,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于专制暴君的痛恨达到了恶之欲其死的程度,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贫苦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又如其中记始皇派徐福等入海求蓬莱仙药事,这在表面看来,不过是迷信的记录;而在另一面,却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发展,已经在开始寻求海外市场。

还有一种史料,个别看来没有什么意义;要综合起来,才能显出更大的价值。例如黄河决口,历代史籍皆有记录。这些记录单个去看,只是报告某年某月黄河在某处决口的片断史实。近人张了且氏著《历代黄河在豫泛滥纪要》一文,把这一类的史料依其先后类列起来。于是,这种综合了的史料所表示的便不只是片断的时事报告,而是历代黄河决口的次数:计西汉1次,东汉1次,魏1次,晋1次,唐12次,五代12次,宋(金)71次,元61次,明121次,清73次,共泛滥360次。从这种数字的排列,我们就可以对于黄河的泛滥得到一个总体的认识,                

又如《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平帝元始二年时,中国的人口总数为12233062户,59594978口。这个笼统的数字,实在没有很多的意义,但是我们若把当时各国的人口分别观察,则知当时的人口大半集中于黄河流域,而尤以今日山东、河南接壤之处,最为密集。当时在司隶校尉之外,全国分为十三部,而司隶校尉及豫、冀、兖、青、徐五部,占地不过八分之一,而人口则占全国总数百分之六十八以上。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在西汉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是在黄河流域,而长江流域仍然是地广人稀。

还是以人口数字为例。如《通典》中记载,三国时人口数为1473423户,7672881口。单从这个史料本身看来,不过是三国人口总数的记录。但是,我们若把这个数字与东汉桓帝时的人口数字(10677960户,56486856口)作比较,则两种数字相减之差,就显出了另一新的历史内容,即三国时人口较之东汉末叶的人口,已经减少了十分之九;而其减少的绝对数量,则将近五千万人。这一巨大的人口减少的数字,就表明了东汉末年大混战、大饥馑、大疠疫、大流亡所加于社会的破坏之重。

假如我们用这样一些方法去认识史料,则许多枯燥无味的数字、平凡无奇的记载会变成极有价值的史料。

(取材于翦伯赞《史料与史学》)

1.认识“东郡人刻石”所示史料时,文中没有涉及的一项是(     
A.挖掘史料的隐含信息B.关注史料的历史环境
C.兼顾史料的不同方面D.结合史料的数据背景
2.下列填入第三段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黄河在豫的泛滥现象其实是自古有之。
B.即唐代以前的黄河治理工作做得比较好。
C.即自五代以后黄河在豫的泛滥渐趋频繁。
D.即明代时期黄河在豫的泛滥灾情最严重。
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方法的改善,有利于充分挖掘一些史料的价值。
B.史料的反面信息通常都比正面信息更具有研究价值。
C.只要对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就能挖掘出巨大的价值。
D.所有的数据史料中都暗含着有价值的重要历史信息。
4.结合文意填空。
假如我们用文中所讲的各种方法去认识史料,则许多枯燥无味的数字、平凡无奇的记载,将帮助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效总结历史教训。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较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例如《诗经·鲁颂》的《嗣》这一首诗里提到马的名称就有16种,全部《诗经》里的马的名称还有好些,这些字绝大多数后来都不用了。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用字,后来才写做。凳子最初借用字,后来才写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比如有了桌子之后,就只用于茶几,连炕上摆的跟古代的十分相似的东西也叫做炕桌儿,不叫做了。

也有一些字眼的意义变化或者事物的名称改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关系。比如原来专指长江,原来专指黄河,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这是词义扩大的例子。原来指禽兽的肉,现在在大多数地区如果不加限制词就专指猪肉,这是词义缩小的例子。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事物怎样改变了名称,那么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如:成了耳朵成了眉毛成了鼻子成了头发。有的是一个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例如变成(原来同义),变成(原来指鸟类的嘴)。

字眼的变换有时候是由于忌讳:或者因为恐惧、厌恶,或者因为觉得说出来难听。管老虎叫大虫,管蛇叫长虫,管老鼠叫老虫耗子,是前者的例子。后者的例子如大便”“小便”“解手”“出恭

——摘编自吕叔湘《语言的演变》

材料二

孔子教弟子读书,不用家乡的山东土话,而用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后来历代都有共同语,称为通语”“官话。古代的共同语不要求有严格的标准音,使用者只有少数人,主要是官吏和行商。现代的共同语源于古代,但是不同于古代,它有严格的语音标准。

……

文明古国都有书面语(文言)和口语(白话)的矛盾。口语不断前进,而书面语停滞不前,离鲜活的口语越来越远,阻碍了语言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唐宋时代,佛教用接近口语的变文语录传播教义,因为口语能够深入群众。清末维新运动者提出我手写我口”“崇白话而废文言”“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1919年掀起以白话文运动为先锋的五四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白话由此取代文言成为文学的正宗和教科书的正式文体。小说和论说文章都写成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文。白话文运动不仅是文体的解放,而且是思想的解放。

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言文一致的文体改革增加了新的时代任务。多媒体把传递书信的电信技术(电传)、传递语言的传声技术(电话)、传递形象的视听技术(电视)合而为一,给语言和文字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要求规范化,讲出来大家听得清(文体语);文字要求口语化,读出来大家听得懂(语体文)。语言和文字要能够即时自动相互转换。词汇要求共同化。各个地区之间的词汇差别,译名和术语的分歧混乱,不再是有趣的现象,而是有害的现象了。为了使言文一致的白话文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适用文体,还要做大量的语文规范化工作。

——摘编自周有光的《中国语言的发展与流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汇的变化比语音、语法快而显著的原因是它与人们生活联系较紧密。
B.“江”“肉”等语汇意义的演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的联系。
C.孔子意识到共同语推行的重要性,因此用当时的“雅言”来开展教学。
D.用白话文写作小说和论说文章,是“五四”时白话文运动的表现之一。
2.下列语汇变化属于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一项是(     
A.“坐”在古代类似“跪”,两膝着席,后发展为现在的“坐”。
B.随着“几”“案”的高度变化,“卓”字出现,后写作“桌”。
C.“涕”在古代指的是“眼泪”,后来演变成为现在的“鼻涕”。
D.古文中常常用“东司”代指“厕所”,用“百岁”代指“死”。
3.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必须推进“言文一致”文体改革的原因。
2023-04-29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农家在两千多年前也就应运而生。秦汉以后农家人物层出不穷,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文化派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说:中国在三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古代农学更是如此,其在农业技术、农学理论、农业思想等都曾居于世界前列。这一学术群体的研究涉及诸多领域,在中国科技史、经济史、思想史都有重要地位。但古代农家的学术贡献与其受到的关注却并不相符。

农家起源较早,正式形成于战国时期,其以农宣教,游学于各国之间,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主张。如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许行与民并耕而食,襄飧而治的主张,就曾受到孟子的批评。秦汉以后农家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等主流思想相结合,而其总结和传播农业技术的功能得到强化。作为学派,农家引起班固等史学家的注意,并载录史册,后世史志、私人书目等一直收录农家著作。但农家早期著作大多散佚,学派早期思想活动散见于诸子著述,后世史籍和书录在收录农家著作时也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这给农家研究带来较大难度。由于农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与其他学派相比,以农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不多文化史的角度,其远不及儒家等显学深入和丰富;科技史角度,学术界对之关注亦不及医家和墨家;研究者在论及诸子百家时,对农家或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且观点不一。总体上,农家文化研究相对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家的学术地位和文化影响。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加速,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改变。在城乡二元化发展中,三农问题日益突出,而这些问题古代农家都曾作过深入思考,他们从实际出发,关注民生疾苦,并切实解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而不是只是理论层面民贵君轻价值观念的宣传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步伐逐步加快,但是随着石油农业弊端的显现,人们开始探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等模式。古代农家所总结的用养结合思想、循环利用模式、防治病虫害措施等对于上述农业模式都有重要借鉴意义。李文华先生就特别指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传统农业技术的挖掘和改进,从传统农业知识中学习有价值的生态模式、技术和方法。

农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生产的成败,不仅取决于生产技术,还取决于农业政策和管理思想。古代农家在总结农业生产科技和经验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管理思想。贾思勰、徐光启、杨灿等都在其著作中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在今天人多地少的国情下,集约经营思想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农业发展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古代农家能在农业技术和思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与其端正的学风和务实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农家在诞生之初就形成了谦虚严谨、甘为冷门的良好学风,在其后几千年中,后学者始终秉持这种优秀学风。

(摘编自熊帝兵《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绪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家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派别,其研究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对社会贡献很大。
B.许行的观点曾受到孟子批评,说明战国时期农家思想与儒家主流思想不太合拍。
C.农家早期思想活动引起史学家和诸子的注意,但后世学者对农家一直有较大分歧。
D.古代农家妥善处理农业、农村、农民三者关系,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超过现代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叙述中国古代农家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论证现代人研究农家思想的意义。
B.文章针对历史上中国古代农家思想研究出现的一些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引用李约瑟的话论证中国农学的先进,引用李文华的话论证向传统农业技术学习的意义。
D.文章指出农业生产的成败不仅取决于生产技术,还取决于其它因素,体现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研究绪论的写作目的是比较古代农家文化思想和今天农业管理思想的异同。
B.与古代传统农学相比,现代农业重视理论建树,不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
C.只有沿袭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技术和方法,才能真正摆脱当下人多地少的困境。
D.古代农家谦虚端正的学风和务实的研究方法,对今天的学者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022-07-04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表现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卷》表现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超然境界。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的学养上往往都有很高的造诣。中国文人画,那种集诗、书、画于一体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人画不但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世界绘画史皇冠上的明珠。这些传世优秀的文人画作品,足以与晋唐的书法及唐诗宋词,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版块。

(摘编自了庐《文人画是用诗人的思考方式去绘画,源于“迁想妙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作品中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是北宋以后参与诗歌创作的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所崇尚和追求的。
B.中国的文人画家以诗人的思考方式,通过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所创作的很多作品被后人惯称为“文人画”。
C.诗人的思考方式,是指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的基本绘画理论,将表现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D.中国画家的创作相较于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感情色彩更浓厚,更纯洁、透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论述文人画家与文人画的发展情况,然后通过与西方画家的比较论证,指出中国文人画的特点。
B.文章以《潇湘奇观图》《渔父图卷》两幅画作的境界,来论证文人画家可以用画作来表现情怀的。
C.文章从文人画家处理画面的特点和理念的角度,来论证文人画家的创作追求和“画中有诗”的境界。
D.文章最后论述了中国文人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地位,足以使其与晋唐书法、唐诗宋词比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以后,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程度,涌现出很多为后人惯称“文人画”的绘画作品,其中不乏优秀的传世之作。
B.中国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一方面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艺术理念为要求,一方面又以拟人化手段将表现对象人格化,以追求作品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C.中国文人画家在处理具体画面虚实关系基础上,提出“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D.宋代米友仁、元代吴镇等中国文人画家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思考方式,是他们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学养上往往都有高造诣的体现。
2020-04-27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