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议论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2 题号:14868059
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                 明:彰明。
B.齐其家者                                 欲:想要。
C.致知在                                 格:推究。
D.国而后天下平                           治:统治。
2.下列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天子变成普通人,一概都因以修养自身为根本。
B.从天子直到普通人,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C.从天子直到普通人,全都是把修身作为根本的人。
D.从天子变成普通人,全都因把修身作为根本的人。
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段第一句即明确表示,“治其国”是能够实现“明明德”的前提。
B.文段连用“欲……,先……”强调目标实现的过程要讲求循序渐进。
C.文段连用“……而后……”突出要逐步推进以能水到渠成实现目标。
D.文段强调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推定,突出了各条件间的彼此限制。
21-22高二上·北京西城·期末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搽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有删改)


【注释】①黾(mǐn)勉:努力。②驰骤:指马飞快地奔跑,这里比喻用力地追。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子为我
(2)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3)谁肯信之
(4)先君命辙师
2.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苏轼“谪居儋耳”时的生活态度。
3.阅读第二段,概括苏东坡追和陶渊明诗歌的原因。
2023-01-04更新 | 28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 ,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文本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 ,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B.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C.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D.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
B.贾人,指商人,也指古时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文中“贾人”指后者。
C.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则常用来代指国家。
D.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的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
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C.《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课内文言翻译)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5.三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
2023-03-25更新 | 1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子中“也”字的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⑤欲人之无或也难矣                                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⑧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①∕②⑤⑥∕③④⑧∕⑦B.①⑦∕②⑤⑧∕③⑥∕④
C.①⑦∕②⑤∕③⑥⑧∕④D.①⑥⑦∕②⑧∕③∕④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吾从而师之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这些人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第②段文字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就文段中对比的具体内容加以简要概括说明。
2021-10-22更新 | 1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