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冯友兰(1895-1990)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3 题号:149381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市上有许多所谓的“大哲学家”,他们所谈的命运是指“先定”,既有“先定”,就有人要“先知”它,以便从中获利。古人也谈命,如孔子说:“知天命。”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荀子说:“节遇之谓命。”我说的“命”就是他们所说的“命”。“莫之致而至”是不想它来而来,“节遇”是无意中的遭遇。所以说“命运”就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

命和运不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在一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所谓努力能战胜“命运”,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环境是努力可以改变的,至于“命运”,人力不能战胜,否则就不成其为“命运”。孟子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一座墙快要倒了,你还以为命好,立在下面,因而压死,那是活该,不能算是知命。

人生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 事功、道德,即立言、立功、立德。而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

要成为大学问家,必须有天资,即才。有人从未学过作诗,他的诗形式上虽然不好,却有几个字句很好,这种人是可以学作诗的,因为他有作诗的才。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几分就只有几分,学力不能加以增减。譬如写字,你能有几笔写得好,就只能有几笔写得好。学力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来陪衬好的,它只能增加量而不能提高质。不过诸位不要灰心,以为自己没有才便不努力。你有没有才,现在还不晓得,所谓“自有仙才自不知”,或许你大器晚成呢!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所成就。

至于事功的建立,则是“命运”的成分多。刘邦因为项羽的不行而成功,如果项羽比他更行,他绝不会成功。学问是个人之事,成功则与他人有关。康德能够成为大哲学家,并不是因为英国没有大哲学家。而希特勒能够横行,却是英国的纵容和法国的疏忽所致。所谓“时无英雄,竖子成名”,所以,事功方面的成就靠命运的成分大。“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道德方面的成就则需要努力,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因为完成道德,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即可。能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做自己该做的事,就是道德,和自己的地位、事业都没关系。不论何人,只要尽心竭力,对社会的价值是没有分别的。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摘编自冯友兰《论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孔孟等古人说的“命”,指人无意中的遭遇,和开头所说的“大哲学家”观点不同。
B.人的命运是人力绝对不能战胜的,而环境却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和战胜的。
C.建立事功更多的靠命运,所以“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合理的,项羽的经历即可证明。
D.因为完成道德只要居其位行其事尽伦尽职即可,所以道德的成就与人生的遭遇无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阐明“命运”内涵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人生能有的成就与成功三要素的关系。
B.文章在综述人生成就与成功要素后,以并列结构从立言、立德、立功方面进行论证。
C.文章引述孟子之言和因立于危墙下被压死的事例,论证了“命”与“运”的不同点。
D.文章采用道理和事例论据相结合的论证方式,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观点鲜明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立志成为大学问家或大政治家,不一定能实现,但只要自己努力,定能成为道德模范。
B.某人购买福利彩票中了特等奖,说明他今年“命”好, 至于将来好不好,还不能确定。
C.成功与他人有关,如果没有英国的纵容和法国的疏忽,希特勒必然无法横扫欧洲战场。
D.既然学力不能增减才的分量,那么如果现在写不好字,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成为书法家。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②要成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即才。俗话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一个人在身体机构上有了能喝酒的底子,再加上练习,就能成为一个会喝酒的人。如果身体机构上没有喝酒的底子,一喝就吐,怎样练习得会呢?做诗也是一样,有的人未学过做诗,但是他做起诗来,形式上虽然不好,却有几个字很好,或有几句很好,那种人是可以学做诗的,因为他有做诗的才。有的人写起诗来,形式整整齐齐,平仄合韵,可是一读之后,毫无诗味,这种人就不必做诗。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几分就只有几分,学力不能加以增减。譬如写字,你能有几笔写得好,就只能有几笔写得好。学力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使可陪衬你的好的,它只能增加量不能提高质。不过诸位不要灰心,以为自己没有才,便不努力。你有才没有才,现在还不晓得,到时自能表现出来,所谓“自有仙才自不知”,或许你大器晚成呢!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成就。

③至于事功的建立,则是“命运”的成分多。历史上最成功的人是历朝的太祖高皇帝,刘邦因为项羽的不行而成功。如果项羽比他更行,他决不会成功。学问是个人之事,成功则与他人有关。康德成为大哲学家,并不因为英国没有大哲学家。而希特勒的能够横行,却是英国的纵容和法国的疏忽所致。历史上有些人实在配称英雄,可是碰到比他更厉害的人,却失败了。有的人原很不行,可是碰着比他更不行的人,反能成功,所谓“世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所以事功方面的成就靠命运的成分大。“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④道德方面的成就则需要努力,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因为完成道德,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即可。人伦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必须和别人发生关系,而且必须做事。能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道德,和自己的地位高下事业大小都没关系。不论何人,只要尽心竭力,对社会的价值是没有分别的。正如唱戏好的人,和所扮演的角色无关,梅兰芳登台,不一定饰皇后。地位很阔的人不能尽伦尽职,是不道德。村夫野老能尽伦尽职,就是有道德。命运的好坏对于道德的完成也没有关系。文天祥和史可法都兵败身死,可算不幸。但是即使他们能存宋救明,他们在道德方面的成就也不会再增加一些。他们虽然失败,道德的成就也不因之减少一些。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惟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⑤有的人常常说我立志要做大学问家,或立志要做大政治家,这种人是可以失望的。因为如果才不够,不能成为大学问家,命运欠好,不能成为大政治家。惟立志为圣贤,则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成功。圣贤是道德的最完成者。普通人以为圣贤需要特别的在事功文学方面的天才,那是错误的。孔子和孟子的成为圣贤,和他们的才干没有关系。王阳明并不因为他能带兵而成贤人。所以学问的成就需要才,事功的成就需要幸运的遭遇,道德的成就更需要努力。

(选自冯友兰《贞元六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问的成就必须要有天资,这是重要前提,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后天的努力。
B.即使在事功上失败,也不影响道德成就的取得,如文天祥、史可法、王阳明等人。
C.道德成就与天资命运关系不大,因此只要尽心竭力,做自己该做的事,便可完成道德。
D.本文旁征博引,议论透彻,意在鼓励人们战胜命运,并通过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连用三个比喻,阐述了如果没有一定的天分,不可能成为大学问家。
B.第③段援引刘邦战胜项羽和希特勒横行的事例,论证了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C.第④段以唱戏为例,论证了一个人的道德成就与他自己的地位高下无关。
D.文章分别从成就学问建立事功和完善道德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层层推进,说理清晰。
3.试判定下面文句应摘自文章第几段?请阐述理由。
不但如此,有的反而要在不幸的遭遇下才能表现,如疾风劲草,乱世忠臣。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终身富贵的人,最多能做到前者。
2020-02-13更新 | 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有删节)

1.下列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生境界是人们所做的各种事对他自己所具有的各种意义的合成整体。
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完全不相同。
C.如果忽略个人差异,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等级。
D.做相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不同;做不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相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处在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他们只是凭着本能做事,且做的事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如小孩和原始人。
B.处在功利境界的人,他们做事的准则便是利己主义,是人很容易就能成为的人,但他们并不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C.处在道德境界的人,他们眼界开阔,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D.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他们在社会上很少见,如各国的宇航员,研究宇宙天体的高端科学家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们的觉解能力,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成为人应该成为的人。
B.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人们不一定非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有高度觉解自己做平常小事也可以。
C.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作者也认为,在人生过程中,觉解的有无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你的价值的大小。
D.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将来中国哲学可能对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2016-11-18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无为

冯友兰

在中国哲学里,无为二字有许多意义。照一个意义讲,无为即是少为或寡为。如先秦的道家,在社会政治方面,主张“返朴还淳”,在个人生活方面,主张“少私寡欲”。此所谓无为均是这一意义的无为。不曰少为或寡为而曰无为者,不过是有些人欲以这两字的字面的意义,表示少为或寡为之极端的说法而己。

照另一意义讲,无为即是率性而为,不有意地为。照道家的说法,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有所能,有所不能。人亦是如此。人若照着他所能去为,即是不有意地为,率性而为。不有意地为,率性而为,即是无为。照郭象《庄子注》的讲法,一个天才诗人,虽写千万首诗,亦是无为。因为他写诗是他的天才的自然发展,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一个斗方名士,虽写一首诗,亦是有为,因为他写诗是矫揉造作地要写诗,以求人家称他为诗人,赞他为风雅。

照另外又一意义讲,无为即是因势而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能随着时势走的,即是无为,不随着或逆着时势走的,即有为。用现在的话说,随着时代潮流走的是无为,不随着或反着时代潮流走的,是有为。我们常说“顺水推舟”及“水到渠成”。顺着时势走,如“顺水推舟”,推舟的人是不费力的,所以是无为。不顺着时势或逆着时势走,如“逆水行舟”,行舟人是费力的,所以是有为。顺着时势走,如水到而渠自成,不必特意费力于造渠,所以是无为。

照再另外的一意义讲,无为即是顺理而为。例如,《庄子·养生主》说,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牛身上有天然的腠理,即所谓天理。庖丁始学解牛的时候,他看不见这些天然的腠理,他只看见一个整个的牛。三年之后,他一见牛即见这些腠理,他所看见的是一个浑身都是漏洞的牛,于是他解牛,即从这些漏洞处下手,所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有漏洞的地方,是“有间”,而刀刃是“无厚”,以无厚入有间,不费丝毫之力。他这解牛,即是依理而为。如此的为,可以不费丝毫之力,所以是无为。普通的庖人,于解牛之时,并看不见牛身上的漏洞,只看见一个整个的牛,他于解牛时,简直不知如何下手,只得拿刀乱砍一阵,所以费力而刀亦吃亏。他解牛不是顺理而为,因此费力而刀亦吃亏,他的为就是有为。

照再另外一意义讲,无为即是无为而无不为。先秦道家所讲道的无为,是此意义的无为。道无为而任万物之自为,所以他虽无为而实无不为。法家所说的无为,亦是此意义的无为。君无为而任臣下之自为,所以他亦虽无为而实无不为。

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软?”儒家对于“为”的态度,不是“无为”,而是“无所为而为”。如因一事是对于个人有利,或有功,而为之,则此为是有所为而为。利或功即是此为之所为。如因一事是应该为而为之,则此为是无所为而为。一个人若真能无所为而为,则亦可以得到一种无为。宋明道学家所说的无为,即是属于这一类的无为。宋明理学家,陆王一派说无为,是就心说。程明道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一个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他所以如此,并不是有所为。于此时他的心是廓然大公的,他的心感觉到怵惕恻隐,即向前救此孺子。此即所谓物来顺应。有恻隐之心,以及向前救此孺子,皆是无所为而为。如有所为而为、即是有私意。有私意,则此心即不是廓然大公的了,那么,则其发出的行为,即不是“顺应”,即有私意造作,有私意造作是有为,反之是无为。宋明理学家中,程朱一派说无为,是就理说。朱子说:“廓然大公,只是除却私意,事物之来,顺他道理应之。”又说:“至于圣人则顺理而已,复何为哉?”此无为是就理说。照朱子的说法,就道德方面说,对于每一种事都有一个最好的,最妥当的办法。此办法即是理,照着理去办是顺理,顺理是无为。若于顺理外另有所为,即是有私意,有私意造作是有为,无私意造作是无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讲的无为,不能代表中国古代无为的全部含义。
B.普通的庖人与庖丁在解牛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因势而为。
C.根据冯友兰的观点,虽然道家“任万物之自为”,法家“任臣下之自为”,但这两者都属于“无为”的范畴。
D.根据宋明理学家的观点,“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即向前施救,便是无所为而为,也即无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庄子·达生》篇说:吕梁丈人善游水,他“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吕梁丈人游水便是顺理而为。
B.杨朱学派的观点“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这里的“不为”与冯友兰的“无为”的意思有本质的区别。
C.小孩子的游戏应该是最符合宋明理学家“无所为而为”的精神的,因为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事,是由于他的兴趣,而非功利目的。
D.依据道家无为的观点,无为之诗人的作品是其天才的自然发展,无需磨砺诗艺,才可称之为“风雅”。
3.下列各项中的诗文,不能体现文段中无为思想的是(     
A.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B.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C.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晋书·宣帝纪》
D.(项羽攻占咸阳后)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汉书·项籍传》
4.根据文段对“无为”的各种理解,请辨析道家的“无为”和儒家的“无为”的异同。
2024-04-01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