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老子(约前570-500) > 《老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5 题号:1498479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十辐共一,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老子〉》四章》,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译》)

1.下面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凿户以为室                           牖:窗
B.自者无功                           伐:夸耀
C.其脆易                                 泮:同“判”,分离
D.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2.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其无,有车       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死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败之
C.凿户牖为室       圣人欲不欲
D.为之未有       合抱之木,生毫末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B.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后跟;“不积跬步”的“跬”是跨出一脚。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为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曾向孔子问礼。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22高二上·安徽淮南·期末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修身》)

1.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
2.第二、三则中,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2018-03-04更新 | 1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节选自《老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④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干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塘”。⑥尾阁:泄海水之所。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者无功       伐:夸耀B.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
C.我尝闻仲尼之闻     少:小看D.于时也     笃:深厚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C.《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D.《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2)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022-10-24更新 | 9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选自《老子》)

材料二:

是故君子之求胜也,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彼显争者,必自以为贤人,而人以为险被者。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险而与之讼,是柙兕而撄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易》曰:险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老子》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也。

是以越俗乘高,独行于三等之上。何谓三等?大无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愚而好胜,一等;贤而尚人,二等;贤而能,三等。缓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已宽人,三等。凡此者,皆道之奇,物之变也。三变而后得之,故人未能远也。夫唯知道通变者,然后能处之。是故孟之反以不伐获圣人之誉,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赐。夫岂诡遇以求之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彼君子知自损之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为损,故一伐而并失。由此论之,则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君子诚能啫争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晖焕而日新,德声伦于古人矣。

(选自《人物志·释争》)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战胜A而争B不形C敌服D而怨E不构F若然者悔G吝H不存于声色I夫何显J争之有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推让为利锐”与“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
B.“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与“为仁由己”(《论语》)两句中的“由”意思不同。
C.“贤而能让”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让”意思相同。
D.“凡此数者”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弯曲与保全,委屈与伸直,低洼与盈满,破旧与更新,少取与多得等之间都具有辩证关系。
B.君子追求胜利时,坚持推让的原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安静时坚守寂然不语,行动时遵从恭敬顺从。
C.君子如果能够做到“功大而不伐”“急己宽人”,便能够超越世俗登至高处,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D.材料二举孟之反受圣人称赞与管叔受嘉重的例子,说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
5.君子不争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3-12-30更新 | 1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