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6 题号:150069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

慎独,本义是,又有之义。而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

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不啻于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

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曾子的慎独,以其极限化的修身追求,蕴含了极致化的至善企慕。

(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材料二:

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觉要求。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

2           

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

3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已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

4)自由目标。

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


【注】①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札决定在出访任务完成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②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B.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道德风险。
C.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人。
D.道德个体只要在外显的行为上做到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就是一个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慎独”的更高境界。
B.因为儒家的“慎独”思想与主体性道德人格高度契合,且不带有时代局限性,可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提倡。
C.道德人格的主体性培养首先要有自觉性,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思想契合。
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终极目标相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曾子“慎独”观点的一项是(     
A.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著。
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C.《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
4.请综合材料二的行文思路,在(2)、(3)横线处补写句子。(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材料一是如何阐述曾子的“慎独”观?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围绕文明起源研究,国内还是最倚重考古学和历史学,前者尤甚,其余学科则介入不足。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相对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由涵盖文明起源期在内的史前文化构成的更为深远悠久的文化大传统。中国性的所有特征在大传统中都能找到萌芽和发展线索。法国汉学家汪德迈曾系统分析了中国文字以及思维特色,以对应西方神学体系。他认为具有占卜功能和神权意义的甲骨文,是中华史前物象观念和文化信仰顺势发展的结果。庞朴先生指出,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与汉字的使用有深层结构上的一致性。诸如立象尽意”“铸鼎象物”“文以载道等观念都是中华文明取象思维的表现方式,其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启示意义。换言之,滋生中国文字出现的深厚史前传统及其文字背后的信仰、礼制和观念特性造就了持续、统一的中华文化。中国文明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连续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因此照搬西方经验的一般法则不具备普遍的应用性。针对中国性之争,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虽然奠定和夯实了研究基础,但是,当下盛行的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不足以完全回答信仰与观念问题,不足以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之全然面貌。

从学术范式和人文理论构建来看,在现当代学界,最常见的中华思想史研究惯于套用西学古典进化论的神话→历史”“信仰→理性”“宗教→理性化”“神圣→世俗的演进过程,用现代性工具理性观来规避中国王制中的神—人关系和礼乐文化渊源。这类由西学而来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解释不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独特性。其实,已经有考古学者谈到应结合神话学、文献学构建探源新理论:‘如何重建古史传说的历史’——这应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在方式与目标方面区别于西方而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重要内涵之一。(朱乃诚)以前的考古学界一直不重视意识形态,认为这是考古学研究力不能及的,……人类社会借助意识形态确立关于自然和超自然世界的信仰体系。通过意识形态,形成了关于宇宙的秩序,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观念,确立了人与人以及人与周围万事万物的关系。(罗伯特·沙雷尔)这些论述都突显出考古学结合人文研究势必行。

(摘编自谭佳《从人文学科深耕文明探源的中国性问题》)

材料二:

研究发现,良渚、陶寺、石峁等具备原始国家形态的文化,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农业、科学技术显著发展,出现了复杂的社会分工;二是阶级分化,表现为出现了贵族专有的宫殿区和墓地,同时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等级制度已经形成;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社会存在着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即王权,以及由其建立和掌控的区域性政体。这是基于中国历史考古资料总结出来的文明标准,也是对长期缺少中国历史内容的人类早期文明理论的重要补充。这几条标准没有强调国外主要是在西亚、埃及文明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表明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总体而言,经过近40年的探索,学术界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阶段性发展、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最早的国家特征等问题上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这些成果中,描述性内容多于理论的总结和升华,要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文明理论,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愈发意识到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其不仅是一个长达近2000年的历史过程,还是一个分布在广袤大地上的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巨大丛体,体量为同时期世界古代文明之最,学术界早就形象地称之为史前文化的多元一体。同时,这个丛体内部的各地方社会也分别有自己的文明化演进方式和特点。近年来,分别就这些地方文明的演进过程、原因机制、方式道路等开展研究,正成为学术热点。这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它们怎样在彼此取长补短、交流互鉴、融会贯通中逐步扩大发展一体化趋势,凝聚形成中华文明的特色特点,最终形成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结果。

(摘编自赵辉《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对中国性之争做出了科学全面的回答。
B.中国性的所有特征在史前文化构成的大传统中都能找到萌芽和发展线索,彰显对文化大传统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C.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与汉字的使用有深层结构的一致性,使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D.我国对良渚、陶寺、石峁等文化的历史考古资料总结出来的文明标准尚不完整,缺少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还不能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的全貌。
B.古史传说等意识形态属于神话学、文献学研究范畴,是研究史前文明的出发点。
C.目前我国早期文明的相关理论尚不够完整,需要得到各国历史内容的重要补充。
D.分布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巨大丛体,是世界古代文明之最。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判定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准的一项是(     
A.距今五千多年前,中国各区域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区域中心逐步发展为规模宏大的都邑。
B.商代文字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C.夏王朝形成了择中建都、择中立宫、中轴线理念、青铜礼器和玉礼器等一整套的礼仪制度。
D.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展示了一个存在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区域性的早期国家形态。
4.西方一些观点为什么不能照搬到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中?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两则材料均涉及当今史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问题,内容的侧重点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作答。
2023-06-24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03年,一款名为第二人生的游戏,带我们走向一个元宇宙的世界:人们可以在游戏中建造房屋并进行社交活动,甚至可以在游戏中赚取货币并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VR、MR、5G、云计算、区块链等元宇宙底层技术的高速发展;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对游戏、远程办公、电子商务等互联网产业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元宇宙这一概念顺势站上风口,2021年呈现出井喷态势,世界范围掀起了元宇宙的讨论热潮。

现有的互联网使用角度始终受制于电脑屏幕这一物理屏障,无法给人带来真实的交互体验。而发展到元宇宙阶段,通过带上智能设备而创造的沉浸感,便会使人逐渐忘记空间、时间的概念,使得传统意义上互联网的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感变得模糊、进而会被打破。元宇宙不等同于虚拟世界,也不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而是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交互融合的一种形态,是未来人类的生活环境。现实的人依托于强大的交互技术,与虚拟世界中自己的数字化身建立联系,从而改变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学者认为,元宇宙阶段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互联网发展的终极阶段。总之,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终极的元宇宙是在整合现有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将打造出一种虚实共生的新型人类生活方式。

元宇宙真正落地有赖于一系列底层基础科技、应用科技、终端设备的深度融合,包括承载更大数据传输的大带宽、低延迟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为实现更好的沉浸感需要进一步升级换代终端设备VR和AR等,进而搭建好元宇宙的基础平台,最后通过虚拟货币、区块链技术等建立起一个新的经济文明。

(取材于郑世林、陈志辉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元宇宙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元宇宙产业自身的诞生,而且还改变了现有的产业格局。元宇宙直接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给传统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重大的发展机遇。2022年,我国元宇宙上下游产业目前产值超过4000亿元,主要体现在游戏娱乐、VR和AR硬件等方面。未来五年,国内元宇宙市场增长规模将至少突破2000亿元大关。元宇宙产业作为数字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员,成为企业投资热土。全球范围内包括Meta、英伟达、谷歌、微软、亚马逊、BAT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投资元宇宙,各地政府也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通过建立元宇宙产业园等方式推动元宇宙产业发展。

经过不断探索,元宇宙的应用场景得到了实质性拓展。比如,旅游元宇宙让人如临其境感官升维,虚拟人可以基于景区智能交互屏进行来宾接待、个性化讲解、精准营销揽客等。教育元宇宙中的虚拟教师可以进行实物展示和实操演示,实现跨地区资源共享。政务元宇宙将元宇宙的关键技术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理念结合,对实现住房、交通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市民生活幸福感有极大助益。未来混合架构将成为元宇宙的主流,数字资产、交易将成为元宇宙的核心基础设施;量子计算将颠覆整体元宇宙场景,而变革将从游戏开始,向各行业渗透,引发零售、医疗、体育、社交等各行业的整体变革。各行业都将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元宇宙发展标准,加快技术能力建设,增加沉浸式内容创作,实现元宇宙对产业的赋能发展。

元宇宙带来产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对现有产业形成冲击。虚拟数字人随着智能化水平、仿生水平、交互水平的提高,可以完成更多人性化的工作,会挤占服务业从业者的就业空间。随着元宇宙中信息维度升高、互联互通能力加强,可能会催生出新的生产交易模式,给现有电子商务业态带来冲击。元宇宙还会放大平台企业的垄断势力,给产业规制带来极大的压力,用户歧视和隐私权问题也将面临更大挑战。此外,若私人部门的数字货币率先得到推广,可能会干扰央行货币政策、加大金融风险。因此,理清元宇宙可能带来的产业冲击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启发传统产业顺应趋势从而创造出更高价值。

(取材于陈志辉、王祥树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现象属于元宇宙的一项是(     
A.用微信或支付宝付款。B.老师给同学们上网课。
C.虚拟主持人与观众互动。D.餐厅机器人给客人送餐。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元宇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款名为“第二人生”的游戏标志着元宇宙诞生。
B.人们对互联网产业的新要求掀起了元宇宙的热潮。
C.元宇宙将会打破电脑屏幕的界限,实现虚实相融。
D.元宇宙的发展受限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深度融合。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各大互联网企业的投资以及政府的支持使元宇宙产值大增。
B.元宇宙若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C.元宇宙的出现将改变娱乐、教育、医疗、旅游等传统产业格局。
D.未来服务业从业者有可能会被虚拟人取代,会面临失业的可能。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发展到元宇宙阶段,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将会被打破。
B.元宇宙是互联网发展的终极阶段,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C.元宇宙中虚拟人将会提供多种服务,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
D.为了保护传统产业发展,有必要对元宇宙进行设限和管控。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为“元宇宙”的健康发展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2023-01-07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景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可看出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一部小说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悟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4.请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方法。
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3-09-25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