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150337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考试、分数、排行榜,“分数主义”甚嚣尘上——这是我国教育界久治不愈的顽疾。

何谓“分数主义”?国际教育界的界定是:“基于碎片化知识的记忆与再现的纸笔测验得分的数值所显示的结果,来判断学生的一切(学力、业绩、能力倾向乃至人的价值)的一种思维方式。”

围绕“分数主义”的是非功过,历来存在两种对立的说辞。革新派主张,人的价值是不能用分数来测量的,这是“分数主义”弊病的核心所在。维护派认为,“分数主义”使得莘莘学子不问出身门第,只要凭借个人的努力,就能决定未来的前程,唯有基于分数的评价才是公平公正的。

两种说辞,各有各的道理。按照革新派的主张,单凭分数不能预测人的潜在能力,人的个性特征是难以用分数来表达的,技能部分也难用分数来测定。基于分数的等级化,无异于把人硬生生地分成三六九等。按照维护派的说辞,近代以来学校教育的进步就在于不分贫富与阶层,消除基于身份的歧视,任何人只要努力或者有能力,就能获得社会升迁,求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保障这点的,正是基于分数的评价,无视这一点,就谈不上公平公正。

似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里需要缜密思量的是,革新派主张废弃百分制而改用等级制能否说是一种进步呢?比如采用优中差,表面看来好像是质性评价,实质上同量化评价如出一辙,不过以比率尺度或以顺序尺度来衡量而已,都是量化评价的思维方式。因此,即便革新派意识到“人是不能用数值来测量的”,哪怕笼统地度量,也仍然是某种程度的量化测评,所以革新派的这个理由并不充分。

维护派所持的理由实际上也是不充分的。对家庭环境不良的儿童而言,是难以单凭个人的努力得以改进的。无视这种家庭落差——包括经济落差、文化落差、动机落差的事实,就难以真正保障公平公正。

量化地测评“人”这一事实本身无可非议,因为量化测评确实可以体现公平公正。换言之,“分数主义”的弊端不在于量化与否。那么,这就意味着一系列疑团的叩问:所谓分数到底意味着什么?量化测评能否正确地衡量整体的人?在中小学教育现场应当实施怎样的教育评价?在中考、高考中究竟应当评价什么?

就结论而言,以客观数据为外衣的“分数主义”没有反映出被评价对象的真实面貌。把难以测评却最能体现人性本质的部分弃之不顾,只求再现碎片化知识,并借此来评价整体人,这种思维方式显然是错误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兰德关于动机作用的研究,是揭穿“分数主义”本性的一个适例。麦克兰德列举了大量证据,论证了传统考试、学校成绩与资格证明并不能预测一个人的学科知识、职务业绩与人生成功,明确指出测评“素养”比“知识”更重要。

什么才是预测人们日后工作业绩的要素呢?根据他的研究:第一,应对不同文化的人际感受性——倾听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话语及其蕴含的真意,预测他们会如何应对的能力。第二拥有对他人的前倾期待——认识包括敌对的人在内的所有他人的基本尊严与价值的强烈信念。第三,敏锐地察觉社会背景的能力——在这种沟通中,能够迅捷地察知谁影响谁,每个人的立场、观点是怎样的。第一个要素是超越了语言运用能力的高度沟通能力,第二个要素是贯穿了伦理观、宽容心乃至信念的意愿与自我控制能力,第三个要素也是一种高度的社会技能。

然而,上述三个要素并未列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中,没有占据核心地位,却是左右每个人工作状态的核心要素。因此,麦克兰德提议,能够高质量地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需的要素,可以谓之“核心素养”。知识也囊括其中,不过,具有更大影响的是“情感与意志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素养与能力在今天被统称为“社会情感能力”。

麦克兰德的这个发现,对当今世界各国的人才选拔与管理,以及人才培养机构的课程与评价产生了莫大的影响。该发现包含三层意义:其一,揭示了纸笔测验成绩不能充分预测在未来能否获得成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习者经历复杂的思考与高度的判断。其二,表明了主观能动性与情感的自控能力、社会技能等非认知能力对于解决现实问题至关重要。其三,提示了改革学校教育的学力目标与教育评价的方向——培育学习者成为出色的思考者而非记忆者,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向素质教育。

(选自钟启泉《为什么要从知识评价转向素养评价》)

1.下列对文中“分数主义”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分数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基于碎片化知识的记忆与再现测验得分的数值所显示的结果,来评价学生的一切,在我国颇为流行,是我国教育界的重要弊病。
B.革新派认为单凭分数不能预测人的潜在能力,人的个性特征难以用分数表达,技能难用分数测定,人的价值更是不能用分数测量。
C.近代以来学校的教育基于分数的评价保证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即任何人不论贫富与阶层,即不管家庭环境如何,只要努力或者有能力,就能获得社会升迁。
D.麦克兰德列举了大量论据,论证了传统考试、学校成绩与资格证明并不能预测一个人的学科知识、职业业绩与人生成功,因此量化测评“人”的方式是错误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数主义”的思维方式的根本错误在于它只求再现碎片化知识,并借此来评价整体的人,却把难以测评却最能体现人性本质的部分弃之不顾。
B.麦克兰德认为对他人的前倾期待是预测人们日后工作业绩的重要因素,它指的是认识所有他人的基本尊严与价值的强烈信念,贯穿了伦理观、宽容心乃至信念的意愿。
C.预测一个人的人生成功,“素养”比“知识”重要,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情感与意志的自我调节能力”。
D.当今社会改革学校教育的学力目标与教育评价的方向的唯一可行路径是实行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出色的思考者而不是记忆者。
3.根据全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有何启示?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关系上,更加重视和突出神与意的审美地位和意义。这表现为轻形似、卑法度,提倡“即兴”“无意”的挥写,反对刻意求工;主张“意造”“观韵”“真趣”,追求一种字外有字、笔简意丰、率真自然、潇散简远的艺术境界。这就使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

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造”的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所谓“意造”“点画信手”即是强调主体情感表现要超越形式和法度,以意役法,以意生法,意即是法,它使书法艺术超越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而走向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鉴于此,苏轼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态度冷漠,而对中、晚唐和五代期间敢于冲破法度束缚,富有创新和个性的书法家却给予了高度评价:“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杨公凝式,笔迹雄杰……可谓书之豪杰,不为世所汩没者。”

黄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韵”字。“书画以韵为主”,“工拙要须其韵胜耳”。黄庭坚“韵”的含义,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他沿续了晋代人物品评的“韵”意,采取“伯乐相马”的方法,遗其玄黄牡牝,直取风韵精神,超越人的形体美,看出其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另一种解释是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与王偁讨论黄“书画以韵为主”时提出的“有余意之谓韵”的见解。这个“余意”,即是要求书法要字外有字,通过艺术点画线条的结构组合形式,见出主体的内在世界来。这不仅要有音乐的美、节奏的美,更要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

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一个“趣”字。“学书须得趣……乃入妙”,“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工拙,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米芾的“趣”,是个更加内在的偏向主体性灵与意趣的东西,它带有“游”“玩”“戏”的特点。为了使书法表现出主体自我的情趣,他更加不计工拙,不受法度经典的束缚,对唐人书法的刻板、过于经意的批评也更为苛刻和不留情面。米芾以重“平淡”、尚“真趣”的审美标准,对唐代第一流的“尚法”大师贬了个痛快,他说欧、虞、褚“安排费工,作用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而对裴休、沈传师等非一流书家却有激赏之意,认为他们的书法“不陷丑怪”,挥洒自然,有“真趣”。这种独具慧眼的评论,充分表现出他“尚意”“重趣”的执着和真诚,也令那些毫无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相形见绌。

宋人这种“尚意”“观韵”“重趣”的审美趣味,导致了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排斥“意在笔先”“刻意”“拘苦”的理性构思方法,而提倡“率意”“即兴”“无意”“无法”,重感性、灵气,尽兴自由的创造意识。他们要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书法创作境界:本不求工而自工,无意于新而新意自生,有法而不为法缚,挥洒自如,神意完足,毫不做作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真情和意趣。

(摘编自傅合远《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

材料二:

古代书论中最早提出“意”概念的是东汉的蔡邕,他在《笔论》中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蔡邕所说的“意”是指书法创作之前书家的一种自发的心境和情绪。西晋时期,“意”开始逐渐走向自觉形态,西晋文学家成公绥在《隶书体》中说:“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他所说的“意”是指书法技法要靠心灵领悟,强调学书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觉性。王羲之则把“意”作为评书的美学标准,要求书法创作要“有意”,表现书家的情意。至此,“意”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开始走向独立、自觉的道路。

“意”的意义开拓在南朝,王僧虔《笔意赞》针对当时人们对“意”理解含糊不清,提出用笔之道和书法神采、书家个人情感表达等问题。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他开拓了“意”在书学理论中的含义,即作品的笔墨趣味。古代书论中“意”指思想感情的大概是从南朝齐梁间的陶弘景开始,他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赞扬其书曰:“既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益得谐称。”其“意”指的是人的主观情意。

至唐代,唐人之“意”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意在笔前”思想,即重视创作法则和艺术构思,另一方面又强化书法的抒情功能。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宋人则在前人论书的基础上,对“意”的论说进一步具体化、明朗化,由宋前的重“心意”拓展到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进步。

(摘编自孙倩《宋代书法“尚意”之“意”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法注重神与意,排斥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构思,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
B.苏轼推重颜、柳、杨三人,在于他们能跳出前人之窠臼,敢于“变古法”“出新意”,富有创新与个性,“不为世所汩没”。
C.“意”的概念并非宋人首创,最早可以上溯至东汉时期,它是指书家创作前的一种自发的心境和情绪,并未涉及神采。
D.黄庭坚的书法创作,采用了“伯乐相马”之法,只重“韵”意,不论工拙,观其作品,可以感知他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提出的“余意”见解,要求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其倡导“韵”的思想实质,同苏轼的重“意”有本质的不同。
B.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诗歌意境苍凉惆怅,书法也有感而作,用笔率性自由,这正是他“意造”主张的生动体现。
C.米芾的“趣”,偏重主体性灵与意趣,带有“游”“玩”“戏”的特点,更为内在,因此他的见解超越了同代的苏黄等人。
D.南朝的王僧虔厘清了“意”的含义,陶弘景明确了“意”的思想感情指向,中国书法“尚意”的审美风尚由此得以确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宋代书法“尚意”观点的一项是(       
A.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
B.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超,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C.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D.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2-05-26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人说:“黡子在颊则美,在颡则丑。”用它来比喻语境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无疑是恰当的。复杂的语言世界里,没有什么绝对好或绝对坏的语言材料,适合语境的,便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语言运用的好不好,恰当不恰当,其实是对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很难判断某个词、某句话的优劣得失。”语境不仅是常规的语言材料、修辞手段选择运用的重要标准,而且还是辨别语言的超常偏离正负优劣的主要依据。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语言的超长偏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论及其美丑,更无从判定其价值。
王希杰先生把语言的规范形式称之为“零度形式”,对零度的超越、突破、违背和反动的结果,便是它的“偏离形式”,这种偏离可以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正偏离是一种艺术化的偏离,是语用佳句,能大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加审美功能;负偏离则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它造成语言的晦涩不通,同人们的文化和心理相矛盾。区分正偏离与负偏离的标准和原则是:是否自然?是否合情合理?换句话说,即是否符合语境?合乎上下文语境,合乎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制约下的各种外显性或内隐性语境。合乎语境的,是正偏离;不合乎语境的,便是负偏离。对于语言来说,语境就像是一块奇妙的调色板,它能使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规范的制约,超越常规,而获得一种崭新的意义,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也能使一些本是负偏离的语句转化为正偏离,实现语言的艺术化,获得特别的艺术魅力。例如,汉乐府《上邪》中有这样几句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所表述的五种自然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而且是永远无法成为客观现实,因此,从自然科学物理学角度来说,它属于负偏离。但是,在此情此景此境中,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这么说,便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激烈的情感;不这样说,便无法表示自己心意的坚决。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巨大激情突然喷发的特殊产物。它是以美表真,表心理感受之真,精神之真,情感之真。“它不取决于外在信息的真实,而在于内心信息的真诚。内心真诚超越了外在的真实,这是一种情感强化的结果。”在此前提下,这种偏离常规的语言表现形式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合情合理,于是迈入了正偏离的范畴。
我们认为,这种对语言的规范所作出的创新,只要它是符合语言表达的题旨情境,切合特定的语境,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是得体、和谐,并且具有常规表达形式所不可能达到的修辞效果的,那么就应该充分肯定它。
1.下面是有关“语言偏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的偏离是一种对语言规范的创新,在特定语境下,成功的语言创新常常能起到语言的“零度形式”所不可能达到的修辞效果。
B.语境是判断语言的超常偏离的主要依据,离开了语境,语言的偏离就无从谈起。
C.语言的偏离有正偏离和负偏离之分,正偏离是一种成功的偏离,是语言运用上的佳作。
D.负偏离和正偏离一样,都属于一种不规范的语言运用,但负偏离只能成为语言运用上的下品。
2.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复杂的语言世界里,语言材料无所谓绝对的好或坏,只要是符合语境的,就是好的。
B.区分正偏离和负偏离只要看是否合乎上下文语境,合乎的就是正偏离,不合乎的就是负偏离。
C.语言的偏离常常超越外在信息的真实,而听从于内心信息的真诚,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巨大激情突然喷发的特殊产物。
D.语境能使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规范的制约,超越常规,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达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3.3.下列各句中不能作为“语言的偏离”的例证的一项是
A.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C.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2016-11-18更新 | 1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直觉”,即未经逻辑推理而得的认知,是将“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交融于对象之中的体悟,“此是置心在物中,究见其理”。“直觉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的。它不需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不需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而是凭借主体的神秘的自觉、灵感、体验、感悟,在瞬间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

中国作为逻辑学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逻辑思想、逻辑理论,它们表现在惠施、公孙龙、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等人的著述中。但由于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逻辑在中国古代并未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并未成为人们思维方式的主流。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特别重视的是经验,而分析性的逻辑则被排斥在主流之外,逻辑思维在中国始终不发达。相反,直觉思维则有长足的发展和广阔的市场。在中国古代,道家、佛教以及儒家都特别重视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有效地突破认识的程式化,为思维的发挥提供灵活的想象空间,对于伦理学、美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甚至对于注重实证的自然科学而言,直觉思维亦有其用武之地。比如,居里夫人之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其中就不乏“大胆的直觉”。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曾经敏锐地指出,“科学知识不只是理性的,其中有相当比重是体力的和直觉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亦尝明言,“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热情展望,“如果我们更加注意直觉或大胆的想象,来作为不可避免的抽象化趋势的一种补充,基础物理学的又一次返老还童就是可以期望的”。

直觉思维在思维过程中没有中间推理阶段,不进行逻辑论证就直接得出结论,具有直接性、自发性、非逻辑性等特点。虽然说直觉思维具有逻辑思维不能替代的优势与特质,但同时又不得不指出的是,直觉思维重灵感、轻逻辑,重体验、轻思辨,重直觉、轻论证,容易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严密,不利于思维向形式化、定量化发展,容易导致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还有可能妨碍自然科学的发展。

张岱年曾经指出,朱熹所说的“置心在物中,究见其理”,事实上就是一种直觉思维,这种直觉思维“只是一种主观的神秘体验”,而“真正进入物中究见其理,只能通过科学实验”;可惜的是,“中国传统中缺乏近代的科学实验方法”。蒙培元进一步指出,直觉思维“必须同逻辑思维相结合,以逻辑思维为前提,才能发挥其创造性作用”。但非常遗憾的是“中国的直觉思维恰恰缺少逻辑思维作为前提条件,因而具有整体的模糊性和神秘性”。 也就是说,由直觉思维获得的认识,还必须进行逻辑的加工和整理,同时接受实验的检验。如此,方能由知识的毛坯,升华而为科学的成品。

(摘编自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觉思维是思维主体融入对象之中凭借自觉、灵感、体验、感悟把握对象本质的思维方式。
B.直觉思维强调瞬间直接把握事物,重经验而不重分析,较之逻辑思维能更有效地突破认识。
C.直觉思维对人文学科有积极影响,就注重实证的自然科学而言,也是对抽象化趋势的补充。
D.中国传统中广泛运用直觉思维,又缺乏近代科学试验方法,有碍于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论证了直觉思维的历史地位、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分析了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各自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与不足。
C.文章通过引用中外名人言论,有力地论证了直觉思维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D.文章对直觉思维进行了辩证分析,提出了直觉思维必须与逻辑思维结合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直觉思维的发展水平越高,他从事艺术创造工作并取得成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B.中国古代社会中直觉思维较逻辑思维有更长足的发展,与儒释道学说的发展密切相关。
C.如果缺失了直觉思维,自然科学研究就有可能陷入僵化,缺少灵感,缺少创新与突破。
D.没有经过逻辑加工和实验检验,直觉思维获得的认识虽不属于科学的成品但未必错误。
2020-05-11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