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政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30 题号:150337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参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胶中空”了。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恩格斯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872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后来在多部著述和多封书信中,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丰富、发展了他和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在恩格斯的晚年,他在一系列书信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的重大观点:“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他深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曾经对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想给予高度赞扬:“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摘编自任晓山《今天我们应该向恩格斯学习什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做工作必须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不能单凭热情去做事。
B.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它是不断发展且开放的。
C.任何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且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D.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教条主义,因此我们不应该死记硬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     
A.毛泽东认为“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他从横向上指出,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发展未来。
B.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其中包括习近平等人的思想。
C.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共产党宣言》中部分言论虽然不合时宜,但它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依旧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D.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
3.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B.《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周易》:“凡益之道,与时偕行。D.《礼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两则材料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上有何侧重?请结合当下中国实际分析其内在联系。
【知识点】 政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总是从主观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出发,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曲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②恩格斯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这个讲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③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④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⑤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选自蒋成会、张荣臣《历史唯物主义让我们行稳致远》,《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材料二:

1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标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实践内涵。

2从本质属性看,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发展阶段。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其历史基点。新时代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三者高度统一,互为规定,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3从产生原因看,新时代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应运而生。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科学认识矛盾变化是发展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多次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科学判断,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深入发展。从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到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美好生活向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成为新时代产生的根本原因。

4从意义影响看,新时代连接起民族和世界两个大局,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天安门城楼两侧的巨幅横标,西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东侧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体现了我们党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存高远的世界眼光。新时代有力宣告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的破产,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纪元。要倍加珍惜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胸怀“两个大局”,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栉风沐雨、勇毅笃行。

5从依靠力量看,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的中流砥柱。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都是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的有机统一。新时代是千帆竞逐、百舸争流的时代,也是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和奋斗热情的时代,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主体性力量,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面向未来,人民对党期待更高、要求更高,必须以守正创新的精神状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让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在新时代充分彰显,实现从大党、大国到强党、强国的根本转变。

(选自钟纪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担当尽责》,《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材料三:

《吕氏春秋》有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不断崛起,走向世界,可是我们的很多制度建设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度建设必须不断创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绝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停滞的,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这次全会重点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继续完善我们的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把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出来。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绝不能僵化教条、一成不变。世易时移,没有一个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永远行之有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来说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国际国内都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新问题、新情况对我们的制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继续创新,谋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和研究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今后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有些新情况、新问题,可能是我们过去从未经历过的,解决方法也没有历史可以遵循,只能依靠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理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我们必须记住,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以复制和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选自张美美《以制度建设点燃中国梦》,《新丝路》,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此之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总是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
B.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也解释了有机界的秘密。
C.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重大政治判断,其理论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此前相比,层次、水平和境界更高。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普通人的所作所为都会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B.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规律,是指导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
C.社会主要矛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一直都是正确的。
D.在我国的发展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会层出不穷,党在新时代要创新与完善党的制度。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B.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
C.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D.“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4.我国应如何进行制度创新?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2-06-17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阿斯塔纳首提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倡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各国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截至2022年8月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12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生态、文化等效应也逐步体现。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国际国内格局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无疑给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中美贸易、俄乌冲突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制约着“一带一路”建设步伐。同时,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需求回归,一方面势必进一步激发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潜力,双方深化合作领域将进一步被拓宽;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认识到中国与大部分发达国家在市场依赖性、产业互补性、全球需求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广阔合作空间,中国具有的全产业链布局优势在全球市场中依旧难以替代,其客观经贸需求依旧强大。而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将强化“一带一路”推进动力。

(摘编自白永秀、陈煦《中国于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材料二: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既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路径选择,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治理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得以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作用不可替代。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共同的发展目标、共同的安全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始终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开放、绿色、廉洁的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好的国际实践,也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一带一路”横跨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覆盖全球65%以上国土及人口。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合作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有望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一带一路”通过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体和智库合作、民间交往等,推动不同文明间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形成了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格局。有利于建立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携手推动绿色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有利于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并为我国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

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机遇,同时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更紧密地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意义。从国内视角来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搭建起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格局,横向贯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为我国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注入了新动能,纵向关联沿海港口城市,形成陆海联动、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引擎。从国际视角来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使得中国不再将西方视为对外合作的唯一选择,而是把眼光拓展到了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等关注相对较少的区域,不仅重新调整了中国以往过度依赖西方的国际贸易结构,而且有利于构建以中国为枢纽的全球价值链“双环流”体系,极大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同时,也在推动世界格局与全球观念变化,有利于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稳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超越了以实力抗衡为基础的丛林法则、霸权秩序,摒弃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零和逻辑,跳出意识形态对立、地缘政治博弈的冷战思维,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永久和平和普遍安全问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再选择,聚焦基建先行的中国经验,促使长期陷于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等困境的发展中国家选择、借鉴、参考甚至全面复制中国“要致富、先修路”的经济增长经验,实现“换道超车”,不断改善国际社会在技术、贸易、规则领域公平化、平衡化的状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作用,提升其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和诉求被纳入全球议程,对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意义重大。

(摘编自黄庆华、胡江峰《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为中国和沿线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B.“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开放、绿色、廉洁的理念,使中国和世界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C.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中国式现代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之一。
D.中国不仅重新调整了以往过度依赖西方的国际贸易结构,还将构建以中国为枢纽的全球价值链“双环流”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社会、生态、文化、安全等方面逐步体现出它的价值。
B.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认识到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上的优势无可替代,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广阔合作空间。
C.从国内视角来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我国较落后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
D.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聚焦、借鉴、参考,甚至全面复制中国经验,选择发展模式,实现“换道超车”。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强调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B.材料二第二段从民生成果、文明交流、绿色发展三方面阐述了论点。
C.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从不同角度阐述观点,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D.两则材料都运用列数字的方法,阐明了“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就。
4.为什么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稳定?请简要分析。
5.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11-09更新 | 1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新时代文学迄今为止已近十年,新时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精准地反映该时期的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真实、立体、全面地构建中国形象的同时,还通过历史回顾、现实关怀和未来构想,建构既属于中国本土也具有世界影响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文艺和社科的系列重要讲话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工作的学者,在研究和探讨文艺理论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标识性概念、开辟学术新领域等方面,取得不少突破性成绩,同时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方法路径的创新性提升。随着时代发展,某些脱离文艺现实的文艺教条依然被文艺批评界奉为圭臬。审美现代性批判并未完结。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正在重塑社会道德伦理结构。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有责任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阐释和评价来激发审美主体拥有饱满、健康的人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正在向更高文明发展之路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往往是最先促其萌芽和发展的动力之一。准确地研究和判断文艺发展问题,对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艺创作与批评涉及大量的社会发展问题、精神领域的动荡和变迁,还涉及人类文明认知变化、观念的更替,是一部人类发展的精神现象史,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应该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重要的思想库,把握变局,不断创新,为未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路和决策参考。

二是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创新动力的提升。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如何更好地把握本土经验与世界性的问题?在文献整理和历史研究方面尽管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不断强化中外各种优秀理论思想的整理与研究,以及跳出对历史的反思与再阐释的循环研究,但如何持续地激发当代文学理论的创新与生命力,依然是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使命。古代文论的当代转化,在当下文学现场仍然停留在引用和点缀的层面,古代文论概念存在着无法有效地解释当下的文艺现实的问题。如何从古代文论思想中长出现代性概念,是理论家和批评家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西方文论还是古代文论,强行嫁接都不是真正有效的转化。

此外,还存在着理论家批评家对自身要求不高,对学界不良风气的批评不够彻底的问题。新时代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更需要学者有问题意识、敢讲真话,共同建设良好学风和学术环境。推动文艺理论“走出去”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处理现实性与学理性、前沿性与基础性的关系方面不够理想的问题。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吸收了前30年的历史经验,全面地认识到了文艺与政治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建构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断开拓出中国文学研究的新形式、新方法。中国文艺理论这十年更加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心和方向,同时以大历史观和世界视野,对世界范围的文艺现象和文艺现实表示热切的关注。

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需要进行系统性反思和批评,并对该时期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历史经验和未来发展进行长时段观察和评估,通过学科交叉性的理论构建,创造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新范式,理论家与批评家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明确当前和今后的问题和价值指向,正视新时代文化发展中的真问题。避免抽象地、无目的地研究和理论空转,力图真正解决中国文艺重大发展问题和正在发生的具体问题。

(摘自卓今《新时代十年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时代之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文学通过精准地反映近十年的社会发展状况,真实、立体、全面地构建中国形象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说明后者是前者的重要前提。
C.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
D.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准确地研究和判断文艺发展问题,为未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路和决策参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论及要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这一问题,但是两者的重心不同。
B.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在某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却在激发当代文学理论创新方面止步不前。
C.从古代文论思想中提取现代性概念,有助于实现东西方文论思想的有效转化。
D.学科交叉性的理论构建正视发展中的真问题,有助于创造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新范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B.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梁漱溟认为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
D.鲁迅《且介亭杂文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4.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5.如何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水平?试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6-03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