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丰城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期末 2023-03-13 8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参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胶中空”了。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恩格斯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872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后来在多部著述和多封书信中,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丰富、发展了他和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在恩格斯的晚年,他在一系列书信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的重大观点:“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他深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曾经对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想给予高度赞扬:“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摘编自任晓山《今天我们应该向恩格斯学习什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做工作必须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不能单凭热情去做事。
B.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它是不断发展且开放的。
C.任何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且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D.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教条主义,因此我们不应该死记硬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     
A.毛泽东认为“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他从横向上指出,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发展未来。
B.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其中包括习近平等人的思想。
C.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共产党宣言》中部分言论虽然不合时宜,但它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依旧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D.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
3.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B.《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周易》:“凡益之道,与时偕行。D.《礼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两则材料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上有何侧重?请结合当下中国实际分析其内在联系。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茨菰

苏童

姑妈回家先看见了两只芦花大公鸡,就知道我表哥回家来了,她仔细地看了看地上说,光知道带公鸡回来,又不能炖汤,又不能下蛋的,早晨还吵死人。姑妈走到厨房边,看见天井里坐着一个穿桃红色衬衣的陌生姑娘,正在用瓷片刮茨菰。

刮茨菰的姑娘抬起一张黑里透红的脸,一看就是个乡下姑娘。她说不上来是害羞还是礼貌,正努力地向姑妈笑着。姑妈听见她嘴里含糊地吐出一个称谓,是乡下方言,分不清是在叫她什么。姑妈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表哥看见我姑妈愣在那里,指着房间里的人,又指指地上的两只芦花大公鸡,敷衍了事地说,是顾庄的顾彩袖,人家遇到了麻烦,要在我家住几天,避一避风头!

那天夜里我姑妈心急火燎地跑到我家来了,用一种人命关天的语气描述,就显出事情的棘手来了。我那会儿还小,不知道换亲这种农村盛行的婚姻形式,彩袖的哥哥娶媳妇,那媳妇的哥哥就要娶彩袖。姑妈强调说那男人年纪很大,有羊角风,发病的时候把自己舌头咬掉了。又听说彩袖的哥哥已经把人家妹妹娶回家了,这边彩袖却不肯嫁过去了。

彩袖就这样成了我们家的客人。

公鸡被倒扣在天井里,天亮却没叫,我以为天没亮呢,在乡下我听鸡叫起床的。她朝天井瞥了一眼,轻轻地嘟囔道,公鸡也怕生的,到了城里都不打鸣了。

公鸡不在啦。我母亲说,孩子他爸一大早已经把鸡宰了,腌了做咸鸡,过年吃正好。

厨房里静下来了,彩袖放下了粥碗,她的表情看上去很惊愕,不知为什么要惊愣。那种表情让我们一家人都感到某种莫名的不适。我姐姐刺耳的声音便响起来了,我们这儿是卫生先进街道,不让养鸡的!

彩袖斜着身子往天井走,脸色有点发灰,她朝晾衣绳上那只光裸的公鸡瞟了一眼,靠在门框上,她没说什么,但是我看得出来,她很不开心。

毕竟彩袖是我们家的客人,无论她是否讨人欢喜,待客之礼是一样少不了的。第一天我姐姐带着彩袖出去,说是去逛公园,但彩袖不感兴趣,草草地转一圈就出来了。却站在东风照相馆门口不肯走了,彩袖说她从来没有拍过照片,又打听拍照要花多少钱。我姐姐猜到了她的心思,有点犯难。

她们之所以回来那么晚,是因为在东风照相馆排队拍照。也许是故意没有把口红抹干净,彩袖的嘴唇很红,看上去像是刚刚从舞台上下来,有点亢奋、有点害羞的样子。由于不清楚样片的意义,她一再地问,那么多女孩子去拍照,照相馆会不会弄错,把照片给错了人?怎么办呢?我姐姐被她问烦了,不免有点刻薄:告诉你多少遍了,取照片都是要看样片的,谁要别人的照片?你又不是美女,别人拿了你的照片有什么用?

我被迫和彩袖相处了五天。印象都不好:比如说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在饭桌上吃得那么少,却要趁厨房里没人的时候打开菜罩子。那天,她像做贼一样地偷吃茨菰烧肉,她用手去扒开茨菰,挑里面的肉吃。我就向她大喊了一声,你在干什么?我把彩袖吓了一跳,糖罐子落在地上,很干脆地碎了,白糖都撒到了地上。

彩袖的脸吓得煞白煞白的,傻站在那里,半天回过神来,眼睛闪闪烁烁的,一定是在开动脑筋——阿娘他们就要回来了,就说是我不小心弄碎的,不过,弟弟你不能诬赖我偷吃白糖,千万别诬赖人,啊?

谁诬赖你?我看见你偷吃了。我突然对这个乡下姑娘充满了歧视和仇恨,一句残忍的评价脱口而出,你这种人,只配嫁一个羊角风男人!

我姐姐把她和彩袖的样片取回来了。她们像是举行一个隆重的秘密活动,躲在阁楼上看,我听见她们在上面又笑又闹的,我看见彩袖那天从阁楼上下来,黑红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喜悦。

我记不清楚那是彩袖到我家来的第四天还是第五天了,只记得是傍晚,我们一家人和彩袖正在吃晚饭呢,我姑妈仓皇地跑来,一来就对彩袖摆手,别吃了,别吃了,快上阁楼躲起来!她满头虚汗,把彩袖推到阁楼的梯子那里。

原来是彩袖的哥哥长寿来了。

彩袖白着脸下了阁楼。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哭过,她始终垂着眼睛,是被羞辱过后的严峻的表情,也可以说是悲伤释放过后轻松的表情,我注意到她的下巴颏那里是湿的。彩袖提着她那个灰色的人造革旅行包,慢慢地走下来,不说话,你就不知道她为什么走得魂不守舍的,照片,照片!她突然回过头对我姐姐喊,我的照片,你怎么给我?

彩袖被强行遣送回去了。表哥说彩袖后来兑现了家里的许诺,嫁给了那个患有羊角风的中年人。五一节回来,表哥不肯提彩袖的名字了,一追问就问到了那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彩袖服农药自杀了!表哥说彩袖死得很有计划,她在菜园里打农药,打完农药别人看见她拿着个塑料桶坐在地里,都以为她是在喝水,说彩袖刚才还看见你喝水的,怎么一会儿又渴了?彩袖说今天天热,渴死人了。彩袖当着好多人的面喝了半桶农药。我姑妈那边,我们家这边,都被这个消息吓着了。

香椿树街一带,习惯于把亲朋好友的照片压在玻璃台板下面,彩袖的那张照片一直压在我家五斗柜的玻璃台板下面。我们有庸常而繁冗的日常生活,谁会无端地想起一个乡下姑娘来呢?我们几乎遗忘了。直到那年搬家,我和姐姐清理玻璃台板,突然看见照片,一时竟然都想不起是谁了,我努力地揭下那张粘连在玻璃上的照片,是什么人,脸那么熟?我姐姐突然叫起来,是彩袖呀,怎么她的照片还在这下面?

于是我也想起了彩袖,不知为什么,想起彩袖我就想起了茨菰,小时候我不爱吃茨菰,但茨菰烧肉我爱吃,现在人到中年,我不吃茨菰,茨菰烧肉也不吃了。

(有删改)

【注】①此文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茨菰:(cí gū),又称慈菇、燕尾草、白地栗等,生长于湖泊、池塘和溪流,以球茎作蔬菜食用,味涩。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一名乡村女孩“逃婚”到城市,经历逃避与躲藏,失败之后只能回归乡下“落网”的故事,体现了作者一贯的“逃亡”和“落网”的悲剧主题。
B.小说里的“我”与“姐姐”即使有些刻薄,却也有着善良,家里让姐姐带彩袖去逛公园,去照相馆拍照,这也彰显着人性的美好的一面。
C.小说写主人公彩袖借宿在“我”家,并给“我”家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麻烦,但是母亲、姐姐、姑姑等人都从感情上完全接纳了彩袖。
D.小说通过彩袖的故事,不仅对新时期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言说,而且对人性黑暗做出了客观理性的审视,指出人生悲剧还源自社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有限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了乡下姑娘彩袖“逃婚”进城后的种种际遇,表现了女性悲剧无限延伸的主题。
B.小说塑造人物笔调鲜活,运用白描式勾勒人物,对文中乡村与城市不同人物在身份、性格以及文化差异性上的描写很出色,使众生鲜明。
C.小说情节上起伏跌宕又绝不恣意斜出,“公鸡事件”“偷吃事件”等情节节奏从容平缓张弛有度,体现作者内敛而隽永的叙述风格。
D.小说对带有时代特征的社会风情作了生动的描绘,对公鸡、照片、茨菰等独特事物进行细腻摹写,都显示出作家苏童的高超的艺术功力。
8.小说的标题取自一植物名“茨菰”,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小说的光亮点在叙写有关“照片”之处,请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2023-03-1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城翟让为东都法曹,坐事当斩。狱吏黄君汉奇其骁勇,夜中潜谓让曰:“翟法司,天时人事,抑亦可知,岂能守死狱中乎!”让惊喜叩头曰:“让,圈牢之豕,死生唯黄曹主所命!”君汉即破械出之。让再拜曰:“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君汉怒曰:“本以公为大丈夫,可救生民之命,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君但努力自免,勿忧吾也!”让遂亡命于瓦岗为群盗,同郡单雄信,骁健,善用马槊,聚少年往从之。时又有外黄王当仁、济阳王伯当、韦城周文举、雍丘李公逸等皆拥众为盗。李密自雍州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久之,稍以为然,相谓曰:“斯人公卿子弟,志气若是。今人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斯人再三获济,岂非其人乎?”由是渐敬密。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乃因王伯当以见让,为让画策,往说诸小盗,皆下之。让悦,稍亲近密,与之计事。密因说让曰:“刘、项皆起布衣为帝王。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庚戌,须陁引兵击让,让向数为须陁所败,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让不得已,勒兵将战,密分兵千余人伏于大海寺北林间。须陁素轻让,方阵而前,让与战,不利,须陁乘之,逐北十余里;密发伏掩之,须陁兵败。密与让及徐世勤、王伯当合军围之,须陁溃围出;左右不能尽出,须陁跃马复入救之,来往数四,遂战死。所部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河南郡县为之丧气。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B.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C.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D.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法曹,汉代指掌管邮递驿传的官署,也可指司法官署或掌司法的官吏。
B.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C.和亲,文中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D.庚戌,“庚”是十二地支之一,“戌”是十天干之一,与《赤壁赋》中的“壬戌”的“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翟让因犯死罪而被关进监狱,狱吏黄君汉认为翟让骁勇不同寻常,给翟让打开枷锁,把翟让放了出来,于是翟让逃亡到了瓦岗。
B.李密往来于义军首领之间,向他们游说夺取天下的计谋,这些首领起初并不相信,后来逐渐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开始敬重李密。
C.李密通过王伯当的关系拜见翟让,给翟让出谋划策,武力收编其他的小股盗匪;翟让逐渐亲近李密,李密趁机劝说他起兵灭隋。
D.翟让领兵迎战须陁,李密派一千多人埋伏在大海寺后面的树林中;翟让兵败,李密命令伏兵袭击须陁,并联兵合围,最终杀死须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
(2)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
14.李密认为灭亡隋朝并不难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03-1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村老

陆游

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

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

骨肉团栾无远别,比邻假贷不相违。

人间可羡惟农亩,又见秋灯照捣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村老之强健,他至夜深仍精神矍铄,可与诗人款谈。
B.颔联叙事: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
C.颈联上句承上,写村老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下句转写其与邻里的关系。
D.全诗语言典雅有韵味,感情深挚,情韵悠然,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野老生活画卷。
16.“村老”的生活有哪些“可羡”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2-11-10更新 | 265次组卷 | 8卷引用:2022届湖北省襄阳市五中高三适应性检测(四)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