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湖北省襄阳市五中高三适应性检测(四)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05-30 32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地球生态系统,导致这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被扰乱。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并逐渐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美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兴起的美学研究新形态,代表着美学的发展方向,可以简单地视为美学的生态转型。

生态美学根据生态学原理,将人类的存在理解为“生态存在”,认为人类只是生态系统生生之功能、生生之德性的具体体现之一。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是因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赋良知及其反思能力,将自身对于生态系统的责任理解为“参贤天地之化育”,将自身使命理解为帮助生态系统达成“万物并有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按照生态美学的思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无度利用的资源,而是人类得以产生且赖以生存的本源。

正是从生态系统的生生特性出发,生态美学展开了对于审美价值的生态重估,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辨证关系。在生态美学之前的美学理论中,审美价值毋庸置疑地居于价值序列之首。但是,从生态审美的高度来看,生态美学的理论思考多了一个重要参照,即生态健康,也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生态美学则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审美互动,自觉地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严肃地反思和批判审美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生态美学看到,人们通常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一个事物的美丑,将审美愉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很少考虑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因而造成了对于环境的极大破坏。生态美学在认真反思形成人类审美偏好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健康为价值标准,将事物的生态价值放在审美价值之前,通过探讨审美偏好与生态宰难之间的关系,反思和批判人类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努力倡导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使美学在拯救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生态美学也引发了艺术观念的生态转型。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曾经长期占据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黑格尔甚至将美学视为艺术哲学,同时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现代美学从其主体性思路出发,通常高扬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用表现论来解释艺术现象,将艺术视为艺术家表达情感世界的自由创造。根据这种艺术哲学,自然仅仅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品的原材料,其逻辑与现代工业生产完全一致,自然事物可以由人类随意加工和改造。与此相反,生态艺术美学则认为,自然自身有着远为人类所不及的巨大活力与创造力,天才的艺术家无非是自然之子,其艺术创造活动无非是一个“代自然立言”的过程,无言的自然超过艺术家的“代言”活动而表达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与内在目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外的生态美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这种形态的美学理论不但有助于反思和批判现代美学的根本缺陷,而且有助于引导人们逐步形成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摘编自程相占《生态美学迈向生态文明的美学转型》)

材料二:

生态美学研究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出发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这既是生态美学的精神内核,也是生态美学发展的价值旨归。在理论上,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基石,建构生态友好型美学;在实践上,要将生态美学的目标落实到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生态美学的发展要注重引导绿色变革,在生态层面上推动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审美观念方面,生态美学应培育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丰富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体验,从而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要努力从审美方式上消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在生态实践方面,生态美学要从理论走向现实,走向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处处感受到生态之美。

生态美学研究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无论是“不违农时”“万物齐一”的思想观念,还是“风调雨顺”“瑞雪兆丰年”的民间智慧,都围绕着“生”与“和”展开,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中对生命孕育、繁衍的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调。

生态美学的发展还要树立全球眼光,发出中国声音。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利益,更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因此,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看待当前面临的生态难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的生态保护。这就要求生态美学在发展中积极与各国生态美学研究机构、研究者展开合作和交流,推动理论成果的相互借鉴和补充,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胡友峰《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生态美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B.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赋良知及其反思能力,将自身的使命理解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
C.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仅仅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品的原材料,可以由人类随意加工和改造。
D.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研究生态美学也需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所以能够主宰天地万物但万物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源,人类也应善待万物。
B.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与平衡的生态审美观,促使人们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展开对审美价值的生态重估。
C.生态美学将人类的存在理解为“生态存在”,从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以这个理念推动全球的生态保护。
D.中国虽然是生态美学的发起者,但也要树立全球眼光,加强国际合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生态美学”特点的一项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
D.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生态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你认为将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有怎样的重大意义?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平方米麦苗

张中杰

北方的冬天来得又早又猛又冷。丈夫病故,刚过“五七”,田婶倚门抽抽噎噎地哭泣,来接田婶入城的儿子不知所措。直到儿媳灵机一动,小声嘟囔说租来的车一天五百,她才止了哭,拎着包袱跟着儿子上了车。

老家老屋隔壁住着鳏夫壮叔,瓜田李下,儿子担心村子里人嚼舌头根子。

田婶住进儿子家第一天,就把儿子雇的保姆赶跑了。

田婶刚开始饭菜做的也可以,蒸馒头、手擀面,透着农家的香甜,让久居城市的儿子儿媳小两口吃得津津有味。可不到半月,粥常熬煳,菜非咸即淡,让儿子媳妇直皱眉头。

城里房子像鸽子笼,邻居们也不常往来,哪像在乡下大宽大地,来个亲戚赶上自家没人,邻居都把客人给招待了。田婶心里有点儿莫名的失落。

城里不知季节变换。这里的花草树木让她陌生,与老家的槐树皂角树仿佛不在同一个世界。她突然想种麦子了。

从小长大,那足足十亩的麦田,带给她多少快乐。弯腰割麦,装车拉麦,上场碾麦,晒麦扬麦,装袋入仓,满满当当的都是勒入骨髓的记忆。

儿子买了大冰箱。要扔掉长方形的白塑料泡沫包装,两个多平方米的塑料泡沫让田婶眼前一亮,一把紧搂怀里,生怕别人抢走似的。

田婶从外面广场边的花池里背来两袋土,用手把小土疙瘩捏碎,用浇花壶淋上水,算是整好了麦田。

儿子善解人意,从超市买回了麦种。田婶一见笑了,这分明是去了皮的麦仁,熬粥喝的,哪是麦种呀。

她自己一声不吭,悄悄坐公交回家了。“你看东院你壮叔家的麦种多欢实呀!”田婶捧着溜圆的黄麦种,像是对儿子说,也像是自言自语一个人乐呵。撒上麦种,喷上水,望着两平方米的麦地偷偷乐。

忙完一日三餐,田婶的世界只属于阳台上的两平方米麦子。麦苗从冒头到露尖再到青乎乎地疯长,抽穗。冬去春来。五月,即将满仁的麦穗溢满清香。她全身每个毛孔都透着熨帖和舒畅,连走路都轻快地哼着歌。

周六早上,田婶因贪觉晚起了会。见媳妇在厨房捣鼓,里边传出麦仁的醇香。她急步跑向阳台,青黄的麦秆上齐刷刷的空着。毕竟媳妇不是自己亲生的,她没吱声,心里堵得慌,一口饭也没吃,关上门哭了。

壮叔从乡下又捎来麦种。田婶仍然在阳台种麦子。眼见又抽穗了,她这回看得更紧了。一天,她去超市买菜回来。多日不来的女儿来看她,见阳台上的麦苗,意外惊喜。用剪刀剪了麦头,用清水冲洗了放豆浆机里磨了青麦汁,说是去脂减肥好东西呢。

田婶越发郁闷了。儿媳妇不是咱亲生的,女儿可是贴心小棉袄呢,不问青红皂白,这还是麦苗子呢!不给老娘打个招呼,说割就割了。女儿见自己犯了弥天大错,生怕落了不孝顺的名声,低眉顺眼一个劲儿讨好她。

第三年,麦子快熟时,田婶把阳台门加了把锁。眼见肥嘟嘟的麦穗沉甸甸地几乎倒伏,田婶心想这回可是个丰收年,心中又一次溢满甜蜜。

可是儿子儿媳出去旅游,她去闺女家小住。阳台窗户忘关了,回家时麦子七零八落,倒伏一片,许多成了空壳儿。

一只正在贪婪啄食的小麻雀被她堵住。田婶喂养,麻雀不吃不喝,望着窗外;另一只麻雀飞进来,像要救同伙儿出去。

喂它们没两天都打蔫儿,田婶只好开窗把雀儿放飞。

田婶做好一桌子好饭,告诉放学归来的外孙,她回乡下还壮叔种子钱了。

春节,儿女回老家,看到母亲精神饱满,听到母亲独有的笑声,在阳光下久久回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田婶来到城里后一开始饭菜做得还可以,后来“粥常熬煳,菜非咸即淡”,其实这是她思乡心切,有意为之。
B.住在城里的田婶突然想种麦子了,是因为麦田给予了她很多快乐,麦子充满了她的回忆能让她的精神找到寄托。
C.田婶三次种麦,前两次未成熟就被儿辈采收,可看出两代人生活观念虽有冲突,但对麦子的喜爱之情是一致的。
D.结尾借田婶在阳光下久久回荡的笑声,揭开了田婶一直种麦子的主要原因:田婶对生活在乡下的壮叔的眷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北方的冬天来得又早又猛又冷”渲染了环境氛围,烘托了田婶因丈夫故去的悲伤的心情。
B.田婶看到买冰箱的白塑料泡沫时,“一把紧搂在怀里”,“搂”字运用细节写出了田婶的喜出望外。
C.儿子买麦种却错买了麦仁,既突出了儿子对耕种生活的陌生,又引出下文田婶回老家取麦种的情节。
D.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田婶种麦子是一条线索,而壮叔送麦种则是另外一条线索,两条线索并行。
8.小说结尾部分关于麻雀的情节,看似多余,实则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此小说取材平常但也能体现出“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的特点,从小小的“两平方米的麦苗”里我们能读出什么呢?依据文本谈谈你的感悟与理解。
2022-05-31更新 | 3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湖北省襄阳市五中高三适应性检测(四)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杨士奇草诏,如下西洋宝船、云南取宝石、交趾采金珠、撒马儿等处取马,并采办、烧铸、进供诸务,悉皆停罢。初,杨士奇入谢新命毕,闻惜薪司奏准岁例,赋北京、山东枣八十万斤,为宫禁香炭之用。将复入奏。时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上见士奇,顾义等曰:“新华盖学士来奏事,必有理,试共听之。”士奇因言诏下才两日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上喜曰:“吾固知学士言有理。”即命减其半。复语义等曰:“卿三人朕所倚,宜尽言,匡朕不逮。”命翰林院严考岁贡生,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或人材难得,即数百人中得一人亦可。盖取之严,则不学者不敢萌侥幸之望。”命都察院捕治湖广副使舒仲成,以杨士奇言罢之。上监国时,仲成为御史,尝奉旨理木植岁课之弊,忤旨。至是,因吏部奏仲成他事,命捕治之。士奇上疏曰:“向来小臣得罪者众,陛下皆已宥之,今复追理前事,则诏书不信。汉景帝为太子时,召卫绾,称疾不赴,即位,进用绾,前史美之。”上览疏喜,面谕之曰:“卿尽心如此,朕复何忧。”上嘉群臣能言,谓杨士奇曰:“朕尝处事有过,退朝思,方自悔,而廷臣已有言者,甚惬朕意。”士奇对曰:“宋臣富弼有言,愿不以同异为喜怒,不以喜怒为用舍。”上曰:“然。《》云‘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群臣所言,有拂意者,朕退必自思。或朕实有失,亦未尝不悔。”士奇曰:“成汤改过不吝,所以为圣人。”上曰:“朕有不善,患未知耳。知之,不难于改。”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注】①皇帝:此处指明仁宗朱高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奇因言/诏下才两日/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
B.士奇因言/诏下才两日/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
C.士奇因言/诏下才两日/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
D.士奇因言/诏下才两日/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赦,古代指对除特殊情况外的罪囚普遍予以赦免或减刑的一种特殊政策。
B.守令,指郡守和县令,是古代两种最基本的地方官职,文中泛指地方官员。
C.监国,指监理国事。古代君主外出时,通常由太子代君主临时管理国家事务。
D.《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中“四书”之一,相传经由孔子编订,也称《书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仁宗即位后实行新政,在大赦天下的同时,让杨士奇草拟诏书,将制造宝船下西洋、到各地采买珠宝和马匹等众多事务全部罢停。
B.明仁宗对杨士奇十分信任,他见杨士奇再次入朝奏事,还没问所奏事由,就对蹇义等人说杨士奇一定会言之有理,后来果然如此。
C.明仁宗认为,百姓感受不到朝廷恩泽是因为地方官员任非其人,而官员的素质来自学校教育,所以他要求翰林院严格考查录取人才。
D.明仁宗不满于湖广副使舒仲成违背圣旨,准备借吏部陈奏的其他事由报复他,杨士奇上疏恳切劝谏,使仁宗最终放弃了错误做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三人朕所倚,宜尽言,匡朕不逮。
(2)陛下皆已宥之,今复追理前事,则诏书不信。
14.杨士奇经常借古喻今来劝勉皇帝,试举三例说明。
2022-05-28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湖北省襄阳市五中高三适应性检测(四)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村老

陆游

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

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

骨肉团栾无远别,比邻假贷不相违。

人间可羡惟农亩,又见秋灯照捣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村老之强健,他至夜深仍精神矍铄,可与诗人款谈。
B.颔联叙事: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
C.颈联上句承上,写村老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下句转写其与邻里的关系。
D.全诗语言典雅有韵味,感情深挚,情韵悠然,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野老生活画卷。
16.“村老”的生活有哪些“可羡”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2-11-10更新 | 265次组卷 | 8卷引用:2022届湖北省襄阳市五中高三适应性检测(四)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