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183790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茨菰

苏童

姑妈回家先看见了两只芦花大公鸡,就知道我表哥回家来了,她仔细地看了看地上说,光知道带公鸡回来,又不能炖汤,又不能下蛋的,早晨还吵死人。姑妈走到厨房边,看见天井里坐着一个穿桃红色衬衣的陌生姑娘,正在用瓷片刮茨菰。

刮茨菰的姑娘抬起一张黑里透红的脸,一看就是个乡下姑娘。她说不上来是害羞还是礼貌,正努力地向姑妈笑着。姑妈听见她嘴里含糊地吐出一个称谓,是乡下方言,分不清是在叫她什么。姑妈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表哥看见我姑妈愣在那里,指着房间里的人,又指指地上的两只芦花大公鸡,敷衍了事地说,是顾庄的顾彩袖,人家遇到了麻烦,要在我家住几天,避一避风头!

那天夜里我姑妈心急火燎地跑到我家来了,用一种人命关天的语气描述,就显出事情的棘手来了。我那会儿还小,不知道换亲这种农村盛行的婚姻形式,彩袖的哥哥娶媳妇,那媳妇的哥哥就要娶彩袖。姑妈强调说那男人年纪很大,有羊角风,发病的时候把自己舌头咬掉了。又听说彩袖的哥哥已经把人家妹妹娶回家了,这边彩袖却不肯嫁过去了。

彩袖就这样成了我们家的客人。

公鸡被倒扣在天井里,天亮却没叫,我以为天没亮呢,在乡下我听鸡叫起床的。她朝天井瞥了一眼,轻轻地嘟囔道,公鸡也怕生的,到了城里都不打鸣了。

公鸡不在啦。我母亲说,孩子他爸一大早已经把鸡宰了,腌了做咸鸡,过年吃正好。

厨房里静下来了,彩袖放下了粥碗,她的表情看上去很惊愕,不知为什么要惊愣。那种表情让我们一家人都感到某种莫名的不适。我姐姐刺耳的声音便响起来了,我们这儿是卫生先进街道,不让养鸡的!

彩袖斜着身子往天井走,脸色有点发灰,她朝晾衣绳上那只光裸的公鸡瞟了一眼,靠在门框上,她没说什么,但是我看得出来,她很不开心。

毕竟彩袖是我们家的客人,无论她是否讨人欢喜,待客之礼是一样少不了的。第一天我姐姐带着彩袖出去,说是去逛公园,但彩袖不感兴趣,草草地转一圈就出来了。却站在东风照相馆门口不肯走了,彩袖说她从来没有拍过照片,又打听拍照要花多少钱。我姐姐猜到了她的心思,有点犯难。

她们之所以回来那么晚,是因为在东风照相馆排队拍照。也许是故意没有把口红抹干净,彩袖的嘴唇很红,看上去像是刚刚从舞台上下来,有点亢奋、有点害羞的样子。由于不清楚样片的意义,她一再地问,那么多女孩子去拍照,照相馆会不会弄错,把照片给错了人?怎么办呢?我姐姐被她问烦了,不免有点刻薄:告诉你多少遍了,取照片都是要看样片的,谁要别人的照片?你又不是美女,别人拿了你的照片有什么用?

我被迫和彩袖相处了五天。印象都不好:比如说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在饭桌上吃得那么少,却要趁厨房里没人的时候打开菜罩子。那天,她像做贼一样地偷吃茨菰烧肉,她用手去扒开茨菰,挑里面的肉吃。我就向她大喊了一声,你在干什么?我把彩袖吓了一跳,糖罐子落在地上,很干脆地碎了,白糖都撒到了地上。

彩袖的脸吓得煞白煞白的,傻站在那里,半天回过神来,眼睛闪闪烁烁的,一定是在开动脑筋——阿娘他们就要回来了,就说是我不小心弄碎的,不过,弟弟你不能诬赖我偷吃白糖,千万别诬赖人,啊?

谁诬赖你?我看见你偷吃了。我突然对这个乡下姑娘充满了歧视和仇恨,一句残忍的评价脱口而出,你这种人,只配嫁一个羊角风男人!

我姐姐把她和彩袖的样片取回来了。她们像是举行一个隆重的秘密活动,躲在阁楼上看,我听见她们在上面又笑又闹的,我看见彩袖那天从阁楼上下来,黑红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喜悦。

我记不清楚那是彩袖到我家来的第四天还是第五天了,只记得是傍晚,我们一家人和彩袖正在吃晚饭呢,我姑妈仓皇地跑来,一来就对彩袖摆手,别吃了,别吃了,快上阁楼躲起来!她满头虚汗,把彩袖推到阁楼的梯子那里。

原来是彩袖的哥哥长寿来了。

彩袖白着脸下了阁楼。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哭过,她始终垂着眼睛,是被羞辱过后的严峻的表情,也可以说是悲伤释放过后轻松的表情,我注意到她的下巴颏那里是湿的。彩袖提着她那个灰色的人造革旅行包,慢慢地走下来,不说话,你就不知道她为什么走得魂不守舍的,照片,照片!她突然回过头对我姐姐喊,我的照片,你怎么给我?

彩袖被强行遣送回去了。表哥说彩袖后来兑现了家里的许诺,嫁给了那个患有羊角风的中年人。五一节回来,表哥不肯提彩袖的名字了,一追问就问到了那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彩袖服农药自杀了!表哥说彩袖死得很有计划,她在菜园里打农药,打完农药别人看见她拿着个塑料桶坐在地里,都以为她是在喝水,说彩袖刚才还看见你喝水的,怎么一会儿又渴了?彩袖说今天天热,渴死人了。彩袖当着好多人的面喝了半桶农药。我姑妈那边,我们家这边,都被这个消息吓着了。

香椿树街一带,习惯于把亲朋好友的照片压在玻璃台板下面,彩袖的那张照片一直压在我家五斗柜的玻璃台板下面。我们有庸常而繁冗的日常生活,谁会无端地想起一个乡下姑娘来呢?我们几乎遗忘了。直到那年搬家,我和姐姐清理玻璃台板,突然看见照片,一时竟然都想不起是谁了,我努力地揭下那张粘连在玻璃上的照片,是什么人,脸那么熟?我姐姐突然叫起来,是彩袖呀,怎么她的照片还在这下面?

于是我也想起了彩袖,不知为什么,想起彩袖我就想起了茨菰,小时候我不爱吃茨菰,但茨菰烧肉我爱吃,现在人到中年,我不吃茨菰,茨菰烧肉也不吃了。

(有删改)

【注】①此文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茨菰:(cí gū),又称慈菇、燕尾草、白地栗等,生长于湖泊、池塘和溪流,以球茎作蔬菜食用,味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一名乡村女孩“逃婚”到城市,经历逃避与躲藏,失败之后只能回归乡下“落网”的故事,体现了作者一贯的“逃亡”和“落网”的悲剧主题。
B.小说里的“我”与“姐姐”即使有些刻薄,却也有着善良,家里让姐姐带彩袖去逛公园,去照相馆拍照,这也彰显着人性的美好的一面。
C.小说写主人公彩袖借宿在“我”家,并给“我”家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麻烦,但是母亲、姐姐、姑姑等人都从感情上完全接纳了彩袖。
D.小说通过彩袖的故事,不仅对新时期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言说,而且对人性黑暗做出了客观理性的审视,指出人生悲剧还源自社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有限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了乡下姑娘彩袖“逃婚”进城后的种种际遇,表现了女性悲剧无限延伸的主题。
B.小说塑造人物笔调鲜活,运用白描式勾勒人物,对文中乡村与城市不同人物在身份、性格以及文化差异性上的描写很出色,使众生鲜明。
C.小说情节上起伏跌宕又绝不恣意斜出,“公鸡事件”“偷吃事件”等情节节奏从容平缓张弛有度,体现作者内敛而隽永的叙述风格。
D.小说对带有时代特征的社会风情作了生动的描绘,对公鸡、照片、茨菰等独特事物进行细腻摹写,都显示出作家苏童的高超的艺术功力。
3.小说的标题取自一植物名“茨菰”,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小说的光亮点在叙写有关“照片”之处,请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李三

冯骥才

光绪末年,天津卫出了一个奇人,叫燕子李三。他是个天下少见的飞贼,专偷富豪大户。每偷走一物,必在就近画下一只燕子做记号,表示东西是他大名鼎鼎的燕子李三偷的。此贼牵涉到富贵人家,官府必然下力缉拿,但李三的功夫奇高,穿房越脊,如走平地。遇到河面还能用脚尖点着水波而行,这一手叫蜻蜓点水,轻功不到绝顶,绝对学不会。

燕子李三的事闹了半年,府县的捕快使了不少计谋逮他,却连李三的影儿也没见过。有的说模样像时迁,一身紧身皂衣,长筒软靴,深夜出来行盗,人混在夜色里,绝对看不出来。有的说他长相和杨香武一样,嘴唇上留一撮儿两头向上翘的小黑胡,更是燕子的来历。于是一时间,留小胡子的人走在街上总会招人多看两眼。后来又有人说,什么时迁、杨香武,都是戏迷瞎诌的。此人肯定长相平平,不惹眼,白天睡觉,半夜出行,像蝙蝠。

这李三怎么突然冒出来的?为嘛以前从没人说过?肯定是新近打外地窜来的。天津卫有钱的人多,有钱的人宝贝多,就把李三这种人招来了。传说这个李三是河北人,燕赵之地的人身上都有功夫,还有说得更有鼻子有眼——是吴桥人。吴桥人善杂技,爬杆走绳,如履平地。说法虽然多,谁也没见过。愈见不着愈瞎猜,愈猜愈玄愈神愈哏,甚至有人说这李三就是几个月前刚打外地调任天津的县太爷。县太爷是河北人,人瘦如猴,能文善武,还爱财。甭管是不是他,反正说来挺好玩,愈说愈有乐子。天津人就好过嘴瘾,往里是吃,往外是说;说美了和吃美了一样痛快。

不过这飞贼李三在人们嘴里口碑不坏。东门内一家穷人欠着房租还不上,被房主逼得无奈,晚上在屋里哭哭啼啼,忽然打后窗扔进一包东西,打开一瞧,竟是不少银子。令这家人更惊奇的是,包袱一角画着一只小燕。这家人急忙出去谢恩人,跑到门外一片漆黑,早没了人影。听说最有机会看到李三长相的是蹲在城门口讨饭的裴十一。李三把一纸包钱亲手撂在他手心里,可裴十一是个瞎子,只捏到李三的手,这手不大却挺硬;虽然脸对脸,嘛也瞧不见。

这一来,李三在人们口里就更神奇了。

一天,燕子李三在天津卫把偷窃一事做到了头——他偷到天津最大的官直隶总督荣禄老爷的家。

这天,荣禄的老婆早晨起来梳妆,发现梳妆匣子里的一个珍珠的别针不见了。这是她顶喜欢的一件宝贝,珠子大小跟葡萄差不多,亮得照眼,这么大的珍珠在海蚌里得五百年才能养成,当年荣禄想拿它孝敬老佛爷,她都死活不肯。丢了这东西跟她丢条命差不多。最气人的是在放别针那块衬绸上画了一只燕子,这纯粹是和荣禄老爷叫板!气得荣禄一狠劲咬碎一颗后槽牙。

荣禄也不是凡辈,他使个法儿:在大堂中间放一张八仙桌,桌面中央摆了总督的官印,上边罩一个玻璃罩子,然后放出话去,说当夜他要关上大堂门,堂内不设兵弁护卫,只他一人坐在堂上守候着官印。他要从天黑守到天亮,燕子李三有胆量有本事就来把官印取走!

这话一出,算和李三较上劲了,而且总督大人保准能赢。想想看,虽然大堂内没有一兵一卒,可是堂外必然布满兵力。大堂的门关着,官印在玻璃罩子里边扣着,总督又坐在堂上瞪圆眼守着,李三能耐再大,怎么取法?再说,门窗全都紧紧关着,怎么进去?钻老鼠洞?

当夜总督大人就这么干了。桌子摆在大堂上,官印放在桌面中央,罩了玻璃罩子,然后叫衙役退出大堂,所有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总督大人自己坐在公案前,燃烛读书,静候飞贼。

从天黑到天亮,总督大人只在近五更时,困倦难熬时略打一个盹儿,但眨眼间就醒了。整整一夜没听到一点儿动静。天亮后,打开门窗,阳光射入,仆役们也都进来了,只见那方官印还好好摆在那里,纹丝没动。总督大人笑了,说道:燕子李三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然后,举起双手伸个懒腰,喝口茶漱漱嘴,喷在地上,准备回房休息。

这时,收拾官印的仆人掀开玻璃罩子时,忽然发现官印朝南一面趴一个虫子似的东西,再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只毛笔画的又小又黑的小燕子!燕子李三画的!

总督大人登时目瞪口呆,他怎么进来怎么出去的?衙门里上上下下没人能猜得出来。

真人能人全在民间,很快民间就有了说法。说李三是在大堂还没关门窗时飞身进来,躲在了大堂正中那块清正光明大匾的后边,待到总督大人困极打盹儿时,下来把事干了,然后重回匾后藏身,天亮门窗一开,趁人不备,飘然而去。

这说法合情合理。可是总督大人纳闷,李三当时为什么不拿走官印,只在上边画个小燕?

人们笑道,官印?李三爷能拿却不拿,就是告诉你,那破东西只有你当宝贝,谁要那个!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有删改)

1.下列关于短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李三“每偷走一物”必就近画只燕子以示自己所为,交代了绰号“燕子”的由来。
B.李三在大家口中神秘莫测,说法虽多,谁也没见过,但是大家知道李三是个小偷,什么人家他都偷。
C.第十一、二段“总督大人笑了”,“然后举起双手伸个懒腰,喝口茶漱漱口,喷在地上”“笑、举手、伸懒腰、喷”这些动词中,体现了荣禄内心的想法。
D.“穿房越脊梁,如走平地,用脚尖点着水波而行”中可见李三武艺高强。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尾官印上留下的燕子记号与前文李三盗窃必作“燕子”记号,以及标题形成照应。
B.小说第三、四段以市井小民视角带领读者试图揭开李三的传奇面纱,对读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C.文中叙述语言多用短句,干净利落,“愈哏”“为嘛”“嘛也瞧不见”等天津方言融入其中,展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D.小说巧借民间说法解开了李三如何进出总督大堂的悬念。人们的“笑”既是对荣禄的嘲讽,也是对李三的赞许,如此结尾,耐人寻味。
3.小说中的燕子李三大名鼎鼎却无人亲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从侧面塑造这个形象的。
4.《燕子李三》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一篇。请结合本篇小说内容谈谈你对“俗世”与“奇人”的理解。
2023-11-20更新 | 1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关(节选)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㖇,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磕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本文作者通过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写法,更具有可读性。
B.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作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是一个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可选文将老子塑造为一个年已衰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出关者的形象。
C.老子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答应为他们办讲座。这既显出了老子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处境的尴尬。
D.老子骑着青牛走后,关尹喜等人在公事房里的一番对话,足见人们的庸俗和愚昧无知。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
B.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
C.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
D.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使古与今的叙事要素相互干涉,造成古代与现代的交叉、重叠、错位的现象。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4.《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
2023-09-20更新 | 2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耧车

李锐

孙子牵着黄牛走在前,爷爷扶着耧车跟在后。一个七岁,一个七十岁。脚步起伏,山谷里响起叮当叮当的牛铃声,舒缓,从容,悠远得像一个神话的开头。

下了一整天春雨。一夜醒来,太阳把山野晒出一层淡淡的雾气。转眼,薄雾散尽,树丛里跳出连翘花,黄灿灿的像火炬,东一簇西一簇地燃烧着。布谷鸟的叫声远远传来,忽隐忽现,老福田看着孙子稚嫩的后背,圆圆的脑袋,心里一阵发软。

牛牛,你累吗?累了就歇歇吧。

孙子牵了牛,侧着头,脆生生回答:爷,走吧,我不累。而后,又反问:爷,你累吗?

老福田笑起来:呵呵,不累,不累,牛牛不累,爷爷更不累。

翻耕过的土地吸了雨水,又松又软。镶了铁犁铧的三条耧腿插进松软的黄土,随着老福田晃动的双手,三行谷种顺着空芯的耧腿,均匀密集地播撒到浅浅的犁沟里,随即,又被翻落下的黄土轻轻覆盖。正是开耕下种的好日子,梯田却冷清清的,只有孤零零的爷孙俩。蓝天黄土之间,两个人,一头牛,一架耧车,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垄三行,一去一回。渐渐地,播种好的行垄宽阔起来。

爷爷又问:牛牛,咱歇歇吧?

孙子不回头,脆生生回答:爷,再走走吧,爷。

老福田说:咱们不累,花摇摇可是累了,它肚里还有个犊子呢。

孙子熟练地拉住牛绳,停下来:那就让花摇摇歇歇吧。

歇下来的母牛放松了身体,甩着尾巴,有滋有味儿地反刍,大眼睛一眨一眨。黄牛身后,爷孙俩在梯田边的石塄上坐下来,也放松了身体。布谷鸟叫声又响起。

牛牛说:爷,好听。

老福田说:是呢,怪好听。

牛牛说:爷,你说是谁告给它的,为啥它种谷的时候就叫呀?

这个问题有点难,老福田想了想:是老天爷告的,山上树绿了,连翘花开了,布谷子就知道自己该叫了。

牛牛叹了口气,说:也不知道去了南柳村还有没有布谷子叫了?

老福田心里一动,孙子说的是拆迁并村的事。这一带勘探发现了大煤矿,开始修桥、修路,还要修建采煤厂、洗煤厂、焦炭厂。一切都已经决定了,要把偏远、人少的小村,合并到大村去,给煤矿腾地方。说是要建设新农村,新房都盖好了,每家一幢院子。到了新农村,每家每户另外分地,大多数年轻人还要安排到矿上工作。为这事,南柳村还扩建了新学校。拆迁的村子全部撂荒,除了煤矿要占的地以外,剩下的退耕还林。老林沟也一样,人一走,村子就荒了。

孙子的担心老福田答不上来。老福田自己也不知道,开了煤矿的南柳村有没有布谷鸟。老福田只好把青筋暴突的老手伸出来,轻轻地放在孙子圆圆的小脑袋上。

牛牛忽然转了弯儿:爷,花摇摇为啥会驾耧啊?

老福田捏下孙子衣服上的一片草叶:都是慢慢调教的。你小时候不是也不会说话,不会干活儿,后来大人们慢慢教,就会了。

牛牛又拐了个弯儿:爷,咱的耧是你做的吗?

不是。

那是谁做的?

看着孙子困惑的眼睛,老福田笑了:爷爷今天就跟牛牛说说,耧车到底咋来的。老福田边说边点起一根烟。

从前,存不下粮食,遇上灾荒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有一天,鲁班爷坐在地头上正为这发愁,想着想着睡着了,做了一场梦。第二天,鲁班爷就照着梦里的提示,造出了这个好使的三脚耧车,一架耧车能顶三架犁,快多啦!从此往后,天下百姓春天摇耧,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屯粮,年年如此,就这样,大人教孩子,师傅教徒弟,子子孙孙一直到现在,也不知道重复了几万几千年。

牛牛眨巴着眼睛,爷,完啦?

完了。

牛牛朝着梯田扭过头去,阳光下,椴木做的三脚耧车投射出短短的身影,稳稳插在黄土里,轻巧,精致,简直就像一个精灵。

老福田掐灭烟头,撑着地塄上的石头站起身来招呼孙子,牛牛,来,歇好了,还得把咱的地种完。这块地可再没有千年万年了,世世代代种它,收它,种了千年万年,收了千年万年,现在就剩下今年这一回啦,今年种了谷子,明年就没人种了,就变成荒地了,变回几万几千年前那个模样,荒林遍野,猛兽横行呀……

爷,你说的是啥呀爷?

老福田摆摆手: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

蓝天黄土之间,那支小小的队伍又走动了,牛铃声,又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老福田抬起有些昏花的老眼,温暖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抚摸着群山。布谷鸟又在叫,东一声,西一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将人物置于乡土田园牧歌的诗意中,营造出轻松闲适的意境。
B.“拆迁的村子全部撂荒,除了煤矿要占的地以外,剩下的退耕还林”意味着耧车将淡出田园,揭示出现代工业化浪潮下传统农耕文化逐渐式微的趋势。
C.老福田答不上牛牛的担心,只能将青筋暴突的手放在孙子头上,表明他内心的愤怒。
D.倒数第四自然段透露出老福田对这片土地的不舍体现出作者对农民群体的人文关怀。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老福田关于拆迁并村的插叙补充交代了老林沟即将消失的故事背景,使小说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B.“耧车”这一传统农具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它是农耕历史的见证,象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作者不直接表明看法,而让故事本身来呈现主题,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平静、冷峻的色调。
D.老福田和孙子之间关于“耧车”制作者的对话,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品质的赞美。
3.有评论家认为李锐小说的语言兼具诗性和口语化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1-01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