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1 题号:1503692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

②2001年春节刚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

③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1.请选出对上文的判断有误的一项(     
A.第①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交待了时间、人物和事件,十分简明。
B.“不仅……而且……”一句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了意义之大。
C.第②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
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
2.请选出对文段及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第①段突出了袁隆平研究成果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B.第②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3.“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意回答。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1128日,针对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了答复函,表示将从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等方面着手,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

阳刚之气当然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希腊文明的璀璨众所周知,但鲜为人知的是若不是古希腊人凭借强健的体魄在海上掠夺时,通过腓尼基人学会了书写的艺术,当时的许多思想、著作或许就难以流传下来。不过,表面的强大绝不是阳刚之气的全部含义。不然,全民军事化管理的斯巴达何以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远不及最终被它消灭的雅典?可见,“野蛮其体魄”还得“文明其精神”。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而不是贴着诸多标签的“男人”和“女人”。一方面,每个个体的天生气质和正当喜好不应有贵贱、高低、好坏之分,不应用刻板印象制造出更多的人为约束框架。另一方面,负责任、有担当、明是非、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等品质,是每一个人都应学习并追求的“阳刚之气”。

(摘编自《“阳刚之气”在乎体格,更在乎品质》,《工人日报》202122日)

材料二:

“阳刚”强调的不是男女性别,而是外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内有阳光坚韧的品格,受得了艰难挫折,扛得起责任担当。

首都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生导师肖晶认为,如何理解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并塑造其行为、观念与品质是每个个体的一项重要发展任务。但男孩女孩的性别角色不仅仅指男女性的生理特征,还包括符合社会规范、他人期待、文化认可的行为特征、观念与心理品质的建设。

“我们提到的‘阳刚之气’不仅仅是指生理外貌等方面的特征,也包括社会文化背景下对男孩行为特征与积极品质的期待,例如独立自信、勇敢等。”肖晶说,这些积极的品质是男孩女孩都可以去培养与发展的健康品质。我们既鼓励女孩更勇敢、更拼搏,也希望男孩更有爱心、有耐心。

肖晶建议,重视文化与社会认同对性别角色的影响。个体、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引导多元、健康、发展性的性别角色特征,引导青少年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康行为模式。

(摘编自《“阳刚”无关男女,重在身心健康!》,“半月谈网”202122日)

材料三:

体育课和军训是培养的一种方式,但它们毕竟不可能承担如此多的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和学校设计更丰富的校园环境,提供更多的成长模式。同时,也需要教育大环境的配套,比如户外的集体活动能不能更多一些?对挫折教育的容忍度能不能更大一点?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多强调一些英雄气,多讲一些团队合作的故事,等等。

还有那个老话题,自信心培养很重要。君不见,我们的青少年在各种诉诸笔墨的国际大赛上都有不俗的战绩,屡获第一,但很多孩子讲话轻声细语,不擅于表达,害怕表达。不少国外的孩子虽然成绩未必耀眼,但在表达上起码是自信的。这份自信正是阳刚之气的体现。

再说得开一点,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影视等渠道多给孩子们展示一些刚健质朴的形象,少一些阴柔躲闪的案例,是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呢?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万万不可轻视。起码,影视作品中不要总是一味出现“阴柔的小丑”。

说到底,阳刚之气这个话题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还是因为社会对青少年有更多的期待。所谓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事关国家的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早作规划,早作筹谋,才能在未来结出硕果。

摘编自麦东《阳刚之气,需要阳光和风雨来培育》,《钱江晚报》202122日)

1.下列对“阳刚之气”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健的体魄、文明的精神互为表里,都是“阳刚之气”必不可少的要素,体魄是基础,文明是升华。
B.为了培养健全的“人”,不仅不能用刻板印象制造出气质高低好坏之分,还应更加注重追求“阳刚之气”。
C.“阳刚之气”包含的独立、自信、勇敢等积极品质要素,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去培养与发展。
D.“阳刚之气”的培育意义重大,关系国家未来发展,需要早作规划筹谋,以实现民强国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所周知的希腊文明如此璀璨,许多思想、著作得以流传下来,是由古希腊人凭借强健的体魄在海上掠夺才创造的。
B.“阳刚”不只是身体的强健,还重在精神品质,防止男生“女性化”提法并不妥,女性的爱心、耐心也是优良品质。
C.我们有很多青少年讲话轻声细语,不擅于表达,害怕表达,这是不自信的外化呈现,深层因素是不够“阳刚”。
D.“阴柔的小丑”常在潜移默化之中带来负面影响,这不利于激发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影视作品中不能总展现阴柔躲闪。
3.除了体育课和军训之外,我们应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2021-05-28更新 | 1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SARS已经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对SARS的来源有过很多的猜测,实验室也被列为怀疑对象。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陈继明告诉《中国科学报》,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SARS病毒是人为制造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彻底排除人为制造的可能。“首先,有不少实验室,包括美国、欧洲或中国数十家实验室,能够人为制造多种危害极大的病毒,而且人为制造这些病毒不需要特殊材料和设施设备,费用也很少。”他说。

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甚至有组织的科学不端、不察行为,屡见不鲜,这也导致人们对现今很多新发的传染性疾病有越来越多怀疑。“比如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就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陈继明说,“这是因为至今未发现这个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的实际证据。而且这个病毒的‘父亲’和‘母亲’历来分居在欧亚和北美两处,至今也没有发现它们在‘同居’的迹象,那么它们生下这个‘孽子’的概率应该很小。”

此外,有不少危害极大的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尼帕病毒,能够在人群中快速传播H5N1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以及1918年引起全球数千万人死亡的、对人有神经毒性的HIN1亚型流感病毒等,都被一些实验室复制出来了:这类行为已经遭受诸多人士的广泛关注,甚至谴责。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曹务春表示,在2004年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后,有人就说SARS是源于实验室泄漏。“我与一位长期研究SARS冠状病毒的英国专家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人造病毒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SARS病毒是RNA病毒类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现在的技术水平很难操控。”曹务春说。

俄罗斯的一些专家则认为SARS病毒来自实验室的可能性较大。因为,SARS来无影去无踪,不符合一般的传染病流行规律。一般的传染病流行,在大的流行风波发生后总会再经历一个小的流行风波,也就是说总会持续几年。SARS显然不是这样。从这一点看,SARS病毒不太像自然发生的病毒。

(摘编自(SARS湖源猜想》,《中国科学报》2013年4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二:

衡量一种传染病的影响,一个粗糙的思路是考虑两个维度:毒力和传播力。前者衡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旦患上该传染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后者衡量的是一个人有多大概率会得上这种疾病。

新冠病毒肺炎的毒力目前有一些粗糙的估计。在最初患病住院的40多人当中,病死率高达15%,重症监护的比例超过30%,都已经超过了SARS的水平。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更多症状轻微的患者的话,综合病死率目前在3%。左右,远低于SARS(10%)和MERS(35")的水平。

而关于这种病毒的传播力,有一个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叫基本传染指数(RO),代表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条件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而言能够传染给几个人。可想而知,RO越大则意味着传播力越强,如果RO小于1,则意味着这个疾病会慢慢自我消亡。作为对比,这里列举了几个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传染病的传播力数据;麻疹(12-18),天花(3.5-7),流感(2-4),SARS(2-5)。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病毒肺炎在1月23日给出过一个粗糙的估计在1.4-2.5之间,也就是说它的传播力远不如SARS.

(摘编自新华网《新型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2020年1月29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敬畏生命的精妙论述。例如,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这些观点,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德国哲学家施书泽提出:“中国伦理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较之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中国思想都走在了前面……且赋予了爱还要涉及生灵及万物的内涵。”他认为中国的伦理学者早就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例如,他指出孟子以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列子认为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理的差别并不很大,杨朱反对动物只是为了人及其需要而存在的偏见,《太上感应篇》提到了《月令》“毋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施韦泽明确提出敬畏生命的概念,他基于欧洲传统思想认为道德关系只限于人类自身,把动物、植物等生命形态置之度外的缺陷,认为世界不仅是过程,而且是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因此把“敬畏生命”作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可行的。

……

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已经充分动员起来,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在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广大医护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成为阻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也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而从当代生命伦理学体系构建的角度看来,这也是一个从敬畏生命到敬佑生命的深化、丰富和发展过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攸关全体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时刻,伦理学工作者要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事上磨炼”,把“敬畏生命”的信念落实为“敬佑生命”的行动,向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义无反顾、舍已教人的医护人员学习,团结一心、排除干扰,直至最终战胜疫情。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伦理学思考》,《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7日,陈泽环,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让人对很多新发传染病产生怀疑,SARS 等病毒被实验室复制出来的行为受到关注和谴责。
B.因为SARS病毒不符合一般传染病流行规律,没有在消失后再次流行,所以俄罗斯一些科学家证实了它来自实验室。
C.毒力和传播力是衡量一种传染病影响的两个维度,据此分析,新冠病毒肺炎在传播力这个维度上远低于SARS。
D.孟子、列子、施韦泽等认为人应该敬畏生命,同时人应该承担起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黄帝内经》、《月令》等典籍也有此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SARS病毒是否源于实验室泄漏,英国、俄罗斯专家存在较大分歧,英国专家认为现在的技术水平还很难制造出来类似病毒。
B.基本传染指数是一个判断病毒传播力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因此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时可以采取外力干预的办法降低RO指数。
C.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原因是有人存在科学不端、不察行为,人为制造病毒成本不高。
D.基于对中国古代伦理观念先进性和欧洲传统思想缺陷的认识,施韦泽提出要敬畏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负起责任的伦理学。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在论述“SARS病毒是否是人为制造的” 看法时,运用了例证、引证、比喻论证的方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B.材料一引用陈继明的说法来证明至今未发现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这一说法备受诸多人士的广泛关注。
C.材料三以全国人民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作为事例,来论证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排除干扰,最终战胜疫情。
D.三则材料尽管文体特征、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主要围绕“传染病毒与疫情”展开,为人类应对病毒及疫情指明方向。
4.假如要论证“人类不可能人为制造类似于SARS的传染病病毒”这一观点,你能从上面材料中找到哪些论据?请简要说明。
5.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人类怎样才能应对流行病毒。
2020-09-19更新 | 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①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安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②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

③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所以英国政府应该赞成中国的这个决策。中英两国应该合作,共同来处理好香港问题。

④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十五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五年后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我们将非常高兴地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

⑤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两国政府官员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我相信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我不担心这一点。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制造混乱是很容易的。我们进行磋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两国政府,而且包括政府要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不要微妨碍香港繁荣的事。不仅在这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不要发生大的波动,一九九七年中国接管以后还要管理得更好。

⑥我们建议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一九九七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十五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十五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

【注】①这是1982年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选文有删节。

材料二:

新华社香港221日电   当日邓小平的讲话,直到今天对香港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港人应深思邓公的讲话内容,思考如何使‘一国两制’在香港全面落实。香港特区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强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忆述20年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采访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会见香港工商界人士时亲眼目睹的一幕,感慨万千。

1984622日、23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人,成为内地与香港传媒的焦点。当年在香港刊物《广角镜》任总编辑的李国强随队上京采访,现场目睹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李国强忆述,邓公22日先会见香港工商界人士唐翔千等20多人,23日才见钟士元、邓莲如、利国伟3人。当时的港澳办主任姬鹏飞、副主任李后和秘书长鲁平也在场,翻译员是莫瑞琼,当时香港人不太懂普通话,邓公说一句,她翻译一句。

邓公两日的表现有很明显的分别,和唐翔千等人谈笑风生,很亲切;对钟士元他们则严肃许多,气氛亦紧张。论新闻性,当时大家上京前都心里有数,22日肯定不及23日。846月,中英已进行过10多轮谈判,并开始进入关键时刻,逼近9月草签中英联合声明的时限,当时香港亲英人士却提出‘三脚凳’的讲法,即香港前途问题,除了中方和英方官员外,还要有所谓的香港民意代表。当时香港便有一班人,像现在要求普选的一些人一样,以民意自居。邓公会见钟士元3人,一定是有重要讲话发表。

李国强说,23日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邓公由屏风走出来,不怒而威,向钟士元3人打过招呼后便叫他们坐下来,然后说:没有‘三脚凳’这回事!如果还说香港人没有信心,这并不代表香港人的意愿。钟士元的神色紧张起来,浑身不自在似的,反而邓莲如仍能勉强地保持住笑容。我们一班记者则屏息静气,连呼吸也放轻力度,都为邓公那句为中国国体而说的理直气壮的话感到震慑。

邓公向钟士元3人论述‘一国两制’及‘港人治港’,是一气呵成完成,钟等人没有发一言,坐着聆听,整个过程持续约1小时。李国强表示,这么多年了,每次想起都仍历历在目。

(节选自2004221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解决香港问题,中国愿意就主权问题、如何维持保持香港繁荣,如何避免在过渡期出现大的波动三方面展开讨论与磋商。
B.中国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对英国政府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因为这可以改变英国的国际形象。
C.香港回归之前的十五年及回归后的方针政策的制定,既要听取香港各界人士的意见,也会听取英国政府提出的建议。
D.中国宣布收回香港的决定后,在过渡期内香港会不会出现波动,取决于英国政府是否采取合作态度。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政府经过不懈努力、艰难谈判,才迎来了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所描述的那样顺利交接的时刻。
B.如果在香港过渡时期香港发生严重波动,中国将会被迫采取另外的方式,做出决策,收回香港。
C.对材料二中所提到的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在材料一中已经有了简要而明确的表述。
D.解决香港问题的外交谈判,是由中国政府、英国政府和香港民意代表三方共同参与进行的。
3.如果给材料二加一个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邓小平会见香港各界人士B.邓小平讲话对香港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C.“一国两制”如何在香港全面落实?D.香港前途在何方?
4.分析材料一的思路结构。
5.外交语言刚柔并济,上述材料中多处体现了这一特征,试作分析。
2022-01-30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