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8 题号:1504829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下列带“之”的各句均出自课文,按用法把“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B.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C.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D.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一是亡郑利于晋,二是存郑利于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5.试分析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知识点】 《左传》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2) 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5.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2023-03-11更新 | 1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陵                           军:驻军
B.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之有                 厌:讨厌
D.若不                           阙:侵损、削减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B.文中“吾不能早用子”中的“子”,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如:孔子、老子等。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不谷、孤。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用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泰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018-10-09更新 | 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宋公与楚人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节选自《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

(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以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纷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

古人有言: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裹公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襄公行[A]王者之师[B]犹足[C]以当桓公[D]之师[E]一战[F]之[G]余[H]救死扶伤不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文中指约定,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期”字意思相同。
B.《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存版本据传系孔子修订,与《史记》体例不相同。
C.何之,到哪里去,《赤壁赋》“而今安在哉”中的“安在”表示在哪里,二者结构相同。
D.图,文中指图谋,与《孔雀东南飞》“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的“图”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来犯之敌,臣下反复劝谏宋襄公不要贻误战机,但他却以要坚守心中的君子之道为由予以拒绝,最终宋国军队大败于楚国。
B.苏轼认为拥有周天子上公身份的宋襄公,在赠送祭肉、吊丧拜祭的大事上备受朝廷礼遇,所以理应不是列国诸侯们可以匹敌的。
C.苏轼以齐宣王类比宋襄公,他认为齐宣王因为不忍心看到牛瑟瑟发抖的样子而不以其行衅钟之礼的举动也属于欺世盗名的性质。
D.《春秋·公羊传》盛赞宋襄公在泓之战中的守礼不移,谓其可比肩文王,而苏轼则表示对此无法苟同,并有理有据地展开了详细论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2)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
2024-01-05更新 | 1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