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8 题号:150505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就是要为精品立传、为时代放歌、为风气指向,发挥好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

文艺评论就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既要当好“表扬家”,又要敢做“批评家”。

做引导文艺创作的“领航员”。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催生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健康的文艺评论要向经典致敬、为精品点赞、给创作导航。一曲《我和我的祖国》,代代传唱经久不衰,旋律响起让多少人瞬间泪目;一部《大江大河》聚焦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以小人物展现大时代,勾起了多少人的青春回忆;一场《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观众心中的诗意和激情,唤醒了多少人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沉情感和深深眷恋……这一曲曲、部部、一幕幕优秀作品凝结着深厚的爱国情怀、浓烈的时代情感、炽热的民族情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艺评论就是要把好手中的“方向盘”,深挖思想内涵和文化根源、阐释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指引创作导向和欣赏取向,为上乘佳作、精品力作“鼓”与“呼”。

做倡导文艺新风的“播音员”。社会主义文艺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评论也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把文艺作品中展现的崇高理想、时代风貌、良好风尚,更加深入植根于人们的心中;能够启迪人的思想、温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触及灵魂、引起共鸣。评述《觉醒年代》,就要挖掘出党的先驱开天辟地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评述《红海行动》就要展现出祖国的温暖和人民的自信;评述《山海情》,就要讲明白沧桑巨变背后的奋斗故事。一篇文艺评论也是一部文艺作品,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不能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这是文艺作品的担当,更是文艺评论的担当。文艺评论要坚持高举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歌颂光明前景、书写壮美篇章、弘扬文明新风,鼓舞人们奋勇前进,引导人们积极向上。

做抵制文艺歪风的“监督员”。文艺评论要敢于“剜烂苹果”。随着逐利资本深度潜入文艺市场这片蓝海,一片繁荣的背后难免鱼龙混杂: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以经济思维误导文艺创作,以利益思维限定审美标准;为了流量不在乎质量,为了走红不惜触及底线;变异的“饭圈”文化操控评论风向和舆论走向、拉低道德和良知底线……凡此种种,无疑会严重侵蚀文艺肌体,扭曲价值导向、破坏社会风气。文艺评论要始终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保持对“失序”和“爆款”的警醒与克制,不被“酷评”“歪评”左右,更不能为附庸作品而“失真”、为追求流量而“失向”、为吸引眼球而“失态”、为迎合资本而“失控”。只有尊重文艺规律、坚守审美理想、保持文化内涵的文艺评论才能够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才能够为文艺市场引来活水、注入活力,让文艺作品焕发光彩,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

(摘编自《文艺评论要有价值坚守》)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评论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为适应新时代文艺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明确提出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

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首先要把稳正确导向,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精髓和基本方法。文艺作品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往往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现实和人生的看法。站在什么立场,主张什么价值,秉持什么态度,都有意识形态属性。有的作品歌颂英雄、高扬正义、倡导平等,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有的作品虚无历史、宣扬拜金、渲染暴力,违背社会价值底线,必须予以坚决批驳;有的作品本着求真向善的态度,探讨变革时代的人生、社会、未来,进行艺术探索创新,需要关心包容和深化讨论。这类评判难度更大,也更凸显批评的价值和功夫。总之,文艺评论中,价值判断不能缺席,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发挥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作用,关键在文艺评论的话语能力建设。评论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读者、好观众,在大量阅读、观赏、鉴赏基础上锤炼敏锐的审美感受力;评论者还要能够站在创作者的立场上,体会创作的甘苦,感悟创作的要领和规律。但评论者毕竟不只是好读者、好观众和创作者的知心人,更是话题的设置者、讨论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文艺评论文章的创作者,在文艺洞见的提炼上、审美判断的阐述上,都要高出一筹,做到话题吸引人,行文抓住人,思想启发人。

(摘编自董阳《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经典致敬、为精品点赞、给创作导航,这种健康的文艺评论是引导文艺创作的“领航员”。
B.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评论是为人民服务的,我国的文艺评论以人民的喜好为中心。
C.倡导文艺新风的“播音员”要批驳假恶丑,坚持以人为本,弘扬文明新风,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等。
D.文艺评论若没有价值坚守,就会严重扭曲价值导向破坏社会风气,无法为文艺市场引来活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经典的作品才凝结着深厚的爱国情怀,才能让文艺评论发挥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
B.文艺评论不应该有经济思维,也不应该考虑和追求流量,要始终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保持清醒。
C.一个好读者、好观众,在大量阅读、观赏、鉴赏的基础上锤炼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就能做一个优秀的评论者。
D.文艺评论者在文艺洞见的提炼、审美判断的阐述上高出一筹,做到思想启发人,有利于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文艺评论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观点的一项是(     
A.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才能够为文艺市场引来活水、注入活力。
B.表彰优秀文艺评论,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C.文艺评论不是创作的附庸,不应被市场操纵,不唯流量是从。
D.要向经典致敬、为精品点赞、给创作导航,提高审美、引领风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在文艺评论中要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使用手工工具的小生产所依据的是劳动经验,生产就是经验的运用;现代使用机器的大生产的基础是科学,生产就是科学的运用或科学的物化。古代小生产依靠生理能输出和劳动经验运用的特点决定了古代生产劳动以体力劳动为基础的性质,现代大生产使用自然能源(煤、石油、核)和运用科学的性质决定了现代生产劳动以脑力劳动为基础的性质。古代小生产是为了自己的消费,这就决定了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现代大生产是为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生产的特点,现代生产的社会化也是推动现代生产发展的动力之一。古代小生产的狭隘性和经验性决定了它管理上的狭隘性和经验性,现代大生产的科学化和社会化性质决定了它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生产这一空前复杂的社会工程,依靠经验是无法驾驭的。现代大生产的总特征,就是技术基础的革命性。马克思说:“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大生产技术基础的革命性决定了现代生产高速发展和迅速变革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对现代生产工作者和现代社会成员知识、品质、能力和个性特点的一系列要求:要有普通的文化基础知识;要有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不但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而且还要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要有综合技术知识;所有这些知识的内容及其传授的方式要成为发展他们的智力、才能,特别是他们的创造能力,即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的手段;同时还要使他们的兴趣、爱好、意志和性格得到较好的发展。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适应和推动现代大生产的发展。现代大生产正是通过对人的上述要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从而使现代学校教育具有大生产性及相应的特征。

(摘编自成有信《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材料二   

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造成人的畸形发展,现代大工业生产则要求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反复阐明了这个观点。马克思说“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而且认为这种劳动的变换是大工业生产不可克服的自然规律。因此,“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就是大工业生产的生死攸关的问题。马克思在这里提到“全面发展的个人”,他说:“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穷工人人口;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这就是现代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还讲到,现代大工业的机器生产不需要像工场手工业那样,使一些工人始终从事一个职业。因为工厂的全部运动不是从工人出发,而是从机器出发的,因此更换工人不会使劳动过程中断;同时,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一切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旧式的分工不断地重复着,并预言,由于现代生产的不断发展,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旧的分工必然会消失。到那个时候,“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由此可见,现代大工业生产从客观上要求教育为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科学基础,而且其中每一个人都从头到尾地实际阅历过整个一系列生产部门”。

怎样才能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要给工人以教育,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他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体育和智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把生产劳动同教育结合起来,当代意义上的现代生产更是如此。可以这样说: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现代生产对现代教育提出的普遍规律。它不只对无产阶级教育起作用,而且对资产阶级教育也起作用。我们考察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现代教育可以发现这样一点: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之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正是因为它们的经济发展要求教育为它们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同时由于教育的发展适应了这种要求,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矛盾,这个客观规律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现代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人,而另一方面又有大批工人因劳动的变换而失业,这是一个绝对的矛盾,但是,资产阶级要发展生产,就必须使教育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这条客观规律还是普遍地在起作用。普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终生教育等都是它在教育上的反映。

过去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它的劳动经验和技能可以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下来,劳动者的培养是个别地进行的。现代大工业生产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普及义务教育就是在这个形势下实现的。现代教育的模式实际上是在近百年来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不过现代生产发展到今天,特别是当代科技革命的时代,对现代教育,无论在培养人的规格上,教育发展的规模上,还是在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编自顾明远《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

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因而现代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适应劳动变换与职能更动的客观要求。
B.工人的职能与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随着生产技术基础的革命性而不断发生的变革,能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C.现代生产需要适应于变动的劳动需求、处于后备状态、能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人。
D.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无产阶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由之路,同样也是资产阶级发展生产的不二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古代小生产与现代大生产进行比较,彰显了作者立足现代生产与教育的论证立场。
B.材料二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论述了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关系。
C.材料二以马克思的话作为事实论据,证明现代生产要求人全面发展,使论证具有权威性。
D.两则材料均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深入,且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大生产这一空前复杂的社会工程,有着革命性技术基础,这决定了它必然具有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生产的特点。
B.现代大工业生产能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能力的机会,是因为现代教育已为其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
C.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矛盾主要源于其对工场手工业式的分工的不断重复,由此,必然导致大批工人因劳动变换而失业。
D.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相辅相成,经济发展向教育提出要求,从而影响教育发展的方向,而成功的教育又将促进经济发展。
4.请根据下列示例,概述材料一中古代小生产与现代大生产的差异。
示例:小生产以体力劳动为基础,大生产以脑力劳动为基础。
5.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生产,许多人力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不少人面临失业困境。对于这一问题,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
2023-06-04更新 | 1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分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再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须往来了。

但是亲属尽管怎样亲密,究竟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地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单系家庭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皆可称为血缘关系。
B.谁是你的父母,是不以你的意志而发生改变的,因为那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C.依血缘去继替既不会是一个社会唯一的方式,也是不易被一个社会所完全抛弃的。
D.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因而其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相互馈赠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
B.社会变迁将大大削弱血缘的作用,血缘社会也将会随之而改变。
C.用血缘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是最没有理由的。
D.血缘社会关系中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因而要注意权利和义务平衡。
3.结合材料,下列不属于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的一项是(  )
A.血缘决定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分配职业、身份和财产。
B.社会结构稳定,缺乏变动。
C.地缘是血缘的投影,和血缘不分离。
D.社会活动受到血缘关系的制约,人情维持人与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4.如何理解“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5.《血缘和地缘》一章中谈及: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古代社会是如此,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存在这样的情况?
2023-08-19更新 | 1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

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

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

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

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浓厚的文化情结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消化其中内涵,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

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美风化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诗教传统的影响下,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成为宣扬启蒙救亡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

基于的演进逻辑,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

材料二:

从历史的眼光来分析,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大致有以下两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和心悦性陶情说。这是中国古典戏曲美育观的主流。王国维认为元曲作者是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而不讳思想之卑陋元剧之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的有意境,即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所以他说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此种倾向考虑到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情感上的娱悦,是非常正确的,但把戏曲的美育活动完全局限在个体自我的范畴,而人也是社会中人,全然决绝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既显得偏狭,又无实际操作可能性。

第二种倾向是劝善惩恶风教说。李渔说制作戏剧根由乃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此种倾向不足之处在于可能走向为风教而风教的极途,从而漠视审美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把风教推向僵硬机械的教条。

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目的的两种倾向,实质可归结为情与理的审美差异。片面强调一端都有失偏颇,要追求实现情理交合、寓教于乐的理想目标。

(摘编自陈军《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古典戏曲作品既可以和心悦性,也可以劝善惩恶,这是两则材料观点上的共通之处。
B.材料一认为,“陶情”完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风教”则完成其德育实践。
C.“通”与“变”是古典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并行逻辑,古典戏曲的美育功能因此得以形成。
D.材料二认为,陶情说决绝个体与社会环境的联系,风教说可能漠视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戏曲勃兴于元、明,从那时起,古典戏曲陶情、风教的美育功能就已经形成。
B.程式化的表演形式,使中国古典戏曲独特的美育范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能够得以延续。
C.进入数字化时代,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将是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强化戏曲的陶情功能。
D.如果想融合古典戏曲的陶情、风教这两种美育功能,我们就不应该对情与理有所偏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戏曲的论述中最能体现古典戏曲美育观的一项是(     
A.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元·周德清)
B.本色者为词人之词,否则为文人之词。(明·李开先)
C.剧场即一世界,倘演者不真,则观者之精神不动。(明·袁于令)
D.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入填词,但宜从脚色起见。(清·李渔)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古典戏曲美育观”,但两者在论证特色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市文化、教育部门准备启动2022年度“戏曲进校园”专题活动。如何在本次活动中更好地发挥戏曲的美育功能?请结合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2-01-28更新 | 3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