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 《明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3 题号:1506356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好读书。闻赵本学以《》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从受其业。又从李良钦学剑。家贫屡空,意尝豁如。

三十一年,倭贼大扰浙东。诏移大猷宁、台诸郡参衿。会贼破宁波昌国卫,大猷击却之。复攻陷绍兴临山卫,转掠至松阳。大猷邀诸海,斩获多,竟坐失事停俸。未几,逐贼海中,焚其船五十余,予俸如故。旋为苏松副总兵。所捋卒不三百人,徵诸道兵未集,贼犯金山,大猷战失利。时倭屯松江柘林者盈二万,总督张经趣之战,大猷固不可。及永顺、保靖兵稍至,乃从经大破贼于王江泾。坐金山失律,谪充为事官。

以倭患急,廷臣争言大猷才。以大猷代浙江总兵官。贼犯西庵、沈庄及清水洼。大猷偕邦政击败之。舟山倭负险,官兵环守不能克。大猷乘大雪,四面攻之。贼死战,杀土官一人。诸军益竞,进焚其栅,贼多死,其逸出者复殖,贼尽平。

闽地程绍禄乱延平,梁道辉扰汀州。大猷以威名慑群盗,单骑入绍禄营,督使归崛,因令驱道辉归,两人卒为他将所灭。惠州参将谢敕与伍端、温七战,失利。以“俞家军”至,恐之,端乃驱诸酋以归。无何,大猷果至,七被擒。端自缚,乞杀倭自效。大猷使先驱,官军继之,围倭邹塘,一日夜克三巢,焚斩四百有奇,又大破之海丰。

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而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兵部力持之诏还籍候调。起任福建总兵官。万历元年秋,海寇突闾峡澳,坐失利夺职。复起后府佥书,车营训练。三疏乞归。卒,赠左都督,谥武襄。

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武平、崖州、饶平旨为祠祀。谭纶尝与书曰:“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精悍驰骋,公不如刘。然此皆小知,而公则甚大受。”

——节选自《明史•俞大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而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兵部力持之诏/还籍候调。
B.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而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兵部力持之/诏还籍候调。
C.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而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兵部力持之诏/还籍候调。
D.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而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兵部力持之诏还籍候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又称《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卜筮奇书,也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
B.参将,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为总兵的属官,分守各路,职位次于总兵、副总兵。
C.倭贼,又称倭寇,侵扰劫掠中国沿海地区的海盗,主要由日本武士、浪人、商人组成。
D.领,兼任,以较高的位阶监理较低的职位。表示这种兼职代理的还有“判”“行”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俞大猷年少好学,乐于推演兵家战术,习练武术剑法,虽然家徒四壁,但意气旷达,不为贫穷所累。
B.俞大猷能征善战,在浙江抗击倭寇,战斗中有勇有谋,虽也有一些失利,但最终都能破敌平乱。
C.俞大猷治军有方,在闽地平乱,对付地方盗乱,俞家军威名赫赫,震慑一方,围歼邹塘倭寇,善用伍端部众配合官军,所向披靡。
D.俞大猷自比贤豪,屡立大功,忠诚为国却仕途不顺,谭纶评价他才为小智,难受大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猷邀诸海,斩获多,竟坐失事停俸。
(2)时倭屯松江柘林者盈二万,总督张经趣之战,大猷固不可。
【知识点】 《明史》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张邦奇,字常甫,鄞(yín)人。年十五作《易解》及《释国语》。登弘治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下教曰:“学不孔、颜,行不曾、闵,虽文如雄、褒,吾且斥之。”在任三四年,诸生竞劝。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遣就试。乃特设两案,己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送入学。世宗由此知邦奇。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老乞归。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就迁吏部侍郎。丁外艰归。帝尝奉太后谒天寿诸陵,语及择相。太后曰:“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帝憬然曰:“尚未用也。”服阕,即召为吏部右侍郎,掌部事。推毂善类,人不可干以私。铨部升除,多受教政府,邦奇独否,大学士李时衔之。郭勋家人犯法,舁重贿请宽,邦奇不从。帝欲即授邦奇尚书,为两人沮止。寻改掌翰林院事,充日讲官,加太子宾客,改掌詹事府。九载考绩,晋礼部尚书。以母老欲便养,乃改南京吏部。复改兵部,参赞机务。帝犹念邦奇,时与严嵩语及之。嵩曰:“邦奇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帝信其言,遂不召。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一。赠太子太保,谥文定。邦奇之学以程、朱为宗,与王守仁友善,而语每不合。躬修力践,跬步必谨。昼之所为,夕必书于册。性笃孝,以养亲故,屡起辄退。其母后邦奇卒,寿至百岁。邦奇事寡嫂如事母。所著《学庸传》《五经说》及文集,粹然一出于正。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
B.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
C.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
D.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子,明清两代亲王嗣子的称号。亲王嫡长子立世子,世袭亲王爵位,诸子封为郡王。
B.服阕,守丧期满除服。“服”指居丧期间穿的白布或麻布丧服或黑衣,“阕”指终了。
C.尚书,古官名,原是宫中掌管文书奏章的官,汉后地位渐高,唐起是各部的最高职位。
D.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又称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选用以及工程营造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邦奇为官湖广,严格要求学子。他在湖广担任提学副使,要求学子学习方面要像孔子、颜回,行为方面要像曾参、闵损,勤勉为学。
B.张邦奇清正廉洁,坚持公正执法。他掌管吏部事务,不受宰府左右;郭勋的家人触犯法律,郭勋带着丰厚的财物请求宽恕,邦奇不从。
C.张邦奇事亲至孝,多次因孝易官。他在提学四川时,以孝养父母为由请求回家。被晋升为礼部尚书时,因为母亲年老,改任南京吏部。
D.张邦奇推崇理学,著述十分丰厚。他在做学问方面,以程宋理学为宗师,所创作的《学庸传》《五经说》和文集,全是为了主持正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
(2)躬修力践,跬步必谨。昼之所为,夕必书于册。
2022-07-27更新 | 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旗尉屡行,顺昌瞋目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归语忠贤,我故吏部郎周顺昌也。”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善。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节选自《明史·周顺昌传》)

材料二: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公之速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一鹭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顺昌好A为德B于乡C有冤抑D及郡中E大利害F辄为所司G陈说H以故士民I德顺昌善。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指催促,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词义不相同,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前,指走上前,与《石钟山记》“舟行适临汝”的“舟”用法相同。
D.私人,文中指因私利相依附的人,所指就是材料一中的一鹭等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顺昌瞪着眼睛责问旗尉:“难道你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不怕死的男子吗?”,并要求旗尉回去向魏忠贤直言通报自己的姓名。
B.旗尉高声叫嚷“东厂拿人”,并把铁锁往地上一扔,哗啦啦地作响,没想到更加激怒群众,众人穷追猛打,打死、重伤旗尉。
C.五人抗议周顺昌被捕,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之时,本郡的士大夫们就向当局请求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D.五人临刑的时候,慷慨自若,谈笑着死去。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人把他们的头买下,才与身体合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货财以送其行。
5.两则材料记述了同一个事件,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3-09-13更新 | 3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少詹事。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旨劾之,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救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方期颐,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间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几箴/
B.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C.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D.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专指降官贬谪,比如白居易就曾左迁为九江郡司马。
B.薨,是死的意思。古代天子去世叫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亡日曰禄,百姓亡称死。
C.吏部,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职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乞归,封建时代官员请假回家的专用语。类似的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解印、解甲归田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正春忠诚正直,敢于诤谏。日食出现时他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万寿节上向皇上提出八点劝告,这些直言均未被采纳。
B.翁正春深明国体,建言得当。他认为应该诏令福建抚臣阻止已归附倭人的琉球中山王来朝入贡,这个建议得到皇帝认同。
C.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D.翁正春为人正派,不媚权贵。他因为抵触魏忠贤被朝廷降旨斥责,后又遭赵胤昌借机中伤弹劾,他就再次上疏乞请回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2)母方期颐,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间艳之。
2018-04-02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