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溥(1602-1641) > 《五人墓碑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9 题号:2012403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旗尉屡行,顺昌瞋目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归语忠贤,我故吏部郎周顺昌也。”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善。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节选自《明史·周顺昌传》)

材料二: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公之速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一鹭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顺昌好A为德B于乡C有冤抑D及郡中E大利害F辄为所司G陈说H以故士民I德顺昌善。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指催促,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词义不相同,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前,指走上前,与《石钟山记》“舟行适临汝”的“舟”用法相同。
D.私人,文中指因私利相依附的人,所指就是材料一中的一鹭等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顺昌瞪着眼睛责问旗尉:“难道你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不怕死的男子吗?”,并要求旗尉回去向魏忠贤直言通报自己的姓名。
B.旗尉高声叫嚷“东厂拿人”,并把铁锁往地上一扔,哗啦啦地作响,没想到更加激怒群众,众人穷追猛打,打死、重伤旗尉。
C.五人抗议周顺昌被捕,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之时,本郡的士大夫们就向当局请求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D.五人临刑的时候,慷慨自若,谈笑着死去。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人把他们的头买下,才与身体合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货财以送其行。
5.两则材料记述了同一个事件,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各题。

①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②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不闻诗书之        训:教训
B.而又有剪发        杜:关闭
C.非常之谋难于     猝:立即
D.忠义于朝廷            暴:显露,表彰
2.下列句中“于”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D.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对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大阉之乱时缙绅变志之人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勇毅。
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通过这一设问说明五人之死,重于泰山。
C.作者看来,修大墓,立碑刻名,使志士跪拜流泪,是百代难得的际遇,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D.选文最后一句,揭示了作记的缘由和目的,歌颂“五人”的高尚品格。
4.翻译下列句子。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020-07-04更新 | 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            十分,极
B.不敢复有株治                                     株治           株连惩治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编伍            指平民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首领           头颅,借指性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列其姓名于大堤
B.佯狂不知所
C.发其志士悲哉
D.斯固百世遇也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具有这样的特色,在议论中抒发了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B.文章的这一部分是论五人斗争及其牺牲的意义。在议论中兼有记叙和抒情。
C.对比,层层深入,由中层(五人与缙绅) ,进而到高层(五人与高官显爵),五义士牺牲的价值、死后产生的巨大影响等深刻意义,以“义”为核心,揭示了“死生之大”。
D.《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清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
2019-10-07更新 | 4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者,其辱人贱行,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作者张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蹈死不顾,亦故哉            通“何”,什么
B.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很,十分
C.五人之死                         比较
D.人皆得以使之                  像对待奴仆那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待圣人之出投缳道路             吾尝终日思矣
B.佯狂不知所                       羡长江无穷
C.列其姓名大堤之上                 虽才高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师道之不传久矣
3.下列句子中,与“斯固百世之遇也”句式相同的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通过对比“大阉之乱”时“缙绅”与“五人”的不同表现,突出五人激昂大义的气节。
B.“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既是对五人功绩的赞誉,也是对后人的激励。
C.“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以双重否定的句式,有力肯定了五人在反阉党斗争中的作用。
D.文段部分以叙述为主,叙中有议,议中含情,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感染力强。
2022-09-13更新 | 3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