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阶段练习 2024-01-09 2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着眼于考察集体性文学观念。若说研究个体文学理论是求异,研究集体认同是求同。集体认同不是代表个人,而是大多数人,包括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是一个时代甚至一种文化的集体特质。

认同是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命题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一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话题、习语,所反映的不是个人或某一时段的观点,而是一种历代积淀的集体意识。认同形式是与理论形态相对而言的,两者虽无法截然分开,但又有明显差异。如果说理论是理性的,那么认同则是感性的。认同往往是一种话题,表达或清晰或含混的感觉或观念。集体认同不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是对众多事实所作的有倾向性的选择。选择的可能是事实,不过是选择者所喜欢的部分事实。有些集体认同甚至可以改写历史与事实。简言之,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要表达的并非事实,不是逻辑推理,也可能没有体系性、理论性。它表达的是中国人所宗奉和追求的文学信仰,是中国古人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是集体的文化记忆。

认同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所以,对于中国古代的集体认同,更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语境里去理解,而非简单判断其真假对错。举例而言,诗能穷人诗能达人穷而后工达而后工在中国古代是同时存在、各有事实依据的诗学论题,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在长期的诗学接受史上,多数人还是选择诗能穷人”“穷两后工之说,而相对立的表述则被渐渐遗忘或遮蔽。对于诗能穷人诗能达人穷而后工达而后工的选择与接受,是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韩愈有不平则鸣说,后人往往以不平为处于逆境或不公平待遇。其实不平所指甚广,钱锺书说过: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不平则鸣是指处于不平常、不平静之境,总会出现一些善鸣的人。但历来对于不平则鸣往往是一种有所偏重的接受,即倾向把不平理解为不公平或逆境。这种选择性的接受是一种集体认同。它与倾向于选择穷而后工”“诗能穷人的认同是出于相同的集体心理,都认为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而写作者则应经过困苦和磨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这种集体认同,反映出中国古人对诗歌与诗人的集体理想,对诗人的想象与期待及对诗歌的价值判断:诗是一种承载苦难、超越功利的高尚的精神寄托。在古代中国,诗人是一个被赋予悲剧色彩的崇高名称,它必须面对苦难和命运的挑战,承受生活与心灵的双重痛苦,须有所担当和牺牲。这正是基于中国古人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而建构的诗人的宿命,其本质正是古人对于文学使命的一种积极期待。

集体认同包括反向认同,即在批评某事物背后寄寓其正面理想。对于文人的贬责也是中国文学集体反向认同的典例。在中国古代语境中,诗人文人既有关联又有差别。诗人往往带有悲剧性,受到同情和尊重,而文人则普遍受到贬责和卑视。诸如文人无行”“文人相轻等就是这类代代相传的集体话语。文人自身也对文人持否定态度,南朝范晔常耻作文士”,而且也无意于文名”。但古代也有很多为文人辩护的情况。如刘勰就对文人无行之说予以反驳(《文心雕龙·程器》)。宋人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既列文人相轻”之目,又列文人相推之典。但在长期的接受过程中,对文人群体污名化的倾向却受到中国古人的普遍认同,甚至成为至今流行的成语俗话。在文人话题中所表现出的焦虑,潜藏了古人的社会价值观与文学价值观。所有对文人的批评或文人的自我否定都是基于一个参照系,一个隐在的标准和理想。古代文人是从早期士人发展、分化而来的,在古代是一个有崇高意义的词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所以传统士人就是文人的参照系,古人以士人为理想人格,用士人的标准来衡量文人和自我期许。但古人对于文人及其文章的批评并非仅是世俗的蔑视,其实还包含对文人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人格的期待,以及对文人积极用世、对文章经世致用的期待。古人对于文人的批判其实是出于理想而对文人表达一种期待和文人对于建功立业的自我期待,这是一种特殊的“反向认同”。

集体认同是对诸多事实的选择与取舍,集体认同所表达的,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不是统计学上的真实,而是一种对于诗人与文人的期待,表达的是一种文学信仰与理想。

(摘编自吴承学《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是古人对中国文学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的表达,并对后代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B.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具备形成系统理论的条件和基础,而是以群体性文化记忆的形式存在。
C.“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中的“这些”,指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作者必须经过苦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
D.集体认同不是基于完全事实的逻辑推理,因而所得出的并非科学结论,只是主观层面上的一种价值判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某些观点或评价一旦成为时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它就有可能会改变人们的历史认知、事实认定。
B.古人由于受部分事实蒙蔽,在是非判断上出现偏差,因而在“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这两种同时存在的观念中选择了前者。
C.文人的污名化倾向受到中国古人的认同,如“文人相轻”等贬义成语甚至流传至今,这说明人们有些观念的形成是基于沿袭。
D.以反向认同的形式,把“士人”作为参照要求“文人”,体现了古人对文人的期待以及文人自我期许方面积极的价值取向。
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的韩愈“不平则鸣”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B.曹丕《典论·论文》:“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C.身处盛世有所作为而扬名后世,如周代的周公;身处乱世周游列国而一鸣惊人,如周朝的孔子及其门徒。
D.贾谊《过泰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4.今年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影片中可爱萌化的少年杜甫形象引发大众热议。请结合材料对引发热议的原因做简要分析。
5.假如要编写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读物供青年学生阅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海军往事·彼岸

陆颖墨

要说这龙凤岛上的居民,海虎是老资格了。

海虎是一条军犬,纯种的德国黑贝。打从海军陆战队驻守龙凤岛以来,海虎就一直住在这里。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海虎总是站在码头,热泪盈眶地看着它那些身穿迷彩服的伙伴,消失在海天相接的地方,又含情脉脉地迎来了新的伙伴。一晃十年过去了,海虎老了。

驯犬员王海生是七年前上岛的。别看现在巡逻,是海生牵着海虎,海生刚到岛的头一年,上礁盘都得要海虎带着。这龙凤岛在南中国海的南端,方圆不会超过两个足球场,四周都是白花花的珊瑚礁。那礁石像花一样绽放在海面,可每个海石花缝隙之间多是几十米深的海沟,谁要是一失足掉进去,出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下,都要靠海虎来当向导。

海虎退休的命令是一艘地方的水船带上岛的。一同上岛的还有一条军犬训练基地毕业的年轻黑贝,名叫金刚。海生虽然心里有准备,但没想到上级的动作这么快。他赶紧找到守备队长,要求队长马上请示上级,把海虎再留下来一段时间,就当是超期服役,队长一愣,马上笑着说:“扯淡,金刚不是上来了吗!再说海虎老了,眼睛花了,咱们陆战队巡逻还非得让一条老花眼的军犬领着?”

这回海生心虚了,这狗确实眼睛老花了,不过,他有招,回头叫了一声:“海虎同志。"

海虎马上跑了过来。海生说:“快去把视力表拿来。”海虎一溜烟不见了,不一会儿,叼来一张大家常见的视力表。

“你这是干什么?”队长纳闷了。

海生把视力表用饭粒粘在了椰子树上,让海虎在五米处坐好。他拿出一副眼镜,拴上橡皮筋给海虎戴上,像模像样地测起视力来了。

海虎戴上老花镜,像模像样地伸起前右爪上下左右地挥舞,等换到第五副眼镜时,它的视力达到了1.5。

海生转身问队长:“怎么样,你还能说它视力不行吗?这叫‘老狗伏枥,志在海疆;海虎暮年,壮心不已’。”

队长又好气又好笑,对海生说:“就让海虎在岛上再待一阵吧。让它带带金刚。”

海生惊喜地抱起海虎:“快亲队长一下。”

于是,礁盘上经常看到海虎领着金刚在熟悉地形。

水船走了没两个星期就出了事,还真亏了海虎。是菲律宾来的三号台风。台风来的时候,巨浪滔天,大雨瓢泼,一下把值班本子吹跑了。那值班本像个方轮胎朝海边滚去,等几名战士追到海边,值班本已滚到了海里。情况非常紧急,要知道不少国家的侦察船只经常在这片海域出没,这块肥肉要是落到他们手里,麻烦就大了。因为这时涨潮,太危险,没法行走,也没法游。就在这时,海虎一下子扑向海面,恰在此时,一个大浪打了过去。等它再从浪里出来时,行动有些迟缓。海生知道是海水把海虎的老花眼镜打模糊了,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但海虎没有让大家失望,它叼着值班本,凭着自己的感觉,又跳跃起来,很快回到了岸上。

第二天早上,海生发现海虎走路右后腿有些瘸,一看,右腿根部居然有个一寸左右的口子,而且红肿了。海生急了,要知道,虽然现在是初春,可岛上的温度却有四十多摄氏度,要是伤口处理不好,海虎会很危险。他赶紧从卫生员那里要来碘酒和消炎药,当碘酒涂上伤口时,海虎一阵惨叫。慌乱和剧痛中,海虎用前爪把海生推开,刚好抓到海生额头,划去了一块皮。不一会儿,鲜血顺着海生鼻梁流了下来。

因为岛上没有狂犬疫苗,上级很快派直升机把海生接走了,海生一走,海虎开始不吃不喝了。海生的战友们各自拿出自己珍藏的宝贝,有排骨罐头,有牛肉罐头,还有红烧肉罐头,一共十几种,放在海虎面前。但任凭香味环绕,海虎的鼻子没有丝毫反应。

从军用长途电话得知海虎已饿了三天,海生在医院里急得脸都白了,他偷偷溜到码头,到处打听有没有到龙凤岛的船只。第三天晚上,总算找到一只去金沙岛的水船。海生苦苦哀求,终于把船老大打动,同意多绕半天航程,把海生送到龙凤岛。两天后水船靠上龙凤岛码头,没等跳板摆好,海生就飞一样奔向海虎的住处。

犬舍里,队长和几名战士正摇着一动不动的海虎,队长用手在试它的鼻孔。海生冲过去扒开他们,大叫:“海虎!海虎!”

海虎缓缓睁开了眼睛,耳朵也慢慢竖了起来,它看到海生,眼珠子顿时闪亮起来。海虎抬起身,居然吃力地挣扎着站起来了,它没有停下,继续吃力地把自己的两条前腿抬起来张开,像人一样直立起来,一头扑在了海生的怀里。

海生紧紧地抱住它,眼泪止不住掉下来。他喃喃地说:“好海虎,想死我了,快吃东西吧……”

忽然,他停住了,感到海虎全身重量都压过来,他两只手没抱住,海虎整个身躯像泰山一样塌了下去。

(节选自《解放军文艺》2009年第5期)

文本二:

微文学创意写作中写人,是从“正常形态”开始,还是从“反常形态”开始?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两者各占50%左右。从正常形态开始的话,很容易产生真实性和现实感较强的“现实性叙述”,但创作规律是,当五分之一处的“启动细节”(动作性细节)启动后,一般要出现反常形态的材料的叙述,只有快速地从正常进入反常,让细节带上独特、新奇的色彩,才容易在短暂的阅读时间里“抓住读者的眼球”。

一般说来,微型小说中写人的核心细节越是增大“代价”,就越能增加情感性因素,也就越能感动读者。可以这样理解“微型小说核心写人细节”的“文学性提炼”:当一个写人细节具备了“动作细节+传奇色彩+情感因素”三要素时,我们就可以说,这就是一个高质量的微型小说写人的核心细节,用“她”就能写活一个有生命力的微型小说人物。

(节选自《传奇性细节:陆颖墨的〈海军往事·彼岸>》)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金刚上岛之后,队长认为海虎年老体衰,已经不能胜任巡逻任务了,建议将海虎送走,这表现了队长喜新厌旧的形象特点。
B.海生别出心裁地为海虎配眼镜,想方设法说服领导留下海虎,既表现了海生与海虎的深厚情感,又说明海虎确有留下来的必要。
C.在测视力的情节中,两次出现了“像模像样”一词,这一细节表现了军犬及守岛战士之间的深厚情意,妙趣横生,引人发笑。
D.军犬海虎作为一名“老兵”,坚守岗位,在岛上服役十年,台风中抢救值班本这一事件,体现了海虎的敬业精神和高超能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了龙凤岛艰苦、危险的环境特点,又为下文海虎冒死找回值班本的情节做铺垫。
B.作者塑造金刚这一次要角色,可谓别具匠心,使其与海虎老练、勇敢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以突出海虎非同一般的军犬形象。
C.小说标题“彼岸”含义丰富,既指海虎和海生等战士在大洋彼岸驻守的龙凤岛,又象征他们在大海彼岸驻守海岛的精神追求。
D.本文语言平实清纯,故事情节感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刻画出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动人形象,深衷浅貌,语短情长。
8.陆颖墨的短篇小说集《海军往事》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有读者评价说《海军往事·彼岸》写了“义”,这一评价得到了作者的认可。本文写了哪些“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结合文本二谈一谈,文本一是怎样“写活一个有生命力的微型小说人物”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旗尉屡行,顺昌瞋目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归语忠贤,我故吏部郎周顺昌也。”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善。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节选自《明史·周顺昌传》)

材料二: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公之速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一鹭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顺昌好A为德B于乡C有冤抑D及郡中E大利害F辄为所司G陈说H以故士民I德顺昌善。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指催促,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词义不相同,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前,指走上前,与《石钟山记》“舟行适临汝”的“舟”用法相同。
D.私人,文中指因私利相依附的人,所指就是材料一中的一鹭等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顺昌瞪着眼睛责问旗尉:“难道你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不怕死的男子吗?”,并要求旗尉回去向魏忠贤直言通报自己的姓名。
B.旗尉高声叫嚷“东厂拿人”,并把铁锁往地上一扔,哗啦啦地作响,没想到更加激怒群众,众人穷追猛打,打死、重伤旗尉。
C.五人抗议周顺昌被捕,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之时,本郡的士大夫们就向当局请求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D.五人临刑的时候,慷慨自若,谈笑着死去。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人把他们的头买下,才与身体合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货财以送其行。
14.两则材料记述了同一个事件,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①拾遗,朝廷谏官,负责规劝天子改正过失。杜拾遗即杜甫。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铺写“丹陛”“紫微”“天仗”“御香”,似是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实则暗示朝官生活的死板。
B.颔联写朝堂活动只用“入”与“归”,透露了朝廷公务的空虚无聊,令立志建功的诗人感到厌倦。
C.“青云”“鸟飞”隐喻飞黄腾达者,诗人感慨朝中奸佞小人像鸟飞青云一样轻易地取得高官厚禄。
D.本诗对仗极为工整。中间两联对仗,首联也对仗;联中不但词性相同,而且连颜色词也相互对应。
16.有人评价此诗“曲折隐晦,绵里藏针,有寻思不尽之妙”,请简要赏析尾联蕴含的“不尽之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