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3 题号:150694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钱锺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可惜一直未受到学界重视。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

其二,品评作家、作品。如《孽海花》第三十五回对李慈铭、黄遵宪、袁昶等近代诗人进行简评,如认为黄公度(黄遵宪)的《人境庐》纵然气象万千,然锌语太没范围,不免鱼龙曼衍。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

其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再者,八股是一种具有严格规范的智力游戏,士子若沉迷于诗赋剑作和学术研究,自然会将诗赋气和注疏气渗入八股,从而造成破体,因而《玉娇梨》中杨御史说:诗词一道,固是文雅,文人所不可少,然最于举业有妨,必功成名就,乃可游心寄兴。所以,站在当时的角度,马二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

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红楼梦》堪称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宝玉创作《芙蓉女儿诔》,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第四十二回写宝钗论画: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番话不但表现出宝钗博学多识,还凸显了她装愚守拙、富有机心的个性。

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总体成就虽不能与专论比拟,但其中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经验,比一般的学者之论更切合实际,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而且,一般作为小说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发挥着刻画人物性格等艺术功能。因而值得学界关注。

(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光明日报》20215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小说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与当时的小说地位卑下不无关系。
B.钱锺书先生早就注意到古代小说蕴藏着丰沛而有价值的文论资源,并曾在《读拉奥孔》一文阐述。
C.《红楼梦》中黛玉论诗、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宝钗论画,都体现了他们“意趣”至上的文艺主张。
D.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一般是小说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发挥着刻画人物性格等艺术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针对古代小说中的文论资源提出的观点和钱锺书先生的相同,可惜一直没被学界重视。
B.文章从文艺理论价值和艺术价值两方面,论证古代小说中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的观点。
C.文章论述古代小说谈文论艺的文艺理论价值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全面,论证周密。
D.文章多次引用《红楼梦》的内容,可看出《红楼梦》是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小说谈文论艺见解精辟,遍及诗文书画等,或由作者直接发表,或借小说中人物之口提出。
B.我国古代曾经八股取士,八股是读书人进入官场的敲门砖,马二先生所说的创作技巧是正确的。
C.《红楼梦》中贾母对才子佳人小说创作心态的剖析,实是曹雪芹借贾母之口斥责那些说书艺人。
D.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因为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经验,所以比一般的学者之论更切合实际。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发端、形成于夏、商、周时期。礼者,明贵贱、辩等差,使亲亲有衰,尊尊有杀,而要体现这种礼则是通过不同等级贵族礼器用数的差别:在这些礼器中,鼎是荦荦大者。鼎的原始功用是炊煮食物,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代表性用具,足可体现我们“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进入礼制社会后,鼎主要用以炊煮、盛食肉类,而在当时用鼎食内是贵族的特权,不同等级贵族所能享用的肉食种类也不一样,因此,鼎既体现了我们的文化特性,又体现了严明的等级观念。

鼎从普通炊器发展为重要礼器,进而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物,其延续使用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尚无其他器物可与之比肩。因此,鼎一度被称作是“中国文明的一种象征”。鼎也由此被附加了诸多的文化属性。《说文解字•鼎部》:“(鼎)和五味之宝器也。”《子夏易传》:“天下者神器也,鼎者大器也,其治之者必有法也,故以治最为法焉。”以治鼎之法推于治天下,突出“和”字,即调和各种不同理念,使其达到和谐统一状态。因此,鼎代表了和谐有序;《左传•宣公三年》:“桀有昏德, 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拥有九鼎成为有政德的表现,鼎也成了为政之德的载体,尤其反映了周代以来所形成的敬天保民的德治观念,为后世所继承,由此,鼎成了德的化身;《周易•杂卦》:“鼎用以烹,则取其新洁也。”鼎卦在革卦之后,是变革之后的建设。凡事有破有立,革为破,则鼎为立,所以取其新。《周易注》所谓:“革去故而鼎取新,取新而当其人,易故而法制齐明”,因此才有“革故鼎新”之意。鼎本身具备化生为熟的能力,也使其具.备了改革、进取的含义。

鼎所包含的这些文化属性无疑深深契合于我们传统文化之精髓。和谐有序,导之社会关系,则是以“仁义”为指导思想的行为准则,导之人与自然关系,则是寻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与我国当代和谐社会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德”,于统治者来说是高明的治世法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于个人来说,则是极力要去达到的品格修养,以“温良恭俭让”之标准时刻修行,至于二千余年来所一直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只是传统进德修业的一部分。革故鼎新,则使我们不囿成规,大胆创新,不为陈腐的事物所羁绊。总而言之,唯有进德修业,提高个人修养,才能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进而不断有所创新与发展,这三者相互联系、统一,形成我们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鼎所代表的这些文化属性来源于自然运行法则,也即是古人所说天道,本乎天地之道而效行之,即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之意。这才是鼎自产生到现在使用不绝、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所在。

鼎在整个商周时期占据青铜礼器的核心地位。如今虽然风光不再,但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所尊崇的“周礼”便成为中国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主流信仰,作为承载“周礼”的核心器具,鼎亦如影相随,挥之不去,伴随历代统治者祭祀神祇和先祖的礼仪活动,沿用至今。

(摘自《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最开始用于炊煮食物,夏商周时期成为了一种用以区分等级的贵族礼器。
B.自“罢黜百家”以来,“周礼”成为中国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主流信仰。这是鼎沿用的原因之一。
C.“和谐有序”、“内政以德”、“革故鼎新”等文化理念均来源于古人对鼎的理解。
D.鼎所蕴含的文化属性效行“天地之道”,在当代社会也还有其现实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鼎的文化属性为中心,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多角度详细论证了鼎深刻的文化内涵。
B.文章先交待了鼎的文化属性,然后进一步论证了这些文化属性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
C.第二段主要采用引用论证,阐述了鼎具备各种文化属性的原因及其内涵,将论证推向深入。
D.首段运用对比论证,将食器鼎和礼器鼎的不同功用进行对比,论证了鼎由食器到礼器的演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承载“周礼”的核心器具,鼎虽然沿用至今,但已经失去了其作为贵族礼器的功用。
B.鼎所蕴含的“和谐有序,天人合一”理念与当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完全相同的。
C.《周易》中鼎卦在革卦之后,由此可见,《周易》认为只有先破除故旧,才能“取其新”。
D.鼎的文化属性来源于自然运行法则,揭示了最根本的社会规律,这是它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2020-09-20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是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所提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诗人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进行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时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D.“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2.下列理解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的观点。
B.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诗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C.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却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用“知人论世法”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B.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C.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D.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2021-08-26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性善论的提出。而可叹的是,今天孟子最不能被世人理解和接受的就是“性善论”。今天要接受孟子,首先要理解孟子。理解孟子,又要首先理解性善论。

宋儒对孟子的评价,就入木三分地注意到了性善论的极端重要性。二程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又说:“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然而,时至今日,不论是普罗大众,还是专家学者,坚持孟子性善论为“本善论”的寥寥无几。甚至很多人转而信服荀子的“性恶论”。文明的古今之异,于斯可见。

孟子的性善论的提出,应该看作先秦儒家人性论演变的最后和最高成果。尽管荀子晚于孟子而提出性恶论或性朴论,但这一人性论并没有超越性善论。我们当然承认,在孔子之前与之后,以生言性的自然人性论占据了主流,即便在宋明理学诞生之前,自然人性论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这种人性论合乎孔子儒学的内在逻辑及价值追求,也不足以反证孟子人性论存在误区。也就是说,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其证明程度如何是一问题,而其主张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另一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孟子性善论的意义在于,为儒家人生观修身观德治主义的政治观这样“内圣外王”体系大厦的基石。性善论不是对实然人性的描述和验证而是对人性太善人性应善的信仰,正如基督教文明坚持上帝的全善一样儒家必然要有如此一个“人性太善”的预设,才能在理论上实现自洽。正如有学者所指明的,人性论不是“科学”的,而是“哲学”的。我们今天用经验观察的对社会人性的纷繁复杂的认知,并不足以证伪性本善说,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关于性善论,有学者提出新解,认为性本善是错误的,孟子的性善论应该是性向善论,有的学者主张性善论是“性有善端而可以为善论”。都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我们还是回到宋儒的观点,孟子的性善论就是本善论。

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论,首先要明白,孟子对人性的定义,与其他思想家是不同的。自然人性论者,没有明确地区分人与动物的差异,见其同而忽略其异。孟子则不然,他在孔子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人禽之辨,是要为人类确立一个价值、意义和方向。孟子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其实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者”。

孟子可谓独辟蹊径,对于人性进行了新的界定。孟子这一人性的新界定,在厘清了人性的不同层面基础上,将人性的概念予以转向,在外延上予以缩小,以仁义之性界定人性,而不是把所有的生而即有的都称之为性,从而确立了人对道德的主体性、主宰性、责任性。因此,在研究孟子性善论时,就首先应该明白,孟子的性善论,实际上是以善言性,将“仁义礼智”等善界定为人性的内容。

其次,我们也要明白,性本善论所说的“善”是先天的善,与善恶相对的恶并不在一个层次上。性善论是就整体的人类而言的。因此,这里说的善是绝对的,而恶则是相对的。人类的文明一定要有一个善的观念,作为价值的支撑和基点,这是人类自身的合目的性。这个善就是人类的价值标尺,不符合善的就是恶。人们判断一个行为或事情是恶,是因为它违背了人的价值标尺。

如果认为人类之性是恶的,那就等于说人类的存在根本不符合人的目的,而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只不过,西方将善的标尺安置在上帝那里,中国人则将标尺安置在人性——良心那里。因此,恶没有独立性,所谓恶其实不过是良心或本心的流失、流放,是善的放弃、匮乏和遮蔽,即善得不到彰显和呈露而已。

就实质内涵而言,性善论仅仅意味着成为真正人的标准和方向,人性的尊严和人格力量正是通过对方向的选择、对标准的守护而得以体现。也就是说,人性的善是在伟大的人类实践活动中锻造出来的,是自觉培育和涵养德性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经历种种人生的艰辛和意志的磨难。

(摘编自宋立林《我们今天怎么接受孟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先理解性善论,后理解孟子,只要理解了孟子,就能接受孟子。
B.自然人性论影响力极大,但不足以反证孟子人性论存在误区。
C.孟子的性善论是以善言性,将仁义礼智等善界定为人性的内容。
D.性善论是就整体的人类而言的,善是绝对的,恶是相对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把孟子性善论的证明程度和其主张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混为一谈。
B.孟子对人性的定义与具他思想家是不同的,他以仁义之性界定人性。
C.善是人类的价值标尺,违背了人的价值标尺的行为或事情就是恶。
D.恶是良心或本心的流失、流放,因此文中孟子主张“求放心”。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首先提出孟子的性善论,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论述它作为儒家思想体系基石的价值所在。
B.材料认为宋儒真正理解了孟子,他们注意到了性善论的重要性,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就是本善论。
C.材料第二段引用二程的话,论证了宋儒对孟子人性论的肯定评价,和很多人信服荀子性恶论对比,揭示了当今坚持本善论的人不多。
D.材料第四段用“正如基督教文明坚持上帝的全善一样”举例论证儒家必然要有如此一个“人性本善”的预设,才能在理论上实现自洽。
4.性善论不是科学的实证,而是一种价值的坚守乃至信仰。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下面材料二中,周处的人生经历,如何证明“人性的善是在伟大的人类实践活动中锻造出来的,是自觉培育和涵养德性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经历种种人生的艰辛和意志的磨难”。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材料二: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世说新语·自新》)

注:①平原:陆机,②清河:陆云。

2024-04-24更新 | 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