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4 题号:150754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典故,在古代又称事类。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所谓事类,就是文章在表意抒情之外,根据故事来类比说明义理,引用故事、古语来论证今义。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依然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并接受。典故可以表现为一个词语或短语,也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一句诗甚至一段叙述。简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语典两类。

一个典故的意义,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典故最初生成时的意义;二是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典故被不断运用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三是当下使用的意义。简单认识一个典故的意义,关注其当下使用的意义也能粗略理解,但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的意义,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句话,理解典故,不能脱离具体的空间语境:生成的语境,历史中使用的语境以及当下运用的语境。

一个典故的生成,首先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故事类的典故尤其如此,关羽疗伤的大段文字最终浓缩为“刮骨疗毒”4个字,甚或“刮骨”二字。比较而言,语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没有故事类那么大,但也必须有此过程,如修齐治平,就是对《礼记·大学》中开篇一大段文字的凝练,见贤思齐背后还隐含着“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次,一个典故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个意义逐渐明确、固定的过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在生成之后的话语实践中借助新的具体语境被反复陈述,倾向渐趋固定,意义逐渐明朗,由此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关羽刮骨的典故可以指向受伤,可以指向疼痛,也可以指向勇敢无畏,而在文人的反复引用中,最终固定在了意志坚强、勇敢无畏的意义层面上。因此,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不但要理解运用典故时的具体语境,还需要了解典故的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意义变化的情况。如果说典故的生成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那么对典故的理解与阐释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在这方面,《平“语”近人》树立了一个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在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语,并与朴素、大众化的语言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话语风格。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倡导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并使用典故呢?

首先说明一点,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倡导“不用典”,并非彻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对拙劣的用典,意在构建一个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系统。实践证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彻底隔断旧文化,经过改造的旧文化,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资源。再者,典故尽管生成于古代,但并非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群体而存在,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最简单的层面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在文本写作、语言交际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典故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理的修辞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对话策略,同时它还是历史的一个个缩影,是复述和记忆一个民族过往经历、所思所想的关键词。从一定意义上讲,典故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因此,学习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温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层面而言,学典、用典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摘编自王立群《典故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引用典故是为了说明义理,论证今义,此观点依然为今天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B.要深入理解典故,不仅要看生成的意义和传承中被运用的意义,还要看当下的意义。
C.学习、使用典故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接受,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D.典故最终生成意义与它最初意义很少发生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可能只是微小的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列举故事类典故“刮骨”的例子,论证了典故的生成有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
B.文章用《平“语”近人》运用典故的范例,论证了典故的理解和阐释是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
C.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这一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今天我们还是有必要学习并使用典故。
D.全文从典故的形成、分类、理解方法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文章充分践行了“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的思想。
B.在典故的生成凝练过程中,语言类典故相比故事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
C.随着汉语的发展,不少典故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因此也就失去了典故的特殊意义。
D.典故的最初形成,其思想倾向性是比较明确的,会在反复陈述中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
【知识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或被用来证明文学文本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或被用来印证读者理解文本的差异性,即因为受教育、环境、年龄、性别、阅历等因素的影响,读者们的阅读能力、水平、趣味千差万别,即使面对同一个文本,他们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仅从字面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暗示,一个读者眼中,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然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谈到自己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时曾说,她少年时就读《哈姆雷特》,后来又多次阅读,却是常读常新,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这部经典的理解都有不同,心中的哈姆雷特形象也有变化。关于阅读,中国古人张潮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的话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相互印证,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一种空间向度的阅读差异的话,那么顺着张潮的话,我们则发现了阅读差异存在的另一向度——时间的或者说历时的向度。历时向度的阅读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阅历”其实构成了阐释学所说的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自我成长带来阅历的丰富,阅历丰富使这个先在结构更加丰富或者发生变化,先在结构的丰富、变化最终使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这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还存在着某些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几乎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的阅读与阐释。张江曾经举例说,同样是阅读《哈姆雷特》,有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肖瓦尔特,她看到的却只有奥菲利亚,心心念念的只是“解放奥菲利亚,或者让她成为悲剧的中心”(张江《强制阐释论》)。这样一来,这位读者眼中,一个哈姆雷特也没有了。

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阅读和阐释呢?“强制阐释”批判者认为,这样的阅读与阐释理论先行,立场前置,罔顾原文,是一种“不道德的”阐释。其实,如果这种阐释只是普通读者表达自己的一种见解,倒也不失为有趣的洞见。但问题在于,这是一位理论家的理论认识,并不会满足于作为有趣的洞见而存在,而是要凭借自身的“科学性”(哪怕她或他是反科学主义的)去建构或争夺话语权。强制阐释之所以是强制阐释,就在于它明明已经脱离了文学文本这一科学性的客观基础,却非要说自己比别人更有道理,并要求他人接受。因此,它也的确难以洗刷“不道德的”嫌疑。

总之,从文学接受视角看,文本阅读存在三种可能向度: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非文学的“理论”或“文献”,如此一来,一个读者眼中,可能连一个哈姆雷特都没有了;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所有的阅读都力求还原“真相”,于是,在一个读者眼中,有且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召唤结构”,期待并允许读者不断去补充、扩展、引申,这样,一个读者眼中便有无数个哈姆雷特。看来,要弄清一个读者眼中究竟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并非易事。不过,也恰是存在一个读者眼中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追问,文学阅读才显得趣味盎然,文学经典才能够润物无声。

(摘编自何建良《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文本越是具有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其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就越丰富。
B.不同读者因受教育等因素会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文学阅读的历时向度。
C.同一读者会随着自我成长带来“理解视野”的成长,从而会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
D.肖瓦尔特把《哈姆雷特》文本当作“超历史”文本,因而眼中一个哈姆雷特也没有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入手,分析了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
B.文章直接引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话来表明一个读者眼中不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看法。
C.文章在阐述“理解视野”后用“值得注意的是”转入到“强制阐释”的论述,衔接自然。
D.文章结尾总结了文学阅读的三个向度,并指出了文学阅读多维向度对阅读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可理解为不同读者理解文本具有差异性。
B.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
C.在作者看来,“强制阐释”是“不道德的”是因为它几乎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
D.如果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去还原“真相”,那么一个文本只能有一种阐释。
2021-03-20更新 | 1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朝统一后,疆域北自辽东,南到象郡、数千里滨海。秦朝以后,大部分王朝都保持着漫长的海岸线。如何认识海洋与陆地的关系,对于历代王朝和民众而言自然成为重要问题。

在官方建构的知识体系中,作为天下的地理构成,陆地与海洋是关联的整体。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即中国四夷九州一四海的对应。在天下秩序的解说下,海洋处于陆地的次属地位。这也体现了立足内陆的王朝是从陆地视角认识海陆关系的。苏轼从惠州贬到海南,被视为加重处罚。苏轼看到琼人姜唐佐好学,便以沧海何尝断地脉的诗句称赞之,亦可见他所具有的陆地本位思想。

先秦以来的大部分时期,王朝从海洋活动中获得的主要是盐利,而盐户和盐业的管理不过是农业和农业管理制度的延伸。民众长期被附着于陆地,严禁出海。唐朝虽然被视为十分开放的时代,但唐代不向本国人开放海洋,所以鉴真东渡不得不一再偷渡。唐代从海路来华的外国商人规模不小,统治者可以从他们手中采买海外珍宝。但并没有制度将贸易转化为国家财政收入。在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下。单向的海陆交通中王朝国家从海洋所获得的主要是政治意义,而非经济利益。而禁止本国民众出海兼有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甚至后者更为重要。臣民进入海洋,即被视为脱逸出赋役和户籍体制,不再为王朝提供支撑。对提供赋役的人、地实行封闭管理,将海洋拒斥于陆地之外。成为大部分王朝的政策取向。

海洋被拒斥的局面,在宋元时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宋元时鼓励民众出海贸易,建立了抽解和博买制度,实现了与海商的共利分利。在统治者眼中,海洋与陆地一样可以为国生财,可以成为王朝的统治基础。这是汉唐所未曾有过的观念和认识。在王朝政策中,海洋和陆地成为相互融通的整体。明代隆庆开禁和清朝设立海关,在政策上重新开通了海陆的联系,尽管其开放度不及宋元时期。

民间的海洋经济一直潜滋暗长。一方面,海外来华贸易、通使,联通着陆地与海洋;另一方面,政府禁令并不能杜绝数千里海岸线上的私自出海。中国沿海乃至内陆的丝绸、陶瓷等物品,以及海外物品在海陆间流动。在中国滨海地区人群的认识里,海洋与陆地同样是其生计空间,并无水陆限隔。他们的三种生计方式——渔业、海盐和航行,都存在结构性的短缺,必须依靠海陆融通实现生存。宋代以后,海陆融通更重要的推动因素是近海市场和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内陆市场、近海市场、海外市场,三个市场逐步融为一体。近海市场联通了内陆市场和海外市场。不只滨海民众,深处内陆的人们也日益深入地卷入海陆融通的潮流。在海陆关系上,官民差异逐渐消失,认识和利益最终走向统一。

(摘编自黄纯艳《互斥与融通:传统中国海陆关系认识演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天下”秩序中,“天下”是由大陆和海洋构成的,海洋处于大陆的次属地位。
B.唐代无法从对外贸易中获利,而宋元建立了抽解和博买制度,与海商共利分利。
C.海洋是滨海地区民众重要的生计来源,民众私自出海行为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
D.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虽然大部分王朝拒斥海洋,但海陆融通却是大势所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王朝和民众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对海陆关系认识的演变情况,思路清晰。
B.文章列举苏轼被贬海南岛的史实。并引用其诗句,具体印证了古人的陆地本位思想。
C.文章指出唐代在海陆关系上对待本国民众和外国商人做法不同。并剖析了其中原因。
D.文章以明代隆庆开禁和清朝设立海关为论据,证明了官民认识和利益最终走向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朝和民众对海洋的认识长期存在分歧,二者的差别在于统治者只考虑政治意义,而民众则关心经济利益。
B.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来看,赋役比盐利更为重要。这是中国古代大部分王朝不允许民众自由出海的主要原因。
C.滨海地区产业存在结构性短缺,为了满足民众需求。宋元采取与汉唐不同的政策,海陆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D.近海市场可以联通内陆市场和海外市场,大力发展近海市场,有利于三个市场融合,让更多民众从中受益。
2021-04-09更新 | 1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流——上海抽象艺术大展”,汇集了上海老中青三代热衷抽象艺术实验的代表性画家,酝酿时间之久、参展画家之多、绘画形式之丰富与学术气氛之浓郁,都前所未有,引发了媒体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同样,也未见专业的艺术评论相应地跟进。

面对类似新起的艺术样态和各种门类艺术的跨界实验,文艺评论不能视若不见,一味拒斥。相反,应克服滞后的惰性,主动进行回应,基于一种深入而充分的理解,给出精准而深刻的说明。为此,批评家需要提醒自己,尽可能地将评论建立在价值理论与交往理论相统一的基础上,并尽可能具备如瑞恰兹所提倡的基于“高度发达的事实感”的敏感。即在诠释创作现象和作品意义时,能始终基于当下的事实,使批评始终保持活跃的“现场感”和“既视感”,而不仅仅做托多洛夫所说的“教条论”或“印象主义”的空谈家。

一个好的文艺评论者,既不能一味放大评论者个人的趣味,也不能只让人听一种声音。他理应养炼自己的人生洞察力,并懂得珍视自己的“艺术初感”,以便能让自己真正深入作品的内里,由对艺术家“精神前史”的追索,而对作品产生真正的“了解之情”。但从客观现实所见,差距显然存在。有的评论家虽然写了不少东西,但很难摆脱惯常的陈词与套路。一旦隐去姓名,根本看不出是他在写;待隐去所评论的对象,又几乎看不出他在写谁。 经常什么都谈到了,就是没谈到作品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批判的失落,固然有大环境的原因,但评论家自身的原因也不能回避。

现在有些评论似乎不大在意回应大众,只知搬来主义,横向移植,玩术语、说黑话。其实好的评论固然基于学理,但不会一味贩卖与搬弄学理,更不会“以艰深文浅陋”,崖岸自高,拒人于千里之外。譬如歌德说及自己初读莎士比亚的感受,他的表述就洋溢着诗人的激情。他称自己才读了第一页,就知道了此生之所属。他以天才般的艺术感悟能力,状说自己如何觉得有一只神奇的手赋予他以视力,而那尚未习惯的光明又如何一下子刺痛了他的眼睛,让他感到自己的生活被无限地扩大了。

而高居于基础性、符号性呈现之上的作品的深层意旨,就更需要评论家作深入浅出的开显了。中国人的艺术创造与欣赏,特别讲究意会,不重言传;特别依赖神通,不求语达。 有的艺术家甚至有意营造这种亦此亦彼、或此或彼的复合语境,以回应情感表达过程中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言外之意”和“文外曲致”,从而使作品的意义表达有多面的延展性。而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更被视为各门类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的艺术批评,若不能对这种复杂含蓄的语境进行有效阐释,而是一味笑大众外行,就不仅是一种不当的傲慢,还是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职责的弃守。

事实也不断证明,评论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常能见人所未见, 言人所未言,且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当然,基于各种因素的干扰,有时一些批评并不中肯,甚至多有误判,以致发生了前述既不能使作家、艺术家信服,也没能让公众满意和有所得的情况。为此,我们要特别提出,评论家须知所敬畏,更要常怀诚意;既常怀戒惕之心,又秉道直言。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评论敬畏。我们并不要求批评家与现实世界脱开一切关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想一概拒斥资本和商业对批评的介入也不现实,但评论家应平衡好其间的关系。总之,文艺评论自然更须遵循这一原则,既对所从事的工作心存敬畏,然后用至善之真诚,开诚布公,推己及人。

(摘自《文艺新样态涌现,评论家的“摆渡”不可或缺》,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 22日,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评论者不仅需要有“现场感”和“既视感”,还应该珍视自己的“艺术初感”, 而对作品产生真正的“了解之情”。
B.中国人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文艺评论者更应该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
C.上海画展中专业的艺术评论滞后,在一定意义上讲固然有大环境原因,但评论家的自身原因也不能回避。
D.瑞恰兹所提倡的基于“高度发达的事实感”的敏感,是作为一个文艺评论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从上海艺术展的成功举办来引入,从而很自然地得出文章的观点:文艺评论的滞后。
B.以歌德说及自己初读莎士比亚的感受,具体形象地论证有些评论喜欢玩术语、说黑话。
C.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逐层论证作为文艺评论者所需要的几个条件,特别强调了敬畏心。
D.文章最后谈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艺评论不排斥现实、存敬畏、敢直言充分说明“摆渡”的不可或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文艺评论既不能使作家、艺术家信服,也没能让公众满意和有所得,主要原因是对大众有一种不当的傲慢。
B.金圣叹评点水浒“著一‘紧’字,境界全出”的精妙恰好证明好的评论不会“以艰深文浅陋”,崖岸自高,拒人于千里之外。
C.“言外之意”和“文外曲致”使作品的意义表达有多面的延展性,这些都是文艺评论者自己的阐释导致的。
D.评论家的“摆渡”不可或缺,恰好说明了现代社会人在物质条件富足的情况下精神的匮乏和对艺术的不敏感。
2020-05-09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