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赠友送别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8 题号:1516398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使用问句,诗人希望白居易到惠远的东林寺住住,因为那里可以远离尘世。
B.第三句中“湓浦”在江州附近,“似衣带”,形容水面狭窄,意为湓浦离庐山很近。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2.本诗包含对朋友的劝告和开导的意思,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知识点】 赠友送别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尾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在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上都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3-12-18更新 | 30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②筠:竹子。③逆旅:旅店。④只应:只以为,此处引为岂止

1.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别”三句,写词人与朋友虽然分别日久,可相见时仍然情谊深厚,如春日之和煦。
B.“惆怅”二句,渲染了一种幽冷凄清的氛围,恰贴地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黯淡心境。
C.“浮天”二句,写水天相接,好似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而乌云挟带着雨水,仿佛把重山掩埋了一半。
D.“今古恨”三句,运用反问手法,寄托了古往今来离别和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悲欢之情的深沉感慨。
2.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与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词中画线语句作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1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城送运判马察院(节选)

梅尧臣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

吾愿取之勿求羡,穷鸟困兽易遁逃。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酒不惜典弊袍。

数途必向睢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国给民苏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遨。


【注】①运判马察院:即马遵,当时以监察御史为运判官。他这次回任所的任务,就是要协助转运使收缴财赋,运进京师。②何当:合当之意,表肯定语气。③羡:盈余。④“东园”在真州,许元所筑,欧阳修有《真州东园记》,详记修园始末和马遵同发运使施昌言、许元园中游憩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节选的开篇以“若焦渴”比喻急切的心情,“沟已淘”疏浚沟渠,以防水潦成灾。
B.“亦即喜”的“亦”字表明欢喜的不仅是马遵,还包括苦于旱灾的人民,也包括诗人。
C.只有国家富足,地方无事,地方官许元和马遵,才有资财重修东园,在东园尽情游玩。
D.此诗虽然是送别诗,但以国计民生为主,又将朋友深情,融贯其中,可算是别具一格。
2.“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彰显了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这种情怀在本诗中亦有所表现,请概括说明。“国给”与“民苏”有什么关系?
2022-04-26更新 | 2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