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0 题号:1517193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因其绿色、低碳、可再生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超10亿千瓦,相当于40多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比2015年底实现翻番,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既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排放温室气体。这些“零碳”能源的装机规模稳步扩大,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6.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替代煤炭近1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9亿吨。同时,城乡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能清洁利用、发电和种植养殖相结合的光伏治沙等模式,也使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治理、农业增收等相得益彰。当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近10年来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单位千瓦平均造价分别下降30%和75%左右。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有序开工,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推进,风机向海上和平原地区布局……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政策加持与落实推动正在加速能源供应的绿色进度条。也应看到,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并不只是单纯增加装机规模,这背后是一道复杂的“多元方程”,需要统筹清洁低碳、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等多种因素综合求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

从安全可靠的角度出发,电能无法大规模存储,生产与消费需要实时平衡。而风电、光伏往往“靠天吃饭”,具有“极热无风”“晚峰无光”等波动性、间歇性缺点,未来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将给电力系统稳定和能源安全带来不小挑战。因此,构建运行更加灵活、更富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迫切需要。这其中,既涉及发电侧加强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又涉及电网侧推进配电网改造和智能化升级,用电侧加强需求侧响应,等等。不仅如此,我国当前的能源资源禀赋仍以煤为主,从国情实际出发,未来如何坚持安全降碳,发挥好化石能源在转型过程中的安全兜底保障作用,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也需要平衡把握。

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出发,随着光伏、风电大规模利用,技术成本会显著下降,成本的增量主要在于电力系统的平衡成本和安全保障成本。为了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等,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经济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电价机制,让煤电、气电等调峰辅助服务获得合理收益,从而体现其平抑新能源波动的价值,调动企业实施灵活性改造的积极性。

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这道“多元方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先立后破、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能够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找到安全可靠、清洁低碳、经济合理的方案,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摘自丁怡婷《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多元方程”》,《人民日报》2022年1月7日)


【注】资源禀赋,又称为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再生能源指既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排放温室气体的“零碳”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B.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规模稳步扩大,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平稳过渡提供了有力保障。
C.随着各地风电、光伏项目建设的展开,风、太阳成为我国当前最主要的能源生产要素。
D.研发应用新型储能技术等措施可有效应对风电、光伏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带来的挑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比2015年底翻了几番,全国总占比接近一半。
B.在党中央能源安全新战略部署下,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果,减少碳排放近18亿吨。
C.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单位千瓦平均造价有所降低,这源于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D.假以时日,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能源替代方案一定会如期而至,能源安全也就能够得到相应保障。
3.如何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这道“多元方程”?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应制文学并非文学主流,但它确实流淌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之中。以诗为例,南北朝沈约有《三日侍凤光殿曲水宴应制诗》,宋欧阳修有《观龙图阁三圣御书应制》,清纳兰性德有《拟冬日景忠山应制》,等等。就体类而言,汉大赋、永明体、宫体诗、骈文、花间词、西昆体、台阁体、八股文等诸体堪称代表。就传统评判标准(指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言,应制文学常常是被否定的,但客观理性分析,这类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仍占重要地位,具有经典特质,也是宝贵的文学遗产。

丹纳认为文学经典作品有两个最主要的思想特征:一是最高尚的心灵达到了其时代的最高真理,二是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感情。应制文学就具有这样的特质。比如汉赋实质上是对汉一代人精神特质的把握,它体现了汉代鼎盛时期那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主流文化精神。仪平策说,汉大赋“较全面地展现了大汉王朝大一统的社会意志以及士人阶层“兴造功业'的文化心态”。从根本上说,汉大赋就是宏大广阔、统一强盛的汉代社会现实和士人文化心态的一种文学反映,而并非单单满足统治者需要的“庙堂文学”。

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术审美要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扬审美理想,一是艺术表现方式具有开创性或独特性。前者要求思想境界的崇高和艺术趣味的高雅,体现艺术作品的追求和品位;后者要求艺术表现方式的开拓和创新,使作品内容得到完美而恰到好处的表现。可以说,应制文学在新的文学理论研究语境及视角中,不仅具有传统评价中的“雅俗结合的典范”“文采繁华”“音乐美感”等价值,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影响着后继文化与文学传承。比如骈文,它整齐的句式、华美的词藻、对称的结构等特点将形式美的规律在文学中的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就应制文学作家而言,司马相如、沈约、谢朓、温庭筠、韦庄等,他们对文学创新的探索与贡献都不可低估,他们作品的审美价值也比较高,甚至还得到了文学史家的青睐。

应制文学涵括内容较为广泛,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诞生的特定背景,同时它对民族文化精神,特别是审美精神的锻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宋初“开国文明气象”为“西昆体”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花间派词人所追求的婉丽柔密、妩媚温馨的艳婉美、阴柔美多为后世所借鉴-宋代词家晏殊、柳永、欧阳修、晏几道、秦观、周邦彦乃至李清照等都借鉴了花间词凄婉柔美、缠绵悱恻的风格。不仅如此,其影响范围还涉及词以外的其他文学体裁,诸如元曲、明传奇等。因此,花间词开启了宋词婉约派的先河,为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

文学经典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对塑造民族的灵魂和人格,表现民族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善于反思,摒弃一些狭隘的评判标准,采用多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就可发现应制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种积极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当给应制文学一个合理的定位,它不应该也不会被文学史忘记。

(摘编自第环宁《文学遗产中的应制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应制文学的一些作品和堪称代表的体类,意在证明应制文学的确存在。
B.汉赋体现了人类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主流文化精神,可以表现人类共同的感情。
C.作家在艺术表现方式方面进行的开拓与创新,使其作品内容得到了更完美的表现。
D.应制文学中的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诞生的特定背景,对民族文化精神也产生了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反对那些否定应制文学的观点,认为要客观、理性地去看待应制文学,对文学研究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从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思想特征、艺术审美要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论证应制文学具有经典特质。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直接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分析,最后加以强调,并表明态度。
D.文章概写柳永、欧阳修、李清照等人借鉴花间词风格的事实,阐明应制文学可以锻造作家的审美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应制文学由于不符合评判标准而常常被否定,但是客观上无法否认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的事实。
B.汉大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宏大广阔、统一强盛的汉代社会现实以及当时士人的文化心态,也就具有文学经典作品的特质。
C.从新的文学理论研究语境及视角中,不难发现,应制文学不仅具有传统评价中的某些审美价值,也影响着后来的作家。
D.在作者看来,应制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种积极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我们就不能也不应该将它从文学史中排除。
2021-05-11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中,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因为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所以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红楼梦》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小说描述心灵冲突和生命的挣扎,并贯穿不幸与死亡,这与莎士比亚作品是完全相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一再声称《红楼梦》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实际上《红楼梦》却包含着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
B.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表现出的对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生命各个不同,结局也各不相同,但其悲剧都自然而然合情合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是(     
A.《祝福》B.《窦娥冤》C.《雷雨》D.《边城》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023-01-27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能将文化观念加以固化表达和传播的,主要是文明的经典。直接创造文化观念的是劳动。劳动是动态的过程,并不能固定下来,也难以持久流传。文字诞生之前的文明进步缓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先进的、独特的观念难以保存,从而无法长时间、远距离地传播,进而造成文明难以累积式地发展。道金斯就指出,通常的文化模因,像流行歌曲,“只能在短期内迅猛地扩散,但不能持久”,而那些“可以流传几千年历久不衰”的文化模因,“通常是由于见诸文字记载的东西拥有巨大的潜在永久性”。这就表明,文字出现之后,经验被记载下来了。事实上,这些被记载下来的经验,不断被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人验证,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经验记载被淘汰和遗忘,取得好效果的经验记载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其中一些记载成为经典。有学者认为,所谓文明,无非是“平行于生物基因,可以代代相传的一个信息系统”。这样的信息系统包括口耳相传的经验,从经验提炼而来的格言和谚语,以及从这些东西中升华而来的经典。例如,远古时期,还在森林里生活的人类先祖不得不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有意无意进入毒蛇的领地。对毒蛇的提防和恐惧经过口耳相传,最后进入经典之中,蛇由此成为一个非常负面的形象。经典教化和生理反应一起,持续地强化着这一形象。卡尔维诺由此指出:“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经典跟普通的经验以及从经验中升华而来的格言、谚语不同,后者“最多被视为一些世俗智慧,对人亦缺少说服力和约束力”,而经典则是具有“规范性的论说”,具有“表述上的普遍性”和力量上的“权威性”,是“文化的基本内核”。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就表达在我们文化的经典当中。

在今天,我们不可能像自然物一样直接地跟世界打交道,我们的任何观察、任何活动,都渗透着来自我们经典的文化观念。哪怕是站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的高处远眺,山川、河流、植被……我们所见到的东西,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任何一个名字,都是一个分类,或者是某个分类中的一个元素,它们所在的分类是基于与人类生活的相关性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断言:“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异在的形式。”毫不夸张地说,通过塑造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经典间接决定了我们的行动,从而决定着我们的生活面貌。著名文化学者孙隆基就主张,人的活动,虽然首先受到人的生物本能的影响,但主要由来自体外的“良知系统”“支配”,而这个良知系统,则随着文化而变化。传统中国人的良知系统,主要由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塑造。儒家文化经典的深远影响,让我们将家庭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基督教及其经典的影响,造成了西方人“超家族的集团组织”,“总是过着集团而斗争的生活”。正如《大观念》一书的出版者指出的,“蚂蚁不必有观念而活,因为它生命的全过程是确定不变的。但人类有选择的自由、且总有按照观念进行选择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追问这些观念,否则“我们就生如蚂蚁而不是人类”。

(摘编自苏德超《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不断的验证之后,那些取得好的效果的经验记载,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完善,才可能成为经典。
B.劳动虽然创造了文化观念,但是由于缺乏固化表达的功能,所以不能造成文明以积累的方式发展。
C.格言、谚语,虽然也能体现一些世俗智慧,但它不具备经典所独有的“规范性的论说”这一文化的基本内核。
D.经典总会对人们的行动有间接的决定作用,从而也决定着人们的生活面貌。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夸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论述了文字诞生前文明发展的特点,进而阐释了经典的形成机理。
B.文章旁征博引,引用马克思、卡尔维诺等名家学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力,也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章列举儒家文化经典与基督教经典对中西方的各自影响,举例证明支配人的良知系统是随着文化而变化的。
D.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用生物基因、毒蛇、蚂蚁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来阐释抽象的经典与人类行动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森林中的白桦树和东北虎,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了,因为它们渗透着人类经典的文化观念。
B.毒蛇的形象之所以负面,是因为人类先祖对它的恐惧和提防,后来进入经典并可能被持续地强化。
C.按着道金斯的观点,流行歌曲最早是出现在文字之前的,只能在短期内快速地扩散,所以成为不了经典。
D.人类生命的全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因为人类有按照观念进行选择的自由,必须要追问这些观念。
2020-06-23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