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3 题号:151742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既是从维护个人在数字化时代的人格尊严和公平实践的角度制定的,也充分考虑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合理需求和趋势,旨在确立和保护自然人对于个人信息的尊严、安全和公平使用的合理要求。它对自然人关于个人信息的权利、个人信息处理者对于个人信息的义务、相关部门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职责、个人信息处理具体要求、个人信息跨境、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和可操作的规定。可以认为,该法为中国个人信息保护完成了顺应时代的系统设计,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充满借鉴价值的中国方案。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通过和施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极其严肃的法律立场:将用严法迎接一个充分尊重个人信息并正当对待数字人格的新时代,并期待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人文的公正的个人信息保护合作,合理而正义地推进国际数字合作与流通,实现相互之间数字经济的最佳连接,共同分享数字经济的发展利益。

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于涉外数字活动、涉外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作出了明确规范,作为中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个人信息保护合作的准则,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

新法既出,期待实施。接下来,相信涉及个人信息跨境业务的相关国际化企业、机构和平台会就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理念、内容、保护措施特别是跨境规则做出必要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身合规机制和正当行动规程,减少法律实施对于运营和管理的风险。总之,应该在触及个人信息的活动中,自觉追求维护个人信息法益和实现自身数字利益之间的最佳平衡。

(摘编自龙卫球《个人信息保护法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

材料二:

近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通过审议,将于2021111日起施行。其中,对于提供重要互联网平台服务、用户数量巨大、业务类型复杂的个人信息处理者提出明确的义务规定,包括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制度体系、成立主要由外部成员组成的独立机构对个人信息保护情况进行监督、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平台内产品或者服务方勒令停服等。

从网信办严查严惩到《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互联网服务和应用工具型企业在个人信息处理问题上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政策考验,加大数据安全投入、强化数据安全手段势在必行。然而,大多数互联网相关企业用户量巨大且业务类型、场景复杂,企业应该如何结合法规要求,对云上资产做系统性的梳理?企业在做安全体系建设时,又应该如何场景化、业务化解决敏感数据问题?

毫无疑问,互联网企业落地《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搭建完善的数据安全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人才、组织、技术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在保护个人信息上,需要综合应用数据安全手段和工具,使得安全和业务发展同频。腾讯安全基于过去二十多年的安全沉淀,打造了分层解耦的数据安全能力体系:包括数据安全能力、数据安全中心、数据安全服务三层,为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数据安全解决方案。互联网企业可以快速选择、组合所需的数据安全产品及能力,搭建适合自身数据安全的解决方案。

作为集敏感数据发现与分类分级、数据地图、异常数据访问分析于一体的数据安全运营平台,腾讯云数据安全中心可帮助企业自动梳理数据资产,对企业云上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和安全风险评估,并协同腾讯云各安全能力,形成闭合的数据安全防护网,帮助企业最大化提升安全效益。数据安全中心还可以自动检测企业数据库内有哪些个人信息数据,并支持对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的自动识别,实现海量数据的全面梳理。

面对个人信息的使用、传输、加工、提供,企业在没有详尽各类法规之前,容易造成个人信息保存期限超时而违规使用,更有甚者则做出非法贩卖兜售、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行为,数据安全中心的态势感知功能,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个人信息的流转、留存风险,时刻提醒企业数据安全原则。同时,腾讯云还提供了数据安全审计产品,对数据使用过程进行全流程监控记录,针对政府、金融、社交游戏网站、医疗防统方等特殊部门的规定,按照标准提供审计信息,避免违规操作,确保网络合规性。

对于数据中敏感度较高的信息,例如证件信息、家庭住址、出生年月等,《个人信息保护法》提出要求企业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如何进行敏感识别?如何确保敏感信息被妥善处理?腾讯云的数据脱敏产品DMask,则围绕敏感数据自动发现、敏感数据变形处理、异构数据库同步、周期性数据处理、敏感数据匿名化、数据水印追踪、安全多方计算等8个方面对个人信息进行匿名化、去标识化处理,真正解决敏感数据安全。

为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法案要求企业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合理确定个人信息处理的操作权限。通过腾讯云的堡垒机集中运维管理系统,采用层次化、模块化设计包括资源层、接口管理层、核心服务层和统一展示层的产品整体架构,帮助企业制定严格的资源访问策略,采用强身份认证手段保障系统资源安全,并详细记录用户对资源的访问及操作,达到对用户行为审计的需要,真正建立起集用户管理、授权管理、认证管理、综合审计于一体的企业系统安全防护墙。

目前,数据安全的风险影响范围已经从个人、企业辐射到产业甚至是国家,《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会进一步提升互联网的合规成本,但长远来看,企业做到数据安全合规,把发展的根基做得扎实,从利用用户隐私驱动的盈利向真正的模式创新转型,行业内各网络安全服务商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建立数据安全体系标准,促进数字经济规范化、精细化运行,为维护国家总体网络安全、促进数字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摘编自《<个人信息保护法>发布,互联网企业要配备什么数据安全手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于维护个人在数字化时代的人格尊严和公平实践,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B.《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中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个人信息保护合作的准则,因此对世界有借鉴价值。
C.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落地,互联网企业在个人信息处理问题上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政策考验。
D.《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有利有弊,弊是它会提升互联网企业的合规成本,利是促进其盈利模式转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触及个人信息的活动中,企业如果一味追求自身数字利益的最大化,必将触犯《个人信息保护法》。
B.大多数互联网相关企业用户量巨大且业务类型、场景复杂,因此无法独立搭建完善的数据安全体系。
C.要对数据中敏感度较高的信息进行加密和去标识化处理,必然涉及敏感识别和确保妥善处理的问题。
D.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不仅可以防范个人、企业数据安全风险,而且能够维护国家总体网络安全。
3.下列选项中属于材料二所说的“未经授权的访问”的一项是(     
A.某公民经常非法浏览境外不良网站。
B.某互联网企业违规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C.某手机应用软件在用户安装其软件时,不合理索取用户权限。
D.某免费教学培训APP在用户未打开APP时,后台读取用户位置信息。
4.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法》,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论述角度和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腾讯安全打造的“分层解耦”数据安全能力体系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数据安全解决方案,假如你是该产品的推广人,你将向目标客户推介该产品的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入浑融的之中。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

【注】逻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逻格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突显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
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C.传统中和之美的强制性和狭隘性,主要体现在过于强调用理性束缚情感,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
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将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民族智慧更加国际化。
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C.现代社会中,中和之美祛除了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能使人们更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发展。
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     
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颇有意趣。
B.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最后幻化成蝶,双宿双飞。
C.《唐宫夜宴》融入国宝、国风和国潮等元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给国人带来视觉盛宴。
D.罗丹雕塑《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劳动者,他不但在思考,而且沉浸在极度的苦恼之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联系。
2022-03-27更新 | 1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为yǐ。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种解读》)

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5.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2022-06-01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

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如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B.“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C.“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从而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乐感文化”的审视整体呈现由外在到内心、由当下而未来的思路,层次清晰。
B.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C.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关系都有关涉。
D.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粗疏与细致之别。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B.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府《薤露》)
C.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材料二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题目中“忧乐圆融”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互联网时代,部分青年人休闲娱乐除了酒吧、歌厅以外,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聊八卦等等。有人认为这种娱乐至上、追求快感的泛娱乐化也是“乐感文化”的体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04-16更新 | 5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