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6 题号:152194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提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B.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因此它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
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几位圣人有一项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们对尧舜以来优良家学、家教、家风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形成了圣人家风。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拥有最优秀的家教。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幼丧父,靠母亲抚养、教育成人。孔母、孟母是母教的典范。这两位伟大的母亲先后独自承担起家教的重任,上承邹鲁家教优良传统,下启邹鲁孔、颜、曾、孟四氏家风,其母仪千古的风范令人赞叹不已。孔子、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长。待到他们成家生子以后,必对慈母的家教有着强烈、深刻、鲜活的记忆,必将慈母的家教发扬光大于门庭之内,再结合他们的家教理念而予以创新发展,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风。颜子、曾子因为父亲健在长寿,不走孔孟家风形成之路;他们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受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各自的家风。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家风,可以称为圣人家风。但是,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普通的家庭。孔子、孟子出身于单亲家庭,孤儿寡母,虽然生活困苦,但拥有了良好的母教和家风,也有机会“下学而上达”,出类拔萃,成为优异人才。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光大门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换成了圣人家风。

孔、颜、曾、孟四氏圣人家风,由家学、家教而形成,极高明而道中庸,具有领先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就其极高明而言,孔子、顔子、曾子、孟子奠定的家风,形成了家学、家教、家风的完整序列,家风以家教为基础,家教以家学为根底,成为后世孔、颜、曾、孟四氏后裔以及历朝历代名门望族效法的家风范式。就其道中庸而言,家风必由家教而形成,家教却不必来自家学。在传统社会,不少父母有着严厉的家教,不但知道课子读书,而且教育子女即使不识一字,也必须堂堂正正做人。这种缺少家学环节,仅仅由家教而形成的家风,其实正是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早年家庭情景的真实写照。孔母、孟母、颜父、曾父无家学,有家教,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家庭可以“见贤思齐”,向孔、颜、曾、孟四氏家风看齐。事实也是如此,两千多年来,圣人后裔不忘祖训,名门望族和寻常百姓也都向往圣人家风,以圣人家风为范本,培育自家家风,形成了无数的不同类型的优良家风,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优秀人才,改良社会风气,塑造礼义之邦。

(摘编自王钧林《邹鲁文化与圣人家风》,原载2018年2月2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孟幼年丧父,因为母教良好,最终都成了出类拔萃的人才,可见家境富贵并不是培育圣人家风的基础。
B.儒家几位圣人的家风无家学、有家教,说明名门望族和寻常百姓都可以向圣人看齐,形成优良家风。
C.儒家孔、颜、曾、孟几位圣人吸收邹鲁之地家教优良传统,在最优秀家教的影响下,创立了圣人家风。
D.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比孔子、孟子更大一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概括了圣人家风的鲜明特征,并对其形成条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B.文章分析了圣人家风形成的不同路径,突出强调了母教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C.文章强调圣人家风的示范意义,体现了作者继承传统、服务现实的自觉意识。
D.文章对家学、家教、家风三者的关系有十分精到的剖析,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未能形成家学、家教、家风的完整序列,后人传承效法圣人家风就会遇到更多困难。
B.如果不曾受到慈母的教诲和影响,孔孟就不可能培育出圣人家风,光大门楣。
C.塑造礼义之邦是当今人们的共同理想,而重振圣人家风是改良社会风气的必由之路。
D.缺少家学渊源的家庭,只要有好的家教,也可以有好的家教家风,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2020-01-11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杜甫开宋诗一脉,与盛唐诗的丰神情韵不同(唐诗特别是绝句适于配乐演唱),注重肌理脉络,宜于反复咏叹,不宜于歌唱。杜诗的流传也就是朋友亲戚之间的传抄传看,那时写诗既无精神慰藉,也无物质鼓励。那么是什么在支持和推动诗人的创作?我想,除了个人爱好之外,杜甫内心深处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也有一种用世的责任感。他自述其志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以这些仅次于“圣君”一等的贤人自许,可见其要为天下造福的胸襟怀抱。当他不能如稷、契登朝辅佐圣君贤主之时,便要用诗歌摅写其所见所闻及个人怀抱以供庙堂采摭。

上述是杜甫一生所守的大志,具体到不同年龄段和面对不同的遭际还有所差别。青年时期,正逢盛唐,天下太平,国运蒸蒸日上。此时杜甫过的是“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的浪漫生活;此时留下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从传世的几首诗和晚年自述中,都会感到一股青春的活力和朝气,“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正是此时的精神写照。后来为了实现理想,杜甫参加了科举考试,口蜜腹剑的权相李吉甫为了固宠,打压士人,使得杜甫困守长安十年,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样没有自尊的生活,后来竟陷入贫病交加。此时唐王朝也正在江河日下、辉煌不再。杜甫对统治者由失望到绝望,这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乱中,杜甫像许多难民一样流离失所,躲避战祸兵火,在同谷县甚至差点冻饿而死。他在同谷曾作歌七首,其中第一首有云“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这是他一生最艰难的时期。面对国难与民众苦难,杜甫没有沉溺在个人痛苦之中,更没有为统治者回避文饰。此时的杜诗表现了外族入侵中普通百姓奋起御敌的热忱,并揭示了统治者对于动乱形成所应负的责任。

杜甫在同谷绝境中幸有朋友援手,帮助他来到成都,到了成都盖了几间草屋——后来成为中国诗歌的一块圣地——杜甫草堂。一年多的草堂生活是杜甫中年以后最为安适的时期,所以才能吟出“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悠闲的诗句。这一时期的诗,体现了在安定生活中诗人对天地自然的思考,历经苦难的杜甫感到宁静生活的可贵,此时他珍惜每一个与自然相接近的机会,细心体会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描写其中每一个细节。诗人两度游修觉寺,他感谢大自然的无私赐予,而且还感受到自己给自然留下的印记,实现了物我合一,大自然的美也从无情转化为有情,冰冷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从而有了人的温度。美与爱美成为诗人创作的动力。

诗人最后两个生活阶段是川东夔州一年多的安定生活与在荆湘一带逃难。夔州诗的主体是总结一生的经历与创作,其诗作风格也较以前有较大的变化。“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偶题》)他自信其作品必传后世,但时人尚不能理解,杜诗直到北宋中叶才被诗坛推重。此时杜甫写了大量的五言古诗、排律和组诗,这些长篇和组诗仿佛连环画一样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所经历时代的种种世相,这些都是精心结构的佳撰,宜为后世所取法。杜甫北归不成,流落荆湘,尽管是老病垂危,但仍是“他乡悦迟暮,不敢废诗篇”(《归》)。

杜甫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诗歌创作,是当之无愧的诗圣。诗圣杜甫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格。

(摘编自王学泰《不是爱花即欲死:杜甫为何一生创作力惊人?》)

材料二: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青年时期经历的“开元之治”和他中年以后、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社会秩序的混乱相比,俨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痛苦通过种种难以想象的、耸人听闻的事实呈现在他的面前。他面对许多残酷的事实,既不遑惑,也不逃避,而给以严肃的正视。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的所在。例如统治阶级对人民无止境的剥削、户口的流亡和农业生产的衰落、中央势力的衰微和地方藩镇的跋扈,以及如何分别对待性质不同的战争,这些在那动乱时代里暴露出来的重大问题,都成为杜甫大部分的诗里的主要内容。他观察的范围之广、认识之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的伟大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所公认的诗史的称号。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诚然,杜甫诗反映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事迹和人民的生活,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以稷、契自比,表达期望登朝辅佐圣君贤主的愿望,这表现了他内心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
B.杜甫青年时期传世的作品并不多,但从少数几首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青年生活的浪漫、活力。
C.杜甫在同谷的生活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他沉湎于悲痛中不可自拔,终日捡拾橡子为食。
D.面对唐代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杜甫热情关怀,冷静观察,尽全力把现实问题反映在诗歌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困守长安和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深入认识社会,其作品真实展现了时代世相,具有历史价值。
B.杜甫再游修觉寺之作《后游》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表现了大自然的有情、无私。
C.杜甫把一生都贡献给了诗歌创作,写出了许多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秀诗篇,是当之无愧的诗圣。
D.浦起龙认为,杜诗既反映“三朝之事”,又融合“一人性情”,所以不能将诗史简单地理解为诗体历史。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杜诗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形象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B.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C.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D.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杜诗为什么能被称为“诗史”?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其原因。
2022-06-10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朝的制度,向称“封建”,英文总是译为feudal,其实封建制度与欧洲的feu-dalism(封建制度)只有某些方面相似,而且其相似处在精神方面,高不一定在实质。大致说来两方都是以世袭贵族掌握地方政府。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理论上封地都处在九条大型方格的地带里,各与国都同心。事实上这种方格在地图上也画不出来,况且当时西安也不是全国的中心。可是这间架性的观念则不难领会。

虽说有如此大刀阔斧而不合实际的观念,周公很多的创设还是可以在事实上证明,而且下及纤细之处。其中奥妙不难解释:他所有组织国家的方案着重在至美至善,符合自然法规。虽说迁就融通之处所在必有,其下级则务必先竭心尽力做到理想上的境界,同时上级也不时向下级施加压力。及至最后真是力不从心只好任其不了了之。中国政治思想家受官僚主义影响,经常重视形式,超过实质,可算其来有自了。年久月深,当初技术上的需要,日后也就被认为是自然法规之一部。

周公另一创制是将封建与宗法关系结为一体。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它成为地区上神圣之殿宇,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众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所以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人的姓氏,绿田于当日部落国家的名号)。在领域内不仅公侯伯子男的名位世袭,即主持国政的卿及大夫也仍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他们在周朝成立时,即各在领地内拥有地产。他们也兼有军事领导权。在周朝的前期,世袭的武士兼统治阶层,与一般人众有别。

周朝全国的耕地据说构成一种“井田制度”。一“井”,包括约四十英亩方整的土地,每边各以三分,割成九个等方块,每块约4.5英亩。八家农户各耕耘外围的八块方地,并共同耕种当中一块“公地”,亦即公侯所领之地。这样的安排,不必全照规定一成不变地办到,却好像已在广大的区域内施行。显然当日农民认为在中央地区无代价的工作,有如一种公众的义务。流传所及,今日中文字里公众之“公”也与公侯之“公”无别。

说是周朝创造了封建制度,并不言过其实。事实上周人借着封建,广泛地推行了农业。因为封建又与宗法相连,才保持了全局的稳定性。这后来被称为和平共存的原则,日后被孔子一再称颂,而将它归功于文王和周公。以上一再提及的注重形式超过实际,又尽力于仪节的种种特性也与以农立国的中国结下了几千年的不解之缘。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成文记载的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历史,在政治理性方面取得比较系统的成就是在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商王朝存在于大约公元前1562年—公元前1066年这一时期,在位统治500年左右。公元前1066年,商纣王被周武王灭掉,同时周王朝建立。周人克殷之后,明确施行分封制;周天子利用或采用一级一级的分封制度建立了一套周密的家天下统治网,即政治权力层级化的强人(诸侯)的联邦或强人(诸侯)的联盟,对广大的民众即政治上的被压迫者进行奴役和剥削。所谓的封土建国主要而直接地就是这一个内容,就是“封诸侯,建同姓”。被封为诸侯的主要有三种人,第一种为周王的亲属,第二种为周王的功臣,第三种为一些原有的贵族。分封政治制度安排的主要目的就是“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封建制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化制度化的基本模式。以“王”为最高统治者的各个统治阶层构成的统治阶级是广大被统治阶级的主宰。统治阶级在连续地为这种政治逻辑和政治状态进行统治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对这种政治逻辑和政治状态进行各种政治合理化说明,以期世世代代的巩固和完善。

与分封制政治制度安排互为表里的还有周朝的宗法制度。所谓的宗法制度,其实质就是规定了按照血亲流脉关系的远近来分配政治利益和政治权力的规则,旨在建立等级化的政治权力继承和流转的规则与制度。宗法实际上是封建君主统治实现家天下的具体政治原则,按照与君主在血缘和人缘上的远近分配和决定人们在社会中的富贵程度和权势大小;越是亲近,越是权重位显,越是享受富贵荣华,越是作威作福。宗法原则和制度将以一家坐天下的封建王朝本质具体地落实到了现实政治实践当中。具体地讲,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天子之家为天下之最大宗,天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此亦为天下之大宗。第二,其他庶子、次子,虽是王族,但只能作为卿、大夫或封为诸侯,而不像嫡宗那样可以继承天子之位坐拥天下。第三,卿、大夫和诸侯之家也要按照嫡宗长子原则来继承家族权力,世代传承,非长子也只能在下面的权力等级当中得到相应的地位与权力分配。第四,卿、大夫和诸侯对于自己的后代而言,是大宗,但是对其上级和天子而言,则是小宗,小宗要服从大宗。第五,社会上每一个家庭的运行都要按照这种宗法原则来进行,在社会上定位其相应的尊卑等级。于是,从天子以下,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就形成了树突状的宗法政治系统,就是“大宗维翰”和“宗子维城”。

分封宗法制是周朝具体明确地规范下来的君主专制政体,成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态和本质逻辑,具体落实了阶级国家载体的政治等级划分与分配的形式和内容。后来儒家所强调和维护的“定分”就是这个内容。强人政治逻辑和状态所内在决定的特权政治成为其基本的内容和特征。

(摘编自孙冀《分封宗法制度与礼治的形成》)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的封建制度与欧洲的封建制度有同有异,其相似之处在精神而不一定在实质,双方大致都是以世袭贵族掌握地方政府。
B.周公有两个创制:一个是按国之大小,以五等面积将诸侯分为五级,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一个是将封建与宗法关系结为一体。
C.周公的封建观念虽有不切实际的一方面,但很多创设可以在事实上证明,而且触及细枝末节,其中奥妙是周公组织国家的方案追求至美至善,符合自然法规。
D.孔子一再称颂和平共存的原则,并将之功归于文王和周公,同时也认为这些举措注重形式大于实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取代商朝之后,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历史在政治理性方面取得比较系统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个制度上。
B.周天子采用分封制度建立了一套周密的家天下统治网,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封制度保卫周朝,因此封建制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化制度化的基本模式。
C.周朝的宗法制度实质是规定了按照血亲流脉关系的远近来分配政治利益和政治权力的规则,其目的是建立等级化的政治权力继承和流转的规则与制度。
D.儒家所强调和维护的“定分”其实就是分封宗法制,强人政治逻辑和状态所内在决定的特权政治是其基本的内容和特征。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
B.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
D.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左传》)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周朝的制度,请概述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5.在介绍周朝的制度时,两则材料在论证语言和论证方法上分别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3-04更新 | 2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