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676 题号:15230759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远游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

弊裘苏季子,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弊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开篇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壮阔之景。
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情境。
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离国无家可归的现状。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2022·天津·一模 查看更多[3]
【知识点】 杜甫(712-770) 羁旅思乡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各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莲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①此诗写于745年,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②泗水:水名。③徂徕:山名。④此诗是746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⑤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鲍照,均为南北朝文学家,世人并称“鲍庾”。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遍池台”的“遍”字可见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李杜二人结伴同游的足迹。
B.李诗颈联不直接描写徂徕山色,而说海水有意映照衬托徂徕山,从侧面落笔更显生动。
C.李白说“重有金樽开”,而杜甫却说“重与细论文”,可见两人的兴趣爱好并不相同。
D.杜诗颈联写的是二人各自所在地的景色,却蕴含了二人彼此挂念之情,语言朴素隽永。
2.从两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往来密切,感情深厚,这两首诗歌中体现出的对对方的情感,同中有异。请对此进行分析。
2022-01-29更新 | 41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19-07-31更新 | 26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③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④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于秋天,身处秋风萧瑟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首联写城里千家万户都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颔联写渔人连续在船上过夜,此时正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动景,又有静景,诗人以动衬静,对静景的描写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
2.本诗由眼前秋景而生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生发出哪些感触?
2019-12-25更新 | 3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