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9 题号:1527495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了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性影响外,防晒霜以及其他护肤用品的化学成分,已经在海洋和淡水娱乐区被检测到,这些化学成分会在水生动物体内积累并降解成有毒物质。在多个海域进行的实验表明,即使是非常少量的防晒霜,也会在1848小时内引发大量珊瑚黏液渗出,并使珊瑚在96小时内完全白化。

说到珊瑚白化,就不得不提珊瑚的生存环境了。珊瑚的生存环境与珊瑚虫共生的各类海藻密切相关,这些共生藻类含有不同颜色的色素,使得珊瑚美丽多彩,而珊瑚白化正是这些共生藻类离开珊瑚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平日所说的形似树枝的珊瑚,其实是由大量的珊瑚虫尸体和附着在上的活着的珊瑚虫,以及共生藻类共同组成的。所谓珊瑚虫的尸体,指的是珊瑚虫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分泌的石灰石骨骼,形成珊瑚的外壳。而不同珊瑚虫个体之间通过连接物质结合在一起世代群居,当上一代珊瑚虫死亡后,新一代珊瑚虫会在它们的遗骸上继续繁衍生息。日积月累,一代代珊瑚虫延续生长,成为大海里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这个过程中,为珊瑚虫提供能量的共生藻类发挥了重要作用。珊瑚虫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氮、磷等“废物”,而这些对珊瑚虫无用的“废物”却是共生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作为答谢,获得了珊瑚虫滋养的藻类,又反过来为珊瑚虫提供氧气以及葡萄糖、甘油、氨基酸等易于被吸收的营养物质。

而这些共生藻类对海水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当发生海水升温、海洋污染、生物种类变化等情况时,这些藻类就无法正常工作,甚至产生对珊瑚虫有害的物质。因此,珊瑚与共生藻类就会彼此分离,珊瑚虫的能量来源也随即消失,出现了“断供”的情况,导致珊瑚虫无法生存直至死亡。没有了富含色素的藻类,珊瑚也就慢慢还原出石灰石原本的白色,即珊瑚白化。

科学家们现在已经行动起来,不仅在实验室里分析海洋环境及生物种群的各种数据,也身体力行去海里人工种植珊瑚。这项工作被称为“珊瑚礁的生态修复”,是从一个生态系统的理念出发的。种珊瑚只是其中的第一步,其后还会添入很多功能类的生物,帮助受损严重的珊瑚岛礁区域更快更好地恢复生态环境,同时积累更多的一手科研数据,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大量丰富的研究资料。

在完全自然生长的状态下,一个石珊瑚群落的恢复周期大概是10——15年,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而当海洋中珊瑚礁的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荒漠化”的情况。

保护珊瑚,只是为了重现海底美景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珊瑚并不只是供人观赏的海底“花瓶”。在海底世界,珊瑚礁享有“海洋热带雨林”和“海上长城”的美誉,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之一。珊瑚礁在全球海洋中所占面积虽不足0.25%,但养活着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种,为许多鱼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及繁殖场所。珊瑚一旦消亡,栖息在珊瑚礁中的动植物也会随之死亡,红色、棕色、绿色的藻类将取而代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质恶化,进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毁灭。

珊瑚还具有保护海岸线不受风浪侵袭的作用。一个健康的珊瑚礁,可以吸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波浪,所以,保护珊瑚实际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摘编自赵峥《你的防晒利器竟是“珊瑚杀手”?》)

相关链接:

尽管关于防晒霜的科学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正在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禁止使用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防晒霜。ICRI(国际珊瑚礁倡议)认为: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防晒霜会对海洋产生副作用,我们最好主动采取措施来预防这种可能带来的伤害,如鼓励多生产天然成分的防晒霜,并给与政策支持等。

(摘编自《关于防晒霜和珊瑚礁,你需要知道的9件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晒霜以及其他护肤用品的化学成分,会在水生动物体内积累并降解成有毒物质,可使珊瑚在96小时内完全白化。
B.与珊瑚虫共生的各类海藻含有各种颜色的色素,它们通过珊瑚虫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为珊瑚虫提供各种营养物质。
C.保护珊瑚礁,不仅因为珊瑚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因为珊瑚礁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功能。
D.为了保护珊瑚礁,一些旅游目的地已禁止使用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防晒霜,并提出主动采取措施来预防防晒霜对珊瑚礁的伤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说明防晒霜对珊瑚礁的危害作用,作者提到了珊瑚的“白化”现象,并详细地说明了珊瑚虫和共生海藻相互依存的关系。
B.本文语言通俗易懂,而“答谢”“断供”“一定程度”等词语的使用,又体现出科普类文章语言严谨规范的特征。
C.科学家们实施“珊瑚礁的生态修复”工程,就是去海里人工种植珊瑚,这样可以帮助受损严重的珊瑚礁区域恢复生态环境。
D.珊瑚生长环境恶化,栖息在珊瑚礁中的动植物将被各种藻类取代,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整个生态系统因此毁灭。
3.从全文看,保护珊瑚礁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请结合文本概括原因。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目前,淀粉主要由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淀粉合成与积累涉及60余步代谢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理论能量转化效率仅为2%左右。业内专家称,这一人工合成淀粉速率大大提高,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为创建新功能的生物系统提供新的科学基础,也将为未来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开辟崭新道路,使未来淀粉的工业化生物制造成为可能,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设计人工生物系统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是影响世界的重大技术。该技术还有如下意义:节约90%的耕地和淡水;避免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粮食安全水平;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新思路。

环球网《中国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材料二:

材料三:

自然界中,玉米等农作物中淀粉的合成与积累涉及60余步生化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但是理论能量转化效率仅为2%左右。研究者最关键的工作,在于设计了一条全新的人工合成路线。它只需要11步核心生化反应,就可以完成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转化。

他们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还原成碳—(C1)化合物,然后通过设计构建碳一聚合新酶,依据化学聚糖反应原理将碳一化合物缩合成碳三(C3)化合物,最后通过生物途径优化,将碳三化合物又缩合成碳六(C6)化合物,再进一步合成直链和支链淀粉(Cn化合物)。

反应路线的设计从理论计算开始,研究者以甲酸(或甲醇)作为起始反应物,通过计算机分析起草了可能的反应路线。这听起来似乎轻松,但此后的调试和优化才是真正困难的部分。因为即使是理论上可行的反应路径,在现实中也常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例如不同催化酶的难以适配),导致实验失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将整个淀粉转化的过程拆分成了四个模块,并将这些模块逐一进行优化。他们在31种生物体的62个催化酶里筛选出了10种,去参与11种最优转化反应,使得每一步都最有效、最高产。这样一来,他们就得到了人工淀粉合成路径的1.0版本。在后续的研究中,作者们又对初始版本进行了改进,利用各种工程修饰的酶提升反应的转化率,由此得到了2.0版本的反应路径。

……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不需要依赖农耕,直接用空气制造粮食和工业原料,真正实现“西北风喝到饱”呢?在这项研究中,人工合成淀粉的速率是自然渠道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确实为实现高效的工业化淀粉生产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作为实验室产出的初步成果,还需要科学家们持续的优化和推动,才能让这项技术走出实验室,投入实际应用。一方面,在工程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工程设计方面还有问题要解决;另一方面,就经济性而言,从控制过程成本初步计算,只有二氧化碳到淀粉合成的电能利用效率再提高数倍,淀粉合成的碳素转化速率再提高数十倍,才能与农业种植竞争。只有人工合成淀粉的经济可行性能与传统农业生产比肩甚至更高,才有可能让工业车间生产模式完全取代植物原料的提取,节约耕地和淡水资源的同时,降低人类生产对地球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果壳网《用空气做馒头?我国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1.对人工合成淀粉流程表述正确的一项(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粮食生产严重受制于土地等自然条件,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出现,使人类不再依赖农耕。
B.漫画中科学家将变成淀粉,凸显了该技术相较于自然状态下获取粮食的效率优势。
C.漫画将着重画出,突出了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
D.该成果研究过程需要突破种种难题,这显示了中国科学家勇闯科学“禁区”的勇气和能力。
3.同写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2024-03-27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药效减弱,但蚂蚁所用的抗生素却并未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发现,蚂蚁身上的抗生素不但是蚂蚁赖以战胜自然环境的法宝,亦是人体必需的抗生素,今后应可仿此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疾病。

1.下列对“真菌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或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腺窝,这些腺窝非常细密。
B.蚂蚁的腺窝里寄生着一种细菌,这些细菌能产生抗生素。
C.为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蚂蚁的每一个腺窝上都有一个小孔通向身体外部。
D.传播出的抗生素可能杀死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确保蚂蚁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2.对“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Es—covopsis霉菌会危害蚂蚁的蘑菇农场,但切叶蚁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B.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将之消灭。
C.切叶蚁分群时,蚁后会将蘑菇菌种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
D.雌蚁分泌出的链霉素活细菌除能消灭Es—covopsis霉菌外,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发现,各种“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依靠种植同一种真菌类蘑菇来生存。
B.切叶蚁不换作物品种,是因为单一作物的种植方法产量高,轮作的不同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
C.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根据蚂蚁身上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特征,已经着手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D.人类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同蚂蚁所用抗生素的不同在于,长期使用,前者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后者却不会。
2016-11-17更新 | 5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给山峰测高

于先文

①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怎样测量山峰的准确高度呢?主要有三种方法。

②目前,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一般来说,是从山脚下一个已知海拔高的点出发,利用水准仪和两把水准尺测量相距不远两点间的高差。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水准测量进度慢,例如,200米左右高度的山,沿上山路测量也需要1天;如果碰到草木丛生没有路的山,测量进度就更加缓慢。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

③相比之下,三角高程测量法要简单快捷得多。我们测量448.9米的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在山脚下,利用安置在海拔高已知点上的全站仪,瞄准安置在山顶的棱镜,可测得视线的高度角和距离,利用数学方法就能算出一个垂直高差。这个垂直高差加上已知点海拔高和全站仪高,再减去山顶棱镜高,就得到了山的海拔高。这个方法虽然“多快好省”,但仅仅适合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山峰。

④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2020年,我国科学家测量珠穆朗玛峰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个方法测得的是大地高,大地高需要减去一个叫作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值,才能得到海拔高。要想得到精确的大地水准面差距,需要有严密的数学模型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等数据,这也是2020年在珠峰测量中开展重力测量的重要原因。目前,北斗卫星测高误差已可控制在5厘米之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能达到毫米级精度,进而全面替代水准和三角高程测量法。

⑤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准确的山峰高度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重要地理数据;另一方面,对于山峰及周边区域的高程监测,也可用于地壳形变、板块运动等演变机理研究,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报。此外,准确了解山峰的高度,还有利于科学家开展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分析沧海桑田的变化趋势,探索人类家园的未知奥秘。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
B.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只适合测量较高的山峰。
C.三角高程测量法“多快好省”,测量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D.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是(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B.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D.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②③段中加点词“一般来说”“仅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④段中加点的“这种方法”是指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的方法。
C.第⑤段说明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了三种测量山峰准确高度的方法。
2024-01-30更新 | 1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