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54 题号:152858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變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人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下面这段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材料,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对此简要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20-21高三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2]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之一是观察和研究的内容有重叠,都包含人类未加干预的自然事物,因此都含有自然知识。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讲到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便直白阐明了“多识”的判断标准中就包含鸟兽草木等自然知识。联系之二是研究的方式方法基本都是观察、记录等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物学自不待言;而西方自然志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是与自然哲学相对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注重对具体的事物的具体考察,而不是研究事物的一般本质。作为唯象研究,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工作,而非观念演绎”,可见西方自然志也是经验式的。

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之间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观察研究对象的范围、目的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首先,中国传统博物学的研究对象为“物”,既可以是自然物,亦可以是人工物,包括了世间万物,甚至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在内,而西方的自然志只记录描述自然物。其次,中国传统博物学内含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与儒家理念相一致,而西方自然志专以认识自然为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在目标和主旨意趣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显明。

(摘编自王莹《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的差异》)

材料二: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

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 “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

阿来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对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贴梗海棠一章,记录了初春不同颜色的海棠:“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短短几句,用拟人手法写出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用颜色对比寓意热情与娴静的性格,灵动可爱。

科普类博物书写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

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三:

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渊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

博物概念的再度兴起,与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关。作家关注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是对生态的回归,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的生态思维。还有一些物的书写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这些书写在介绍新鲜事物的时候,更多的带有一层焦虑和担忧,是现代性反思的延伸。

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王安忆的《天香》中关于物的书写就有此意味。物同时是人的延伸,是人的情感的寄托与归宿。当然,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诸如《小时代》一类的青春写作等,充斥着对物的大量细致的描绘。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知识填塞进文本,却表达不了文学的意义。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普类博物书写十分不易,因为它往往需要作者进行多年科学研究,还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B.《萤火虫在中国》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生动讲述知识,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精心的描述。
C.博物写作的作用比生态文学的作用更大;前者强调让大自然本身“说话”,后者则更强调“代自然立言”。
D.古代小说家在写作中有了典型的博物书写的内容,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已经具备了强烈的博物书写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进行比较,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条理清晰。
B.材料二通过正面论述,从不同书写类型,用具体实例,论述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的特点。
C.材料三中的反面论述,批评了文学作品中博物书写的不良写作倾向,是对作家们的善意警醒。
D.材料二论证了博物写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材料三从反面论证了博物书写的创作原则,两则材料关系密切。
3.下列选项,不属于“博物书写”的一项是(     
A.法布尔的《昆虫记》用动物学家的知、文学家的思,为一百多种昆虫书写了“十卷大部头的书”。
B.沈从文的《边城》中写到茶峒方言、碾坊、龙舟、渡船、虎耳草、吊脚楼等湘西特色的内容。
C.茹志鹃的《百合花》以百合花被子、毛竹、野菊花、秋庄稼等展示富有地域特征的农村风貌。
D.铁凝的《哦,香雪》借尼龙袜、手表、丝巾、人造革学生书包等外来物品反映乡土社会裂变。
4.一篇好的博物书写文章应关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三进行概括。
5.下面是《红楼梦》对探春房间陈设的描写,从博物书写的角度结合材料简要评析。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

2023-05-22更新 | 2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东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儒家文化影响深远。以“仁”为内核的价值取向,以“忠”为标志的爱国情怀,以“义”为特征的做人品格,积淀形成了山东人民敦厚纯朴、忠诚团结、坚忍不拔、勤劳勇敢的鲜明个性和精神品质。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沂蒙根据地党政军民立足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熔铸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沂蒙精神。

一方面,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另一方面,孟子“政在得民”的“仁政”学说,荀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述,都把“民本”作为治政的重要理念。这两个方面相互交织、统一于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和革命实践;党为民爱民,人民爱党爱军,共同演绎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利益羁绊。沂蒙精神所展示的正是家国关系的双向统一和高度融合,所诠释的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下的政党与人民的关系,所彰显的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以及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对党绝对忠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沂蒙精神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忠”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理念,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继承发展了传统文化“忠”的理念,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的忠诚观,强调要“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这样的“忠”,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忠”,体现的是党心民心的高度融合统一。在沂蒙根据地,党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惧牺牲、英勇奋斗,团结带领根据地人民开展减租减息、土地还家、发展生产、民主政治、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彰显了“忠诚于人民”的高尚情怀和责任担当。面对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山东军民不讲价钱、不讲条件,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彰显了“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和组织观念。忠诚于党与忠诚于人民高度契合,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是沂蒙精神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观的生动诠释,党政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沂蒙精神所展现的共产党人的忠诚观,念古而不拟古,实现了对传统文化“忠”的价值理念的超越升华和创新发展。

(摘编自赵准《从精神源头和文化根脉理解沂蒙精神》)

材料二:

由民族歌剧《沂蒙山》改编的歌剧电影《沂蒙山》,呈现出从舞台艺术到电影艺术跨媒介改编后崭新的美学特色及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王丽达饰演的女主海棠,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人物,其间先后经历了新婚、虽不舍但依然深明大义送丈夫参军、义无反顾承担夏荷托孤重任、为掩护夏荷遗孤沂蒙只好牺牲自己亲骨肉、最后得知丈夫早已牺牲的噩耗等跌宕起伏的剧情,内心世界可谓千回百转、九曲回肠,这样一位敢爱敢恨、无私奉献的沂蒙母亲形象的成功塑造,除了得益于主演王丽达炉火纯青的演技与唱功以外,电影化叙事更可谓功不可没。不管是得知丈夫要参军时那一份担忧与不舍,还是在夏荷托孤时那份悲痛与无奈,抑或是思念丈夫时那份深情与柔情,还是以牺牲儿子来换取沂蒙的安全时那份痛苦与决绝,或者是得知丈夫牺牲后的那份悲壮与坚毅,都在近景、特写等景致下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呈现,取得了远比单一视点、单一景别的舞台艺术更好的艺术效果。

马尔丹曾说:“特写是电影具有的最奥妙的独特表现之一。”“最能有力地展示一部影片的心理和戏剧含义的是人脸的特写镜头,而这种镜头也是电影最基本的、最终的也是最有价值的体现。”而歌剧电影《沂蒙山》正是借助各种景致尤其是特写景致的使用,不仅打破了舞台艺术视点和景致的单一性、局限性,且极大参与了叙事,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活立体,有利于主题的传达和深化。

歌剧《沂蒙山》体量大、题材厚重、事件复杂,较之其他歌剧,其戏剧空间已经非常丰富复杂,巨大的山体舞美设计在六幕戏中有着三十六次的不同旋转,转换多、频率快,在同类歌剧中已实属翘楚。但该歌剧经过跨媒介改编为歌剧电影后,导演更是充分借助推、拉、摇、移、跟等运动镜头与多样化剪辑手段营造出更为复杂的立体银幕时空,极大拓展了歌剧艺术原本有些单一、僵化、封闭的戏剧空间,呈现出立体多样的戏剧环境和密不透风的戏剧节奏,让剧情更加张弛有度、扣人心弦。

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说:“电影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发声语言联结成统一的整体。”苏联电影理论家弗雷里赫也认为:“现代电影艺术的本性归根结底决定于画面同有声语言综合的结果。”而电影和歌剧同属于综合艺术,都呈现出文学与戏剧、音乐、舞蹈、美术联姻后的艺术效果,歌剧电影《沂蒙山》更是实现了叙事、表演、音乐艺术与电影的完美融合。

《沂蒙山》是地道的原创民族歌剧,歌剧的核心是音乐,这部歌剧的音乐拥有独特的气质,作曲家栾凯将古典西洋乐、当代流行音乐、中国戏曲和山东民间小调的元素完美融合,大气、抒情、浪漫,同时洋气中又透着山东味。

(摘编自刘强《跨媒介改编视域下歌剧电影〈沂蒙山〉的美学特色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文化在山东影响深远,“仁”“忠”“义”积淀形成了山东人民敦厚纯朴、忠诚团结等鲜明的个性和精神品质。
B.沂蒙根据地党政军民熔铸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沂蒙精神,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密不可分。
C.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因此孟子提出了“政在得民”的“仁政”学说,荀子有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述。
D.马尔丹认为,人脸的特写镜头是展现一部电影的心理和戏剧含义最为有力的手段,也是电影最有价值的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利益羁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B.王丽达成功塑造了一位敢爱敢恨、无私奉献的沂蒙母亲形象,这与其炉火纯青的演技和唱功密切相关。
C.党在沂蒙根据地彰显了“忠诚于人民”的高尚情怀和责任担当,山东军民彰显了“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和组织观念。
D.爱森斯坦和弗雷里赫都认为,电影是用声音解说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等画面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战争年代,党政军民团结互助、水乳交融的大爱情怀,在“沂蒙红嫂”这一女性群体身上展现到了极致。
B.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从小地摊起步,历经市场变迁,借助“电商”和“一带一路”这双腾飞的翅膀,从容走向国际化。
C.沂蒙人民的战疫实践表明,沂蒙精神早已深埋在每个临沂人心中,已成为抗疫歼灭战中的制胜“法宝”。
D.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意识,沂蒙精神就是在齐鲁文化的熏陶下发育的。
4.沂蒙精神是有精神源头和文化根脉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5.作为跨媒介改编的成功之作,歌剧电影《沂蒙山》具有哪些艺术特点?
2022-12-18更新 | 3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八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以下简称中国慈展会)于9月21日在深圳闭幕。中国慈善联合会在会上发布《2019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全年,我国共接收境内外款物捐赠1701.44亿元人民币。其中,内地接收款物捐赠共计1509.44亿元,同比增长4.88%,为历年最高。2019年,我国慈善捐赠投向教育、扶贫和医疗这3个领域的资金依然最多,三者合计占捐赠总量的72.32%,体现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在会上表示,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主动投身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在全国开展了57万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100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提供了超过2.4亿小时的服务,为抗疫斗争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届展会的主题是“决战脱贫攻坚,共创美好生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经荣在开幕会上公布,截至2020年6月底,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10.95万家,民管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产业、就业等多种形式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形成长效脱贫机制。

(摘编自李昌禹《去年慈善捐款总额创历史新高》,《人民日报》2020年9月21日)

材料二:

单纯的捐款额不再是衡量互联网公益成功与否的指标,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董事长陈一丹表示,通过数字化提高互联网公益的透明度,用科技提升公益生态效率,才是互联网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长远发展的最大价值。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等专家认为,公信力是公益慈善组织生存发展的根本,透明度是公益慈善组织通向公信力的必经之路。公众在互联网公益平台上捐款后,不仅可以查看具体项目进展,还能够收到推送的慈善组织报告以及用款详情。

互联同“软件即服务”的思路也被用来提升公益慈善的透明度。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介绍说,通过把核心技术开放给互联网公益平台上的各类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得以加速提高数字化技术能力,有机会在透明的公益生态中成长为专门领域的领先平台,再带动更多的慈善组织和项目,目前已有50家慈善组织参与了腾讯公益平台的相应计划,2020年年底将覆盖超过百家。

(摘编自冯华《数字化技术不断应用于慈善领域,让“指尖公益”更透明》)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网络慈善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据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司长贾晓九在论坛发言中介绍,中国已成为全球互联网慈善的引领者,近三年来,全国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长率都超20%,特别是2019年,募集金额比上年增长近七成,超过54亿元。

中国网络慈善的快速发展折射出中国互联网上信任度持续上升,这得益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及大规模应用,尤其是区块链技术。

“我们以区块链为纽带,把捐赠的链路和爱心传递的基础建设在技术架构之上,形成“链上公益”,打通了捐赠人、公益机构、第三方监管、受益人等各环节,一滴水落入大海无处可寻,但“链上公益让哪怕1分钱都可精准追踪。”蚂蚁集团蚂蚁链首席产品架构师徐惠这样解析“链上公益”的运作。他说,“链上公益”已在资金募捐、物资募捐、志愿服务等类型的公益项目中实现应用,据了解,截至9月4日,链上公益”已沉淀44亿笔善款,凝聚了4亿消费者和200万个商家的爱心。徐惠同时指出,公益项目复杂多样,区块链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痛点,还要综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

(摘编自张保淑(科技重塑公益一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慈善引领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冠疫情期间,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在全国开展了大量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众多志愿者加入其中,为抗疫斗争做出了积极贡献。
B.2019年我国慈善捐赠主要倾向于教育、扶贫和医疗,这三个领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国家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决心。
C.民营企业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万企帮万村”等活动,以自身产业优势,对贫困户进行帮扶,进而形成长效帮扶机制,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D.为了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技术能力,公益慈善组织可以借助腾讯在互联网公益平台上开放的核心技术,成长为专门领域的核心平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衡量互联网公益成功与否的指标发生变化,单纯的捐款数额已经不再是衡量互联网公益成功与否的指标。
B.近三年,全国通过互联网募捐的善款每年都在增长,2019年同比增长近七成,在脱贫攻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现。
C.慈善公益从捐赠到物资发放或投入,要涉及公益组织、第三方监管、受助对象环节,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慈善效果大打折扣。
D.我国的互联网慈善发展迅猛,成为全球互联网慈善的引领者,得益于以区块链为纽带的链上公益在各类公益项目中的广泛应用。
3.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说明。
2022-03-17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