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多文本(非连续性)阅读 >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95 题号:153348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是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100周年,也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9月29日,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在苏州闭幕。本届昆剧艺术节为期7天,26台参演剧目接连亮相,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如何在戏曲的“老规矩”与“新创造”间寻找融通途径,本届昆剧艺术节,呈现了近年来昆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的优秀成果,可提供些许启示。

折子戏集中体现了昆曲的古典之美。我们继承的昆曲文化遗产基本以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以来创作的折子戏为基本规范,其中包含昆曲所有的身段表演、曲牌唱腔、行当家门,甚至上下场规制的精髓。因其结构紧凑、行当丰富、雅俗共赏等特点,赢得观众的喜爱。江苏省昆剧院表演的《索衣》,与传统折子戏取自明清传奇不同,此折子戏所涉之人之事皆可上溯至魏晋。昆曲精深的表演风范,拉近了古今距离。这出原创折子戏既有古典性,又契合今人审美。剧中主角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编剧以王戎去女儿家“索衣”为行动的细腻心理走向,再通过副净、旦以及丑和贴旦行当的立体呈现,使全剧风趣诙谐,尽显喜剧性,充分发挥了昆曲生旦之外的行当表演艺术魅力,展现了昆曲之“趣”。

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认为,现代戏曲不是一个题材概念,应当逐渐成为戏曲现代发展主流,以其原创性强、活跃多样,逐渐积累起一批现代经典。将原创性渗入折子戏创作的思维,从小处深研戏之结构、行当表演、昆曲趣味,让原创的折子戏与典范性的昆曲审美重叠,持续探索、不断创造,打造原创折子戏经典,未来可期。

同时,一批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在遵循昆曲艺术规律基础上努力创新,用心唱响红色故事,用情传承红色基因,用功赓续红色血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理念。

本届昆剧节线下演出的9部昆曲大戏中,昆曲现代戏作品占4部。开幕大戏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瞿秋白》、上海昆剧团《自有后来人》、苏州昆剧院《江姐》、湖南省昆剧团《半条被子》齐亮相,4部作品均为近两年所创。

剧本深邃的精神内涵最为动人。《瞿秋白》以瞿秋白的生平事迹为题材,讲述了1935年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瞿秋白,面对敌人的轮番劝降,坚守信仰、不惧不屈,最终怀抱初心、慨然就义的故事。编剧罗周通过“三劝降”“秋白之死”架起全剧主要结构,围绕亲情、友情、爱情等故事讲述瞿秋白生命的最后时刻,表现瞿秋白伟大的人格、坚定的信仰。

导演张曼君大胆运用写意与表现的手法,以舞台形式之“变”来回应昆曲传统之“不变”。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昆剧作品,《瞿秋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深入探索。比如,剧中发挥小生行当特点,用音色与造型刻画瞿秋白这一人物,在曲牌唱腔方面,又不失昆曲的固有章法。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戏曲理论家汪人元认为:“如此笔墨铺排,不仅找到了充满戏剧性的完整故事,又写出了立体的、具有深度的人。”

所以,古老昆曲要寻觅当代知音,要绵延其传统典雅的艺术气质,也要将目光放长远,朝着守护传统和面向未来相统一的方向继承、发展、创造。

(摘编自张之薇《古老昆曲如何寻觅当代知音》,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变化。实践表明,近代以来的戏曲演变既融入了世界的文化影响,也继承了丰厚的戏曲传统。昆曲的变化以及昆剧的形成就是明显例证。

昆剧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自觉努力,使传统艺术本体得到极好传承的范例。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从经典剧目到舞台表演等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每个民族的艺术传统,都是社会各阶层民众在多元文化与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最大公约数。戏曲传统是一个复杂整体,它是千百年来戏曲创作与欣赏活动的深厚积淀,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地域),既源于个人审美趣味又超越其上,深藏着民族审美的密码。在戏曲艺术内部,传统则由代表性经典剧目承载。这些剧目构成一个经典群,包含了本剧种从艺术语言到技术手段的所有风格、特点和要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戏曲风貌,提升了美学上的丰富度。现代戏曲发展历程,是各剧种不断发现并确证自身美学独特性的过程,“百花齐放”是尊重保护戏曲剧种生态多样化的精彩表达。

对现代戏曲而言,现代性和戏曲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现代性是为了牢固建立戏曲与现实社会的密切关联,戏曲化才能确保现代戏曲始终行进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轨道上。昆剧以及其他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表明,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现代性一定是从中华民族的戏曲传统根脉上有机生长出来的,是基于传统的现代性,必然要以“内生的现代性”为显著特征。努力接续、全面继承戏曲文化优良传统,让戏曲始终保持切合其自身规律与特色的发展方向,才是戏曲现代性的成功之道。

(摘编自傅谨《尊重保护戏曲剧种生态多样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昆曲文化起源于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以来创作的折子戏,具有结构紧凑、行当丰富、雅俗共赏等特点。
B.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认为现代戏曲成为了戏曲现代发展主流,是因为其原创性强、活跃多样,逐渐积累起一批现代经典。
C.《瞿秋白》在遵循昆曲曲牌唱腔固有章法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内容和形式,呈现出了一个立体的、具有深度的瞿秋白。
D.我国的传统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自觉努力都得到了极好的传承,昆剧取得的突出成绩就是最好的例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戏曲只有融入世界文化的影响,才能继承戏曲传统,才能在“老规矩”和“新创造”之间寻到融通途径。
B.审美最大公约数是指打破人们对文艺作品受众群体的理解,实现不同类型文艺作品的“雅俗共赏”。
C.现代戏曲如果不同时具备现代性和戏曲化两面,将很难始终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轨道上。
D.古老昆曲要寻觅当代知音,要在依循昆曲典范审美与现代性审美下相融合的基础上创作。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戏曲“守正创新”观点的一项是(     
A.《自有后来人》由昆曲三代演员共同创作,并以“破套存牌”的方式移植演绎《红灯记》这一观众耳熟能详的革命题材故事。
B.现代豫剧《革命家夜》大胆探索古典美学和现代技术碰撞融合,奏响了一曲重温革命传统的壮丽乐章。
C.豫剧《王屋的女人》在遵循戏曲表演的原则上,根据题材内容和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创造了大量新的表演形象。
D.《窦娥冤》多次被搬上舞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强化了中华戏曲惩恶扬善的教化功能。
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或论证方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在新时代里戏曲如何做到守正创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有利于彰显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世界意义,是分享中国经验、传播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的重要机遇。

形成海外受众易于理解的话语体系。一是要注重中国脱贫故事的生动性。中国农村的脱贫故事,是中国社会的时代缩影,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因此,需要借助文学、艺术、传媒等多重手段,还原乡村社会的变迁史和中国农民的奋斗史。二是要注重中国脱贫故事的实用性。传播中国脱贫攻坚故事,不是为了简单地说教或宣传,而是把握具体的全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新的规律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范式,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贫困治理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是要注重中国脱贫故事的针对性。不同国家的贫困程度、贫困特征、贫困成因各有不同,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利益诉求也千差万别。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脱贫攻坚故事,要充分考虑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和接受心理,以及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认知差异。

凝聚善于讲好扶贫故事的宣传力量。一是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自行车的阶段”。这种“理解赤字”一定程度造成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存在误解、怀疑、恐惧。在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需要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旗舰媒体。二是凝聚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的群众力量。新冠肺炎疫情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加试题,也是影响脱贫质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无论是疫情防控战,还是脱贫攻坚战,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战役,需要充分凝聚人民群众的战斗力。凝聚群众力量讲好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面建成小康故事,有助于增强国际扶贫宣传的整体合力和持久动力,有助于压缩“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在国际社会的存在空间。

充分发挥国际各类组织的桥梁作用。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国外新闻媒体的互动交流。中国共产党有借助海外媒体传播“中国故事”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积极邀请海外媒体来华参观、考察,使之成为脱贫攻坚中国故事的见证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国际减贫组织的经验分享。减贫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催生出一大批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消灭贫困、消除饥饿的国际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在内的国际组织一直支持中国的减贫事业。这些国际组织见证了中国从受援国向主要援助国的转变。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对粮农组织南南合作出资最大、派出专家最多、成效最显著的国家。中国输出物资、人才的同时,也需要以这类国际组织为桥梁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摘编自龚云《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材料二:

山西是中国典型的乡村传统根基深厚的内陆省份,山西的脱贫工作在中国有着代表性。鲁顺民等人在《掷地有声》中,从政策的实施,干部、乡民的精神状态,到生产形态的变化,文化、教育、科技等等在其中的作用,对山西的精准扶贫工作作了颇具深度的全方位的描写与揭示,讲了一个生动地让大家关心的正在中国发生的好故事。这个故事是如何“讲述”的呢?在这部长达400多页的作品中,每阅读两三页,总是会看到一两个生动的能够体现乡民实际生存状况的细节,总是会看到一两串体现乡民实际生存形态的数字。这样的一种讲述故事的模式,其实是山西文学创作的传统。在赵树理《孟祥英翻身》中对劳模盂祥英事迹的描写中,在《三里湾》对马多寿入社时的精打细算中,在《实干家潘永福》对生产的具体领导中,在马烽、孙谦写于1950年代后期的《写给关心晋西北的人们》中,在束为的《嶂县新八景》中,甚至早在1920年山西早期共产党员高君宇写的《山西劳动状况》中,甚至在以写新的英雄人物著称的马烽的代表作《我的第一个上级》对老田了解水势的具体描写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写法。在今天张平的《重新生活》中对腐败官员抄家现场的描写,对乡村学校学习情境的描写中,也依然可以看到这种写作模式。如此讲述故事的意义首先在于直接还原事物本身,直抵事物本质。其次,这种细节真实的力量,数据真实的力量,在体现现实真实方面的作用,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在中国的当下,用现实的细节的真实破除主观意象的虚饰,更具“在场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用细节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三:

2021年3月19日,中国驻白俄罗斯使馆主办的《追寻美好生活》中国脱贫攻坚成就图片展开幕式在明斯克中国文化中心举行。驻白俄罗斯大使谢小用和白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斯诺普科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白国家电视一台、国家通讯社、国家广播电台、《今日白俄罗斯》报、《星》报、新华社等中白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图为人们参观现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脱贫攻坚既要做得好,还要讲得好,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就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B.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就要注重故事的生动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这三者形成了海外受众易于理解的完整话语体系。
C.中国对粮农组织南南合作输出物资和人才,主要是为了以这类国际组织为桥梁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D.《掷地有声》用细节和数字讲述脱贫故事,这样的一种讲述故事的模式,是山西文学创作的传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既要立足中国实际,分享中国经验;也要借助国际力量,传播中国智慧。
B.西方人对中国的“理解赤字”根源于他们对中国的误解、怀疑和恐惧,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能够消除他们的认知偏差。
C.借助外国记者传播“延安故事”,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证明中国共产党有借助海外媒体传播“中国故事”的优良传统。
D.细节真实和数据真实在表现生活真实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中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美术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乡土文脉,让珍贵的古村落、古民居等遗产活化,描绘出时代新气象,让人喜闻乐见。
B.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要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讴歌基层扶贫干部,让中国人了解他们的脱贫攻坚故事。
C.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学好知识,练好本领,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D.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全国扶贫教育宣传中心主办《中国扶贫》杂志,打造“扶贫”宣传的国际窗口。
4.某中学举办“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图片展,拟选用材料三的照片,请结合材料一为其写出录用理由。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展开,但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说明。
2021-05-18更新 | 2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经济能源、文化科技、制度体系的绿色供给,绿色发展,是一种以人本自然观为基础的新理念,从内涵看,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以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去杠杆、去库存等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为中心,从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入手,推进与绿色发展直接相关的去产能、降成本和补短板等任务落到实处,赢得这场输不起的绿色战争。

(节选自2016年5月《经济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

地区绿色发展指数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公众满意
程度(%)
83.7182.9298.3678.7570.8693.9183.1567.82
76.5484.483.167.1364.8181.9675.0270.58
78.6983.3487.4977.3172.4870.4570.2862.5
76.7878.8780.5577.5170.6671.1878.3473.16
77.979.9978.7984.672.3570.8772.5277.53
76.5876.6981.1185.0171.4668.3767.7970.96
79.686.1376.185.0573.4471.273.0579.03
78.281.374.4386.5173.2172.0472.7974.25
81.8384.9886.8781.2866.2293.280.5276.51
80.4186.8981.6484.0462.8482.179.7180.31
82.6185.8784.8487.2372.1982.3377.4883.78
79.0283.1981.1384.2570.4676.0369.2978.09
83.5890.3280.1292.8474.7874.5573.6587.14
79.2882.9574.5188.0974.6172.9372.4381.96
79.1182.6684.3682.3568.2375.6874.4781.14
78.183.8780.8379.669.3472.1873.2274.17
80.7186.0782.2886.8671.9773.4870.7378.22
80.4883.780.8488.2773.3377.3869.185.91
79.5784.7277.3886.3867.2379.3875.1975.44
79.5885.2573.7391.972.9468.3169.3681.79
80.8584.0776.9494.9572.4572.2471.7187.16
81.6784.4979.9589.3177.6878.4970.0586.25
79.484.475.8786.2575.4872.9768.9285.62
75.3675.4362.9194.3975.2270.0863.1688.14

材料三: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一些发达国家以邻为壑,将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倾销到发展中国家,将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牺牲他国绿色、拒不承担减排责任来维护自我利益。

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中国奉行绿色发展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不断做出新贡献。低碳省市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2017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3年实现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节选自 2019年2月《人民日报》,有删减)

材料四: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报告2018》,浙江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一,成为美丽中国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开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地方实践的新境界。

绿色发展必须坚持整体施策,形成全方位全地域持续推进机制。浙江在绿色发展实践中,紧密结合生态环境实际问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需要,打出绿色发展组合拳,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制度是理念方针得以贯彻和实施的保障,浙江在具体实践中,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强化绿色发展制度建设。

一是提高企业进驻的环境门槛,将高污染、重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实现从招商引资招商选资的转变。

二是坚持完善信息公开披露机制,及时发布河流水质、空气质量、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情况等信息。建立企业环保信用信息黑名单,加大环保失信信息的曝光力度。

三是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未达到区域环境保护目标、污染减排目标、环境质量目标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生态危害问责,实现绿色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据统计,浙江现有民间环保组织75家,总体上数量较多、机构较为健全、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浙江各级政府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积极调动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的生态参与意识,促进公众更好地参与环保、监督环保,将公众的意愿、热情、智慧转化成生态治理的具体行动。

(节选自2019年2月《浙江日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二,环境治理指数高,未必就公众满意度高。
B.材料二显示,2016年,我国许多省在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力气。
C.材料二显示,我国的环境治理取得了积极的明显的成效,多数省份环境质量指数比较高。
D.材料二显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环境要素关系密切,而和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等人们的观念关系不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绿色发展的途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B.发达国家以邻为壑,将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倾销到发展中国家,将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牺牲他国绿色、拒不承担减排责任来维护自我利益,这造成生态文明灾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C.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不断做出新贡献,提前3年实现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
D.浙江的经验告诉我们,绿色发展必须坚持整体积极调动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的生态参与意识,促进公众更好地参与环保、监督环保,将公众的意愿、热情、智慧转化成生态治理的具体行动。形成全方位全地域持续推进机制。其中,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是关键。
3.请简要概括中国绿色发展应坚持的理念以及制度。
2021-05-08更新 | 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报告《新技术与21世纪儿童:最新趋势与结果》,总结了新技术的获得与使用的最新趋势,以及21世纪儿童(0~18岁)面临的网络机会与风险。

当前儿童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冈。新技术为21世纪儿童的生活带来了根本变革,扩大了儿童的学习机会,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儿童有很多机会去探索、表达并获得自主权。儿童接触数字设备及上网机会日益增加,儿童使用新技术呈现低龄化趋势。儿童的自由时间正日益变成屏幕时间,互联网的使用是有代价的,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不能上网的时候感觉很不好,幸福感降低了。

儿童上网时间越长,他们的机会与风险也就越大。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网络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但一些攻击性的、色情的、商业化的或其他危险的内容正给儿童带来巨大冲击。社交网络平台日益受欢迎,儿童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隐私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报告强调,“数字韧性”( Digital Resilience)是21世纪儿童必须拥有的一项重要技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风险本身不一定不好,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与成人相比,儿童面对网络风险更加脆弱,然而他们花在网上的时间比成人更多。因此,培养儿童的“数字韧性”,学校和家庭都有重要责任

(摘编自《OECD报告:21世纪儿童必须具备“数字韧性”》,《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

材料二:

韧性( Resilience),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叶回弹。近年来,大陆学者将 Resilience译为“韧性或心理韧性”,学者认为,生命体不像物理材料郿样被动地接受外力随后恢复,而是具有主动适应及自我调整的本能。从心理学意义上看,韧性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受到重大创伤或应澈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更强调个体在受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

(摘编自崔文香等《韧性( Resilience)的概念分析》,《护士进修杂志》)

材料三:

首先,众多家长对数字化成长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缺乏正面引导的能力。当前家长中确实存在对数字化成长持恐惧心理的现象,他们潜意识可能认为接触数字化产品的时间越短越好,甚至认为数字化产品容易使中学生变坏。而且他们更多是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去认识数字化,并不关注孩子在数字化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共次,目前社会给予学生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也有限。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等数字化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够,网络环境净化、网络行为立法、网络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都缺乏富有成效的行动。另一方面,一些商业机构和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诱导青少年成为暴力游戏的玩家和低俗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者。

最后,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机遇。但学校有关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关乎人的各种素质在人的自我建枃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所措。

(摘编自肖凯《数字化成长中的自我完善及其教育——以中学生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技术扩大了儿童的学习机会,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而儿童的自由时间也正日益变成屏幕时间。
B.当前,儿童获得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表达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网。
C.网络中一些危险的内容正给儿童带来巨大冲击,儿童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隐私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D.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理性认识风险,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儿童的“数字韧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作为信息获取者,有可能被相似的信息限制,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
B.由于儿童比成人花在网上的时间更多,所以,儿童比成人更需要培养“数字韧性”。
C.“数字韧性”可理解为在数字时代遭遇网络风险时表现出的适应、调整和发展的技能。
D.中学生的数字化成长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增加,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完善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使儿童在数字化时代具有更强的“数字韧性”?请简要概括。
2021-06-08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