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153812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混化的中和之美。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
B.华复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
C.“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
D.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的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圆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接下来进行相关阐释,最后揭示“大团圆”的内涵。
B.文章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C.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中间几段主要从华夏初民对“天”的崇拜以及“易、道、禅”三个哲学角度阐述“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D.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大团圆”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但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B.“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大团圆”结局则需要借助梦境呈现。
C.尚圆的传统观念积淀着华夏初民天圆的宇宙观,同时也体现了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D.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佛家的因果轮回等思想中都有“圆”的观念的体现,这几个哲学流派都将“圆”作为最高精神境界。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们正处于互联网下一章的开端,这也是我们公司的下一章。

近几十年来,科技赋予了人们更自然地联系和表达自己的能力。下一代网络平台将更加身临其境——一个实体化的互联网,我们称之为元宇宙。

在元宇宙中,你几乎可以做任何你能想象到的事情——与朋友和家人聚在一起工作、学习、玩耍、购物、创造,无论你身在何处,都会开辟更多的机会。你将能够将更多时间花在对你重要的事情上,减少交通时间,并减少你的碳足迹。

元宇宙是连接人们的下一个前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希望我们被视为一家元宇宙公司。我很自豪地宣布我们的公司Facebook现在变更为Meta。我们的使命保持不变——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但我们有一个新的愿景:帮助将元宇宙带入生活。 “meta”来自希腊语,意思是超越

故事总有下一章,未来将超出我们的想象。

(摘编自马克·扎克伯格《为了元宇宙,我们更名为Meta》,20211028日)

材料二:

近期,微软、苹果、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宣布布局元宇宙,脸谱更是宣布将公司名称Facebook更名为“Meta”,在五年时间内转变为一家元宇宙公司。以元宇宙概念为抓手,通过包装、整合和提升已有的软硬件技术产品,拓展新场景应用,打造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已引发业界极大兴趣。

元宇宙是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按照物理世界运行规律打造成的数字虚拟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深入应用,元宇宙中事物发展运行规律与物理世界中的人、事、物发展运行规律越来越趋同和逼近,使得人类不仅可以利用元宇宙开展社交活动,还可以利用元宇宙中虚拟的技术、资金、人才、物质进行生产生活模拟实验,为人类探索发展提供重要技术平台支撑。

(摘编自陆峰《关于元宇宙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中国经济新闻网20211126日)

材料三:

从张家界元宇宙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到大唐不夜城打造全球首个基于唐朝历史背景的元宇宙项目——大唐·开元,再到迪士尼公司声称将建立自己的元宇宙……元宇宙的风已经吹到文旅产业。

中华恐龙园集团总裁哈静表示,元宇宙是打破旅游时空观的媒介,而对于文旅行业来说,更像是主题文化的虚拟体验地,一方面可以帮助景区更好地将园区主题文化根植在用户心里,进而转化为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也会激发和衍生出更多作品,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这种去中心化的商业模式,非常契合当下用户的消费心理。

事实上,博物馆也应是最适合元宇宙进入的场域之一。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下,元宇宙除了提供技术支撑外,最重要的是构建关联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通道,让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实现交互,改变人们关于物我关系的认知。

不过,也有诸多业内人士表示,元宇宙可能是未来趋势,但绝非是此时文旅企业的风口,尤其在困境之中,旅企更该思考的是应如何活下去,而非大刀阔斧地向元宇宙转型。

(摘编自《元宇宙破圈能否开启文旅新风口?》,中国经济网2021121日)

材料四:

元宇宙概念的走红,背后有着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社会因素。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底层技术的应用日渐成熟;另一方面,因为疫情等影响,线上办公、线上课程逐渐普及。在一些具体场景中,人们捕捉到元宇宙可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尽管如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元宇宙产业还远远达不到全产业覆盖和生态开放、经济自治、虚实互通的理想状态,在技术层面、法律层面、道德伦理层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一些新概念承载着人们对技术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动新概念及其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需要时间,通向令人神往的科技未来需要脚踏实地、打好基础。正如不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还是混合现实,中心词都是现实,离开了现实的支撑,终归是海市蜃楼。

(摘编自张近山《万物皆可元宇宙?》,人民日报20211118日)

1.下列对“元宇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元宇宙,这与元宇宙广阔的市场与技术前景是紧密不可分的。
B.在信息技术的持续支持下,元宇宙中事物发展运行规律可以与物理世界最终相同。
C.元宇宙可以打破现下的旅游时空观,构建去中心化商业模式,满足客户多元需求。
D.相关技术支撑和社会因素影响,推动元宇宙应运而生,但其走向成熟还需要时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扎克伯格文中的“下一章”,既有对元宇宙的判断,对公司前途的憧憬,也有对广大未来的期许。
B.在元宇宙里,人们几乎可以做任何能想象到的事情,在现实世界中,你将能花更多时间在对你重要的事情上。
C.尽管对元宇宙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基本共识是,元宇宙承载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望,这可能是未来趋势。
D.由于在技术、法律、道德等多层面存在交互影响或限制,元宇宙产业目前尚不能达至理想状态。
2022-07-05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星堆文物为何再度引发高度关注

近来三星堆遗址又了!在这一轮考古挖掘中,新发现的6个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公众纷纷讨论三星堆遗址,彰显了三星堆的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强化的是文化自信的力量。申言之,一个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其文明必定是持久、厚重、包容的,其自身主体性一定是鲜明、强烈、稳固的,三星堆遗址正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如上特质。

三星堆遗址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悠久锦延的中华文明如同一棵历史沃土培育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从枝叶可以追溯到根脉。三星堆遗址便与古蜀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其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区)。自夏时期起,这个文化圈内开始渗入一些二里头文化的因素,而至商时期,又大量接受了二里头和殷墟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

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因家的起源》中认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以此论断反观三星堆遗址,其文明特征极为显著。从陶器上看,三星堆早期的陶盉与二里头早期的陶盉,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从青铜器上看,三星堆的铜尊、铜罍明显受到了殷商青铜礼器的影响,可知在与彼时中原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古蜀文明得到了较大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其三、四期出土的诸多带有强烈信仰色彩的特征性器物说明,三星堆古城曾是雄极一时的蜀地共主——鱼凫王朝的都城。这恰可与《蜀王本纪》中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之记载相印证。古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神像、礼器和祭品,说明了古蜀文明的神权国家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通过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灿烂文明。

三星堆文明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三星堆遗址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依据已发现的诸如金杖、青铜雕像、海贝等文物,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早在那时,古蜀国先人已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的文明有所接触。由此设想,三星堆文明虽处于所谓华夏边缘,但却与西北方向的陆上丝绸之路很早就有着固定交通路线,南面可通过滇、缅、印之间的古道直接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沿海各地,甚至可以穿越历来被视为人类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与该地域文明发生交往。因此青铜时代的巴蜀与外部世界,绝不是一个彼此封闭的空间,这种开放性与包容性,给三星堆文明提供了走向世界的强力支撑。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它关乎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的探寻,对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理解,对中华文明世界贡献的把握,更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历史主体性、民族凝聚力的认知与塑造,意义堪称重大。80多年来,几代中国考古学人筚路蓝缕、接续探求,终于让三星堆遗址绽放出绚烂的文明光辉。我们相信,此次的考古发现,也仅是辉煌博大的中华文明遗存之冰山一角,今后的发掘研究前景更可期,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事业定当再上层楼。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3月2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众关注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挖掘,表明了三星堆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这种关注也强化了中国人所具有的文化自信。
B.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有力印证了中华文明的持久、厚重、包容,让世界终于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
C.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一棵历史沃土培育的参天大树,而三星堆文明便属于这棵大树的根脉,它奠定了巴蜀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地位。
D.受二里头文化和殷墟文化的影响,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的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为了证明三星堆不仅仅是一个遗址,更是一种文明的展示。
B.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由国内到国际逐层深入论述了三星堆遗址对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C.作者在文中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相结合的方式,既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性,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深刻透彻。
D.文章末段在前文对三星堆遗址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考古工作更深层次上的意义,跳出了纯历史学术的圈子,富有深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蜀文明自夏代起就和中原文明有了交流,受到中原文化的很大影响。这种不断的交流融汇促进了古蜀文明的发展。
B.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谱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文明,有关蜀王杜宇和五丁开山等故事传说都点缀着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空。
C.中华文明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明,这可以从三星堆部分出土文物具有西方文明的特质这一现象上得到证明。
D.考古工作是一项持久性的文化事业,几代中国考古学人筚路蓝缕、接续探求,必会使三星堆遗址绽放出绚烂的文明光辉。
2021-05-10更新 | 2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时代的奢华

谢冕

①旗袍原系旗人装束,几经沿革,一脉至今。民国时期的旗袍,其大体形制沿袭了前朝旧式,却也融进了新进的时代意识,它是时代精进的形象见证。由于旗袍的发展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所以,它不仅是服饰,不仅是审美,更是文化。也许还不仅是文化,更是一种民族精神。都说中华旧邦生性守旧,其实不然。单以旗袍为例,当西方妇女界尚在推行束胸时,我们不仅毅然抛弃裹足陋习,更把旧式服装改造为领先潮流的时尚。       

②旗袍款式的演进,充分说明中国人审美观念的趋时与前倾姿态。传统的宽袍大袖,腰间束以很宽的腰带,原是为了适应游牧的草原生活,几经改进,顿时变成如今窄幅紧身、收腰、开衩的时尚的装束,这是一个姿态优雅的华丽的转身。它充分展露女性的胴体美,颈部、胸部、腰部、臀部,凡是足以显示女性体态之美的部分,它都没有放过。旗袍相当重视女性的这种身体资源,它全面而无保留地凸显了女性凹凸有致的体形特点,它推进并充分地展现这种美感。       

③在人类的初民那里,衣着原是为了蔽体,有着十分明确的实用目的——避寒冻,挡风雨,防伤害。后来文明程度高了,发展为维护尊严和仪态。再后来,人类懂得通过服饰来展示和享受美感,最重要的当然是欣赏女性美。当然,展示女性的身体可以是裸体,也可以通过类似“比基尼”的方式,但这些,不免有点“一览无余”的缺憾。一旦抛弃了外在的装饰,它就会违背人类审美的初衷。       

④旗袍作为一种服饰,它的好处是欲显故藏,是半遮半露,是开合有致,是让人在隐隐绰绰之间能够更充分地想象。中国旗袍装扮了中国女性,旗袍让中国女性更美丽也更自信了。这简直就是一支神笔,华贵而不事张扬,简约而蕴意丰富,它适中、含蓄而又充盈着情趣与风韵,精致地勾勒着中国女性的美丽身段,绝不轻易放过任何可以展现女性之美的细节。它是中国女性贴身的闺中密友。       

⑤经过改造的现代旗袍在中国流行于二十世纪最初的年代,成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时期。当时,在上海,在香港,在北平,在中国更多的城镇,旗袍造就了一派风华绝代的华丽。以是之故,1929年南京政府在《民国服制条例》中规定了女子礼服的式样,袄裙和旗袍并列其中。当年对这一服饰的规定是: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之中点,袖长过肘与手脉之中点。可惜的是,五十年代以后,旗袍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服饰,逐渐被列宁装、“布拉吉”甚至军装取代。自那以后,数十年间,中国女性的魅力身影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之中,女性服饰的男性化逐渐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       

⑥时代的开放召唤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回归,女人们重新穿起了她们钟爱的旗袍。她们恢复了自信。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旗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旗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原来是旗人的装束,最初是为了适应游牧的草原生活而设计的,后来经过改造发展,成为领先潮流的时尚。
B.民国时期的旗袍虽大体形制沿袭了前朝旧式,但经过改造,造就了民国时代一派风华绝代的华丽,并成为女子礼服的式样之一。
C.由于旗袍的发展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所以它不仅是服饰、审美,还是文化、民族精神,更是时代精进的形象见证。
D.中国旗袍华贵而不事张扬,简约而蕴意丰富,能够精致地勾勒出中国女性的美丽身段,让中国女性更美丽也更自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几经改造后的旗袍,凡是足以显示女性体态之美的部分,它都没有放过,这种变化是一个姿态优雅的华丽的转身。
B.中国人一开始即掌握了女性凹凸有致的体形特点,为充分展露女性的胴体美,将旗袍设置为窄幅紧身、收腰、开衩的样式。
C.尽管比基尼、裸体等方式也可以展示女性的美丽,但和旗袍比较,抛弃了外在装饰的这些方式总有点“一览无余”的缺憾。
D.旗袍欲显故藏,半遮半露,开合有致,让人在隐隐绰绰之间能够更充分地想象,既给人以美感,又是一种诱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生产力低下时人类穿衣只为避寒冻、挡风雨、防伤害,当文明程度高了之后,人类懂得通过服饰来展示和享受美感。
B.当西方妇女界还在推行束胸的时候,我们就毅然抛弃裹足的陋习,并对旗袍的款式进行了改进,旗袍款式的改进说明了中国人审美观念的趋时与前倾。
C.1929年南京政府在《民国服制条例》中规定旗袍为女子礼服之一,并对这一服饰的领、袖、前襟、长度等做了具体的要求。
D.虽然时代的开放召唤人们审美意识的回归,旗袍也被女子们重新穿起,然而女性服饰的男性化也逐渐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
2016-11-18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