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1 题号:1539269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燊鞬【注】,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燊鞬:收藏弓矢的器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B.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C.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D.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
B.乘,古代一车六马为一乘。春秋时,常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来表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C.不穀,先秦时期诸侯国君主对自己的谦称。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还有“孤”“寡人”等。
D.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为九十里。后人常用成语“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在蒲城时面对晋国军队的讨伐,他不愿与君父为敌,没有迎战选择逃跑。
B.重耳到了齐国之后,耽于安乐的生活,后被姜氏和子犯灌醉,被迫继续流亡。
C.在楚国面对楚王“何以报我”的提问重耳承诺将来若两军交战,会先礼后兵。
D.重耳常年流亡,各国均对他礼遇有加,比如齐桓公赠马给他,还给他娶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2)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5.公子重耳流亡各国,他的性格成长也在其中有所体现。请结合本文,概括重耳的形象特征。
【知识点】 《左传》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字仲尼,姓孔氏。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定公十五年,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后,孔子学乐于苌弘,言终退。苌弘语刘文公曰:“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颡,黄帝之形貌也;修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成汤之容体也。然言称先王,躬履谦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抑亦圣人之兴者乎。”刘子曰:“方今周室衰微而诸侯力争,孔丘布衣,圣将安施?”苌弘曰:“尧、舜、文、武之道,或弛而坠,礼乐崩丧,亦正其统纪而已矣。”既而夫子闻之,曰:“吾岂敢哉!亦好礼乐者也。”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摘编自《左传》《史记》《孔丛子•嘉言第一》)

【注】①少皞氏:黄帝之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B.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一说为古代神话中的五个天帝之一。
C.布衣,布制的衣服,指衣着俭朴。古时也常借指平民。文中意为前者。
D.再拜,拜两次,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也可用于书信的开头或结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文公认为在周王室衰微各国诸侯都忙于以武力相争的时代,孔子作为一个普通人不能成为圣人。这与苌弘的观点相同。
B.孔子不知道龙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但是依然认为自己见到的老子就像龙一样具有君子的高尚品德,虚怀若谷,大智若愚。
C.孔子的高祖少皞挚即位时,凤鸟正好来到,所以少皞挚就用鸟记事,用鸟为各部门长官命名。孔子听到这件事,便向郯子学习古代官制。
D.孔子学习弹琴,从领略乐曲的形式到弹奏技巧,再到领悟主旨,最终领悟到作者的身形气质,从而判定乐曲的作者为周文王。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言称先王,躬履谦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抑亦圣人之兴者乎。
②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022-12-08更新 | 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著作。因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
B.《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C.公、伯、侯、子、男是春秋时候的爵位。“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代爵名,是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D.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
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022-03-25更新 | 1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对划线部分的读法断句正确的一项(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下列语句中“之”字解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邻之厚B.君之薄也C.唯君图之D.君之所知也
3.文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阙:通“缺”,缺少的意思。B.薄:削弱。
C.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D.济:渡河
4.翻译画波浪线的句子。
2021-10-16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