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06 题号:153952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入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

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

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
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
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
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
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
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一段刘勰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
C.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
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内较早用“错位”理论研究小说的是孙绍振,他凭借着自身的艺术直觉,对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感性体悟和理性升华,提出了不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独创性的“错位”理论。孙绍振认为:“情节产生于人物心理距离的扩大,性格也依赖于人物心理拉开距离的趋势,而环境则是把人物心理打出常轨,构成拉开距离的条件。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小说中人物自我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口”错位,人物的相互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心错位”。如果人物只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来采取行动,而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环境氛围一致则缺乏自觉意识,又会形成人物与氛围的感知错位。

孙绍振对“错位”理论做了一个逻辑性的概括:“小说的情感系统是一个(多方位的)动态系统,一个方位的‘错位’,引起了另一个方位的‘错位’,这个层次的调节又引起了另一个关键的‘错位’。在表层上好容易达到了平衡,在深层结构上又因拉开了距离而失衡,在深度上达到统一了,可在表层又因心口误差(错位),使情感系统远离了平衡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复合的、多维的立体的情感系统的每一个方位、每一个层次的错位,都要引起全部系统的一切方位的反馈和调节。粗浅地说,在一定条件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多维情感结构,各种情感在性质和量度分化的程度与小说的审美价值成正比,各种情感错位差距越大,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情感错位的距离越小,艺术感染力越弱。”

(摘编自上官文坤《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材料二:

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评价之困难,脂评曾经以一连串的“说不得”来感叹。不过,日前有人发文对作为暖男的贾宝玉大加笔伐,认为贾宝玉“对世间女子尽心爱恋呵护,可除了‘有心’之外,他的爱浮于表面,能量极低,甚至反而给女孩子们带来灾难”。类似这样的判断其实是深刻地反映出该论者不理解当时社会语境,也缺乏对曹雪芹独特艺术匠心的体会。

《红楼梦》围绕着贾府这样的贵族之家展开贾宝玉等人的故事,传统社会中无往而不在的礼法制度,那种主奴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秩序,也在贾府众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全面体现。虽然不少学者把《红楼梦》归入才子佳人小说的谱系中,但以贾宝玉为中心的恋爱故事与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貌合神离,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突出了贾母听才子佳人故事时的一番反驳。贾母据以反驳的,是她对一个大家族的环境及受环境制约的才子佳人的认识,认为双方既不可能、也没机会相遇,即便相遇,佳人也不可能马上想到终身大事。贾母看到了这种故事的虚假、污秽,以及对礼教规矩的破坏,并严正声明这样的事自己家里不可能有,这样的故事也不会让自家小孩子听,其实正表现出作者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

那么,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为何有可能相遇,并且发生了那么复杂的情感纠葛?长辈为何就不知道了?难道这是以老祖宗为代表的长辈们的“灯下黑”吗?是老祖宗一时犯糊涂吗?其实不然。因为作者是通过把人物年龄低幼化的艺术设计策略,来为他们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间。据周绍良先生的实际推算,全书展开的大半部分中,贾宝玉应该是十二三岁的年龄,林黛玉是十一二岁的年龄。也正由于人物年龄小,所以尽管在小说中,已经写到了他们为了真挚的爱而在甜蜜又痛苦中煎熬,但在旁人看来,这样的争吵只是儿戏。就像凤姐说的:“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些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在这里,凤姐是完全把他们作为孩子来看待的,把他们的行为视为孩子之间的顽皮和喜怒无常,根本没朝恋爱这方面去想,其他家长也没朝这方面去想。

也许,作者有意要在贾宝玉等人的身上尝试一种年龄错位的笔法,所以,当他还在七八岁时,也就是《红楼梦》的第五回,作者就安排他神游太虚幻境,并在警幻仙子的引领中,与一位鲜艳妩媚如宝钗、风流袅娜如黛玉的兼美结为人生的爱侣,从而在象征的意义上完成了成熟。换言之,在儿童的躯壳内,贾宝玉,还有大观园其他女子的心灵,以一种秘密的方式在逾越常规地发展,以表现作者对情感的理想性吁求的一面。

正是从现实语境与艺术策略的相生相克中,我们才发现了作者塑造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复杂性和深刻性。而有些读者把一顿无形的板子打在他头上,让自己和贾政一类的家长来对贾宝玉形成两面夹攻之态势,由不得要让作者发一声“谁解其中味”的浩叹了。

(摘编自詹丹《要立足于历史语境和艺术策略来评价贾宝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节产生于人物心理距离的扩大,因此人物心理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
B.孙绍振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小说的各种情感错位差距往往与它的艺术感染力成正比。
C.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小说的情感结构是多维的,“情感”错位往往是一种复合式结构。
D.《红楼梦》中如果贾宝玉和林黛玉一直“心心相印”无矛盾,就无法拉开人物的心理距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错位”,而“错位”理论其实只是一种小说研究的策略。
B.读者理解了当时的社会语境,领会了作者的艺术策略,就能对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断。
C.《红楼梦》中贾母听才子佳人故事时的一番反驳,表现出了她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
D.凤姐虽然内心怨忿,却以戏谑的口吻含沙射影地指责贾琏,这是表达上的一层错位。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阿Q正传》中,阿Q直到临死前还在遗憾判决书上代表死刑的圆圈画得不够圆。
B.李纨的住所——稻香村,“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
C.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唐明皇和杨贵妃至死不渝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D.“三打白骨精”能让读者记忆深刻,原因在于拉开了唐僧师徒三人的心理距离。
4.“作者有意要在贾宝玉等人的身上尝试一种年龄错位的笔法”,这种笔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孙绍振认为《林黛玉进贾府》“妙在情感互动的错位”。请以“宝黛初会”这一情节中的具体内容,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2023-02-05更新 | 1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娱乐时代是一个偶像替代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旁观者的时代。网红是娱乐时代快餐文化的引领者。而新时代我们需要的网红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权威网红,应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充满正能量、会讲科技故事、走在时代前列的行动者和引领者。

新时代我们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网红。尽管知识网红不一定是颜值担当,也不一定擅长八卦,但他们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他们的出现颠覆了娱乐时代偶像的符号特征,他们的出现建构起富有时代精神的知识网红的新符号,重新赋予了网络时代知识权威的强大力量。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行动者和实践者。

新时代我们需要能够普及世界科技前沿知识的网红。每个人都有无数渠道接触信息,但科技发展也比过去深入得多,普通人即使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但是对于这些成果的内容和数据不一定能看得懂,这时候就需要专家的科普了。科普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唤起青少年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也能够给企业家指出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没有科普,我们将会与前沿科技越走越远。对科技前沿知识进行科普的学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网红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袁岚峰老师,他一直活跃在科技发展最前沿问题的科普领域。媒体报道说九章量子计算机在玻色子取样计算能力方面超越现有超级计算机百万亿倍,为了让普通民众能够了解其意义和作用,了解其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技术突破,袁岚峰老师专门制作了一期科普视频,讲解量子科技领域的专业知识,受到了广泛关注。

新时代我们需要能够讲出科学趣味性的网红。比如嫦娥五号为什么要采集月壤资源?天气对航空作战和战局的影响有多大?火箭残骸会砸到人吗?宇航员在太空中怎么上厕所?如何将骨灰变成一场流星雨等。西安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讲师梁毅辰(Mr· 苟胜)的一个个高质量科普视频备受关注,他的头条账号已吸粉几十万。听苟胜老师讲课如饮甘醇,有趣又有营养!”“通俗易懂,讲得好,就连我这个没多少科学基础的人都能听懂。点开“Mr·苟胜的今日头条主页,几乎每一条视频下方的评论区里,都能看到类似的称赞。能够讲出科学趣味性的另一个有代表性的网红是博物君张辰亮,他用现代的科学方法鉴定、考证、分析和创作出了幽默诙谐的反映海洋生物的《海错图笔记》。有网友评价我还记得有天晚上用流量看这个视频看到三点,博物君的博学多才彻底治愈了我的颜控癌

科普网红的出现让人们重新意识到,在厚重丰沛的科学知识输出面前,娱乐网红的肤浅浮躁。科普网红输出的内容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其一,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资本和品味,在当今社会仅仅靠奢侈品消费来进行身份认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包含科技知识在内的文化资本已成为身份认同和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其二,如何缓解知识焦虑,知识焦虑产生于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无所适从感。科普型网红是治愈知识焦虑的舒缓剂,专家或知识分子将专业化的知识和学问通俗化、系统性地传播,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知识焦虑。

(摘编自孙凤《科普型网红走红背后的文化品味》,《人民论坛》,有删减)

材料二:

科普短视频不同于一般短视频,无论是晦涩的科学前沿还是日常被忽略的自然奥妙,其对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严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应当由专业机构和人员的专业素养为基础,在深耕垂直领域的同时重视浅科普,将小众科学大众科普结合起来,在短视频中予以呈现,把枯燥的理论变得津津有味。科普网红无穷小亮作为《博物》杂志副主编,对动植物的门类与特点极其了解,他的短视频账号吸引了1955 万粉丝关注。创作者还可以通过生活日常、时事热点等选题解释科学原理,把握用户求知需求,促进传播力提升,激发广大网友的科学热情,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作为新兴的传播形式,短视频为科学普及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如何以普通人的视角描绘极具深度的科学知识,跳出创作者自说自话、科学有余而普及不足的境地?目前来看,应当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趣味性,以生动的方式激起大众对科学的兴趣,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认为,科学应当是有趣的,他推出的一系列关于海洋的科普短视频,如真的有海怪吗”“死海为何叫死海等,从网友关心的问题出发,将趣味性与知识性融合起来,深受网友欢迎;二是视觉效果,随着科普团队化运行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三维动画、3D 建模等可视化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加,越来越多肉眼本不可见的科学现象被构建出来,不断提升科普短视频的上限;三是互动性,短视频平台以弹幕、评论等特有的方式双向互动,搭建起大众与创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观众可以自由表达其喜好,创作者通过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相应计划,还可以通过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激发新的创意,为创作更好的作品打好基础。

(摘编自李丽《科普网红需要科学养成》,《光明日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娱乐时代,网红引领的是快餐文化;新时代则不同,他不仅要是某领域的专业权威,而且应该传播正能量,是科普的引领者。
B.科技发展的迅速使得普通人无法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这时就需要袁岚峰老师这样的科普网红向人们进行科普了。
C.为了证明科学是有趣的,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针对网友关心的问题,制作并推出了关于海洋的系列科普短视频,备受网友青睐。
D.科普“网红”无穷小亮非常熟悉动植物的门类特点,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这是他短视频账号上粉丝众多的原因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毅辰、张辰亮等人拥有厚重丰沛的科学知识,利用网络进行科普的过程中,逐渐修正了人们对于“有品味”的评判标准。
B.新时代的知识网红并不是自我颜值高,更不能到处八卦,而是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主动承担科普的社会责任。
C.任何对科学进行普及的短视频都要求其内容不仅要够专业,还要科学严谨,因此,专业团队制作是保证作品质量的重要条件。
D.受众如果只是观看科普短视频,而不能和创作者互动,就会让双方沟通不畅,而且也无益于创作者的长足发展。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退休后本色出镜,变身“科学姥姥”,用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将硬核科普带给全国少年儿童,全网吸粉一百余万。
B.疫情期间,张文宏教授利用他强大的专业背景,在网络上用普通民众听得懂的话语,普及了疫情期间广大群众急切想要了解的医学防疫知识。
C.人民日报新媒体与星球研究所联合推出科普视频《中国从哪里来》,它运用大量的动画、3D模型模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
D.《理程碑》是网红“三一博士”的一档专注工程制造史的科普节目,里面有很多他对工程、基建等相关热点新闻进行的干货解读。
4.统编教材指出议论要有针对性,一是不空发议论,要“为时而著”;二是不自说自话,要有读者意识。请根据以上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议论的针对性”。
5.请根据两则材料,具体谈谈科学家当如何将自己打造为优秀科普网红。
2023-04-19更新 | 1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亚当·新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跟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体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2016-11-17更新 | 1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